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07680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USB Type C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为了统一不同设备的连接器以提高连接器的通用性,通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Serial Bus,USB)连接器是目前计算机最为普遍的连接口,USB连接器是支持可即插即用的外部总线,USB连接器目前已用来连接多种周边装置,包括喇叭、电话、游戏摇杆、打印机、平板装置及照相机等等。随着USB连接器的普及,目前USB连接器除了数据传输之外也广泛应用于充电领域。
[0003]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为了能让USB更加普及在不同装置供电上的应用,并解决习知USB 2.0插头连接器需分正反面才能插入使用的缺点,全新的USB Type C连接器便因应而生。
[0004]USB Type C连接器通常包括一绝缘本体、两组对应的导电端子、一遮蔽板以及外遮蔽壳体。绝缘本体进一步分为一基座与自基座向前延伸的对接舌板组,两组对应的导电端子分别装设在对接舌板组的上下表面并呈相对排列设置,遮蔽板则固持于对接舌板组之间,外遮蔽壳体包覆于绝缘本体外部,其中所述遮蔽板后端需要向下延伸接地,这样的做法可能会产生一些制程上的问题,遮蔽板整体在制成模具结构上会过于复杂且拢长容易造成生产不良。
[0005]因此,本创作于是设计出一接地件来进行转接接地,以改善制程的不便且提高电连接器生产良率的效果同时设计出能够增加其抵抗高频杂讯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0006]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创作电连接器包括一端子座、若干导电端子、一遮蔽板以及一接地件,其中端子座包含一基座与自基座向前延伸的一舌板件,若干导电端子收容于舌板件中,而遮蔽板设置于舌板件内,接地件固定在基座中,其中接地件包含一接触至遮蔽板的引导端。
[0007]所述接地件包括一绝缘壳体与一接地导体,接地导体包含一前侧板、一后侧板以及相接前侧板与后侧板的一连接板,自前侧板向上倾斜延伸的一引导端以及自后侧板向下延伸的接地端,其中引导端接触至遮蔽板,借此,接地件能够用来转接遮蔽板进行接地的作用。
[0008]所述绝缘壳体包覆该接地导体在绝缘壳体的上表面形成两个向下凹陷的凹槽空间,引导端则容置在凹槽空间,且引导端的末端略高于绝缘壳体的上表面,而接地端则向下突伸出绝缘壳体;另外,在绝缘壳体的两侧面分别向外突出一凸块并向后延伸形成侧固定部,用来卡榫于基座内部。
[0009]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分为第一导电端子组与第二导电端子组,其中若干导电端子皆包含接触部与自接触部向后延伸并向下弯曲的弯折部以及自弯折部向下延伸并向后弯曲的固定部。其中第一导电端子的弯折部对应至接地导体的后侧板,第二导电端子的弯折部对应至接地导体的前侧板,且第一导电端子的弯折部到后侧板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导电端子的弯折部到前侧板之间的距离,能够有效减少端子在高频传输时所造成的杂讯干扰。
[0010]本创作与先前技术相比,本创作电连接器的接地件设计能够改善先前技术采用拉长遮蔽板的方式所造成模具结构复杂与容易生产不良的问题,并在接地导体的前侧板与后侧板的设计能够增加其抵抗高频杂讯的作用,比起先前技术,本创作可同时减少模具复杂度并增加生产良率。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座与遮蔽扣件组的立体分解图。
[0013]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座与遮蔽扣件组的立体图。
[0014]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接地件的立体图。
[0015]图5为图4所示接地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16]图6为图4所示接地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17]图7为图6所示沿虚线VI1-VII的剖面图。
[0018]图8为图4所示接地件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0]图10为图9所示沿虚线X-X的剖面图。
[0021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接地件与端子座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1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遮蔽扣件组的立体图。
[0023]图1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4]图1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25]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6]电连接器100端子座I
[0027]基座11贴合槽111
[0028]卡扣槽112定位柱113
[0029]切裁口114容置空间115
[0030]固定座116端子固定槽117
[0031]端子插入孔118舌板件12
[0032]分隔挡121前段122
[0033]上表面1221下表面1222
[0034]前表面1223收容槽123
[0035]扣合空间124端子槽125
[0036]上端子槽1251下端子槽1252
[0037]扣持部126
[0038]遮蔽板2板后段21
[0039]切截端211板前段22
[0040]后段区221前段区222[0041 ]圆孔23
[0042]若干导电端子3第一导电端子组31
[0043]第一接触部311第一弯折部312
[0044]第一固定部313第二导电端子组32
[0045]第二接触部321第二弯折部322
[0046]第二固定部323
[0047]接地件4接地导体41
[0048]前侧板411后侧板412
[0049]连接板413引导端414
[0050]接地端415绝缘壳体42[0051 ]上表面421凹槽空间422
[0052]端子固定槽423侧固定部424
[0053]遮蔽扣件组5第一遮蔽片51
[0054]第一扣件部511突片5111
[0055]第二遮蔽片52第二扣件部521
[0056]卡口5211水平面板53
[0057]弯曲部54接地部55
[0058]卡扣部56
[0059]遮蔽壳体6
[0060]安装部61收容部62
[0061]对接口63接脚64
[0062]止挡块65凸块66。
【具体实施方式】
[0063]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以下兹举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64]请参阅图1所示,本创作电连接器100装设于一电路板(图未示)上,包含一端子座
1、一遮蔽板2、若干导电端子3、一接地件4、一遮蔽扣件组5以及一遮蔽壳体6。
[0065]请参阅图1至图3与图11所示,端子座I通过注塑方式一体成形,其主要是由基座11以及自基座11前侧面向前延伸出的舌板件12所构而成。在基座11前侧面与舌板件12的连接处其上表面分别在两侧形成一贴合槽111,在两贴合槽111中间形成一卡扣槽112。
[0066]同样的,在基座11前侧面与舌板件12的连接处其下表面两侧也分别形成一贴合槽111,在两贴合槽111中间亦形成一卡扣槽112。另外,基座11的下表面中间两侧各向下延伸凸出圆柱状的一定位柱113;在基座11的两旁侧则设有切料用的切裁口 114。
[0067]请参阅图11,所述基座11的下方内部形成一个容置空间115能够容置接地件4,位于基座11上相对于容置空间115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呈前后延伸凹槽的固定座116,位于基座11上相对于容置空间115的前侧形成有横向排列的若干端子固定槽117,位于基座11上相对于容置空间115的前侧上方则设有若干端子插入孔118。
[0068]请续参阅第图1至图3,所述舌板件12由基座11前侧面向前延伸突出,其中,舌板件12上设置一凸起且环绕舌板件12的分隔挡121,舌板件12上由分隔挡121向前延伸的部分为一前段122,舌板件12上自分隔挡121向后延伸至基座11的前侧面之间的形成一收容槽123,收容槽123对应于舌板件12两侧处分别形成一扣合空间124。前段122包含一上表面1221与一下表面1222,上表面1221与下表面1222前端采用一倒C角连接形成一前表面1223,前段122上形成有端子槽125,端子槽125包括分别在上表面1221形成的上端子槽1251与在下表面1222形成的下端子槽1252。舌板件12的前段122的前端两侧分别往外凸出有扣持部126,可供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扣持作用。
[0069]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遮蔽板2包含有一板后段21、一板前段22以及若干圆孔23。端子座I采用塑胶注塑成型的方式将遮蔽板2包覆其内,其中板后段21位于基座11中间,板前段22则被包覆在舌板件12内,在板前段22上有形成若干圆孔23,这些圆孔23沿着板前段22与板后段21的中心轴互相对称延伸为注塑过程中用来固定端子座I与遮蔽板2。
[0070]在本实施例中遮蔽板2是采用金属片冲压方式,在板后段21形成一对称平面,其形状略呈凸字状的多边形,其中前侧具有较长的平面,该平面两侧为一切截端211,为遮蔽板2冲压成模时切料带的位置,因此两边长度恰好贴齐基座11上的切裁口 114。
[0071]板前段22两侧依序从后往前方向分别包含一后段区221与一前段区222,后段区221对应于舌板件12上收容槽123位置,而前段区222对应于舌板件12上前段122的位置。
[0072]请参阅图1至图3与图11所示,若干导电端子3分为第一导电端子组31与第二导电端子组32,第一导电端子组31由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组成,第二导电端子组32由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组成,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组31、32皆是采用金属冲压弯折而成。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组31、32的形状大致相同,具体的,第一导电端子组31的每一支端子皆包含第一接触部311,自第一接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