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拆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7286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拆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LED显示屏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LED显示屏模组与箱体之间拆装的拆装装置。



背景技术:

LED显示屏是由多个LED显示屏模组拼接而成,LED显示屏的尺寸越大,所需要的LED显示屏模组的数量越多,多个LED显示屏模组之间的拼接是要将LED显示屏模组装入箱体中,以及在更换或者维护需要将LED显示屏模组从箱体中拆卸,在现有技术中,LED显示屏模组与箱体之间的拆装是徒手拆装的,在LED显示屏模组上没有抓握位,用户使力不方便,并且LED显示屏模组比较重,在拆装过程中,会因摔地或者出力不当导致LED显示屏模组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拆装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LED显示屏模组上没有抓握位,用户不方便用力,导致在拆装过程中,会因摔地或者出力不当导致LED显示屏模组的损坏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拆装装置,包括杆体和设于所述杆体一端的手柄,所述杆体的另一端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相对两侧壁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拆装装置还包括卡紧机构,所述卡紧机构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穿过所述凹槽设于所述杆体,所述卡紧机构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能够在所述杆体上移动,使所述卡紧机构在所述凹槽内移动,卡紧置于所述凹槽内的待卡紧件。

进一步地,所述卡紧机构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第一卡帽、第二卡帽和弹簧,所述第一杆体设于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卡帽设于所述第二杆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杆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及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杆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卡帽卡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外侧,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第一卡帽连接,所述第一卡帽卡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侧,所述弹簧设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卡帽之间,所述第一杆体在所述凹槽内移动,使所述第二杆体伸入或者缩出所述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杆体与所述第一卡帽通过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杆体的侧壁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弹簧置于所述第三通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帽的侧壁设有收容槽和凸环,所述凸环与所述收容槽连通,所述弹簧置于所述凸环及所述收容槽内,所述凸环能够插入所述第三通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相对两侧壁为平面,且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心线垂直,所述凹槽的槽口呈矩形。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呈U形。

进一步地,所述手柄的相对两侧设有波浪形的抓握部,在所述抓握部上设有防滑条。

进一步地,所述杆体设于所述手柄的中部,所述杆体与所述手柄呈T形。

进一步地,所述手柄设有用于挂勾的第四通孔。

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有益效果:在LED显示屏模组上设有待卡紧件,杆体的下端对准待卡紧件,移动卡紧机构,使待卡紧件插入凹槽内,再次移动卡紧机构,使卡紧机构在凹槽内的零部件发生移动,直至卡紧在凹槽内的待卡紧件,在拆装过程中,用户抓握手柄,通过杆体、待卡紧件对LED显示屏模组出力,从而解决现有的LED显示屏模组上没有抓握位,用户不方便用力,导致在拆装过程中,会因摔地或者出力不当导致LED显示屏模组的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拆装装置的分解图;

图2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手柄和杆体的立体图;

图3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手柄和杆体的剖视图;

图4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拆装装置和待卡紧件的示意图;

图5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手柄和杆体的另一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卡帽的示意图;

图7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卡紧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拆装装置1,包括杆体11和手柄12,手柄12设于杆体11的一端11a。

手柄12的相对两侧设有抓握部121,在本实施例中,手柄12的上、下两侧设有抓握部121。

该抓握部121呈波浪形,手柄12上侧的抓握部121具有一个波峰和两个波谷,在手柄12上侧的抓握部121上设有防滑条122,在本实施例中,防滑条122的数量为多条,多条防滑条122规则布置在手柄12上侧的抓握部121,具体地,防滑条122从手柄12的前侧横跨手柄12上侧的抓握部121至手柄12的后侧。

杆体11设于手柄12的中部,杆体的一端11a与手柄12连接的位置为手柄12的中部,杆体11与手柄12两者连接后呈T形。

在手柄12的设有用于挂勾的第四通孔123,在拆装装置1不使用时,通过手柄12上的第四通孔123挂在墙上的挂勾上,方便拆装装置1的放置。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杆体11的另一端11b设有凹槽111,凹槽111的相对两侧壁设有第一通孔131和第二通孔132。

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11的相对两侧壁为平面,也就是第一通孔131和第二通孔132所在的两侧壁,第一通孔131、第二通孔132的孔心线与为平面的两侧壁垂直,凹槽111的槽口朝下且呈矩形。

如图4和图5所示,凹槽111与待卡紧件2相配合,能够容纳待卡紧件2,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11的横截面呈U形。

拆装装置还包括卡紧机构14,卡紧机构通过第一通孔131和第二通孔132穿过凹槽111设于杆体11上,卡紧机构14通过第一通孔131和第二通孔132能够在杆体11上移动,具体地,卡紧机构14是沿着第一通孔131的轴向移动,卡紧机构14在杆体11上移动,使其在凹槽111内也移动,在待卡紧件2插入凹槽111内时,卡紧机构14在凹槽111内移动,直至卡紧置于凹槽内的待卡紧件2。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卡紧机构14包括第一杆体141、第二杆体142、第一卡帽143、第二卡帽144和弹簧145。

第一杆体141设于第二杆体142的一端,第二卡帽144设于第二杆体142的另一端,其中,第二杆体142用于卡紧待卡紧件2。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杆体142的直径大于第一杆体141的直径,而小于第二卡帽144的直径,第二杆体142的直径小于第二通孔132的孔直径,而第二卡帽144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132的孔直径,为此,第一杆体141及第二杆体142能够穿过第二通孔132,第二卡帽144不能穿过第二通孔132。

第一杆体141穿过第二通孔132及第一通孔131,第二杆体32穿过第二通孔132,第二卡帽144不能穿过第二通孔132,卡于第二通孔132的外侧,第一杆体141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131后,第一杆体141与第一卡帽143连接,第一卡帽143卡于第一通孔131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帽143的直径大于第一通孔131的孔直径,第一卡帽143不能穿过第一通孔131。

第一杆体141、第二杆体142通过第一通孔131、第二通孔132可在杆体11上移动。

弹簧145设于第一通孔131的外侧壁与第一卡帽143之间,第一杆体141在凹槽111内移动,使第二杆体142伸入或者缩出凹槽111。

按压第一卡帽143,使第一杆体141在凹槽111内移动,向第二通孔132方向移动,同时使第二杆体142缩出凹槽111。按压第一卡帽143可使弹簧145产生弹性变形,撤消按压在第一卡帽143的作用力,弹簧145的弹性作用力使第一杆体141在凹槽111内移动,向第一通孔131方向移动,同时使第二杆体142伸入凹槽111内。

在待卡紧件2插入凹槽111之前,先按压第一卡帽143,使第二杆体142缩出凹槽111,并保持按压作用力,将待卡紧卡插入凹槽111内,之后,撤消按压作用力,弹簧145产生弹性回复力使第二杆体142伸入凹槽111内,并卡紧置于凹槽111内的待卡紧件2。此时,用户可以通过手柄12使力,进而对LED显示屏模组进行从箱体中拆装。

使用拆装装置1对LED显示屏模组从箱体中拆卸方法:按压第一卡帽143,使第二杆体142缩出凹槽111,并保持按压作用力,将待卡紧卡插入凹槽111内,之后,撤消按压作用力,弹簧145产生弹性回复力使第二杆体142伸入凹槽111内,并卡紧置于凹槽111内的待卡紧件2,用户通过手柄12使力对LED显示屏模组向后推,侧翻LED显示屏模组使其的右侧(或左侧)置前,再旋转LED显示屏模组将LED显示模组的右侧(或左侧)置于箱体的对角线处,通过箱体的对角线处的空框将LED显示屏模组从箱体中取出。

使用拆装装置1对LED显示屏模组在箱体中安装方法:按压第一卡帽143,使第二杆体142缩出凹槽111,并保持按压作用力,将待卡紧卡插入凹槽111内,之后,撤消按压作用力,弹簧145产生弹性回复力使第二杆体142伸入凹槽111内,并卡紧置于凹槽111内的待卡紧件2,用户通过手柄12使力将LED显示屏模组置于箱体前,侧翻LED显示屏模组使其的右侧(或左侧)置前,再旋转LED显示屏模组将LED显示模组的右侧(或左侧)置于箱体的对角线处,通过箱体的对角线处的空框将LED显示屏模组推入箱体中,再将LED显示屏模组回正安装在箱体中。

本实施例中,第一杆体141与第一卡帽143通过螺纹连接,具体地,在第一杆体141与第一卡帽143连接的一端设有外螺纹,在第一卡帽143设有与该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的配合,第一杆体141与第一卡帽143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杆体11的侧壁设有加强筋15,加强筋15设有第三通孔151,第三通孔151与第一通孔131连通,弹簧145置于第三通孔151内。加强筋15是用来增加杆体11的侧壁的厚度,加固杆体11的侧壁。另外,在加强筋15上的第三通孔151是用来收容弹簧145,避免弹簧145受损。

如图1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帽143的侧壁设有收容槽1431和凸环1432,凸环1432设于收容槽1431的开口外周壁上,凸环1432与收容槽1431连通,弹簧145置于凸环1432及收容槽1431内,凸环1432与第三通孔151配合,凸环1432能够插入第三通孔151内。收容槽1431用来收容弹簧145,避免弹簧145受损。

在本实施例中,弹簧145是套设在第一杆体141上。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卡紧机构14包括第一杆体141a、第二杆体142a、第一卡帽143a和第二卡帽144a。

第一杆体141a设于第二杆体142a的一端,第二卡帽144a设于第二杆体142a的另一端,其中,第二杆体142a用于卡紧待卡紧件2。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杆体142a的直径大于第一杆体141a的直径,而小于第二卡帽144a的直径,第二杆体142a的直径小于第二通孔132的孔直径,而第二卡帽144a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132的孔直径,为此,第一杆体141a及第二杆体142a能够穿过第二通孔132,第二卡帽144a不能穿过第二通孔132。

第一杆体141a穿过第二通孔132及第一通孔131,第二杆体32穿过第二通孔132,第二卡帽144a不能穿过第二通孔132,卡于第二通孔132的外侧,第一杆体141a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131后,第一杆体141a与第一卡帽143a连接,第一卡帽143a卡于第一通孔131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帽143a的直径大于第一通孔131的孔直径,第一卡帽143a不能穿过第一通孔131。

第一杆体141a、第二杆体142a通过第一通孔131、第二通孔132可在杆体11上移动。

第一杆体141a在凹槽111内移动,使第二杆体142a伸入或者缩出凹槽111。第一杆体141a与第一卡帽143a是通过螺纹连接,在第二杆体142a卡紧待卡紧件2时,旋转第一卡帽143a至抵接杆体11的侧壁,限制第一杆体141a移动,避免第二杆体142a自动缩出凹槽11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