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套及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02048阅读:703来源:国知局
护套及线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对穿过板材的孔的电线等线状部件进行保护的护套。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搭载于机动车等车辆的线束中,采用对穿过树脂板或金属板等板材的孔的电线束进行保护的护套。一般来说,护套是橡胶或弹性体等弹性部件。另外,还存在具有这种弹性部件与树脂部件或金属部件组合而成的构造的护套。
[0003]护套具有:筒状的大径筒部,形成有供板材中的孔的缘部嵌入的环状的凹部;以及筒状的小径筒部,与贯穿内侧的线状部件捆束在一起。进而,护套还具有在整周的范围内与大径筒部和小径筒部相连的连结部。形成有孔的板材还是支撑护套的支撑板。
[0004]在车辆用的线束中,容易将护套的大径筒部嵌入板材的孔以及护套难以从板材脱离是重要的。例如,在护套中,由于连结部形成得较薄,因此小径筒部容易在大径筒部内移位。其结果是,即使在贯穿小径筒部的线状部件在护套附近弯曲的情况下,大径筒部也难以从板材脱离。
[0005]另外,在专利文献1、2的护套中,外周筒部的缩径侧的部分(大径筒部的一部分)形成为在整周的范围内从与连结部(径向突出部)相连的部分向内侧斜向延伸。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护套的大径筒部嵌入板材的孔。
[0006]进而,如专利文献I的图3所示,在线束(电线束)被拉拽的情况下,大径筒部受到来自小径筒部及连结部(径向突出部)的拉力而向内侧变形。在该情况下,外周筒部(大径筒部)中的向斜向内侧延伸的部分与小径筒部接触。因此,外周筒部的向内侧的变形范围受到限制,护套难以从板材脱离。
[0007]现有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7552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003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2]然而,在护套中存在与板材的孔的直径对应的大径筒部的外缘部的直径和与线状部件的直径对应的小径筒部的内缘部的直径的差较大的情况。以下将该直径的差称作内外径差。
[0013]在专利文献1、2的护套中,为了确保相对于小径筒部及连结部的拉力而难以从板材脱离,内外径差越大,则越需要使大径筒部中向斜向内侧延伸的部分更长、更厚。这样一来,护套的重量及成本增大。
[0014]另一方面,在车辆用线束中,希望减少护套的重量及成本。
[001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护套,在线束用的护套中,能够极力抑制重量及成本的增大,并且难以从板材脱离。
[0016]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7]第一方式的护套具有形成有大径筒部、连结部和小径筒部的弹性部件。上述大径筒部是形成有能够供板材中的孔的缘部嵌入的环状的凹部的筒状的部分。上述连结部是在整周的范围内从上述大径筒部的内侧面进一步向内侧延伸地形成的部分。上述小径筒部是与上述连结部相连,并能够在端部与贯穿内侧的部件捆束在一起的筒状的部分。上述大径筒部具有在整周的范围内从与上述连结部相连的部分向内侧斜向延伸地形成的倾斜缩径部。上述小径筒部具有与上述倾斜缩径部相对并比其他部分突出的部分,即变形限制部。上述变形限制部限制上述倾斜缩径部向内侧的变形范围。
[0018]第二方式是第一方式的一例。在第二方式的垫片中,在上述小径筒部,在上述小径筒部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形成多个上述变形限制部。
[0019]第三方式是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一例。在第三方式的护套中,上述小径筒部包含内侧小径筒部和外侧小径筒部。上述内侧小径筒部是与上述连结部中的最内侧的部分相连的筒状的部分。上述外侧小径筒部是与上述连结部中的相比与上述小径筒部相连的部分靠上述大径筒部的部分相连而形成于上述内侧小径筒部的外侧的部分。上述变形限制部形成于上述外侧小径筒部。
[0020]第四方式的线束具备电线束及安装于该电线束的上述各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护套。
[0021]发明效果
[0022]在上述各方式的护套中,小径筒部的内侧的保护对象部件被拉拽时,大径筒部由于来自小径筒部及连结部的拉力而想要向内侧变形。在该情况下,大径筒部的倾斜缩径部接触到与其相对的小径筒部的变形限制部。因此,大径筒部向内侧的变形范围受到限制,护套难以从板材脱离。
[0023]另外,在上述各方式的护套中,小径筒部的变形限制部向倾斜缩径部侧突出地形成。在该情况下,与对应于大径筒部的外缘部的直径和小径筒部的内缘部的直径的差(内外径差)而将倾斜缩径部增长、增厚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护套的重量及成本的增大。
[0024]另外,根据第二方式,相比变形限制部在小径筒部的整周连续形成的情况,能够进一步抑制护套的重量及成本的增大。
[0025]另外,在第三方式中,小径筒部具有包含内侧小径筒部及外侧小径筒部的双重构造。如果采用该双重构造的小径筒部,在为了将护套安装到板材而将与小径筒部捆束在一起的部件向板材的背侧方向压入时,从小径筒部向大径筒部高效地施加压入力。小径筒部的变形限制部也可以适用于这种护套。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护套I的侧剖视图。
[0027]图2是护套I的主视图。
[0028]图3是安装于板材并具备护套I的线束10的局部侧剖视图。
[0029]图4是施加有拉力的线束10的局部侧剖视图。
[0030]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护套IA的侧剖视图。
[0031]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护套IB的主视图。
[0032]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护套IC的侧剖视图。
[0033]图8是具备护套IC的线束1C的局部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一例,并不是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事例。以下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的护套及具有护套的线束是搭载于机动车等车辆的车辆用护套及线束。
[0035]<第一实施方式>
[0036]首先,参照图1?图4,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护套I及具备该护套I的线束10进行说明。护套I将电线束等线状部件和板材7的孔71的缘部之间堵塞。由此,护套I能够防止因与板材7的接触而导致的线状部件的损伤,进而起到防尘及防水的效果。
[0037]护套I是具有以橡胶或作为橡胶类材料的弹性体等为主成分的弹性部件的部件。弹性体包含天然橡胶及合成橡胶等硫化橡胶,进而还包含氨基甲酸乙酯橡胶、硅橡胶以及氟橡胶等热固性树脂类弹性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护套I整体是弹性部件。
[0038]护套I (弹性部件)是形成有大径筒部2、连结部3和小径筒部4的部件。大径筒部2及小径筒部4分别是筒状的部分,大径筒部2的直径比小径筒部4大。另外,连结部3是连接大径筒部2和小径筒部4的部分。大径筒部2、连结部3及小径筒部4分别在整周方向上连续地形成。
[0039]大径筒部2具有包含护套I的外缘部分的外框部21和与其相连的倾斜缩径部22。外框部21是形成有环状的凹部210的部分,该环状的凹部210能够供作为护套的安装目标的板材7的孔71的缘部嵌入。外框部21及倾斜缩径部22在整周范围内连续地形成。
[0040]在大径筒部2中,倾斜缩径部22形成为从外框部21中的与连结部3相连的部分向内侧斜向延伸。因此,倾斜缩径部22形成为从与外框部21相连的部分开始直径逐渐变小的锥状。
[0041]连结部3是在从大径筒部2的内侧面进一步向内侧延伸而形成的部分。连结部3形成得比外框部21薄,以容易弹性变形。在外力施加到与小径筒部4捆束在一起的部件(后述的电线束9)时,通过连结部3的弹性变形,小径筒部4在被固定的大径筒部2的内侧移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3形成为波纹状,以更容易弹性变形。
[0042]小径筒部4是与连结部3相连的筒状的部分。小径筒部4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能够与贯穿小径筒部4的内侧的线状部件捆束在一起的被捆束部411。
[0043]小径筒部4具有筒状的基部41和从基部41的外周面突出的变形限制部42。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径筒部4的基部41是沿着电线束9 (线状部件)的外周面的部分。被捆束部411形成于小径筒部4的基部41的端部。
[0044]另外,在基部41的内周面形成有与穿过其内侧的线状部件的外周面紧密接触的防水用凸部412。防水用凸部412是环状的凸部。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多个防水用凸部412隔开间隔地形成于基部41的内侧面。
[0045]如图3所示,线束10具备作为线状部件的一例的电线束9和供该电线束9贯通的护套I。进而,线束10还具备将电线束9和护套I的小径筒部4中的被捆束部411捆束在一起的捆束件8。
[0046]拥束件8例如是粘接带或拥束带等。图3所不的例子中,拥束件8是卷绕在被拥束部411及电线束9的连续的粘接带。
[0047]在图1中,将作为线状部件的一例的电线束9、捆束件8以及板材7以假想线(双点划线)绘出。另外,图3表示板材7、安装于该板材7的护套I和捆束件8的剖面图、以及电线束9的侧视图。
[0048]变形限制部42是在基部41的外周面上比其他部分突出的部分,形成在与大径筒部2的倾斜缩径部22相对的位置上。即,变形限制部42向倾斜缩径部22侧突出地形成。
[0049]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形限制部42是在基部41的外周面在整周上连续地形成的环状的突出部。变形限制部42从基部41的长度方向上的大径筒部2的内侧的位置开始跨越至大径筒部2的外侧的位置而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形限制部42相对于连结部3隔开间隔地形成。
[0050]护套I安装于将车辆内间隔成室外侧和室内侧的板材7。更具体地说,通过使外框部21的凹部210和板材7中的孔71的缘部嵌合,将护套I固定于板材7。板材7还是支撑护套I的支撑板。另外,在图1、图3所示的例子中,对板材7的孔71的缘部实施去毛刺加工。
[0051]在安装于板材7的护套I中,大径筒部2的比凹部210靠形成有倾斜缩径部22的一侧的部分相对于板材7位于室外侧,其相反侧的部分相对于板材7位于室内侧。
[0052]将护套I安装于板材7的操作者从室内侧对板材7的孔71进行操作。因此,对操作者来说,板材7的室外侧是背侧。
[0053]在将护套I安装于板材7时,护套I中的倾斜缩径部22侧的部分从室内侧向板材7的孔71插入。由此,倾斜缩径部22由于从板材7中的孔71的缘部受到的压力而向内侧弹性变形。进而,外框部21也随着倾斜缩径部22的变形而向内侧弹性变形,直到板材7中的孔71的缘部嵌入凹部210。
[0054]图4表示电线束9(线状部件)沿着其长度方向被向车辆的室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