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41568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属于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新能源电动汽车采用传统方式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时,带电的导线部分长时间暴露在外,容易被侵蚀及老化,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在恶劣及特殊环境下的电动车辆,由于受天气状况限制,无法进行传统的导线方式充电。此外,传统方式充电需要人工手动进行充电线的拔插,对于大量的推广电动汽车导线方式充电十分不便。因此,感应式非接触充电技术具有传统充电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0003]感应式非接触充电装置一般安装在停车场车位上,当车辆泊入车位后,充电装置的发射端感应线圈与车辆上的车载感应线圈匹配充电。但是现有的感应式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发射端感应线圈的位置相对于停车位是固定不动的,停车时,车辆停放位置存在偏差,导致充电装置发射端感应线圈与车辆上的车载感应线圈匹配不佳,容易出现充电效率低、充电时间长等现象。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调整发射端感应线圈的位置,克服人为停车误差而导致的充电粧发射端感应线圈与车载接收感应线圈匹配不佳,保证充电效率。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包括框体、X向移动机构、Y向移动机构以及发射端感应线圈,所述发射端感应线圈安装在X向移动机构上并可沿着X方向移动,所述Y向移动机构位于X向移动机构的下方并驱动X向移动机构沿Y方向移动,所述X向移动机构和Y向移动机构安装在所述框体上。
[0007]优选的,所述X向移动机构包括第一丝杠和第一电机,所述第一丝杠设置有第一螺母,所述发射端感应线圈与所述第一螺母连接,所述第一丝杠的一端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滚轮,所述第一电机的后方也设置有滚轮,所滚轮设置在所述框体的轨道上。
[0008]优选的,所述Y向移动机构包括第二丝杠和与所述第二丝杠连接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一丝杠和第二丝杠垂直设置,所述第一丝杠和第一电机均设置在支架上,所述支架下方设置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旋合在所述第二丝杠上,所述第二丝杠和第二电机固定设置所述框体底部的横梁上。
[0009]优选的,所述框体采用工字钢和槽钢焊接而成,所述轨道为槽钢且滚轮设置在其凹槽内。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一丝杠之间设置有联轴器,所述第二电机第二丝杠之间也设置有联轴器。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丝杠两端与所述支架连接处设置有轴承座,所述第二丝杠两端与所述框体的底部横梁连接处也设置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内部设置有轴承。
[0012]优选的,所述发射端感应线圈中心位置处设置有传感器,所传感器与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连接,通过传感器采集车子感应线圈的位置信息传输至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单元自动控制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达到自动调整发射端感应线圈的位置的目的。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电动汽车驶入充电位置停止后,通过X向移动机构以及Y向移动机构调整发射端感应线圈的位置,使之与车载感应线圈进行匹配。本实用新型能运用简单的机械传动装置与控制策略,达到发端感应线圈与车载感应线圈匹配的目的;能有效消除匹配不佳导致的漏感,提高非接触充电效率。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运行可靠,移植性强,运用场合广。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X向移动机构以及Y向移动机构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原理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1、框体;2、轨道;3、滚轮;4、第一电机;5、联轴器;6、发射端感应线圈;7、传感器;8、第一螺母;9、第一丝杠;10、轴承座;11、第二螺母;12、第二丝杠;13、第二电机;14、支架;15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介绍:
[0019]—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包括框体1、X向移动机构、Y向移动机构以及发射端感应线圈6,所述发射端感应线圈6安装在X向移动机构上并可沿着X方向移动,所述Y向移动机构位于X向移动机构的下方并驱动X向移动机构沿Y方向移动,所述X向移动机构和Y向移动机构安装在所述框体1上。
[00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X向移动机构包括第一丝杠9和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丝杠9设置有第一螺母8,所述发射端感应线圈6与所述第一螺母8连接,所述第一丝杠9的一端与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滚轮3,所述第一电机4的后方也设置有滚轮3,所滚轮3设置在所述框体的轨道2上。第一电机4带动第一丝杠9旋转,进而驱动第一螺母8进行在横向方向上左右运动,带动发射端感应线圈6进行移动。
[0021]进一步的,所述Y向移动机构包括第二丝杠12和与所述第二丝杠12连接的第二电机13,所述第一丝杠9和第二丝杠12两者垂直设置,所述第一丝杠9和第一电机4均设置在支架14上,所述支架14下方设置有第二螺母11,所述第二螺母11旋合在所述第二丝杠12上,所述第二丝杠12和第二电机13固定设置所述框体1底部的横梁上。第二电机13带动第二丝杠12旋转驱动第二螺母11在纵向方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第一丝杠9、第一电机4以及发射端感应线圈6同时进行纵向方向上来回移动。
[00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框体1采用工字钢和槽钢焊接而成,所述轨道2为槽钢且滚轮设置在其凹槽内,取材方便,轨道2采用槽钢,滚轮3可以在槽钢的凹槽内滚动,结构简单。
[002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机4和第一丝杠9之间设置有联轴器5,所述第二电机13第二丝杠12之间也设置有联轴器5。所述第一丝杠9两端与所述支架14连接处设置有轴承座10,所述第二丝杠12两端与所述框体1的底部横梁连接处也设置有轴承座10,所述轴承座10内部设置有轴承。
[00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射端感应线圈6中心位置处设置有传感器7,所传感器7与控制单元15连接,所述控制单元15分别与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13连接。
[00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电动汽车驶入充电位置停止后,传感器7会自动检测车载感应线圈的位置,并将信号传至控制单元15,控制单元15进行数据处理之后,控制第一电机4以及第二电机13的转动,最终达到移动发射端感应线圈6位置的目的,使之与车载感应线圈进行匹配,保证充电的高效性。充电完成后,控制单元15再次控制控制第一电机4以及第二电机13,使发射端感应线圈6回到预设的默认位置。
[0026]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1)、X向移动机构、Y向移动机构以及发射端感应线圈(6),所述发射端感应线圈(6)安装在X向移动机构上并可沿着X方向移动,所述Y向移动机构位于X向移动机构的下方并驱动X向移动机构沿Y方向移动,所述X向移动机构和Y向移动机构安装在所述框体(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X向移动机构包括第一丝杠(9)和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丝杠(9)设置有第一螺母(8),所述发射端感应线圈(6)与所述第一螺母(8)连接,所述第一丝杠(9)的一端与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滚轮(3),所述第一电机(4)的后方也设置有滚轮(3 ),所滚轮(3 )设置在所述框体(1)的轨道(2 )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Y向移动机构包括第二丝杠(12)和与所述第二丝杠(12)连接的第二电机(13),所述第一丝杠(9)和第二丝杠(12)垂直设置,所述第一丝杠(9)和第一电机(4)均设置在支架(14)上,所述支架(14)下方设置有第二螺母(11),所述第二螺母(11)旋合在所述第二丝杠(12)上,所述第二丝杠(12)和第二电机(13)固定设置所述框体(1)底部的横梁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1)采用工字钢和槽钢焊接而成,所述轨道(2)为槽钢且滚轮(3)设置在其凹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4)和第一丝杠(9)之间设置有联轴器(5),所述第二电机(13)第二丝杠(12)之间也设置有联轴器(5)。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杠(9)两端与所述支架(14)连接处设置有轴承座(10),所述第二丝杠(12)两端与所述框体(1)的底部横梁连接处也设置有轴承座(10),所述轴承座(10)内部设置有轴承。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感应线圈(6)中心位置处设置有传感器(7),所传感器(7)与控制单元(15)连接,所述控制单元(15)分别与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13)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自适应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位置调整结构,包括框体(1)、X向移动机构、Y向移动机构以及发射端感应线圈(6),所述发射端感应线圈(6)安装在X向移动机构上并可沿着X方向移动,所述Y向移动机构位于X向移动机构的下方并驱动X向移动机构沿Y方向移动,所述X向移动机构和Y向移动机构安装在所述框体(1)上。本实用新型通过X向移动机构以及Y向移动机构调整发射端感应线圈的位置,使之与车载感应线圈进行匹配。本实用新型能运用简单的机械传动装置与控制策略,达到发端感应线圈与车载感应线圈匹配的目的;能有效消除匹配不佳导致的漏感,提高非接触充电效率;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运用场合广。
【IPC分类】H02J50/10, H02J50/90, H02J7/00
【公开号】CN205051444
【申请号】CN201520836690
【发明人】余国宽, 何锋, 杨泽平, 王君银
【申请人】贵州大学
【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