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电池及便携设备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930589阅读:来源:国知局
图1所示的第I实施方式中,收纳部32以长方体状形成,并且在长度方向大致一样地形成。相对于此,图13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收纳部432形成为长尺,并且以从收纳部43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侧向着另一端部侧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在这一点上与第I实施方式不同。此外,对于与图1至图4所示的第I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115]如图13所示,电池510具有:电极体520;容纳电极体520的外包装体530;以及与电极体520连接并向外包装体530的外部导出的一对电极端子40。
[0116]图14是第2实施方式的正极体的平面图。
[0117]电极体520具有带状的正极体521及负极体525。如图14所示,正极体521除了后述的一对连接部522b之外,以随着从一端部侧向着另一端部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形成。正极体521相对于沿着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形成。正极体521具有带状的正极集电体522和形成在正极集电体522的两面的正极523。
[0118]正极集电体522呈现正极体521的外形形状。正极集电体522具有:以从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侧向着另一端部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形成的主体部522a;以及从主体部522a的两端部延伸出的一对连接部522b。在设于正极集电体522的另一端部的连接部522b,连接电极端子40的正极端子41(参照图13)。正极523形成在正极集电体522的主体部522a的两面。
[0119]图15是第2实施方式的负极体的平面图。
[0120]如图15所示,负极体525除了后述的一对连接部526b之外,以随着从一端部侧向着另一端部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形成。负极体525相对于沿着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形成。负极体525具有带状的负极集电体526和形成在负极集电体526的两面的负极527。
[0121]负极集电体526呈现负极体525的外形形状。负极集电体526具有:以从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侧向着另一端部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形成的主体部526a;以及从主体部526a的两端部延伸出的一对连接部526b。在设于负极集电体526的另一端部的连接部526b,连接电极端子40的负极端子42(参照图13)。负极527形成在负极集电体526的主体部526a的两面。
[0122]在此,如图14及图15所示,正极523的俯视形状小于负极527的俯视形状,例如成为相似形状。更详细而言,正极体521的长度方向上的正极523的长度LI,短于负极体525的长度方向上的负极527的长度L2。另外,正极523的一端部中的宽度Wl窄于负极527的一端部中的宽度W2。而且,正极523的另一端部中的宽度W3窄于负极527的另一端部中的宽度W4。
[0123]图16是示意性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电极体的平面图。图17是示意性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电极体的侧面图。
[0124]如图16及图17所示,电极体520夹着隔离物(未图示)以使正极体521和负极体525重叠的状态卷绕而形成。此时,正极523从正极体521和负极体525的叠合方向来看,以比负极527的外周缘位于内侧的方式配置。
[0125]以下,详细叙述电极体520的卷绕结构。
[0126]正极体521及负极体525以各自的宽度宽的一端部位于内侧的方式,卷绕在互相平行且分开配置的一对卷绕轴P3、P4周围。此时,正极体521及负极体525在卷绕轴P3的周围,以在I层内侧卷绕的正极体521及负极体525隔着隔离物而密接的方式卷绕。另外,正极体521及负极体525在卷绕轴P4的周围,在从I层内侧卷绕的正极体521及负极体525在卷绕轴P3、P4的分离方向分开的位置弯折180°。这样正极体521及负极体525卷绕,从而卷绕轴P3、P4成为相对于卷绕轴P3、P4的分离方向上的电极体520的中心设在非对称的位置的状态。即,卷绕轴P3、P4成为设在偏心的位置的状态。另外,如图16所示,电极体520在卷绕轴P3、P4的轴方向上的宽度从卷绕轴P4向着与卷绕轴P3相反侧阶梯性变窄。而且,如图17所示,电极体520的正极体521及负极体525的层叠方向上的厚度从卷绕轴P4向着与卷绕轴P3相反侧阶梯性变薄。因而,电极体520在卷绕轴P3、P4的分离方向成为尖细状。
[0127]如图13所示,外包装体530将片531在折线531a翻折而叠合形成,在片531间容纳电极体520。外包装体530具有在片531之间收纳电极体520的收纳部532和在收纳部532的周围使片531叠合的叠合部533。在叠合部533形成有以密封收纳部532的方式热粘接片531的热粘接部534。热粘接部534对应于叠合部533的形状而形成。
[0128]在收纳部532以使正极体521及负极体525的层叠方向和片531的叠合方向一致的状态配置有电极体520。收纳部532在片531之中被折线531a分割的二个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形成为在内部包括电极体520的杯状的凹部。收纳部532以对应于电极体520的形状的形状形成。更详细而言,收纳部532沿着与片531的叠合方向正交的第I方向形成为长尺。收纳部532以从其一端部向着另一端部使内侧的深度变浅的方式形成。另外,收纳部532以从其一端部向着另一端部使与片531的叠合方向及所述第I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方式形成。收纳部532的一端部仿造电极体520的卷绕轴P3侧的端部而以曲面状形成。
[0129]这样,依据本实施方式,正极体521及负极体525分别随着从一端部侧向着另一端部侧宽度逐渐变窄,并且以使一端部位于内侧的方式卷绕,进而卷绕轴P3、P4设在偏心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电极体520形成为从卷绕轴P3、P4越离开而宽度逐渐变窄的尖细状。因此,能够使外包装体530与电极体520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为尖细状。由此,能够搭载到具有粗细变化的棒状或柱状的部件的便携设备。因此,能够得到布局的自由度更加优异的电池510。
[0130]另外一般在正极与负极集电体对置而配置时,在负极集电体的表面析出例如锂等的溶质,该析出物与正极体接触而有时弓I起短路。
[0131]依据本实施方式,正极523以使正极体521和负极体525重叠的状态比负极527的外周缘更靠内侧配置,因此能够防止正极523与负极集电体526对置而配置。由此,能够防止例如锂等的溶质析出到负极集电体526上。因此,能够得到可靠性高的电池510。
[0132][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第I变形例的电化学电池进行说明。
[0133]图18是第2实施方式的第I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体的平面图。图19是第2实施方式的第I变形例所涉及的负极体的平面图。
[0134]在图14及图15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正极集电体522及负极集电体526以使两侧缘相对于各自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线对称地形成。相对于此,图18及图19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第I变形例中,正极集电体522及负极集电体526以使两侧缘相对于各自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中心线非对称地形成,在这一点上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此外,对于与图13至图17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135]如图18所示,正极体621以带状形成,除了后述的一对连接部622b之外,随着从一端部侧向着另一端部侧而宽度逐渐变窄。正极体621以使沿着正极体621的长度方向的方式延伸的两侧缘对于沿着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非对称地形成。更详细而言,正极体621的侧缘的一方与正极体621的长度方向平行地设置,另一方对于正极体621的长度方向倾斜。正极体621具有带状的正极集电体622和形成在正极集电体622的两面的正极623。正极集电体622呈现正极体621的外形形状。正极集电体622具有:以从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侧向着另一端部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形成的主体部622a;以及从主体部622a的两端部延伸出的一对连接部622b。正极623形成在正极集电体622的主体部622a的两面。
[0136]如图19所示,负极体625以带状形成,并且随着从一端部侧向着另一端部侧而宽度逐渐变窄。负极体625以使沿着负极体625的长度方向的方式延伸的两侧缘对于沿着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非对称地形成。更详细而言,负极体625的侧缘的一方与负极体625的长度方向平行地设置,另一方对于负极体625的长度方向倾斜。负极体625具有带状的负极集电体626和形成在负极集电体626的两面的负极627。负极集电体626呈现负极体625的外形形状。负极集电体626具有:以从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侧向着另一端部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形成的主体部626a;以及从主体部626a的两端部延伸出的一对连接部626b。负极627形成在负极集电体626的主体部626a的两面。
[0137]在此,如图18及图19所示,正极623的俯视形状小于负极62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