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5kV或27.5kV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74853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26/35kV或27.5kV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可优化电场分布,改善均压管端部的电场分布及沿界面切向处的电场强度,为26/35kV电カ系统、27. 5kV电气化铁道系统提供电气性能优良稳定的娃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
背景技术
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俗称电缆中间接头),是由应カ锥、均压管、绝缘层和外屏蔽层复合构成的ー个整体;用于电カ系统线路,连接两根电缆形成连续电路的附件。现有的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如图4所示,包括绝缘层300,在所述绝缘层300的外表面上设有外屏蔽层400,在所述绝缘层300中部内壁上复合有均压管200,在所述绝缘层300两端内壁上各设有ー个应カ锥100。这种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适用于26/35kV电力系统的电缆连接时常出现质量不稳定,造成电カ事故,更不适合于作为27. 5kV电气化铁道系统电缆的中间接头使用。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各厂家生产的26/35kV或27. 5kV电缆中间接头的均压管200的壁厚一般为4 6mm,且均压管200的端部为简单的圆弧过渡,由于受到均压管200的壁厚的限制,所述圆弧半径小于6_,因此,造成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无法进行电场的均衡分布、电应カ的疏散;以及无法解决电晕的产生,致使存在电位差,使绝缘层300易被破坏;从而形成由均压管200将外屏蔽层400击穿或沿电缆绝缘表面向外屏蔽层400击穿的问题;从而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加大事故率,且无法保证长期运行,进而给供电部门及广大用户造成不便及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合理并有效的进行电场优化,使电场均匀分布,有效提升26/35kV或27. 5kV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耐受交流电压和冲击电压水平等电气性能,从而減少事故率并保证长期运行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提供ー种26/35kV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该冷缩式直通接头均压管结构不仅能优化电缆导体连接处的高压电场,使其均匀分布,合理有效的进行电缆内半导电层的恢复;并且可以同时满足26/35kV电カ系统和27. 5kV电气化鉄道系统所用的对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的性能要求,完全满足26/35kV电カ系统和27. 5kV电气化铁道系统挤包绝缘电カ电缆的接续工作,其电气性能完全符合并超越GB/T12706. 4标准的规定要求。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向社会提供ー种26/35kV或27. 5kV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包括绝缘层,在所述绝缘层的外表面上设有外屏蔽层,在所述绝缘层中部内壁上复合有均压管,在所述绝缘层两端内壁上各设有ー个应カ锥,在所述均压管的两端各设有ー个双锥结构,每个所述双锥结构包括一个向外扩张的内锥和ー个外锥,所述内锥和外锥之间通过一段直径大于均压管的内径的圆管过渡连接。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内锥包括第一内锥和第二内锥,所述第一内锥和第二内锥过渡平滑连接,所述第一内锥和第二内锥的中剖面的弧线大体上呈“S”形。[0007]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外锥的中剖面的弧线由第一弧线和第二弧线过渡平滑连接而成,大体上呈“U”字形。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绝缘层是用混炼绝缘硅橡胶制成。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应カ锥、均压管和外屏蔽层均是由半导电硅橡胶制成。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将均压管内表面端部设计成台阶状,形成ニ锥结构,其增加了均压管内表面端部圆弧过渡距离,即整体増加了过渡圆弧半径;通过ニ锥结构可有效控制电缆内半导电层切断处的电应カ分布,并减少其沿界面的切向场强,达到改善电场的分布,避免电场集中于均压管内表面端部,使均压管内表面为均匀电场,即等位电场;另,均压管外表面端部设计加大的半径圆弧过渡,避免电场集中,结合均压管内表面端部的ニ锥结构,使电场均匀分布,即将高压电场均匀屏蔽于均压管内部,由于均压管外表面为圆滑结构,故均压管内、外表面电场一致,形成等位电场,合理并有效的恢复电缆内半导电层。本实用新型的均压管长度设计可在180-250_选取,均压管的厚度可在8-12_选取;这样,设计长度与厚度充足,适用于多种规格的电缆截面与连接管。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层厚度设计可以16_20mm选取,可确保绝缘强度,提高交流耐压裕度;制作时先将应カ锥、均压管及外屏蔽层制作完成后,再进行绝缘层的注射制作复合构成一整体;可以保证直通接头在注射制作时的绝缘密度、减少气泡的产生、层与层之间的复合强度,从而提升产品的绝缘性能及减小局部放电量。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均压管结构进行优化电场分布,避免均压管端部及沿界面切向处出现电场集中现象,有效减小其电场强度,均衡电场;从而提升直通接头电气性能,减少事故率,长期保障电 路系统的稳定运行。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中剖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产品电应カ及电场控制效果模拟示意图剖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产品通电运行效果模拟示意图剖面图。图4是现有的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參见图1至图3,图1至图3掲示的是ー种26/35kV或27. 5kV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包括绝缘层3,在所述绝缘层3的外表面上设有外屏蔽层4,在所述绝缘层3中部内壁上复合有均压管2,在所述绝缘层3两端内壁上各设有ー个应カ锥1,在所述均压管2的两端各设有ー个双锥结构21,每个所述双锥结构21包括ー个向外扩张的内锥211和ー个外锥212,所述内锥211和外锥212之间通过一段直径大于均压管2的内径的圆管213过渡连接。所述均压管2的长度可在180-250_之间选取,均压管2的厚度可在8-12_之间选取;均压管的长度与厚度充足,适用于多种规格的电缆截面与连接管。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绝缘层3的厚度可以16-20_之间选取;所述圆管213的长度可以3-8mm之间选取。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内锥211包括第一内锥2111和第二内锥2112,所述第一内锥2111和第二内锥2112过渡平滑连接,所述第一内锥2111和第二内锥2112的中剖面的弧线大体上呈“S”形,采用“S”形弧线结构可以大大地提高均匀电场能力。所述外锥212的中剖面的弧线由第一弧线2121和第二弧线2122过渡平滑连接而成,大体上呈“U”字形,双锥结构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各项电气指大大地提高,具体果见表一。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绝缘层3是用混炼绝缘硅橡胶制成。所述应カ锥1、均压管2和外屏蔽层4均是由半导电硅橡胶制成。从图2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通过均压管2内表面端头ニ锥结构,以及第ニ锥的第ニ弧线2122可将电缆内半导电层切断ロ处的电应カ进行疏散,控制电场分布,从而避免由于电应力集中而形成应カ环所产生的问题;同进还可将电缆导体连接处高压电场段进行均压,使其均匀分布。本实用新型通过应カ锥I可将电缆外半导电层切断ロ处的电应カ进行疏散,控制电场分布,从而避免由于电应力集中而形成应カ环所产生的问题;使电场均匀分布。如图中电应カ线5和电场线6所不。从图3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通过均压管2内表面端头ニ锥结构,以及第ニ锥的第ニ弧线2122可将电缆内半导电层切断ロ处的电应カ进行疏散,控制电场分布;将电缆导体7连接处高压电场段进行均匀分布,使均压管2内、外表面电场一致,无电位差,合理有效恢复电缆内半导电层10 ;结合应カ锥I解决控制外半导电层切断ロ处的电场分布,使直通接头整体电场均匀化,即形成等位电场。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电场等位线及走向9是非常均匀的。两电缆之间是连接管8。 表一硅橡胶直通接头测试表
权利要求1.一种26/35kV或27. 5kV的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包括绝缘层(3),在所述绝缘层(3)的外表面上设有外屏蔽层(4),在所述绝缘层(3)中部内壁上复合有均压管(2),在所述绝缘层(3)两端内壁上各设有一个应力锥(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均压管(2)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双锥结构(21 ),每个所述双锥结构(21)包括一个向外扩张的内锥(211)和一个外锥(212),所述内锥(211)和外锥(212)之间通过一段直径大于均压管(2)的内径的圆管(213)过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26/35kV或27.5kV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锥(211)包括第一内锥(2111)和第二内锥(2112),所述第一内锥(2111)和第二内锥(2112)过渡平滑连接,所述第一内锥(2111)和第二内锥(2112)的中剖面的弧线大体上呈“S,,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26/35kV或27.5kV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锥(212)的中剖面的弧线由第一弧线(2121)和第二弧线(2122)过渡平滑连接而成,大体上呈“U”字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26/35kV或27.5kV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3 )是用混炼绝缘硅橡胶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26/35kV或27.5kV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锥(I)、均压管(2)和外屏蔽层(4)均是由半导电硅橡胶制成。
专利摘要一种26/35kV或27.5kV硅橡胶冷缩式直通接头,包括绝缘层,在所述绝缘层的外表面上设有外屏蔽层,在所述绝缘层中部内壁上复合有均压管,在所述绝缘层两端内壁上各设有一个应力锥,在所述均压管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双锥结构,每个所述双锥结构包括一个向外扩张的内锥和一个外锥,所述内锥和外锥之间通过一段直径大于均压管的内径的圆管过渡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均压管结构进行优化电场分布,避免均压管端部及沿界面切向处出现电场集中现象,有效减小其电场强度,均衡电场,合理并有效的恢复电缆内半导电层;从而提升直通接头电气性能,减少事故率,长期保障电路系统的稳定运行。
文档编号H02G15/184GK202872318SQ20122054751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4日
发明者陶柏洪, 周才渊 申请人:陶柏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