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377113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驱动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驱动器,其通过将下侧的下部外壳(30)和上侧的上部外壳(40)组合而形成用于收纳驱动机构的收纳空间(31),其中,在下部外壳(30)的底面(33a)竖立设置有遮蔽壁(210),在下部外壳(30)贯穿有与由遮蔽壁(210)围成的内部空间(210a)连通的空气孔(220),在上部外壳(40)的内表面形成有以与遮蔽壁(210)的侧面相对的方式配置的分隔壁(230)。在该结构中,外壳(20)内的润滑脂难以流入到贯穿外壳(20)壁部的空气孔(220)中。
【专利说明】驱动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驱动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对搭载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的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将充电 电缆的充电连接器安装于设于车体的受电连接器,从而从充电电缆向蓄电池供电。
[0003] 作为用于防止充电连接器从受电连接器脱离的锁定机构,存在具有以倾动自如的 方式设于充电连接器的钩、设于受电连接器的卡合突起、设于受电连接器周围的驱动器的 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 驱动器具有收纳有驱动机构的树脂制的外壳。从该外壳突出的锁定销相对于外壳 进退自如。
[0005] 外壳安装于车体的充电口的壁部的内表面。另外,锁定销穿过充电口的壁部的贯 穿孔而向外侧突出。
[0006] 在上述锁定机构中,在充电连接器安装于受电连接器时,充电连接器的钩与受电 连接器的卡合突起卡合。另外,驱动器的锁定销前进到对钩的倾动进行限制的位置。由此, 钩被固定为与卡合突起卡合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充电连接器从受电连接器脱离。
[0007] 现有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2 - 1819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 发明要解决的问是页
[0011] 在上述那样的以往驱动器中,为了防止由于收纳于外壳内的电动马达、电子器件 的发热而使外壳内的气压变高,期望使空气孔贯穿于外壳的壁部并使外壳的内外通气。不 过,在外壳上形成有空气孔的结构中,有时在外壳内的驱动机构涂布的润滑脂流入空气孔, 而导致空气孔被堵塞。
[0012]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驱动器,其用于解决上述问题,使外壳内的润滑脂难 以流入到贯穿外壳壁部的空气孔。
[0013]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4]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是一种驱动器,其通过将下侧的下部外壳和上侧的上 部外壳组合而形成用于收纳驱动机构的收纳空间。在上述下部外壳的底面坚立设置有遮蔽 壁,在上述下部外壳贯穿有与由上述遮蔽壁围成的空间连通的空气孔。在上述上部外壳的 内表面形成有以与上述遮蔽壁的侧面相对的方式配置的分隔壁。
[0015] 在该结构中,在将上部外壳组装于下部外壳后,分隔壁与遮蔽壁的侧面重叠,因 此,形成从收纳空间经由分隔壁与遮蔽壁之间的间隙而到达空气孔的迷宫形状的通气路 径。这样,在本发明中,从收纳空间至空气孔的通气路径为迷宫形状,因此,润滑脂难以流入 空气孔。
[0016] 此外,分隔壁在收纳空间中既可以与遮蔽壁的外表面相对,也可以与遮蔽壁的内 表面相对。
[0017] 在上述驱动器中,在上述空气孔被允许空气的出入且阻止水的出入的透湿防水材 料堵塞了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水、尘埃从空气孔进入收纳空间,并且能够经由空气孔使外壳 的内外通气。
[0018] 另外,在本发明中,润滑脂难以流入空气孔,因此,能够防止透湿防水材料堵塞。 [0019] 此外,透湿防水材料既可以设于空气孔的外侧开口部,也可以设于空气孔的内侧 开口部。
[0020] 在上述驱动器中,也可以是,将上述空气孔形成于上述下部外壳的周壁部,用上述 透湿防水材料堵塞上述空气孔。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上述上部外壳上形成有盖部,以 与上述空气孔的形成于上述下部外壳的外表面的外侧开口部相对的方式配置上述盖部。
[0021] 在该结构中,能够防止透湿防水材料暴露到外部,并且,能够防止水、尘埃从外部 附着于透湿防水材料。
[0022] 此外,在上述空气孔形成于上述下部外壳的底部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空气孔暴露 于外壳的侧方。
[0023] 在上述驱动器中,在上述空气孔的上述外侧开口部被上述透湿防水材料堵塞的情 况下,优选的是,在上述下部外壳的外表面上,将凸壁突出设置在上述外侧开口部的周围, 以与上述外侧开口部和上述凸壁相对的方式配置上述盖部。并且,优选在上述凸壁的局部 形成有突出量比其他部位的突出量小的部位。
[0024] 用操作者的指尖将透湿防水材料粘贴于外侧开口部的周围时,需要指尖进入由凸 壁围成的区域,但只要凸壁设有突出量较小的部位,指尖就能够顺利地进入上述区域,因 此,能够将透湿防水材料可靠地按压于外侧开口部的周围。
[0025] 此外,在将本发明的驱动器应用于车辆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将凸壁的突出量较大 的部位配置于车辆前方侧,将凸壁的突出量较小的部位配置于车辆的后方侧。这样一来,能 够利用凸壁的突出量较大的部位遮挡来自车辆前方的行驶风、雨水。
[0026] 在上述驱动器中,优选的是,上述分隔壁沿着上述遮蔽壁的侧面形成,分隔壁与遮 蔽壁之间的间隙整体上变窄,从而润滑脂难以流入空气孔。
[0027] 在上述驱动器中,在将上述分隔壁配置于上述遮蔽壁与收纳于上述收纳空间的齿 轮之间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分隔壁遮挡从齿轮飞溅的润滑脂。
[0028] 发明的效果
[0029] 在本发明的驱动器中,从收纳空间至空气孔的通气路径成为迷宫形状,因此,润滑 脂难以从收纳空间流入空气孔。因而,能够经由空气孔而使外壳的内外可靠地通气,能够抑 制外壳的内外的气压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0]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器的使用形态的侧视图。
[0031]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器的立体图。
[0032]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0033]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器的收纳室内的俯视图。
[0034]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壁、空气孔和分隔壁的图,图5(a)是主剖视图、图 5 (b)是A - A剖视图。
[0035] 图6是表不第一实施方式的遮蔽壁和空气孔的图,图6 (a)是从下部外壳的外部观 察的侧视图、图6(b)是从下部外壳的内部观察的侧视图。
[0036]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遮蔽壁、空气孔和分隔壁的图,图7(a)是侧剖视图、图 7(b)是B - 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0038] 此外,在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 复的说明。
[0039] 第一实施方式
[0040]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器10用于构成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 辆1的充电口 2a上装备的锁定机构5。锁定机构5用于在对搭载于车辆1的蓄电池(未图 示)进行充电时防止充电连接器4从受电连接器3脱离。
[0041]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驱动器10的"上下"、"前后"、"左右"是出于方便对驱动器 10的构造进行说明而设定的,并不是对驱动器10的朝向等进行限定的条件。图1是表示将 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器10搭载于车辆后的状态的图,如图1所不,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器 10以其后侧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了约30度的状态安装于车辆。
[0042] 车体2的充电口 2a是收纳有受电连接器3顶端部的空间。充电口 2a的壁部2b 的开口部贯穿有受电连接器3,受电连接器3的顶端部突出到充电口 2a内。受电连接器3 经由电缆(未图示)与蓄电池(未图示)电连接。此外,受电连接器3的轴线以随着从顶 端侧朝向车内侧去而降低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约30度。
[0043] 充电电缆4a设于充电站等充电装置(未图示)。在充电电缆4a的顶端部设有充 电连接器4。通过将充电连接器4安装于受电连接器3,能够从充电装置经由充电电缆4a 向蓄电池(未图示)供电。
[0044] 锁定机构5由设于充电连接器4顶端部的钩4b、形成于受电连接器3顶端部的卡 合突起3b以及设于受电连接器3上方的驱动器10构成。钩4b在上下方向上倾动自如。
[0045] 在将充电连接器4插入受电连接器3时,与卡合突起3b抵接了的钩4b向上倾动。 然后,钩4b越过卡合突起3b时,向下倾动,成为钩4b与卡合突起3b卡合了的状态。这样, 钩4b钩挂于卡合突起3b,从而成为无法将充电连接器4从受电连接器3拔出的状态。
[0046] 驱动器10用于在钩4b与卡合突起3b卡合了的状态下对钩4b的倾动进行限制。 驱动器10具有收纳有驱动机构的外壳20、突出于外壳20前表面的锁定销50。
[0047] 外壳20配置于充电口 2a的壁部2b的车内侧。锁定销50相对于外壳20进退自 如,穿过形成于壁部2b的贯穿孔而向充电口 2a内突出。
[0048] 如图2所示,外壳20是树脂制的箱体,锁定销50从前表面34a突出。如图3所 示,外壳20包括下部外壳30和上部外壳40,下部外壳30的内部空间成为收纳空间31,上 部外壳40封闭下部外壳30的开口部32。通过将下部外壳30和上部外壳40组合,在外壳 20内形成收纳空间31。
[0049] 下部外壳30是在上表面形成有开口部32的箱状的构件。下部外壳30具有平板 状的底部33以及在底部33的外周缘部坚立设置的周壁部34。周壁部34是包围收纳空间 31的框,形成为俯视呈大致四边形。
[0050] 底部33形成为俯视呈大致四边形(参照图4)。在底部33的右后部,公连接器35 朝向下方突出。用于向驱动机构供给电力的母连接器(未图示)安装于公连接器35。母连 接器与搭载于车辆1 (参照图1)的控制装置(未图示)电连接。
[0051] 在下部外壳30的周壁部34的前表面34a突出设置有安装部36a,安装部36a安装 于充电口 2a的壁部2b(参照图1)的内表面。另外,在下部外壳30的下表面形成有左右两 个外壳支承部36b,该外壳支承部36b安装于受电连接器3 (参照图1)。
[0052] 下部外壳30的开口缘部37(周壁部34的上端缘部)呈凸缘状突出到比周壁部34 外表面靠外侧的位置。在开口缘部37的上表面,在整周上形成有供环状的密封构件(未图 示)嵌入的密封槽37a (参照图4)。
[0053] 上部外壳40是用于封闭下部外壳30的开口部32的平板状的盖构件。上部外壳 40的外周形状形成为与下部外壳30的开口缘部37的外周形状相同的形状。
[0054] 上部外壳40的外周缘部与下部外壳30的开口缘部37卡合并且利用热熔胶等粘 接材料粘接于开口缘部37。
[0055] 另外,下部外壳30和上部外壳40之间被密封构件(未图示)液密地密封,该密封 构件设于下部外壳30的开口缘部37。
[0056] 锁定销50是圆形截面的轴构件,以轴向为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锁定销50的前 端部形成为半球面。
[0057] 如图4所示,锁定销50的后部收纳于下部外壳30的收纳空间31,锁定销50的前 部从周壁部34的前表面34a向外侧突出。
[0058] 如图3所示,在下部外壳30的收纳空间31中收纳保持架60以及凸轮构件70,保 持架60用于保持锁定销50,凸轮构件70具有突出设置有凸轮73的凸轮轴齿轮72。在收 纳空间31中还收纳电动马达80、驱动传递构件90、开关110以及基板100,驱动传递构件 90夹设于凸轮轴齿轮72与电动马达80的输出轴81之间,开关110用于检测锁定销50的 位置,基板100与电动马达80和开关110电连接。
[0059] 凸轮构件70是用于使保持架6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构件。凸轮构件70包括以 轴向为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的旋转轴71、以旋转轴71为中心轴的作为正齿轮的凸轮轴齿 轮72以及突出设置于凸轮轴齿轮72下表面的凸轮73。凸轮53相对于凸轮轴齿轮72的旋 转中心偏心。
[0060] 旋转轴71的下部贯穿在后述的凸轮收纳框62内(参照图4)。旋转轴71的上端 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上部外壳40的下表面40b (参照图5 (a)),旋转轴71的下端部 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下部外壳30的底面33a。旋转轴71的上端部穿过上部外壳40的 通孔而向外部突出。
[0061] 另外,在凸轮轴齿轮72上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杆72a(参照图4)。杆72a是将后 述的前进侧的开关110(参照图3)的检测部压入的部位。
[0062] 电动马达80的输出轴81从马达外壳82突出。在输出轴81上外套有圆筒状的螺 旋齿轮(日文4 t歯車)81a。
[0063] 驱动传递构件90包括以轴向为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的旋转轴91、以旋转轴91为 中心轴的作为斜齿轮的下部齿轮92以及以旋转轴91为中心轴的作为正齿轮的上部齿轮 93〇
[0064] 旋转轴91的上端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上部外壳40的下表面40b(参照图 5(a)),旋转轴91的下端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下部外壳30的底面33a。
[0065] 如图4所示,下部齿轮92与电动马达80的螺旋齿轮81a连结。另外,上部齿轮93 与凸轮轴齿轮72连结。
[0066] 在使电动马达80的螺旋齿轮81a旋转时,其驱动力向下部齿轮92传递,驱动传递 构件90绕轴旋转。由此,驱动力从上部齿轮93向凸轮轴齿轮72传递。并且,构成为,通过 使凸轮轴齿轮72绕轴旋转,凸轮73绕旋转轴71的轴线旋转。
[0067] 保持架60以沿着前后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下部外壳30的底面33a之上。
[0068] 锁定销50的后部安装于保持架60的前端面,在保持架60的后部开口有用于收纳 凸轮73的凸轮收纳框62。
[0069] 凸轮收纳框62沿着上下方向开口,供凸轮73从上侧插入。凸轮收纳框62的内周 面成为凸轮73所抵接的凸轮承受面。
[0070] 另外,在保持架60的前部形成有朝向右侧突出的杆63。杆63是将后述的后退侧 的开关110(参照图3)的检测部压入的部位。
[0071] 如图2所示,基板100在左右方向形成为宽幅,配置在电动马达80和保持架60的 上方。
[0072] 基板100用于控制电动马达80的驱动。在基板100上电连接有电动马达80、开关 110和公连接器35。
[0073] 开关110安装于基板100的下表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两个开关110U10沿着 左右方向并列设置。各开关110、110分别配置于凸轮轴齿轮72的杆72a和保持架60的杆 63的移动区域的上方。
[0074]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器10中,如图4所示,在电动马达80的螺旋齿轮81a旋转 时,其驱动力经由驱动传递构件90向凸轮轴齿轮72传递。
[0075] 并且,由于凸轮轴齿轮72旋转,凸轮73朝向前方或后方旋转移动,凸轮收纳框62 的内周面被凸轮73向前方或后方推出。
[0076] 由此,保持架60和锁定销50向前方或后方移动,锁定销50相对于外壳20的突出 量进行增减。
[0077] 若在保持架60移动到前方时,前进侧的开关110 (参照图3)的检测部被凸轮轴齿 轮72的杆72a压入,则从前进侧的开关110向控制装置(未图示)输出检测信号,输出轴 81的旋转停止。
[0078] 另外,若在保持架60移动到后方时,后退侧的开关110 (参照图3)的检测部被保 持架60的杆63压入,则从后退侧的开关110向控制装置输出检测信号,输出轴81的旋转 停止。
[0079] 如图1所示,在控制装置(未图示)检测到在受电连接器3上安装有充电连接器4 的情况下,锁定销50相对于外壳20前进,而使锁定销50的前部配置在充电连接器4的钩 4b的上方。
[0080] 由此,钩4b的倾动被锁定销50限制,钩4b被固定为与受电连接器3的卡合突起 3b卡合了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充电连接器4从受电连接器3脱离。
[0081] 并且,在锁定销50的前进停止之后,从充电装置(未图示)开始向蓄电池(未图 示)充电。
[0082] 另外,在充电后向控制装置(未图示)输入锁定解除信号时,锁定销50相对于外 壳20后退,锁定销50的前部从充电连接器4的钩4b的上方退去。
[0083] 由此,钩4b能够倾动,能够使钩4b从受电连接器3的卡合突起3b脱离,而将充电 连接器4从受电连接器3拔出。
[0084]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上部外壳40的上表面设有锁定解除用杆42 (参照图2),锁定 解除用杆42安装于凸轮构件70的旋转轴71的上端部。通过使锁定解除用杆42旋转,能 够用手动强制地使凸轮构件70旋转,使锁定销50后退。
[0085] 接着,对设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器10的遮蔽壁210、空气孔220、分隔壁230和 盖部240进行说明。
[0086] 如图5 (a)和图5(b)所示,在驱动器10形成有遮蔽壁210、空气孔220、分隔壁230 以及盖部240,遮蔽壁210坚立设置于下部外壳30的底面33a,空气孔220贯穿下部外壳30 的周壁部34,分隔壁230形成于上部外壳40的下表面40b,盖部240形成于上部外壳40的 外周缘部。空气孔220与由周壁部34和遮蔽壁210围成的内部空间210a连通。
[0087] 如图4所示,遮蔽壁210是坚立设置于下部外壳30的底面33a的右侧前部的、俯 视呈L形状的壁。遮蔽壁210的两侧缘部与周壁部34的内表面相连接,如图5(b)所示,利 用周壁部34和遮蔽壁210形成有俯视呈在前后方向上宽幅的长方形的内部空间210a。
[0088] 由此,在下部外壳30的底部33,收纳空间31侧的内表面即底面33a被遮蔽壁210 分隔成由周壁部34和遮蔽壁210围成的区域和除此之外的区域。
[0089] 内部空间210a是由周壁部34的前壁34b和右侧壁34c中的一部分、构成遮蔽壁 210的后侧内壁211和左侧内壁212围成的空间,内部空间210a的上表面开口。
[0090] 后侧内壁211沿着前壁34b的内表面形成。另外,左侧内壁212沿着右侧壁34c 的内表面形成。如图5(a)所示,与左侧内壁212相比,后侧内壁211形成得较高。
[0091] 如图5(b)所示,空气孔220是圆形截面的通孔,其形成于周壁部34的右侧壁34c 的前部。空气孔220从周壁部34的外表面到内表面整个贯穿。空气孔220的内侧开口部 220a形成在比左侧内壁212的上端缘部靠底面33a侧的位置(高度)。
[0092] 如图1所示,在下部外壳30以倾斜了的状态安装于受电连接器3时,空气孔220 配置在下部外壳30的较高的位置。
[0093] 如图6(a)所示,在周壁部34的外表面上,在空气孔220的外侧开口部220b的周 围突出设置有侧视呈U形状的凸壁250。
[0094] 在凸壁250的下部形成有放水用和通气用的缺口部251。凸壁250以缺口部251 为界被分割成前侧凸壁252和后侧凸壁253。如图5(b)所示,后侧凸壁253的突出量(高 度)小于前侧凸壁252的突出量(高度)。
[0095] 如图1所示,缺口部251配置成,在下部外壳30以倾斜了的状态安装于受电连接 器3时,缺口部251配置于凸壁250的最下部。由此,在将驱动器10安装到受电连接器3 后,缺口部251配置在凸壁250内的最适于放水的位置。
[0096] 空气孔220的外侧开口部220b被圆形的透湿防水材料221覆盖(参照图6(a))。 [0097] 透湿防水材料221是允许空气的出入且阻止水的出入的材料,能够防止水、尘埃 从外部空间进入空气孔220。
[0098] 如图6(a)所示,透湿防水材料221形成得比外侧开口部220b大径。透湿防水材 料221利用双面胶带等粘接部件粘贴在周壁部34的外表面上的由凸壁250围成的区域中。
[0099] 在用操作者的指尖将透湿防水材料221粘贴在外侧开口部220b的周围时,需要指 尖进入由凸壁250围成的区域。在凸壁250中,能够使指尖从突出量(高度)较小的后侧 凸壁253侧顺利地进入上述区域(参照图5 (b))。因而,能够将透湿防水材料221可靠地按 压于外侧开口部220b的周围。
[0100] 如图5(a)所示,分隔壁230是从上部外壳40的下表面40b朝向下方突出设置的 平板状的壁。分隔壁230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宽幅(参照图5(b)),具有以与遮蔽壁210的 侧面相对的方式配置的侧面。
[0101] 在将上部外壳40组装于下部外壳30后,分隔壁230的下部插入到由周壁部34和 遮蔽壁210围成的内部空间210a中。并且,分隔壁230的下部以与左侧内壁212的内表面 和空气孔220的内侧开口部220a相对的方式配置(参照图5(b))。这样,成为分隔壁230 与左侧内壁212在高度方向上重叠、并且分隔壁230的下部被周壁部34和遮蔽壁210包围 的状态。
[0102] 另外,分隔壁230形成得比空气孔220的内侧开口部220a宽幅(参照图5(b)),并 且,分隔壁230的下端缘部配置于比内侧开口部220a靠底面33a侧的位置。即,成为空气 孔220的内侧开口部220a被分隔壁230覆盖的状态。
[0103] 在将上部外壳40组装于下部外壳30的状态下,在遮蔽壁210的上端缘部与上部 外壳40的下表面40b之间形成有间隙。另外,在分隔壁230与遮蔽壁210之间形成有间隙。 并且,在底面33a与分隔壁230的下端缘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0104]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上部外壳40的外周缘部的右侧前部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 板状的盖部240。
[0105] 如图5(a)所示,在将上部外壳40组装于下部外壳30后,盖部240以与外侧开口 部220b和凸壁250相对的方式配置。另外,如图5(b)所示,盖部240以随着从前缘部朝向 后缘部去而接近周壁部34的外表面的方式倾斜。
[0106] 在盖部240的前缘部形成有前侧肋241。另外,在盖部240的后缘部形成有后侧肋 242。前侧肋241和后侧肋242以相互平行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0107] 前侧肋241是从外侧与前侧凸壁252接触的部位。后侧肋242是从外侧与后侧凸 壁253接触的部位。前侧肋241的突出量形成得比后侧肋242的突出量大,前侧凸壁252 与前侧肋241之间的重叠量变大。
[0108] 在这样的外壳20中,如图5(a)所示,形成有从收纳空间31经由分隔壁230与遮 蔽壁210之间的间隙、和空气孔220到达外部空间的通气路径。能够经由该通气路径使外 壳20的内外通气。
[0109] 在以上那样的驱动器10中,如图5(a)所示,在将上部外壳40组装于下部外壳30 后,遮蔽壁210与分隔壁230重叠。由此,形成从收纳空间31至空气孔220的迷宫形状(从 收纳空间31侧看不到空气孔220的内侧开口部220a的形状)的通气路径。
[0110] 这样,从收纳空间31至空气孔220的通气路径成为迷宫形状,并且,如图5(b)所 示,分隔壁230与左侧内壁212之间的间隙整体上变窄,因此,润滑脂难以流入空气孔220。 因而,能够经由空气孔220使外壳20的内外可靠地通气,能够抑制外壳20内外的气压差。
[0111] 另外,空气孔220的外侧开口部220b被透湿防水材料221堵塞,因此,能够防止 水、尘埃从外部空间通过空气孔220,并且能够经由空气孔220使外壳20的内外通气。
[0112] 另外,润滑脂难以流入空气孔220,因此,能够防止透湿防水材料221被润滑脂堵 塞。
[0113] 另外,如图5(a)所示,以与空气孔220的外侧开口部220b相对的方式配置盖部 240,因此,能够防止透湿防水材料221暴露于外部,并且,能够防止水、尘埃从外部附着于 透湿防水材料221。
[0114] 另外,在周壁部34的外表面上,在空气孔220的外侧开口部220b的周围形成的后 侧凸壁253的突出量(高度)形成得比前侧凸壁252的突出量(高度)小。
[0115] 在用操作者的指尖将透湿防水材料221粘贴于外侧开口部220b的周围时,需要指 尖进入由凸壁250围成的区域。此时,能够使指尖顺利地从突出量(高度)较小的后侧凸 壁253侧进入上述区域,(参照图5 (b)),因此,能够将透湿防水材料221可靠地按压于外侧 开口部220b的周围。
[0116] 另外,突出量较大的前侧凸壁252配置于车辆的前方侧,突出量较小的后侧凸壁 253配置于车辆的后方侧。并且,在盖部240中,也是突出量较大的前侧肋241配置于车辆 的前方侧,突出量较小的后侧肋242配置于车辆的后方侧。在该结构中,前侧凸壁252与前 侧肋241之间的重叠量变大,因此,能够利用前侧凸壁252和前侧肋241遮挡来自车辆前方 的行驶风、雨水。
[0117]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变更。
[0118]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 (a)所不,分隔壁230与遮蔽壁210的内表面相 对,但也可以构成为分隔壁230与遮蔽壁210的外表面相对。
[0119]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b)所示,形成有由周壁部34和遮蔽壁210围成 的内部空间210a,但也可以将筒状的遮蔽壁坚立设置于底面33a,形成由该遮蔽壁围成的 内部空间。
[0120]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利用透湿防水材料221堵塞空气孔220的外侧开口部 220b,但也可以利用透湿防水材料221堵塞空气孔220的内侧开口部220a。
[0121] 另外,透湿防水材料221的材质并没有限定,只要是允许空气的出入且阻止水、灰 尘的出入的网状的构件即可。
[0122] 另外,遮蔽壁210、空气孔220和分隔壁230的位置、形状并没有限定,能够与收纳 空间31内的驱动机构的布局等相对应地适当设定。
[0123] 例如,也可以是,以围绕图4所示的马达外壳82的方式形成遮蔽壁,在下部外壳30 的侧壁部34或底部33形成有与遮蔽壁内连通的空气孔,并且在上部外壳40的内表面形成 有分隔壁。在该结构中,空气孔配置在发热的电动马达80的附近,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外 壳20的内外的气压差。
[0124]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将本发明的驱动器应用于用于防止充电连 接器4从受电连接器3脱离的锁定机构5,但本发明的驱动器能够应用于各种驱动器。
[0125] 第二实施方式
[0126]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器进行说明。
[0127] 如图7(a)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器在下部外壳30的底部33形成有空气孔 220这一点上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器10(参照图3)不同。
[0128]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器中形成有遮蔽壁260、空气孔220以及分隔壁270,遮蔽 壁260坚立设置于下部外壳30的底面33a,空气孔220贯穿下部外壳30的底部33,分隔壁 270形成于上部外壳40的下表面40b。空气孔220与由周壁部34和遮蔽壁260围成的内 部空间260a连通。
[0129] 如图7(b)所示,遮蔽壁260是坚立设置于下部外壳30的底面33a的后部的、俯视 呈U形状的壁。遮蔽壁260的两侧缘部与周壁部34的内表面连接。并且,由周壁部34和 遮蔽壁260形成俯视呈大致半圆形状的内部空间260a。另外,内部空间260a的上表面开 □。
[0130]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7(a)所示,遮蔽壁260的上端缘部配置在比周壁部34的 上端缘部稍靠下方的位置。
[0131] 第二实施方式的遮蔽壁260形成于底面33a的后部,因此,在将驱动器10安装于 受电连接器3后(参照图1),遮蔽壁260配置在底面33a的较低的位置。这样,遮蔽壁260 配置在润滑脂容易积存的位置,因此,构成为,通过增大遮蔽壁260的高度,可靠地遮挡润 滑脂。
[0132] 在底部33的后部,贯穿有与由周壁部34和遮蔽壁260围成的内部空间260a连通 的空气孔220。另外,空气孔220的外侧开口部220b被透湿防水材料221覆盖。
[0133] 分隔壁270是从上部外壳40的下表面40b朝向下方突出设置的轴向截面呈U形 状的壁(参照图7(b))。
[0134] 在将上部外壳40组装到下部外壳30后,成为分隔壁270配置于遮蔽壁260的外 侦牝分隔壁270与遮蔽壁260在高度方向上重叠的状态。另外,如图7(b)所示,分隔壁270 沿着遮蔽壁260的外表面配置,分隔壁270沿着遮蔽壁260的外表面配置,且以与遮蔽壁 260的外表面隔开恒定的间隔的方式与遮蔽壁260的外表面相对。
[0135] 另外,在将上部外壳40组装到下部外壳30的状态下,如图7(a)所示,在底面33a 与分隔壁270的下端缘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另外,在分隔壁270与遮蔽壁260之间形成有 间隙。并且,在遮蔽壁260的上端缘部与上部外壳40的下表面40b之间形成有间隙。
[0136] 这样,形成从收纳空间31经由分隔壁270与遮蔽壁260之间的间隙、和空气孔220 到达外部空间的迷宫形状的通气路径。由此,润滑脂难以从收纳空间31流入空气孔220。因 而,能够经由空气孔220使外壳20的内外可靠地通气,能够抑制外壳20的内外的气压差。
[0137]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分隔壁270配置在遮蔽壁260与收纳于收纳空间31后 部的驱动传递构件90的下部齿轮92和上部齿轮93之间。因而,能够利用分隔壁270遮挡 在驱动传递构件90旋转时从下部齿轮92和上部齿轮93飞溅的润滑脂。
[0138] 附图标记说明
[0139] 1、车辆;2、车体;2a、充电口;3、受电连接器;4、充电连接器;4b、钩;5、锁定机构; 10、驱动器;20、外壳;30、下部外壳;31、收纳空间;33、底部;34、周壁部;40、上部外壳;50、 锁定销;60、保持架;70、凸轮构件;72、凸轮轴齿轮;73、凸轮;80、电动马达;82、马达外壳; 90、驱动传递构件;100、基板;210、遮蔽壁(第一实施方式);210a、内部空间;211、左侧内 壁;212、后侧内壁;220、空气孔;220a、内侧开口部;220b、外侧开口部;221、透湿防水材料; 230、分隔壁(第一实施方式);240、盖部;241、前侧肋;242、后侧肋;250、凸壁;251、缺口 部;252、前侧凸壁;253、后侧凸壁;260、遮蔽壁(第二实施方式);260a、内部空间(第二实 施方式);270、分隔壁(第二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 一种驱动器,其通过将下侧的下部外壳和上侧的上部外壳组合而形成用于收纳驱动 机构的收纳空间,该驱动器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下部外壳的底面坚立设置有遮蔽壁, 在上述下部外壳贯穿有与由上述遮蔽壁围成的空间连通的空气孔, 在上述上部外壳的内表面形成有以与上述遮蔽壁的侧面相对的方式配置的分隔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孔形成于上述下部外壳的周壁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孔形成于上述下部外壳的底部。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孔被允许空气的出入且阻止水的出入的透湿防水材料堵塞。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部外壳上形成有盖部, 上述盖部以与上述空气孔的形成于上述下部外壳的外表面的外侧开口部相对的方式 配置。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孔的上述外侧开口部被上述透湿防水材料堵塞, 在上述下部外壳的外表面上,在上述外侧开口部的周围突出设置有凸壁, 上述盖部以与上述外侧开口部和上述凸壁相对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凸壁的局部形成有突出量比其他部位的突出量小的部位。
7.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隔壁沿着上述遮蔽壁的侧面形成。
8.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隔壁配置在上述遮蔽壁与收纳于上述收纳空间的齿轮之间。
【文档编号】H02K5/10GK104067485SQ201380006099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3日
【发明者】深井晃, 三轮浩也, 渡边笃史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