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扭槽叠装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91132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子扭槽叠装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子装配工具,尤其涉及一种转子扭槽叠装工具。
技术背景随着控制类电机对转矩脉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汽车上很多类电机的转子 叠片都要求采用扭槽,相对于直槽电机来说,扭槽工艺复杂,若是进行级进才莫 具开发,其成本太高,而且开发周期、寿命、制作设备都有严格要求,对于很 多电机厂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廉的转子扭槽叠装工具。一种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挡块、扭槽整形装置 和导杆,所述扭槽整形装置包括可相对底座滑动的推板及凸设于所述推板表面 的凸棱,所述凸棱倾斜地设置于推板上,所述推板相对底座滑动时,所述凸棱接近或远离挡块;所述导杆倾斜地设置于底座上,并且其在推板上的投影与所 述凸棱平行或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利用导杆先将零散的叠片串起, 然后和导杆一起放在垫块上,最终由凸棱定位进行叠压,在实验或小批量生产 阶段可以不必使用到冲压磨具,当设计方案改变时可以迅速调整转子扭槽叠装 工具,大大减少研发和生产成本。同时,先用导杆将零散叠片串起,然后直接 插到垫块上定位,对于以前的叠压工装来说提高了效率,降低成本。


图l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纵剖视示意图。图4是利用图1所示的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制成的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 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转子扭槽叠装工具,该转子 扭槽叠装工具主要包括底座1、挡块2、垫块3、导杆4及扭槽整形装置5,所 述挡块2、垫块3及扭槽整形装置5皆安装在底座1上,所述导杆4则安装在 垫块3上。以下针对该转子扭槽叠装工具的各部件作进一步说明。所述底座1为大致呈矩形的板状结构,其上设有两条相互间隔且平行的凹 槽12,所述凹槽12自底座1靠近右端的位置处向底座1的左端延伸。此外, 于底座上凹槽12左侧开设有一让位孔14,以供转子的转轴让位(详见后述)。所述挡块2位于底座1上靠近左端的位置处,其包括一大致呈"V"形的 本体,该本体具有位于中间的中间板22和自该中间板22的相对两侧向外倾斜 延伸而出的二侧板24,所述中间板22及二侧板24共同形成一开口 26,且开口 26朝向凹槽12,待叠装的工件可收容于开口 26内,位于开口 26内的不同直径 的圆可与该二侧板24相切。所述挡块2进一步包括自二侧板24的底端垂直向 外延伸而出的固定板28,螺钉等固定件可穿设于该固定板28上,而将挡块2 安装在底座1上。所述垫块3大致呈圆柱形,其通过螺^"等固定件安装在底座1上,并且位 于挡块2和凹槽12之间,垫块3的外圆周面与挡块2的二侧板24相切。于垫块3上对应底座1的让位孔14的位置处亦设有一让位孔32,以供转子的转轴 让位,该让位孔32沿垫块3的轴向贯穿垫块3,其直径大小与底座1上的让位 孔14相同。垫块3上还设有一导杆定位孔(图中未示出)和一让位槽34,其 中,该导杆定位孔位于垫块3上邻近垫块3的圆周面处,并且邻近挡块2,该 让位槽34是自垫块3的圆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并且邻近凹槽12。该导杆定 位孔倾斜于垫块3的垂直轴线,其倾斜的角度与转子扭槽(斜槽)与转子轴线 倾斜的角度相同。导杆4可插入导杆定位孔内,以初步调节转子扭槽的角度。所述导杆4为细长的杆状结构,其直径不大于垫块3上导杆定位孔的直径, 以便于将导杆4插入垫块3的导杆定位孔内,初步调节转子扭槽的角度。之后, 通过垫块3上让位槽34的定位作用,即可方^i也利用4丑槽整形装置5对转子上 的扭槽整形。以下针对该扭槽整形装置5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所述扭槽整形装置5包括推板52、连杆54、扳手56及凸棱58。其中,该 凸棱58凸设于推板52表面,并且倾斜地设置于推板52上,而推板52进一步 通过连杆54与4反手56连接。所述推板52大致呈矩形,其底部的两端分别向下凸出一定位块522,这两 个定位块522的外形尺寸与底座1上的凹槽12相匹配,4吏得这两个定位块522 可以插入并定位于凹槽12内,并可以在凹槽12内沿着凹槽12的延伸方向滑动, 从而令推板52接近或远离挡块2。当然,底座1上凹槽12的数量并不限于两 个,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凹槽12,以供推板52配合;此外,还可在推板52下方 设置凹槽,相应地,在底座1上设置可收容于该凹槽内的凸块,同样可实现推 板52与底座1的滑动配合。在推板52上还设有一凸台526,该凸台526位于推板52与挡块2相背的 侧面上。所述扳手56具有位于中间的连接段562及分别位于连接段562两端的 台阶段564和操作段566;扳手56通过连接段562枢转连接于底座1上,从而 可在平行于底座1的平面内转动;该操作段566自连接段562的一端弯折延伸 而出,以便于操作者使用扳手56。所述连杆54为一大致呈长方体的板状结构,其两端分别与推板52的凸台526及扳手56的台阶段564枢转连接。如上所述,在扭槽整形装置5中的扳手56的连接段562转动地安装在底座 1上,而连杆562的两端又分別与推板52和扳手56枢转连接。如此一来,当 使用者驱动操作段566,令连接段562以连接段562上的枢接位置为转轴在平 行于底座1的平面内转动时,连接段562的转动将带动连杆54摆动,而连杆 54的摆动将迫使推板52沿着底座1上的凹槽12滑动。换言之,该扭槽整形装 置5可将操作段566的转动转换成推板52的直线往复运动。上述推板52的直线运动存在两个极限位置,即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 置。当推板52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时,推板52与垫块3和挡块2之间的距离最 大,即推板52处于靠近底座1右端的位置,此时,便于将转子的叠片堆叠在垫 块3上。当推板52处于第二极限位置时,推板52与垫块3和挡块2之间的距 离最小,即推板52处于靠近底座1左端的位置,甚至与垫块3相切,此时,可 利用固定在推板52上的凸棱'58对转子叠片进行对齐、扭槽。在本实施例中,在推板52面对挡块2的表面上设有一斜槽524,该斜槽524 与竖直方向所成的角度与导杆定位孔与垫块3的垂直轴向倾斜的角度相同。换 言之,导杆定位孔的倾斜角度与推板52上斜槽524的斜度与转子扭槽的投影斜 度相同。该斜槽524自推板52的顶部中心部位斜向下延伸至推板52底部的区 域,且斜槽524的底端与垫块3上的让位槽34对应。于上述斜槽524内安装有 一楔块,所述楔块大致呈长条状,其一侧端嵌设置于推板52上的斜槽524内, 其另 一侧端则突伸于推板52表面而形成上述凸棱58,该突伸于推板52的侧端 的横截面大致呈三角形,用于调整转子扭槽的角度。当推板52处于上述第二位 置时,楔块的一侧端刚好卡入垫块3上的让位槽34内,从而可以使转子的叠片 完全对齐并形成扭槽。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中的转子扭槽叠装工具的基本结构,以下对 该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叠装转子并形成扭槽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图4所示为利用上述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制成的一转子200。该转子200包括一转轴220及套设置于转轴220周面的若干叠片240 (如硅钢片等)。每一 个叠片240呈圆盘状,其中心设有一轴孔,用以收容转轴220。此外,每一个 叠片240上还设有若干线槽244,这些线槽244沿叠片240径向分布用以缠绕 线圈。当将叠片240套设置于转轴220上之后,令这些叠片240相互错位即可 形成若干斜槽260。利用上述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制造该转子200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扳动扳手56,令推板52滑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此时,推板52处 于靠近底座l右端的位置,推板52与垫块3和挡块2之间的距离最大,以便于 将转子200的叠片240堆叠在垫块3上;第二步,将导杆4插入要叠压的叠片240上的线槽244内而将叠片240串 起,将这些叠片240堆叠在垫块3上,并令这些叠片240的外周面与挡块2的 二侧板224相切,同时令导杆4直接插入垫块3上的导杆定位孔内,导杆4在 推板52上的投影与凸棱58平行或重合;与此同时,这些叠片240相互错位而 初步形成扭槽;第三步,扳动扳手56,令推板52滑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此时,推板52处 于靠近底座1左端的位置,并令凸棱58插入这些叠片240相应的线槽244内, 进而使这些叠片240完全叠放整齐,形成扭槽260;与此同时,这些叠片240 的轴孔与垫块3上的让位孔32和底座1上的让位孔14对齐;第四步,将转轴220插入这些叠片240,而使转轴220与这些叠片240组 装在一起,并令树曹260固定,从而形成上述转子200;第五步,扳动扳手56,令推板52滑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此时即可将转子 200取出。其中,上述第四步骤中可通过液压机械等将转轴220压入到叠片240上的 轴孔内;在此过程中,为避免叠片240因为中心受力而导致两端翘起,该转子 扭槽叠装工具可进一步包括一放置于这些叠片240上方的压块6。该压块6大 致呈圓筒状,其中央设有一让位孔62,以供转轴220让位;此外,压块6圓周面上对应导杆定位孔及垫块3上让位槽34的位置处分别设有两个让位槽64。 其中,压块6上与导杆定位孔对应的让位槽64亦倾斜设置,其倾斜方向对应以 供导杆4穿过压块6。在上述第四步骤中采用压块6时,可先将压块6放置在叠片240的上方, 令压块6的外周面与挡块2的二侧板224相切,并令导杆4及凸棱58的顶端分 别穿设置于压快6上相应的让位槽62内;此时,压块6的让位孔62与叠片240 的轴孔、垫块3上的让位孔32和底座1上的让位孔14对齐;然后可通过液压 机械等将转轴220压入到叠片240上的轴孔内,形成上述转子200。由于采用 了压块6,可防止叠片240因为中心受力而引起的两端翘起,确保转子200的 质量。另外,在上述第四步骤中将转轴220压入叠片240的过程中,由于转轴220 的顶段比较细,在压下的过程中容易被压弯,受到损伤,为避免转轴220变形, 该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可进一步包括一保护帽7。该保护帽7为一圆柱体,其中 间设有一定位孔72,用以收容转轴220较细的顶端。将保护帽7套在转轴220 较细的顶段,再利用液压机械等将转轴220自上而下地压入叠片240上的轴孔 内,如此,即可避免转轴220顶段因受力而变形,确保转子200的质量。综上所述,上述实施例中利用导杆4先将零散的叠片240串起,然后和导 杆4一起放在垫块3上,最终由凸棱58定位进行叠压,在实验或小批量生产阶 段可以不必使用到冲压磨具,当设计方案改变时可以迅速调整转子扭槽叠装工 具,大大减少研发和生产成本。同时,先用导扞4将零散叠片240串起,然后 直接插到垫块4上定位,对于以前的叠压工装来说提高了效率,P争低成本;另 夕卜,采用了压块6之后,将转轴220压入叠片240的过程也不容易造成叠片240 变形;再者,采用保护帽7之后,可避免转轴220产生变形。在上述实施例中,垫块3可拆卸地固定在底座1上,根据实际使用状况, 也可以将垫块3与底座1作成一体;此外,也可以将导杆定位孔4直接形成于 底座1上而将垫块3省略。此外,凸棱58也可以与推板52做成一体。以上所述^义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 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包括底座和设置于底座上的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扭槽叠装工具还包括设置于底座上的扭槽整形装置和导杆,所述扭槽整形装置包括可相对底座滑动的推板及凸设于所述推板表面的凸棱,所述凸棱倾斜地设置于推板上,所述推板相对底座滑动时,所述凸棱接近或远离挡块;所述导杆倾斜地设置于底座上,并且其在推板上的投影与所述凸棱平行或重合。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包括 一本体,所述本体具有一中间板及自所述中间板的相对两侧向外倾斜延伸而出 的二侧板,所述中间板及二侧板共同形成一可容置待叠装工件的开口 。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扭槽叠装工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板上设 有一与所述挡块相对的斜槽,所述斜槽倾斜于底座的垂直轴线,于所述斜槽内 设有一楔块,所述楔块的一侧端凸伸出推板表面而形成所述凸棱。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扭槽 叠装工具还包括一垫块,所述垫块位于所述底座上,并且位于挡块和推板之间; 所述垫块上设有供所述导杆插入的导杆定位孔,所述导杆定位孔的轴线倾斜于 底座的垂直轴线,其倾斜的角度与转子扭槽与转子轴线倾斜的角度相同。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设置 于所述挡块的开口内,其上开设有供转子的转轴让位的让位孔。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上邻 近推板之处设有一定位槽,当所述凸棱接近挡块时,所述凸棱卡入垫块的定位 槽内。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板通过 凹槽与凸块的配合滑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凸块插入凹槽内,并可沿所述 凹槽延伸方向滑动。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扭槽整形装置还包括一连杆和一4反手,所述扳手可平行于底座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底座上, 而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推板和扳手枢转连4^。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扭槽 叠装工具还包括一压块,所述压块的中间设有一让位孔,在压块的圆周面上设 有两个分别与所述导杆和凸棱对应的让位槽。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 子扭槽叠装工具还包括一可套设置于转子转轴端部的^^呆护帽,所述保护帽上i殳 有一让位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其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挡块、扭槽整形装置和导杆,所述扭槽整形装置包括可相对底座滑动的推板及凸设于所述推板表面的凸棱,所述凸棱倾斜地设置于推板上,所述推板相对底座滑动时,所述凸棱接近或远离挡块;所述导杆倾斜地设置于底座上,并且其在推板上的投影与所述凸棱平行或重合。采用上述结构后,利用导杆先将零散的叠片串起,然后和导杆一起放在垫块上,最终由凸棱定位进行叠压,在实验或小批量生产阶段可以不必使用到冲压磨具,当设计方案改变时可以迅速调整转子扭槽叠装工具,大大减少研发和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H02K15/02GK201113697SQ20072017168
公开日2008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4日
发明者陈海龙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