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卷筒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092716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提升卷筒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设计自由度较大的提升卷筒装置。本发明的提升卷筒装置(DD1)具有提升卷筒(12),所述提升卷筒(12)在轴向一侧具备第一突出轴(21),在轴向另一侧具备第二突出轴(21S)。在第一突出轴(21)上连结有卷筒驱动装置(24),在第二突出轴(21S)上连结有卷筒制动装置(24S)。卷筒制动装置(24S)具有第二减速机构(30S)及第二制动机构(32S),在第二突出轴(21S)上连结有该第二减速机构(30S)的低速轴(68S),在该第二减速机构(30S)的高速轴(29S)侧连结有第二制动机构(32S),且未连结有马达。
【专利说明】提升卷筒装置
[0001]本申请主张基于2013年8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164623号的优先权。该日本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提升卷筒装置。

【背景技术】
[0003]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提升卷筒装置。该提升卷筒装置构成为,将钢丝绳缠绕在提升卷筒上,并通过使该提升卷筒旋转来卷起钢丝绳。
[0004]该公开例中,提升卷筒具备向轴向两侧突出的第一突出轴、第二突出轴。在第一突出轴、第二突出轴上分别独立连结有相同规格的卷筒驱动装置。各卷筒驱动装置的马达的旋转轴经由带轮及同步带连结,各系统的卷筒驱动装置的马达同步旋转。
[0005]另外,提升卷筒的制动通过附设在各卷筒驱动装置的制动机构来实现。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登录实用新型第3016800号公报(图1、
[0014]段落)。
[0007]然而,在这种通过双系统的卷筒驱动装置来驱动单一的提升卷筒的装置中,需要使第一突出轴、第二突出轴同步旋转,因此需要具备一对相同规格的卷筒驱动装置,因此还存在考虑驱动力或制动力、或者运行时的动力损失等来进行设计的情况下,设计的自由度较小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现有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设计自由度较大的提升卷筒装置。
[0009]本发明通过如下结构解决上述课题,一种提升卷筒装置,具有提升卷筒,其中,所述提升卷筒在轴向一侧具备第一轴,在轴向另一侧具备第二轴,在所述第一轴上连结有卷筒驱动装置,在所述第二轴上连结有卷筒制动装置,所述卷筒制动装置具有减速机构及制动机构,在所述第二轴上连结有所述减速机构的低速轴,在该减速机构的高速轴侧连结有所述制动机构,且未连结有驱动源。
[0010]本发明中,将提升卷筒装置的轴向一侧及另一侧的第一轴、第二轴中的第二轴侧用作制动专用。因此,第一轴侧与第二轴侧之间不需要同步旋转控制,卷筒制动装置的减速机构、制动机构均能够与卷筒驱动装置侧独立设计。因此,对于卷筒驱动装置侧及卷筒制动装置,考虑所需的驱动力和制动力、或运行时的动力损失等,均能够进行自由度极高的设计。
[0011]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设计自由度较大的提升卷筒装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起重机的提升卷筒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0013]图2是上述提升卷筒装置的卷筒驱动装置部分的结构图。
[0014]图3是表示该卷筒驱动装置的减速机构的结构图。
[0015]图4是上述提升卷筒装置的卷筒制动装置部分的结构图。
[0016]图5是上述提升卷筒装置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卷筒驱动装置部分的主要部分结构图。
[0017]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提升卷筒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0018]图中:DD1-提升卷筒装置,12-提升卷筒,21-第一突出轴(第一轴),21S-第二突出轴(第二轴),24-卷筒驱动装置,24S-卷筒制动装置,28-马达(驱动源),30-第一减速机构,30S-第二减速机构,32-第一制动机构,32S-第二制动机构,62、64_圆锥滚子轴承,68-输出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0]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起重机的提升卷筒装置的整体结构图。该提升卷筒装置DDl构成为,提升卷筒12上缠绕未图示的起重机的钢丝(或者绳索:未图示),通过使该提升卷筒12旋转来卷起该钢丝。
[0021]提升卷筒12在轴向一侧具备第一突出轴(第一轴)21,在轴向另一侧具备第二突出轴(第二轴)21S。第一突出轴21上连结有卷筒驱动装置24,第二突出轴21S上连结有卷筒制动装置24S。卷筒驱动装置24具备作为驱动源的马达28、第一减速装置30以及第一制动机构32。卷筒制动装置24S具备第二减速机构30S及第二制动机构32S。但是,第二减速装置30S上未连结驱动源。
[0022]以下,进行详细叙述。
[0023]参照图1至图4,第一突出轴21向提升卷筒12的轴向一侧突出,第二突出轴21S向提升卷筒12的轴向另一侧突出。第一突出轴21、第二突出轴21S构成该提升卷筒12的旋转轴。即,提升卷筒12绕第一突出轴21、第二突出轴21S的轴心O I旋转。
[0024]第一突出轴21上连结有卷筒驱动装置24。卷筒驱动装置24通过驱动(旋转)第一突出轴21来驱动提升卷筒12。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卷筒驱动装置24还进行提升卷筒12的制动。
[0025]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卷筒驱动装置24上设置一个作为提升卷筒12驱动源的马达28。即,马达28具备有能够独立驱动提升卷筒12的额定转矩。该实施方式中,马达28是三相感应马达。但是,马达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控制性更优异的变频调速马达等。并且,只要是能够驱动提升卷筒12的驱动源,则对马达也没有限定。
[0026]卷筒驱动装置24的第一减速机构30由包括第一平行轴减速部40、正交减速部42以及第二平行轴减速部44的三级减速机构构成。
[0027]第一平行轴减速部40主要由设置在马达28的马达轴28A前端的螺旋小齿轮46和与该螺旋小齿轮46啮合的螺旋齿轮48构成。螺旋齿轮48组装在第一中间轴50的一端侦U。在第一中间轴50的另一端侧设置有正交减速部42的小锥齿轮52。正交减速部42主要由该小锥齿轮52和锥齿轮54构成。锥齿轮54组装在第二中间轴51上。在第二中间轴51上组装有第二平行轴减速部44的螺旋小齿轮56。第二平行轴减速部44主要由该螺旋小齿轮56和螺旋齿轮58构成。
[0028]螺旋齿轮58组装在输出轴68上。该实施方式中,输出轴68成为具有中空部68A的空心输出轴。输出轴68通过一对圆锥滚子轴承62、64支承于卷筒驱动装置24的壳体60。输出轴68在中空部68A内经由未图示的键与提升卷筒12的第一突出轴21连结。即,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卷筒驱动装置24的第一减速机构30的轴承(圆锥滚子轴承62、64)来支承第一突出轴21。
[0029]该实施方式中,卷筒驱动装置24的第一制动机构32具有仅靠该机构即可维持提升卷筒12的制动和停止的性能。第一制动机构32具备有静铁芯70和动铁芯72。静铁芯70具有电磁线圈74,并固定在壳体60。动铁芯72构成为通过弹簧76始终向朝静铁芯的相反侧分开的方向施力,通过向电磁线圈74通电而被吸引到静铁芯70侧。另一方面,在壳体60上经由螺栓80固定有固定板82。在固定板82与动铁芯72之间配置有制动摩擦片84。制动摩擦片84经由键85能够与马达轴28A —同旋转。在制动摩擦片84的固定板82侧及动铁芯72侧的面上分别配置有摩擦部件86。
[0030]因此,制动摩擦片84的该摩擦部件86在不向电磁线圈74通电时,通过弹簧76的作用力紧紧夹在动铁芯72与固定板82之间,能够对马达轴28A赋予制动力。并且,若电磁线圈74成为通电状态,则动铁芯72被吸引到静铁芯70侧(抵抗弹簧76的作用力),因此制动摩擦片84能够解除对马达轴28A的制动。
[0031]即,该卷筒驱动装置24的第一制动机构32是构成为如下的制动机构:在不向电磁线圈74通电时,制动马达轴28A,对电磁线圈74通电时,解除马达轴28A的制动。
[0032]另外,符号66是与马达轴28A连结的冷却风扇。
[0033]主要参照图1、图3、图4,在第二突出轴21S上连结有能够制动提升卷筒12的卷筒制动装置24S。
[0034]卷筒制动装置24S具备第二减速机构30S及第二制动机构32S。第二减速机构30S的低速轴(输出轴)68S与第二突出轴21S连结,在第二减速机构30S的高速轴(螺旋小齿轮46S的轴)29S侧经由第三中间轴31连结有第二制动机构32S。
[0035]在这里,在第二减速机构30S的高速轴29S侧未连结驱动源。即,卷筒制动装置24S的功能限定为只进行对提升卷筒12制动。
[0036]该实施方式中,卷筒制动装置24S的第二减速机构30S的结构基本上与已说明的卷筒驱动装置24的第一减速机构30相同。S卩,第二减速机构30S具备有与第一减速机构30相同的第一平行轴减速部40S、正交减速部42S及第二平行轴减速部44S。因此,对包括图3的附图中对应部分标注尾部上仅附加S的相同符号来省略重复说明。
[0037]另外,如图1所示,相对于提升卷筒12的第一减速机构30与第二减速机构30S的各构成要件的轴向配置以提升卷筒12的轴向中央的轴直角面Pl为中心相互对称。这是为了例如使正交减速部42中产生的推力荷载相互成为相反方向,从而使施加到壳体60、60S的推力荷载在装置整体中相互抵消。另外,该“对称结构”能够仅通过使与第一突出轴21对应的第一减速机构30组装于壳体60的方向和与第二突出轴21S对应的第二减速装置30S组装于壳体60S的方向相反来实现。即,第一减速机构30与第二减速机构30S是相同的物品。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减速机构30的减速比Rl与第二减速机构30S的减速比R2相同(R1 = R2)。另外,这里所说的减速比是指低速轴侧的转速减速到高速轴侧的转速的1/R的情况下的分母R。即,减速比相同是指分母相等,减速比大是指分母大(即更大地减速)。
[0038]如前所述,卷筒制动装置24S的所述第二制动机构32S经由第三中间轴31与第二减速机构30S的高速轴29S连结。第二制动机构32S也具有基本上与第一制动机构32几乎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这里,对具有类似的功能的部分也标注尾部具有S的相同符号来进行说明。
[0039]S卩,第二制动机构32S也具备静铁芯70S和动铁芯72S。静铁芯70S具有电磁线圈74S,并与壳体60S—体组装。动铁芯72S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弹簧(76S)始终向静铁芯的相反侧施力,通过向电磁线圈74S通电吸引至静铁芯70S侧。另一方面,在壳体60S上经由螺栓80S固定有固定板82S。固定板82S与动铁芯72S之间组装有配置摩擦部件86S的制动摩擦片84S。制动摩擦片84S在不向电磁线圈74S通电时,通过弹簧(76S)的作用力紧紧夹在动铁芯72S与固定板82S之间,能够对轴90S (进而对第二突出轴21S)赋予制动力。并且,若电磁线圈74S成为通电状态,则动铁芯72S被吸引到静铁芯70S侧,因此制动摩擦片84S能够解除对轴90S的制动。
[0040]即,该第二制动机构32S也是构成为如下的制动机构:在不向电磁线圈74S通电时,制动第二突出轴21S,对电磁线圈74S通电时,解除第二突出轴21S的制动。
[0041]另外,卷筒制动装置24S上未设置冷却风扇。
[0042]接着,对该提升卷筒装置DDl的作用进行说明。
[0043]为了卷起提升卷筒12的钢丝,使卷筒驱动装置24的马达28运转,使马达轴28A旋转。另外,在进行卷起时,第一制动机构32的电磁线圈74、第二制动机构32S的电磁线圈74S均处于通电状态,所有轴处于制动被解除的状态。
[0044]若马达轴28A旋转,则第一减速机构30的第一平行轴减速部40的螺旋小齿轮46及螺旋齿轮48旋转,在该第一平行轴减速部40进行初级减速。由此,被减速的旋转传递到正交减速部42的小锥齿轮52,通过该小锥齿轮52与锥齿轮54的啮合,螺旋小齿轮56以进一步减速的速度旋转。由于螺旋小齿轮56与组装在输出轴68的螺旋齿轮58啮合,因此,输出轴68最终以将马达轴28A的旋转进行三级减速(减速比Rl的)的转速进行旋转。
[0045]由此,插入到输出轴68的中空部68A,且与输出轴68 —体旋转的第一突出轴21以与该输出轴68相同的速度旋转。通过旋转/驱动第一突出轴21,提升卷筒12进行钢丝的卷起。
[0046]中止卷起时,停止马达28的运转。马达轴28A的旋转停止后,通过第一制动机构32、第二制动机构32S对各轴进行制动,并维持停止状态。
[0047]将钢丝从提升卷筒12放出时,停止向第一制动机构32的电磁铁线圈74、第二制动机构32S的电磁铁线圈74S进行通电。其结果,因起重机的吊起物体的自重,提升卷筒12逆转。并且,在适当位置,向第一制动机构32及第二制动机构32S发出制动命令。另外,当进行放出时,也可以同时发出第一制动机构32的制动命令,或者马达28的逆转命令。
[0048]提升卷筒12的钢丝卷起、或者放出时,卷筒制动装置24S侧成为第二减速机构30S随着第二突出轴21S的旋转而旋转的状态。即,起重机的运转基本上通过卷筒驱动装置24侧的驱动/制动操作来进行。基于卷筒制动装置24S的第二制动机构32S的制动起安全保护作用,以便可靠地维持第二突出轴21S的停止。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如先行专利文献I的“同步驱动”。
[0049]另一方面,即使为安全保护用,紧急时也需要仅用卷筒制动装置24S的第二制动机构32S维持提升卷筒12的停止。但是,施加到提升卷筒12的旋转转矩非常强,单纯地想在第二突出轴21S上设置制动机构的情况下,需要设置大型制动装置,产生成本大幅上升的问题。
[0050]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制动机构32S不是直接组装到第二突出轴21S,而是经由第二减速机构30S (从第二突出轴21S观察时经由增速机构)组装,因此能够将该第二制动机构32S的性能缩小与第二减速机构30S的减速比R2对应的量,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第二制动机构32S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0051]并且,这种提升卷筒装置DDl根据用途或现场的使用方式等,要求各种特性。例如,关于提升卷筒12的驱动及制动,存在对驱动性能的要求相对更高的情况、对制动性能的要求相对更高的情况。并且,存在对装置整体的紧凑性的要求更高情况,还存在更注重装置运转时的动力损失(耗油性、发热性)的情况。因此,理所当然,提升卷筒装置DDl的最恰当的设计根据所要求的内容有所不同。
[0052]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先行专利文献I的通过两个驱动装置的同时驱动来驱动单一的提升卷筒的装置中,因需要“同步驱动”,因此各系统的马达和减速机构、或者制动机构等必须采用相同特性的机构,对于上述要求的设计自由度极小。
[0053]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突出轴21S侧的卷筒制动装置24S基本上仅担负提升卷筒12的制动,因此能够与第一突出轴21侧的卷筒驱动装置24完全独立设计。
[0054]作为设计例,例如,能够构成为通过将卷筒制动装置24S的第二减速机构30S的减速比R2设定为大于第一减速机构30的减速比R1,(与如该实施方式那样,设定成相同的减速比(R1 = R2)的情况相比)得到相对更高的制动性能。将第二减速机构30S的减速比R2设定为大于第一减速机构30的减速比Rl的结构,对要缩小第二制动机构32S的性能且进一步对该第二制动机构32S进行小型化、低成本化的情况下也有效。
[0055]相反,将第二减速机构30S的减速比R2设定为小于第一减速机构30的减速比Rl的情况下,(与如该实施方式那样,设定成相同的减速比(R1 = R2)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降低装置运转时的动力损失,进一步提高运行的效率性。
[0056]顺便说一下,要求卷筒制动装置24S的高效率性或对于装置整体的紧凑性的情况下,能够改变卷筒驱动装置24侧与卷筒制动装置24S侧的各减速机构的种类,将第二减速机构自身设为比第一减速机构效率更高的减速结构、或者设为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减速结构。当然,也可以相反地将第一减速机构自身设为比第二减速机构效率更高的减速结构,或者设为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减速结构。
[0057]回到本实施方式的具体作用的说明。
[0058]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减速机构30和第二减速机构30S设为完全相同的结构,减少部件的种类,降低总体制造成本和库存成本。
[0059]并且,也通过省略冷却风扇的组装来降低成本。即,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只在起重机停止时,通过卷筒制动装置24S的第二制动机构32S进行制动。因此,几乎没有因制动摩擦片84S的摩擦部件86S的滑动产生的发热。并且,在起重机运转中,不会进行基于第二制动机构32S的制动,并且,第二减速机构30S上未连结有马达。因此,第二减速机构30S处于以接近无荷载的状态仅进行从动旋转。因此,起重机运转时的发热也较少。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在卷筒制动装置24S侧省略组装冷却风扇,相应地、进一步实现低成本化。但是,不禁止设置冷却风扇,也可以在卷筒制动装置24S侧设置冷却风扇。
[0060]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轴21、第二突出轴21S均由第一减速机构30的圆锥滚子轴承62、64,或者第二减速机构30S的圆锥滚子轴承62S、64S支承。因此,无需为了支承第一突出轴21或者第二突出轴21S而另外准备轴台等。因此,这个方面也可以实现低成本化。尤其,第二减速机构30S是必须存在的构成要件,因此利用第二减速机构30S的轴承来支承第二突出轴21S的结构是合理的。
[0061 ]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卷筒驱动装置24的第一减速机构30,以及卷筒制动装置24S的第二减速机构30S上设置有正交减速部42、42S。由此,能够使卷筒驱动装置24及卷筒制动装置24S的长边方向在与提升卷筒12的旋转轴心(第一突出轴21、第二突出轴21S的旋转轴心)O I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能够缩短装置整体在提升卷筒12的轴向上的长度。
[0062]图5中示出图1至图4的提升卷筒装置DDl的变形例。
[0063]该图5的例子所涉及的提升卷筒装置DD2具备有卷筒驱动装置105,所述卷筒驱动装置是将图1至图4的卷筒驱动装置24的第一减速机构30替换成偏心摆动型减速部100与正交减速部102的组合所涉及的第一减速机构103。
[0064]S卩,该提升卷筒装置DD2中,马达104的马达轴104A兼作偏心摆动型减速部100的输入轴106。在输入轴106上经由键108组装有偏心体110。偏心体110的外周相对于输入轴106的轴心O 2偏心。在偏心体110的外周经由滚子轴承112将外齿轮114组装成能够摆动旋转。外齿轮114与内齿轮116内啮合。
[0065]该例子中,内齿轮116的内齿由旋转自如地组装在支承销118的辊部件120构成。内齿轮116的齿数(辊部件120的数量)稍多于外齿轮114的齿数(该例子中仅多出I)
[0066]另一方面,外齿轮114上形成有贯穿孔122。在该贯穿孔122中,以具有偏心体110的偏心量的两倍大小的间隙的方式间隙嵌合有贯穿销124(以及旋转自如地组装在该贯穿销124的滑动促进部件125)。贯穿销124压入到与偏心摆动型减速部100的输出轴126 —体化的轮架凸缘128。
[0067]该偏心摆动型减速部100具有上述结构,通过输入轴106的旋转使外齿轮114摆动,从贯穿销124输出该外齿轮114相对于内齿轮116的相对旋转。外齿轮114在输入轴106每旋转一次时,以相当于“外齿轮114的齿数分之一”的减速比Re的转速慢慢自转,因此能够通过一级即可从贯穿销124及轮架凸缘128输出较大减速的旋转。
[0068]该图5的第一减速机构103中,通过该偏心摆动型减速部100得到较大的减速比Re。因此,第一减速机构103构成为由后段的小锥齿轮130及锥齿轮132构成的正交减速部102的输出(不经由平行轴减速部)直接传递到输出轴132,但第一减速机构103的总减速比为R3,大于第二减速机构30S侧的减速比R2(R3 > R2)。另外,虽然未图示,本实施方式的卷筒制动装置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卷筒制动装置24S。
[0069]其他结构基本上与之前的图1至图4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符号来省略重复说明。
[0070]图5所示的提升卷筒装置DD2中,第一减速机构103得到大于第二减速机构30S的减速比R2的减速比R3,因此比起与第二减速机构30S的减速比R2相同的减速比Rl的图1至图4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提升卷筒12的驱动转矩。换言之,替换成更小的马达也能得到相同的驱动转矩。
[0071]并且,偏心摆动型减速部100具有以下特性:启动转矩(从停止状态开始旋转时的转矩)虽然较大,但是一旦开始旋转,则为高减速比,同时以较小的动力损失继续旋转。因此,由于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相比,具有减速比较大、并且启动转矩较大的特性,因此能够更大减轻卷筒驱动装置24的第一制动机构32 (参照图2)的负担(如果为相同制动容量,则更能提高制动特性)。并且,由于具有一旦开始旋转则为高减速比的同时以较小的动力损失来继续旋转的特性,因此能够尽量抑制因设为高减速比R3而导致的运行时的效率下降。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减速机构103比起之前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减速机构30损失大。但是,第二减速机构30S为与之前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比起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减速机构103损失小。由此,提升卷筒装置DD2整体的损失的增加得到抑制。
[0072]并且,第二减速机构30S的结构与图1至图4的第二减速机构30S的结构相同,因此,第二减速机构30S的动力损失维持在与图1至图4的例子相同的水平。因此,尽管提升卷筒12的驱动转矩提高,也能够进行较小维持从动旋转损失的运行。
[0073]这样,通过从图1至图3的结构中仅改变第一减速机构103的结构,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驱动特性,并且尽管驱动特性提高,也能够将从动旋转转矩维持为较低状态的提升卷筒装置DD2。
[0074]图6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
[0075]该图6所示的提升卷筒装置DD3的卷筒驱动装置与之前如图5所示的卷筒驱动装置105相同。并且,作为卷筒制动装置105S采用从该卷筒驱动装置105除去马达104的装置(各构成要件上也附加S的符号)。因此,该图6中的提升卷筒装置DD3的卷筒驱动装置105的第一减速机构103的减速比及动力损失分别与卷筒制动装置105S的第二减速机构103S的减速比及动力损失相同。因此,对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来省略重复说明。
[0076]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第一减速机构103及第二减速机构103S这两者均能够获得小型且较大的减速比,因此,能够较小维持提升卷筒装置DD3整体的大小的同时,能够使卷筒驱动装置105及卷筒制动装置105S这两者的制动机构32、32S小型化。
[0077]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卷筒驱动装置的第一减速机构与卷筒制动装置的第二减速机构的减速比,示出了该减速比相同的例子(图1至图4、图6的例子)、第一减速机构的减速比大于第二减速机构的减速比的例子(图5的例子),但如前所述,还可以设定为第二减速机构的减速比大于第一减速机构的减速比。由此,能够进一步使卷筒制动装置的制动机构小型化。另外,此时,可以设为不同的减速机构,例如将卷筒驱动装置侧设为图1的第一减速机构30,将卷筒制动装置侧设为图5的第一减速机构103,也可以设为相同的减速机构而改变齿数来改变减速比。
[0078]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一减速机构与第二减速机构的动力损失,示出了该动力损失相同的例子(图1至图4、图6的例子)、第一减速机构的动力损失大于第二减速机构的动力损失的例子(图5的例子),但关于这点,也可以设计成第二减速机构的动力损失大于第一减速机构的动力损失。例如,如立体停车场的底板升降用提升卷筒那样,运转时间较少、且安全方面重视停止维持特性的用途的情况下,设定为第二减速机构的动力损失大于第一减速机构的动力损失才能够在特性方面得到更有利的作用效果。
[0079]并且,第一减速机构和第二减速机构的具体结构也不限于上述例子,例如可以仅由平行轴减速机构来构成减速机构。
[0080]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一突出轴、第二突出轴这两者均通过第一制动机构、第二减速机构的轴承来支承,但其中一个或者两者也可以通过例如专用轴承箱等来支承。
[0081]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提升卷筒的轴向一侧的第一轴、轴向另一侧的第二轴均为向提升卷筒的外侧突出的轴(第一突出轴21、第二突出轴21S)。但是,也可以为上述第一轴、第二轴中的一个或者两者配置在提升卷筒的内侧的结构。换言之,也可以将卷筒驱动装置及卷筒制动装置中的一个或者两者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配置在提升卷筒的内侧。即,可以为仅卷筒驱动装置侧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配置在提升卷筒的内侧的结构,或者仅卷筒制动装置侧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配置在提升卷筒的内侧的结构,或者卷筒驱动装置侧及卷筒制动装置侧这两者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配置在提升卷筒的内侧的结构。
[0082]本发明的用途不限于起重机或立体停车场底板升降用提升卷筒。例如,也可以适用于电梯升降用的提升卷筒、或者船舶的锚的提升卷筒等。因此,通过本发明所涉及的提升卷筒装置卷起的对象也可以为钢丝、绳索、锁链等,没有特别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提升卷筒装置,具有提升卷筒,该提升卷筒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提升卷筒在轴向一侧具备第一轴,在轴向另一侧具备第二轴, 在所述第一轴上连结有卷筒驱动装置, 在所述第二轴上连结有卷筒制动装置, 所述卷筒制动装置具有减速机构及制动机构, 在所述第二轴上连结有所述减速机构的低速轴, 在该减速机构的高速轴侧连结有所述制动机构,且未连结有驱动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卷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筒驱动装置也具有减速机构,所述卷筒制动装置的减速机构的减速比大于该卷筒驱动装置的减速机构的减速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升卷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筒驱动装置也具有减速机构,所述卷筒制动装置的减速机构的动力损失小于该卷筒驱动装置的减速机构的动力损失。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卷筒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卷筒制动装置的减速机构的轴承支承所述第二轴。
【文档编号】B66D1/00GK104340898SQ201410166111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7日
【发明者】田村光扩, 山下英隆 申请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