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辊夹式水稻钵苗行栽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85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单辊夹式水稻钵苗行栽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农业机械,用于水稻钵苗的移栽作业。
水稻抛秧技术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是采用软塑钵盘育秧,然后将带钵秧苗移栽到大田的新型水稻种植技术,具有秧苗返青快,低节位有效分蘗多,节本增产效果显著等优点。目前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但主要是采用人工以撒抛形式完成,虽比人工插秧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但抛栽均匀度差,不能成行抛栽,给后续作业带来不便,未能充分发挥水稻抛秧栽培的技术优势。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实现水稻钵苗成行抛栽的作业机械。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生产效率高、作业质量好、可实现水稻钵苗成行栽植的水稻钵苗行栽机。
本实用新型是由牵引架(1)、过埂器(13)、拖板(2)、机架(3)、传动装置(4)、秧盘托板(5)、输秧辊(6)、单辊夹式拔秧辊(7)、压盘板(9)、分秧隔板(10)、接秧斗(11)和导秧管(12)组成。拖板(2)配置在牵引架(1)的后下方,中后部与牵引架(1)铰接,前部通过过埂器(13)与牵引架(1)相连;机架(3)固定在牵引架(1)的后部;传动装置(4)安装在机架(3)上;秧盘托板(5)固定在机架(3)上,末端配置在输秧辊(6)的前上方;输秧辊(6)和拔秧辊(7)均通过轴承支板(14)安装在机架(3)的上面;输秧辊(6)是由输秧辊轴(15)、辐板(16)和拨杆(17)组成,辐板(16)在输秧辊(6)的轴向均布有3~8个,并与输秧辊轴(15)固定,在辐板(16)外端周向均布有10~40根拨杆(17),辐板(16)和拨杆(17)的数量和间距与水稻育秧盘钵体排列的行、列对应,每隔2~6列配置1个辐板,每隔1~5行配置1个拨杆;拔秧辊(7)配置在输秧辊(6)的后下方,旋转方向与输秧辊(6)相同,且转速成比例;单辊夹式拔秧辊(7)是由拔秧辊轴(19)、滚筒(20)、辐板(21)、定夹秧板(22)、夹秧杆组件(23)、控制凸轮(24)和夹紧弹簧(25)构成,拔秧辊(7)通过拔秧辊轴(19)安装在轴承支板(14)上,滚筒(20)通过辐板(21)与拔秧辊轴(19)固定,定夹秧板(22)配置在滚筒(20)圆周的外侧,数量与位置与育秧盘上的秧苗分布的列对应,在滚筒(20)上与夹秧杆组件(23)对应的部位开有动夹秧板导槽,夹秧杆组件(23)由导杆(26)与动夹秧板(27)焊合而成,配置在辐板(21)的滑槽内,一端安装有夹紧弹簧(25),另一端与控制凸轮(24)相联,动夹秧板(27)安装在滚筒(20)上对应部位开有的动夹秧板导槽内,每一夹秧杆组件(23)上的动夹秧板(27)的数量与位置与机器的作业行数对应;每一个定夹秧板和动夹秧板相接触的一侧都粘有一层弹性材料(28);控制凸轮(24)为圆环形,固定在拔秧辊(7)一侧的轴承支板(14)上,中心与拔秧辊轴的中心重合;压盘板(9)配置在输秧辊辐板(16)的上方,压盘板(9)的下轮廓圆弧与输秧辊辐板(16)的间隙为1~5mm;分秧隔板(10)配置在输秧辊(6)和拔秧辊(7)的上方,轴向分布在水稻育秧盘钵体列向间隔处,压盘板(9)和分秧隔板(10)通过隔套固定在轴承支板(14)上;在拔秧辊(7)的下方配置有接秧斗(11),接秧斗(11)安装在机架(3)上,接秧斗(11)的分行隔板(18)的位置与输秧辊辐板(16)对应;在接秧斗(11)的下方安装有导秧管(12),导秧管(12)的数量与机器的作业行数和拖板(2)波峰数一致,导秧管(12)的下端分别与拖板(2)的波峰中心一一对应。
以下结合附图所描述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的后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拔秧辊的结构简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输秧辊的结构简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接秧斗结构简图。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单辊夹式水稻钵苗行栽机工作时由动力机带动或自配动力和行走装置,由牵引架(1)牵引拖板(2)在田间行走,将带有秧苗的育秧盘放置在秧盘托板(5)上,由动力机通过传动装置驱动输秧辊(6)和夹式拔秧辊(7)转动,由输秧辊(6)将水稻育秧盘输送到拔秧辊处,由拔秧辊的定、动夹秧板(22、27)在控制凸轮(24)的控制下将秧苗夹持并从育秧盘中拔出后松开,而后落入到接秧斗(11)中,由接秧斗将秧苗均布到3~8个导秧管(12)中,秧苗通过导秧管(12),靠秧苗的重力落到田间由拖板的波峰挤出的软泥浆上,完成水稻钵苗的有序成行栽植。该机一次可完成3~8行的栽植作业,行距可通过改变导秧管下端的位置调整,株距由机器的前进速度和拔秧辊的转速确定,可在10~30cm范围内调节,当机器前进速度为2.5~3.5km/hr,行距为30cm时,生产效率可达0.3~0.5hm2/hr。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机可实现水稻钵盘育秧秧苗的自动输秧和拔秧,完成水稻钵苗的有序成行栽植作业,具有结构简单,拔秧均匀,对秧苗及育秧盘损伤小,栽植作业质量好,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工作可靠等优点。应用推广前景广阔。
权利要求1.一种单辊夹式水稻钵苗行栽机是由牵引架(1)、过埂器(13)、拖板(2)、传动装置(4)、秧盘托板(5)、输秧辊(6)、单辊夹式拔秧辊(7)、压盘板(9)、分秧隔板(10)、接秧斗(11)和导秧管(12)组成,其特征在于拖板(2)配置在牵引架(1)的后下方,中后部与牵引架(1)铰接,前部通过过埂器(13)与牵引架(1)相连,机架(3)固定在牵引架(1)的后部,传动装置(4)安装在机架(3)上,秧盘托板(5)固定在机架(3)上,末端配置在输秧辊(6)的前上方,输秧辊(6)和单辊夹式拔秧辊(7)均通过轴承支板(14)安装在机架(3)的上面,拔秧辊(7)配置在输秧辊(6)的后下方,压盘板(9)配置在输秧辊(6)的后上方,压盘板(9)的下轮廓圆弧与输秧辊辐板(16)的间隙为1~5mm,分秧隔板(10)配置在输秧辊(6)和拔秧辊(7)的侧上方,轴向分布在水稻育秧盘钵体列向间隔处,压盘板(9)和分秧隔板(10)通过隔套固定在轴承支板(14)上,在拔秧辊(7)的下方配置有接秧斗(11),接秧斗(11)安装在机架(3)上,在接秧斗(11)的下方安装有导秧管(12),导秧管(12)的数量与机器的作业行数和拖板(2)波峰数一致,导秧管(12)的下端分别与拖板(2)的波峰中心一一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辊夹式水稻钵苗行栽机,其特征在于输秧辊(6)是由输秧辊轴(15)、辐板(16)和拨杆(17)组成,辐板(16)在输秧辊(6)的轴向均布有3~8个,并与输秧辊轴(15)固定,在辐板(16)外端周向均布有10~40根拨杆(17),辐板(16)和拨杆(17)的数量和间距与水稻育秧盘钵体排列的行、列对应,每隔2~6列配置1个辐板,每隔1~5行配置1个拨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辊夹式水稻钵苗行栽机,其特征在于单辊夹式拔秧辊(7)旋转方向与输秧辊(6)的相同,且转速成比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辊夹式水稻钵苗行栽机,其特征在于单辊夹式拔秧辊(7)是由拔秧辊轴(19)、滚筒(20)、辐板(21)、定夹秧板(22)、夹秧杆组件(23)、控制凸轮(24)和夹紧弹簧(25)构成,拔秧辊(7)通过拔秧辊轴(19)安装在轴承支板(14)上,滚筒(20)通过辐板(21)与拔秧辊轴(19)固定,定夹秧板(22)配置在滚筒(20)圆周的外侧,在滚筒(20)上与夹秧杆组件(23)对应的部位开有动夹秧板导槽,夹秧杆组件(23)由导杆(26)与动夹秧板(27)焊合而成,配置在辐板(21)的滑槽内,一端安装有夹紧弹簧(25),另一端与控制凸轮(24)相联,动夹秧板(27)安装在滚筒(20)上对应部位开有的动夹秧板导槽内,每一夹秧杆组件(23)上的动夹秧板(27)的数量与位置与机器的作业行数对应;每一个定夹秧板和动夹秧板相接触的一侧都粘有一层弹性材料(28)控制凸轮(24)为圆环形,固定在拔秧辊(7)一侧的轴承支板(14)上,中心与拔秧辊轴的中心重合。
专利摘要单辊夹式水稻钵苗行栽机是一种农业机械,用于水稻钵苗的栽植作业,解决目前人工抛秧存在的抛秧质量差及不能实现成行抛栽等问题。该机由牵引架、拖板、机架、传动装置、秧盘托板、输秧辊、单辊夹式拔秧辊、压盘板、分秧隔板、接秧斗和导秧管组成。秧苗由输秧拔秧机构自动拔出后,经接秧斗和导秧管,靠自重落入大田中,完成水稻钵苗的成行栽植。具有栽植均匀,对秧苗损伤小,作业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等优点,可在全国水稻产区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A01C11/02GK2479721SQ00245838
公开日2002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00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15日
发明者宋建农 申请人:宋建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