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电路板压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9220发布日期:2019-02-01 20:04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刷电路板压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合装置,具体是一种印刷电路板压合装置。



背景技术: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中文名称为印制电路板,又称印刷线路板,是重要的电子部件,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是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载体。由于它是采用电子印刷术制作的,故被称为“印刷”电路板,电子设备采用印制板后,由于同类印制板的一致性,从而避免了人工接线的差错,并可实现电子元器件自动插装或贴装、自动焊锡、自动检测,保证了电子设备的质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并便于维修;

印制板压合制程中,叠板是非常重要的流程。为保证在压合时印制板各处受力均匀。要求叠板时印制板必须放置在钢板正中间。以保证钢板受力均匀。如果板放于钢板四周,钢板受力不均,不仅产品会出现品质问题,久之,压合机台上的压板也会变形,造成更大

品质隐患。目前压机的钢板都大于印制板尺寸,钢板要求平整度非常高,也不能在钢板上用刻度标示。人员在叠板时,只能根据目视判断来确认是否放置在钢板正中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且精准度较差,难以保证电路板的品质,同时现有的印刷电路板压合装置的减震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刷电路板压合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印刷电路板压合装置,包括顶板、第一加热盘、第一气缸、第一减震装置、定位装置、钢板、底板、第一驱动装置、第二加热盘、底座、第二驱动装置、支撑腿和第二减震装置,所述底板顶部固定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加热盘,所述第二加热盘顶部固定安装有钢板,所述钢板顶部正上方设置有第一加热盘,所述第一加热盘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气缸活塞杆的端部,所述第一加热盘顶部正上方设置有顶板,第一气缸固定安装在顶板顶部,所述第一加热盘顶部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减震装置和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第一加热盘和钢板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第一滑块、第一滑轨、边框、刻度线、第二限位板、第一限位板、第二滑块和第二滑轨,所述底板底部对称安装有支撑腿,所述边框套设在钢板外侧,所述边框相邻内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所述第一滑轨上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滑轨上滑动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上开设有用于与螺栓螺纹连接的螺纹通孔,所述第二滑块上开设有用于与螺栓螺纹连接的螺纹通孔,所述第一滑块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板的另一端与边框与第一滑轨对应的一侧内壁接触,所述第二滑块固定安装有第二限位板的一端,第二限位板的另一端与边框与第二滑轨对应的一侧内壁接触,所述第一限位板位于第二限位板下方,第一限位板顶部和第二限位板底部贴合,所述边框顶部对应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的位置均标记有刻度线,所述边框底部对称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支撑杆、横板、安装板和第二气缸,所述安装板固定安装在支撑腿内侧,所述安装板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固定安装在横板顶部,横板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支撑杆顶端固定安装在边框底部,所述支撑杆竖向贯穿底板,所述底板上开设有用于支撑杆穿过的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减震装置包括L型支架、移动块、减震弹簧和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固定安装在顶板底部一端,支撑柱的底端固定安装在底板顶部,所述支撑柱竖向贯穿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上开设有用于支撑柱穿过的通孔,所述移动块一侧固定安装有L型支架的一端,L型支架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加热盘顶部,所述移动块底部和底板顶部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套设在支撑柱外侧且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移动块底部和底板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减震装置和第二减震装置的结构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边框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钢板的长度和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和第一驱动装置的结构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刻度线用于对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的移动距离进行精准控制和掌握,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对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的位置进行精准调节,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利用第二气缸驱动活塞杆伸长从而推动边框向上移动至钢板上方并使第二限位板的底部与钢板顶部持平,根据所要压合电路板的尺寸进行计算出其在钢板顶部的位置,进一步推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移动从而将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移动至指定位置,从而实现了对待压合电路板在钢板顶部位置的标识,操作简单,进一步将电路板放置在钢板顶部并使电路板两侧分别与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接触,从而实现了电路板在钢板顶部位置的限定,操作简单,无需人工在对电路板位置进行调整,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电路板在钢板顶部放置时位置的准确度,从而保证了压合后电路板的品质,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利用第二气缸驱动活塞杆收缩,从而带动边框向下移动,进一步利用第一气缸驱动活塞杆伸长从而推动第一加热盘向下移动至与电路板挤压接触,利用第一加热盘和第二加热盘进行加热,从而实现了对电路板的压合,通过设置减震弹簧用于对第一加热盘向下移动过程中的产生的震动进行吸收,提高了第一加热盘与电路板接触时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保证了电路板的品质,提高了设备的减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印刷电路板压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印刷电路板压合装置中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顶板1、第一加热盘2、第一气缸3、L型支架4、移动块5、第一减震装置6、减震弹簧7、支撑柱8、定位装置9、钢板10、底板11、第一驱动装置12、第二加热盘13、底座14、支撑杆15、横板16、安装板17、第二气缸18、第二驱动装置19、支撑腿20、第二减震装置21、第一滑块22、第一滑轨23、边框24、刻度线25、第二限位板26、第一限位板27、第二滑块28、第二滑轨2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印刷电路板压合装置,包括顶板1、第一加热盘2、第一气缸3、第一减震装置6、定位装置9、钢板10、底板11、第一驱动装置12、第二加热盘13、底座14、第二驱动装置19、支撑腿20和第二减震装置21,所述底板11顶部固定安装有底座14,所述底座14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加热盘13,所述第二加热盘13顶部固定安装有钢板10,所述钢板10顶部正上方设置有第一加热盘2,所述第一加热盘2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气缸3活塞杆的端部,所述第一加热盘2顶部正上方设置有顶板1,第一气缸3固定安装在顶板1顶部,所述第一加热盘2顶部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减震装置6和第二减震装置21,所述第一减震装置6包括L型支架4、移动块5、减震弹簧7和支撑柱8,所述支撑柱8的顶端固定安装在顶板1底部一端,支撑柱8的底端固定安装在底板11顶部,所述支撑柱8竖向贯穿移动块5,所述移动块5上开设有用于支撑柱8穿过的通孔,所述移动块5一侧固定安装有L型支架4的一端,L型支架4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加热盘2顶部,所述移动块5底部和底板11顶部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7,所述减震弹簧7套设在支撑柱8外侧且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移动块5底部和底板11顶部,所述第一减震装置6和第二减震装置21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加热盘2和钢板10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定位装置9,所述定位装置9包括第一滑块22、第一滑轨23、边框24、刻度线25、第二限位板26、第一限位板27、第二滑块28和第二滑轨29,所述底板11底部对称安装有支撑腿20,所述边框24套设在钢板10外侧,所述边框24相邻内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滑轨23和第二滑轨29,所述第一滑轨23上滑动设置有第一滑块22,所述第二滑轨29上滑动设置有第二滑块28,所述第一滑块22上开设有用于与螺栓螺纹连接的螺纹通孔,通过螺栓在螺纹通孔内旋转挤压第一滑轨23,从而实现了第一滑块22在第一滑轨23上位置的固定,所述第二滑块28上开设有用于与螺栓螺纹连接的螺纹通孔,通过螺栓在螺纹通孔内旋转挤压第二滑轨29,从而实现了第二滑块28在第二滑轨29上位置的固定,所述第一滑块22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限位板27,第一限位板27的另一端与边框24与第一滑轨23对应的一侧内壁接触,所述第二滑块28固定安装有第二限位板26的一端,第二限位板26的另一端与边框24与第二滑轨29对应的一侧内壁接触,所述第一限位板27位于第二限位板26下方,第一限位板27顶部和第二限位板26底部贴合,所述边框24顶部对应第一滑轨23和第二滑轨29的位置均标记有刻度线25,通过设置刻度线25用于对第一滑块22和第二滑块28的移动距离进行精准控制和掌握,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对第一限位板27和第二限位板26的位置进行精准调节,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所述边框24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钢板10的长度和宽度,所述边框24底部对称设置有第一驱动装置12和第二驱动装置19,所述第二驱动装置19包括支撑杆15、横板16、安装板17和第二气缸18,所述安装板17固定安装在支撑腿20内侧,所述安装板17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气缸18,第二气缸18的活塞杆端部固定安装在横板16顶部,横板16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15,支撑杆15顶端固定安装在边框24底部,所述支撑杆15竖向贯穿底板11,所述底板11上开设有用于支撑杆15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二驱动装置19和第一驱动装置12的结构相同,当需要对印刷电路板进行压合时,首先利用第二气缸18驱动活塞杆伸长从而推动边框24向上移动至钢板10上方并使第二限位板26的底部与钢板10顶部持平,根据所要压合电路板的尺寸进行计算出其在钢板10顶部的位置,进一步推动第一滑块22和第二滑块28移动从而将第一限位板27和第二限位板26移动至指定位置,从而实现了对待压合电路板在钢板10顶部位置的标识,操作简单,进一步将电路板放置在钢板10顶部并使电路板两侧分别与第一限位板27和第二限位板26接触,从而实现了电路板在钢板10顶部位置的限定,操作简单,无需人工在对电路板位置进行调整,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电路板在钢板10顶部放置时位置的准确度,从而保证了压合后电路板的品质,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电路板位置限定完成后,调节第一滑块22和第二滑块28移动从而将第一限位板27和第二限位板26从钢板10顶部正上方移开,利用第二气缸18驱动活塞杆收缩,从而带动边框24向下移动,进一步利用第一气缸3驱动活塞杆伸长从而推动第一加热盘2向下移动至与电路板挤压接触,利用第一加热盘2和第二加热盘13进行加热,从而实现了对电路板的压合,通过设置减震弹簧7用于对第一加热盘2向下移动过程中的产生的震动进行吸收,提高了第一加热盘2与电路板接触时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保证了电路板的品质,提高了设备的减震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设置刻度线25用于对第一滑块22和第二滑块28的移动距离进行精准控制和掌握,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对第一限位板27和第二限位板26的位置进行精准调节,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当需要对印刷电路板进行压合时,首先利用第二气缸18驱动活塞杆伸长从而推动边框24向上移动至钢板10上方并使第二限位板26的底部与钢板10顶部持平,根据所要压合电路板的尺寸进行计算出其在钢板10顶部的位置,进一步推动第一滑块22和第二滑块28移动从而将第一限位板27和第二限位板26移动至指定位置,从而实现了对待压合电路板在钢板10顶部位置的标识,操作简单,进一步将电路板放置在钢板10顶部并使电路板两侧分别与第一限位板27和第二限位板26接触,从而实现了电路板在钢板10顶部位置的限定,操作简单,无需人工在对电路板位置进行调整,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电路板在钢板10顶部放置时位置的准确度,从而保证了压合后电路板的品质,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电路板位置限定完成后,调节第一滑块22和第二滑块28移动从而将第一限位板27和第二限位板26从钢板10顶部正上方移开,利用第二气缸18驱动活塞杆收缩,从而带动边框24向下移动,进一步利用第一气缸3驱动活塞杆伸长从而推动第一加热盘2向下移动至与电路板挤压接触,利用第一加热盘2和第二加热盘13进行加热,从而实现了对电路板的压合,通过设置减震弹簧7用于对第一加热盘2向下移动过程中的产生的震动进行吸收,提高了第一加热盘2与电路板接触时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保证了电路板的品质,提高了设备的减震性能。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