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81716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基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件组装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板组件。
背景技术
通信系统的基站中设置了许多电子元件,这些电子元件中很大一部分为板状结构,即,形成有相同、或不同电路结构的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并且,各电子元件须互连形成一个系统以实现基站的功能,需将PCB之间的通过合适的连接方式连接组合成在一起使用。
图1为现有技术中PCB之间互联所采用的一种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同轴连接装置包括高度相同的支撑件和螺钉12,支撑件由一圆柱筒111和固定设置在圆柱筒中心的立柱112组成;支撑件固定设置在第二 PCB102的上表面,第一 PCBlOl设置在第二PCB102上方,并通过螺钉12穿过第二 PCB102后螺接在立柱112顶端来将第一 PCBlOl和第二 PCB102固定在一起;并通过充斥在圆柱筒111和立柱112之间的间隙中的空气介质,保证电磁波有效地在第一 PCBlOl与第二 PCB102之间传递的同时、还不会造成第一 PCBlOl与第二 PCB102之间发生短路。
但是,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立柱112和圆柱筒111的高度很难达到精确相等;即,实际加工完成后,立柱112经常是稍高于或低于圆柱筒111。当立柱112高于圆柱筒111时,立柱112顶端会使第一 PCB与立柱112接触处额外产生较大的应力,易造成第一 PCB发生损坏;当立柱112低于第一圆柱筒111时,立柱112顶端与第一 PCB之间形成一个空隙,而由于该空隙的存在,无论如何旋拧螺钉12也无法通过螺钉12和立柱112将第一 PCB紧固,从而导致整个连接结构不够牢靠。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基板组件,以适应多个基板互连工作以形成射频连接结构场景下,更牢固、更方便地连接两个基板,并提高连接后的基板组件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板组件,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固定设置有中空的支撑套筒,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柱,且支撑柱在所述支撑套筒内,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支撑套筒内侧面形成空隙;所述支撑柱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底插接柱,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插接柱上、可相对所述底插接柱轴向滑动但不可相对底插接柱转动的顶插接柱,且所述顶插接柱的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基板螺接固定。
本发明提供的基板组件,通过利用可相对轴向滑动的顶插接柱和底插接柱的配合代替现有技术中的一体式立柱,实现了在旋拧紧固件以固定第一基板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带动顶插接柱相对底插接柱沿轴向滑动,达到了自适应调整支撑柱的高度的目的,进而,当紧固件与顶插接柱完全固定住第一基板时,支撑柱的高度与支撑套筒也刚好完全相等,因此,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支撑柱高于周围支撑套筒造成第一基板承受过大的额外应力、或者支撑柱低于周围支撑套筒引发如何旋拧紧固件都无法紧固的情况,提高了基板与基板之间的安装质量,也方便了安装操作,还可解决了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一体式立柱时必须采用高加工精度要求导致的高成本问题。


图1为现有技术中PCB之间互联所采用的一种连接结构的示意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基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2B为图1A中A-A向视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基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基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4B为图3A中B-B向视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基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可以均为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例如,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通信系统基站中的两个单板,或者第一基板为通信系统基站中的单板、第二基板为通信系统基站中的双工器,又或者第一基板为PCB、第二基板为任何需要固定连接PCB的基体;当然,也适用于其它需要将两个PCB、或两个以上PCB堆叠放置并互连等需要采用高频(例如射频、微波)信号连接技术形成射频传输结构的场景。
实施例一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基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中A-A向视图;请参照图2A和图2B,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板组件,包括:第一基板I和第二基板2,在第一基板I和第二基板2之间固定设置有中空的支撑套筒30,在第二基板2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柱3,且支撑柱3在支撑套筒30内,支撑柱3与支撑套筒30内侧面形成空隙;支撑柱3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基板2上的底插接柱31,以及设置在底插接柱31上、可相对底插接柱31轴向滑动但不可相对底插接柱31转动的顶插接柱32,且顶插接柱32的顶端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基板I螺接固定。
具体地,第一基板I可以位于第二基板2的上方,支撑套筒30可以固定设置在第一基板I的底面或第二基板2的顶面,其中,支撑套筒30可以呈圆柱筒状,底支撑柱3可以位于支撑套筒30中心,且使支撑套筒30的内径大于支撑柱3的外径,以保证支撑套筒30与支撑柱3之间形成间隙,进而通过容置在该间隙中空气介质传递电磁波。
底插接柱31可以固定连接在第二基板2的顶面上,顶插接柱32可设置在底插接柱31上方,并可采用顶插接柱32的底端与底插接柱31顶端互相配合的结构,以保证顶插接柱32仅可以相对底插接柱31的沿轴向滑动、但不能相对底插接柱转动。例如,可在顶插接柱32的底端开设沉孔320,对应地,底插接柱31的顶端形成与沉孔320相匹配的插接部311,其中,插接部311和沉孔320相匹配指,两者断面形状相同、且尺寸互相配合;沉孔320和插接部311的断面可以呈多边形或椭圆形等非圆的形状,插接部311滑设于沉孔320中;这样,由于插接部311与沉孔320的断面形状相同、且不是圆形,起到了在周向上互相限位的作用,因而,插接部311只能相对沉孔320沿轴向滑动、而不能相对转动,即,保证了顶插接柱32仅能相对于底插接部沿轴向滑动、而不会发生相对转动。
上述紧固件可以为穿设于第一基板I的螺钉33或螺栓,并通过该螺钉33或螺栓底端与顶插接部32顶端之间的螺纹连接、将第一基板I夹持固定在螺钉或螺栓的头部与顶插接柱32之间。例如,紧固件为一体结构的螺钉33,顶插接柱32的顶端可开设有螺纹孔322,螺钉33底端螺接于顶插接柱32顶端的螺纹孔322中,从而便通过顶插接柱32的顶端和螺钉33的头部从上、下同时夹持住第一基板1,实现了对第一基板I和第二基板2之间的可靠连接。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基板组件的装配过程中,可在第一基板I放置到第二基板2上方后,将螺钉33穿过第一基板I并伸入到顶插接接柱32上的螺纹孔322中,然后旋拧螺钉33,在螺钉33底端的螺纹与螺纹孔322侧壁螺纹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带动顶插接柱32相对底插接柱31沿轴向向上滑动,直至顶插接柱32抵顶到第一基板I的底面上,此时,螺钉33和顶插接柱32便夹持固定住第一基板31,实现了通过紧固件将第一基板I与顶插接柱32螺接固定。由于顶插接柱32的最终位置是通过旋拧螺钉33而确定的,使得最终紧固件和顶插接柱32完全固定住第一基板I时,顶插接柱32和底插接柱31构成的支撑柱3的高度与支撑套筒30也达到刚好完全相等,因而,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支撑柱高于周围支撑套筒造成第一基板I承受过大的额外应力、或者支撑柱3低于周围支撑套筒引发如何旋拧紧固件都无法紧固的情况,提高了基板与基板之间的安装质量,也方便了安装操作,还可解决了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一体式立柱时必须采用高加工精度要求导致的高成本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顶插接柱32和底插接柱31的高度之和减去沉孔320的深度的值小于支撑套筒30的高度,并且,顶插接柱32和底插接柱31的高度之和大于支撑套筒30的高度;即,当插接部311滑动到沉孔320的孔底时,顶插接柱32和底插接柱31构成的支撑柱3的最小高度小于支撑套筒30的高度;当插接部311的顶端刚好位于沉孔320的孔口时,顶插接柱32和底插接柱31构成的支撑柱3的最大高度大于支撑套筒30的高度;当满足上述尺寸要求时,便可以保证当顶插接柱32和底插接柱31相对轴向滑动时,支撑柱3的高度可以在上述最大高度和最小高度之间调节,并肯定存在一个与支撑套筒30完全等高的情况。
可选地,上述实施例中,还可在螺钉33的底端开设螺纹孔;对应地,顶插接柱32的顶端设置外螺纹,且顶插接柱32的顶端螺接于螺钉33底端的螺纹孔中。
实施例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基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基板组件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采用了螺母作为紧固件。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紧固件为螺母34,顶插接柱32的顶端形成有凸起的、圆柱状的紧固连接部323,紧固连接部323的顶端穿过第一基板1,并通过螺母34与紧固连接部323的顶端之间的螺纹连接将第一基板I夹持固定在螺母34与顶插接柱32之间。这样,在基板组件装配操作过程中旋拧螺母34时,螺母34的内螺纹与紧固连接部323上螺纹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带动顶插接柱32沿轴向向上移动,直至顶插接柱32顶端处于紧固连接部323周围的部分抵顶于第一基板I的底面上,便实现了通过紧固件和顶插接柱32对第一基板的夹持固定。
本实施例中,由于顶插接柱32和底插接柱31的结构及相对连接关系可以与实施例一相同,且同样可以达到在紧固件和顶插接柱将第一基板夹持固定住时,顶插接柱32和底插接柱31构成的支撑柱3的高度与支撑套筒30也达到刚好完全相等的效果,因而,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支撑柱高于周围支撑套筒造成第一基板I承受过大的额外应力、或者支撑柱3低于周围支撑套筒引发如何旋拧紧固件都无法紧固的情况,提高了基板与基板之间的安装质量,也方便了安装操作,还可解决了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一体式立柱时必须采用高加工精度要求导致的高成本问题。
实施例三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基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B为图4A中B-B向视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板组件,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插接柱的底端和下插接柱的顶端采用了另一种连接结构形式。具体地,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插接柱31的顶端开设有沉孔320,顶插接柱32的底端形成有与沉孔320相匹配的插接部311,沉孔320和插接部311的断面呈多边形或椭圆形,且插接部311滑设于沉孔320中。即,沉孔320和插接部311的形状相同,均采用非圆形结构,且沉孔320和插接部311的尺寸相匹配,以通过沉孔320限定顶插接柱32、使其不能相对底插接部31转动,进而实现在旋拧紧固件以固定第一基板I的同时,自适应地调整支撑柱3的高度,最终达到在紧固件和顶插接柱32将第一基板I夹持固定住时,顶插接柱32和底插接柱31构成的支撑柱3的高度与支撑套筒30也达到刚好完全相等的效果。
进一步地,紧固件可以为穿设于第一基板I的螺钉33,顶插接柱32的顶端开设有螺纹孔322,螺钉33底端螺接于顶插接柱顶端的螺纹孔322中,此时,便通过顶插接柱32的顶端和螺钉33的头部从上、下同时夹持住第一基板1,实现了对第一基板I和第二基板2之间的可靠连接。
更进一步地,顶插接柱32可以包括顶端的圆柱段312和底端的插接部311 ;第一基板I上开设有供螺钉33穿过的第一通孔,该第一通孔的直径可以大于顶插接柱32上的螺纹孔322的内径、且小于圆柱段312的直径。以进一步保证顶插接柱32和螺钉33可以可靠地夹持固定住第一基板I。
在本实施例中,当旋拧螺钉33时,可带动顶插接柱32相对底插接柱31沿轴向滑动,直至顶插接柱32的顶端抵顶到第一基板I上,便实现通过紧固件和顶插接柱将第一基板I夹持固定,与此同时,顶插接柱32和底插接柱31构成的支撑柱的高度与支撑套筒刚好能够处于完全相等的状态,因而,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支撑柱高于周围支撑套筒造成第一基板I承受过大的额外应力、或者支撑柱3低于周围支撑套筒引发如何旋拧紧固件都无法紧固的情况,提高了基板与基板之间的安装质量,也方便了安装操作,还可解决了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一体式立柱时必须采用高加工精度要求导致的高成本问题。
实施例四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基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基板组件与图4A所示的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紧固件采用螺母34,顶插接柱32的顶端形成有凸起的、圆柱状的紧固连接部323,紧固连接部323的顶端穿过第一基板1,并通过螺母34与紧固连接部323的顶端之间的螺纹连接将第一基板I夹持固定在螺母34与顶插接柱32之间。
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和技术效果与实施例三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更进一步地,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A,插接部311的侧面和沉孔320侧面之间可以形成有配合间隙,以保证在存在加工误差的前提下,插接部311也可以顺利地伸入到沉孔320中、并可沿沉孔320的孔壁相对滑动,降低了对加工工艺的要求,降低了制造成本。需要说明的是,插接部311的侧面和沉孔320侧面之间形成配合间隙的场景下,顶插接柱32和底插接柱31之间是通过插接部311和沉孔320形成的电容实现电连接的;另夕卜,为了进一步实现顶插接柱32和底插接柱31之间能实现100%电连接,还可在插接部311和沉孔320之间设置金属簧片(图未示),以使第一基板I和第二基板2通过顶插接柱32、该金属簧片及底插接柱31的直接接触实现完全电连接。优选地,金属簧片可以固定设置在底插接柱31的顶部的弹性片,且金属簧片压设在顶插接柱32底端和底插接柱31顶端之间,在金属簧片的弹性力作用下可以进一步保证顶插接柱和底插接柱之间的可靠连接。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基板组件,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固定设置有中空的支撑套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柱,且支撑柱在所述支撑套筒内,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支撑套筒内侧面形成空隙;所述支撑柱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底插接柱,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插接柱上、可相对所述底插接柱轴向滑动但不可相对底插接柱转动的顶插接柱,且所述顶插接柱的顶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基板螺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插接柱的底端开设有沉孔,所述底插接柱的顶端形成有与所述沉孔相匹配的插接部,所述沉孔和所述插接部的断面呈多边形或椭圆形,所述插接部滑设于所述沉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插接柱的顶端开设有沉孔,所述顶插接柱的底端形成有与所述沉孔相匹配的插接部,所述沉孔和所述插接部的断面呈多边形或椭圆形,且所述插接部滑设于所述沉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插接柱和底插接柱的高度之和减去所述沉孔的深度的值小于所述支撑套筒的高度,并且,所述顶插接柱和底插接柱的-和大于所述支撑套筒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为穿设于所述第一基板的螺栓或螺钉,并通过所述螺钉或螺栓底端与所述顶插接部顶端之间的螺纹连接、将所述第一基板夹持固定在所述螺栓或螺钉的头部与所述顶插接柱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插接柱的顶端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栓或螺钉底端螺接于顶插接柱顶端的所述螺纹孔中;或者 所述螺栓或螺钉的底端开设有螺纹孔;所述顶插接柱的顶端设置有外螺纹,且所述顶插接柱的顶端螺接于所述紧固件底端的所述螺纹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为螺母,所述顶插接柱的顶端形成有凸起的、圆柱状的紧固连接部,所述紧固连接部的顶端穿过所述第一基板,并通过所述螺母与所述紧固连接部的顶端之间的螺纹连接、将所述第一基板夹持固定在所述螺母与所述顶插接柱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插接柱包括顶端的圆柱段和底端的插接部;所述第一基板上开设有供所述紧固件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顶插接件上的所述螺纹孔的内径、且小于所述圆柱段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套筒呈圆柱筒状,所述底插接部位于所述支撑套筒中心。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接部和所述沉孔之间设置金属簧片,所述金属簧片分别与所述顶插接柱和底插接柱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金属簧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插接柱的顶部的弹性片,且所述金属簧片压设在所述顶插接柱底端和底插接柱顶端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板组件。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固定设置有中空的支撑套筒,在第二基板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柱,且支撑柱在支撑套筒内,支撑柱与支撑套筒内侧面形成空隙;支撑柱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基板上的底插接柱,以及设置在底插接柱上、可相对底插接柱轴向滑动但不可相对底插接柱转动的顶插接柱,且顶插接柱的顶端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基板螺接固定。本基板组件,当紧固件与顶插接柱夹持固定住第一基板时,支撑柱的高度与支撑套筒也刚好完全相等,不会因加工误差造成第一基板承受过大的额外应力、或者无论如何旋拧紧固件都无法紧固的情况,提高了基板与基板之间的安装质量,也方便了安装操作,降低了成本。
文档编号H05K7/02GK103153019SQ20131003415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9日
发明者戴灿荣, 杨瑞泉 申请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