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845531阅读:来源:国知局
电层18扩 散至P型半导体层16的边缘。第一延伸电极202的末端与相邻的第二打线垫301b边缘的 间距D2介于80 μ m至150 μ m,第一延伸电极202与两相邻第二延伸电极的间距D3实质上 为相同。更详言之,第一延伸电极202的末端与相邻第二延伸电极302边缘的最短距离D3 约为60 μπι至120 μπι。图2C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发光元件2"的上视图,发光元件 2"的截面结构与图IA~图IC中所述的发光元件类似。参照图2C,由上视图观之,第一延 伸电极202自第一打线垫201朝三角形的三个边80a-80c延伸。也就是第一延伸电极202 分别朝着垂直于位于三角形各边SOa-SOc上的第二延伸电极302的方向延伸,然而,在上述 的实施例中,发光元件2"也可采用具有两个或三个分别邻近于三角形顶点60的第二打线 垫301的。
[0054] 图3A至图3C分别为依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元件3、3'及3"的上视图。图 3A至图3C中发光元件3、3'及3"的结构与图2A及图2B中所述的结构类似,差别在于,在 图3A至图3C中,第二延伸电极302另包含多个朝向三角形中心区域延伸的第一分支303。 参照图3A,各第一分支303大致上自各边上的第二延伸电极302的中点往三角形中心区域 的第一打线垫201延伸,各第一分支303位于任两个第一延伸电极202之间。参照图3B, 多个第一分支303自各边上的第二延伸电极302往三角形中心区域延伸。第一分支303位 于每两个第一延伸电极202之间。在图3C中,发光元件3"还包含多个邻近顶点60突出于 第二电极30的第二分支304,第二分支304自第二延伸电极302的弯曲部及/或第二打线 垫301延伸出,并朝向各顶点60a-60c。第一分支303自第二延伸电极302朝向三角形的中 心区域及三个边SOa-SOc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支303的端点位于两相邻第一延伸 电极202的两端点的连线外不与连线相交,或是位于连线上,更详言之,第一分支303与第 一延伸电极302为交错设置。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前述图3A至图3C中发光元件的第一分 支303可具有较长的长度,使第一分支302与第一延伸电极202形成指叉,更详言之,第一 分支303延伸跨过两相邻第一延伸电极202的两端点的连线,且与两相邻第一延伸电极重 叠。由于第一电极20的第一延伸电极202与第二电极30的第一分支303交错设置或者互 为指叉,可减低电流壅塞且电流散布更为均匀,使得发光元件3、3'及3"的发光效率可被提 升。然而,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二打线垫的数量并不限于单一,也可采用两个或三个位于顶 点的第二打线垫301。在量测图3A至图3C中发光元件所增进的效能的实验中,相较于如 图6所示具有相同面积的方形发光元件,具有如图3A中电极配置的发光元件3,在顺向电 压(Vf)可降低0. 07V,未盖胶时在亮度有2. 26%的提升,盖胶后则有1. 17%的提升。具有 如图3B中电极配置的发光元件3',在顺向电压可降低0. 09V,未盖胶时在亮度有2. 05%的 提升,盖胶后则有1. 26%的提升。具有如图3C中电极配置的发光元件3",在顺向电压可降 低0. 08V,未盖胶时在亮度有2. 79%的提升,盖胶后则有I. 45%的提升。在上述实验中,发 光元件中基板101的厚度为150 μ m。
[0055] 图4A及图4B分别为依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元件4及4'的上视图。相 较于上述的实施例,图4A及图4B中的第一打线垫201'邻近于三角形的第一边80a,使得 第一打线垫201'由上视观之,第一打线垫201'没有完全被第二延伸电极302'所包围。更 详言之,第一打线垫201'具有一面对第一边80a的侧表面没有被第二延伸电极302'所包 围。第二电极30'包含邻近第一顶点60a的第二打线垫301'、延伸自第二打线垫301'的 第二延伸电极302'及一第三延伸电极305'。第一边80a与第一顶点60a相对。第二延伸 电极302'沿三角形的边80b,80c延伸且停在第一边80a,以形成一开口部,使得第一打线 垫201'没有完全被第二延伸电极302'所包围。三角形具有一第二电极30'以外且不被第 二电极30'所环绕的周围区,周围区不具有任何第一电极20'形成于其上。更详言之,此周 围区位于第二电极30'与三角形的边之间。第一电极20'另包含了自第一打线垫201'延 伸之Y字型分支203',第一打线垫201'及Y字型分支203'都位于三角形的内切圆内。第 三延伸电极305'朝向第一打线垫201'延伸,介于两个Y字型分支203'之间且与两个Y字 型分支203'形成指叉配置。任一第二延伸电极302'及第三延伸电极305'包围一 Y字型 分支203',因此,电流可更容易且更均匀地流入第一电极20'。在图4B的发光元件4'中, 多个第一分支303'自第二延伸电极302'延伸,多个第二分支304'自第二打线垫301'及 第二延伸电极302'的弯曲部延伸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分支303'可具有较长的长度,使 得第一分支303'设置于Y字型分支203'两端点间的区域内。Y字型分支203'、第三延伸 电极305'及第一分支303'为交错设置或者形成指叉。如此一来,电流散布更为均匀,进而 提升发光元件4及4'的发光效率。在量测图4A及图4B中发光元件所增进的效能的实验 中,相较于如图6所示具有相同面积的方形发光元件,具有如图4A中电极配置的发光元件 4,在顺向电压(Vf)可降低0. 09V,未盖胶时在亮度有2. 47%的提升,盖胶后则有1. 79%的 提升。具有如图4B中电极配置的发光元件4',在顺向电压可降低0.1 V,未盖胶时在亮度有 2. 23%的提升,盖胶后则有1. 77%的提升。
[0056] 图5A至图5C分别为依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元件5、5'及5"的上视图。 相较于上述的实施例,图5A至图5C中的第一打线垫201"邻近于三角形的第一顶点60a, 两第二打线垫301"设置在邻近三角形的其他两顶点60b及60c。第一延伸电极202"自第 一打线垫201"朝着垂直于第一边80a的方向延伸,并分为两个分支204"。第二延伸电极 302"沿着三角形的边80a、80b、80c设置以包围第一延伸电极201"及分支204"。在图5B 及图5C中,第二延伸电极302"另包含一或多个分支303",第一电极20"的分支204"与第 二电极30"的分支303"形成指叉。在图5C中,第二延伸电极302"形成一封闭回路以包围 第一打线垫201"、第一延伸电极202"及分支240"。
[0057] 表1为现有发光元件与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的实验比较。
[0058] 表 1
[0059]
[0060] 编号1为如图6所示的现有方形发光元件,其芯片形状及电极配置与编号2~5 不同,但其截面结构与编号2~5相同,亦即如在图IB中所详述的结构。编号1的方形面 积与编号2~5的三角形面积相同,其面积为6629 X IO5 μ m2。编号2及编号4的电极配 置与图2A相同;编号3及编号5的电极配置与编号2及编号4相似,但于邻近三角形顶点 60b或60c多一个第二打线垫301。发光效率是指在发光元件没有封胶的情况下,以输出功 率(mW)对输入功率(W)的比值计算之。如表中所示,编号2~5的三角形发光元件的亮度 及发光效率都较现有的方形发光元件佳,这些三角形发光元件的顺向电压(Vf)也较低。此 外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