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10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复配的杀虫剂,具体地涉及一种含印楝素与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属于农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毒高残留有机合成农药产品的大量及不合理使用,在保护农作物稳产、高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污染、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人们对开发使用绿色生物农药的呼声日愈高涨。天然产物的加工利用现已成为生物农药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加工利用的植物源杀虫剂之一。其中印楝树组织提取物——印楝素(azadirachtin)杀虫活性最高;印楝素包含了印楝素A、B、C、D、E、F、G、H、I、J等化合物,其结构如下
印楝素对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蜚蠊目、竹节虫目、等翅目等10多个目的200多种农业、仓库和卫生害虫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用量低,在环境中降解快,不伤害天敌及其它非靶标生物,是较为理想的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药品种。但同其它大多数植物源农药一样,印楝素农药也存在着制剂加工困难,产品货架寿命短以及田间应用速效性差等弱点,使其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关于印楝素农药制剂的加工,国内外有较多的文献报道,但是基本上没有很好的解决产品的化学稳定性即货架寿命问题,比如印楝素微乳剂、悬浮剂、浓乳剂等,就没有考虑到印楝素在水环境中的不稳定性因素,不适合于加工成水基性制剂。显然,这些报道,包括专利文献都存在较大的实施困难。
阿维菌素是微生物源杀虫剂,结构式如下
阿维菌素(avermectin)是由一种放线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经发酵而产生的具有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主要作用于害虫害螨的γ-氨基丁酸(γ-GABA)门控的氯离子通道,造成氯离子通道延长开放,产生持久的超极化膜电位,导致神经膜处于抑制状态,从而抑制神经传道以致死,是理想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绿色生物农药。但是长期单一大面积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产品的使用寿命。为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与化学农药复配可能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生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复配可能降低产品与环境的相融性,进而受到化学农药反对者的质疑。
实践表明,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通过科学合理的复配加工,能够达到扩大防治范围、提高药剂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减缓抗性风险、防治抗性害虫等多种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该产品对多食性的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幼虫的毒杀效果好、持效期长、速效性好,对成虫的取食产卵亦有较好的驱避作用,对斑潜蝇天敌安全;而且其杀虫谱广、使用方便、成本较低、安全可靠,具备了高效、低毒、低成本农药的特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在制备防治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上的应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包括以重量计的下述成分印楝素0.1%~10%,阿维菌素 0.1%~15%,助剂 余量。
印楝素和阿维菌素可分别采用市售的原药,在组合物中的含量均为有效成分的含量,其中,农药组合物的有效成分总量按重量百分比计为印楝素∶阿维菌素重量比为1∶1~1∶10;有效成分印楝素和阿维菌素占总重量的0.2%~25%。
印楝素是指从印楝种子、树叶等印楝树的组织器官通过各种工艺压榨、提取得到的活性物质,包含印楝素A、B、C、D、E、F、G、H、I、J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物;阿维菌素是指由一种放线菌经发酵而产生的具有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它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杀虫杀螨剂,可直接购买。
本发明所用助剂包括有机溶剂、惰性填料、表面活性剂、分散剂、润湿剂、增效剂、渗透剂、稳定剂、黏结剂、崩解剂等多种农药助剂,根据剂型和加工方法的不同有所差别。
农药制剂加工是根据原药物理化学性质和农田使用要求综合考虑来选择剂型的。本发明选择有利于印楝素稳定的农药剂型,具体是乳油(EC)、可湿性粉剂(WP)和水分散粒剂(WG)。其原因在于乳油产品介质是有机溶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是以惰性填料为载体的固体制剂,印楝和阿维菌素在有机溶剂和惰性载体介质中的化学稳定性能达到农药产品质量要求。
本发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为乳油制剂时,乳油组成是印楝素0.1%~10%,阿维菌素 0.1%~15%,助溶剂5%~10%,乳化剂5%~15%,增效剂1%~20%,渗透剂1%~10%,稳定剂0.8%~5%,溶剂 余量。
其中助溶剂为甲醇、乙醇或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溶剂为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柴油、机油、煤油或重油中的一种或多种;乳化剂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农乳500号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农乳600号、700号、1600号、33号、34号、烷基酚与环氧乙烷缩合物(OP)、蓖麻油环氧乙烷加成物(BY)中一种或多种的复配物,也可以是0201、0203、0204,0206等中的一种或两种;增效剂为磷酸三苯酯、胡椒基丁醚或增效磷中的一种;渗透剂为氮酮、噻酮或脂肪醇聚氧乙烯醚(JFC)中的一种或多种;稳定剂为市售的不饱和脂肪酸、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环氧大豆油或环氧蓖麻油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加工方法为先用5%~20%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有机溶剂溶解确定配比的印楝素和阿维菌素原药,制成母液备用。取适量母液,在搅拌条件下分别加入定量的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柴油、机油、煤油、重油中的一种或几种有机溶剂稀释,然后依次加入乳化剂、增效剂、渗透剂和稳定剂搅拌均匀,并沉降或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即得到印楝素·阿维菌素乳油。
本发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的性能指标1.外观浅黄色透明均相液体;2.按GB/T 1600-2001,卡尔.费休法测试水分≤3.0%(m/m);3.按GB/T 1601-1993测试PH值为5-7;4.按GB/T1603-2001测试乳液稳定性(稀释200倍)合格;5.按GB/T 19137-2003测试低温稳定性合格;6.按GB/T 19136-2003测试热贮稳定性(54℃±2℃,14d)合格。
本发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时,可湿性粉剂组成是印楝素 0.1%~10%,阿维菌素0.1%~15%,润湿分散剂 5%~15%,增效剂 1%~20%,渗透剂 1%~10%,稳定剂 0.8%~5%,填料余量。
其中填料为硅藻土、高岭土、凸凹棒土、白炭黑、蒙托土、黏土、膨润土、陶土或活性白土中的任何一种;润湿分散剂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苄基酚聚氧乙烯醚、木质素磺酸钙、木质素磺酸钠、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NNO)、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NO)、拉开粉、十二烷基硫酸钠、净洗剂LS、皂角粉或亚硫酸纸浆废液中的一种或多种;增效剂为磷酸三苯酯或增效磷中的一种;渗透剂为氮酮、噻酮或脂肪醇聚氧乙烯醚(JFC)中的一种或多种;稳定剂为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环氧大豆油或环氧蓖麻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加工方法为将印楝素、阿维菌素两种有效成分与填料、润湿分散剂、增效剂、渗透剂、稳定剂等助剂混合均匀,经过气流机粉碎后即得到印楝素·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
本发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时,水分散粒剂组成是印楝素0.1%~10%阿维菌素 0.1%~15%润湿分散剂5%~15%增效剂1%~20%渗透剂0.5%~10%稳定剂0.1%~5%崩解剂3%~10%黏结剂0.5%~5%填料 余量。
其中填料为硅藻土、高岭土、凸凹棒土、白炭黑、蒙托土、黏土或活性白土的任何一种;润湿分散剂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苄基酚聚氧乙烯醚、木质素磺酸钙、木质素磺酸钠、NNO、NO、拉开粉、十二烷基硫酸钠、净洗剂LS、皂角粉或亚硫酸纸浆废液中的一种或多种;崩解剂为硫酸铵、氯化钙或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黏结剂为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明胶、阿拉伯胶、海藻酸钠、聚乙烯醇或聚乙二醇等高分子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增效剂为磷酸三苯酯或增效磷中的一种;渗透剂为氮酮、噻酮或JFC中的一种或多种;稳定剂为抗氧BHT、环氧大豆油或环氧蓖麻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加工方法为将印楝素、阿维菌素两种有效成分原粉与填料、润湿分散剂、崩解剂、增效剂、渗透剂、稳定剂等助剂混合均匀,经过气流机粉碎制备成印楝素·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母粉,母粉在黏结剂水溶液的作用下进行转盘造粒或者挤压造粒,干燥、筛分得到印楝素·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产品。
本发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的施用方法为采用喷雾,施药时期,成虫高峰期及1~2龄幼虫,用药量为40~50毫升/亩,稀释倍数为1200~1500倍液,每亩用水量为60公斤;最后一次施药应离作物收获前10天以上为宜。
本发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中的各种组分均可从市场上获得,可采用本领域公知的技术和设备加工而成。
本发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在制备防治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上的应用。
本发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由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与微生物源杀虫剂阿维菌素、助剂及填料经科学复配而成的一种农药新产品,既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又能保证产品的绿色环保性,还能大大的降低防治成本,达到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目的。
经生物测定的共毒系数验证其增效作用显著,动物毒性检测属低毒类农药;其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它不仅对美洲斑潜蝇幼虫毒杀效果好、持效期长、速效性好,对成虫的取食产卵亦有较好的驱避作用,对斑潜蝇天敌安全;而且其杀虫谱广、使用方便、成本较低、安全可靠,具备了高效、低毒、低成本农药的特点,其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1为施药后不同时期各种处理虫情变化示意图;图2为施药后不同时期各种处理防效示意图;图3为药后第12天各种处理保叶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制备0.6%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首先称取以重量计下述原料
20%印楝素原药 1.5kg(0.3kg有效量)95%阿维菌素原药0.32kg(0.3kg有效量)胡椒基丁醚 5.0kg氮酮1.0kg环氧大豆油 5.0kg农乳600 2kg农乳020310kg乙醇10kg二甲苯 65.18kg。
印楝素购自云南建元生物开发有限公司,阿维菌素购自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然后用24kg乙醇溶解印楝素和阿维菌素原药,制成母液备用。取母液,在搅拌条件下分别加入二甲苯稀释,依次加入乳化剂、增效剂、渗透剂和稳定剂搅拌均匀,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即得到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
实施例2-6制备100kg制剂的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以下组分 单位kg

实施例7制备0.6%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首先称取以重量计下述原料20%印楝素原药 1.5kg(农药组合物成品中的量0.3kg)95%阿维菌素原药0.32kg(有效量0.3kg)胡椒几丁醚 4kg
氮酮1kg环氧大豆油 5kgNNO 2kg木质素磺酸钠4kg皂角粉 5kg硅藻土 78.38kg。
将上述成分混合均匀,经过气流机粉碎后即得到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8-12制备100kg制剂的方法同实施例7,不同的是以下组分 单位kg

*表中均为印楝素原药的加入量,不是农药组合物成品中印楝素有效成分的量。
实施例13制备18%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水分散粒剂首先称取以重量计下述原料20%印楝素原药15kg(农药组合物成品中的量3kg)95%阿维菌素原药 15.79kg(有效量15kg)硅藻土57.21kg拉开粉3k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1.5kgNNO 3kg磷酸三苯酯5kg
噻酮1kg环氧大豆油 1.5kg硫酸铵 8kg羧甲基纤维素1kg;将上述成分混合均匀,经过气流机粉碎制备成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水分散粒剂母粉,母粉在黏结剂水溶液的作用下进行转盘造粒或者挤压造粒,干燥、筛分得到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水分散粒剂产品。
实施例14-17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3,不同的是以下组分 单位kg

*表中均为印楝素原药的加入量,不是农药组合物成品中印楝素有效成分的量。
实验例1本实验例的目的在于研究本发明所述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的技术指标。
一.指标的确定1、水分的确定乳油中水分含量过高,会引起分层、主要有效成份分解等;过于严格控制水分,原料成本过高,制剂质量不易控制。根据中试产品检验结果,最终确定其水分≤3.0%。
2、pH值的确定根据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特性,经条件试验和中试产品的测定结果,最终确定pH范围为5~7。
3、乳液稳定性乳液稳定性指标是按照GB/T1603-2001确定的。
4、低温稳定性为便于产品的贮运,在低温下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参照GB/T19137-2003中的方法,规定冷储后产品离析物≤0.3mL为本产品的指标。
5、热贮稳定性为便于产品的贮运,使本产品在保证期内符合技术指标,结合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特性和实际测定结果,最终确定按GB/T19136-2003中的方法进行热贮加速试验后,印楝素分解率小于20%、阿维菌素分解率小于10%为合格。
二、分析方法的确认1、产品主含量的测定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主含量测定参照其原药的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经条件试验,证明其方法准确、可靠。阿维菌素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试验结果分别份见表1和表2;印楝素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试验结果分别见表3和表4。
2、水分的测定水分的测定按照GB/T1600中卡尔·费休法进行。
3、pH值的测定酸度的测定按照GB/T1601中的方法进行。
4、乳液稳定性乳液稳定性的测定按照GB/T1603-2001中的方法进行。
5、低温稳定性低温稳定性按照GB/T19137-2003中的方法进行冷储并测定离析物。
6、热贮稳定性热贮稳定性按照GB/T19136-2003中的方法进行样品的加速贮存,贮后样品按照主含量测定方法检出其主含量;以贮后含量与贮前含量相比,印楝素分解率小于20%、阿维菌素分解率小于10%为合格。样品热贮稳定性结果分别见表5和表6。
三、测定的原始数据表1 0.9%含阿维菌素和印楝素乳油中阿维菌素的准确度测定

表2 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中阿维菌素的精密度测定

表3 0.9%合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中印楝素的准确度测定

表4 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中印楝素的精密度测定

从表1、表2、表3、表4可以看出,标准中对阿维菌素、印楝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能够满足对阿维菌素、印楝素含量的测定。
表5 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中阿维菌素的热贮稳定性测定结果

表6 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中印楝素的热贮稳定性测定结果

从表5、表6可以看出,本产品中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热贮稳定性能够达到标准中的指标要求。
表7 几批试生产产品的分析结果

从表7可以看出,本产品质量可靠,选择的加工工艺合理。
实验例2本实验例的目的在于研究本发明所述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的毒理学。
1材料与方法按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和农农发 8号《农药登记资料要求》进行。
1.1受试物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黑褐色乳油,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提供。
1.2试验动物SD大鼠40只,雄、雌各30只,经口毒性试验体重180g~220g,经皮毒性试验体重200g~240g,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川实动管质第008号)。白色家兔,体重为2.0kg~3.0kg,由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川实动管质第73号)。初成年健康豚鼠48只,体重195g~215g,由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试验前检疫一周,整个试验过程中,动物自由摄食饮水,室温23℃~25℃,相对湿度60%~80%。
1.3试验方法1.3.1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霍恩氏法)试验设计为464mg/kg、1000mg/kg、2150mg/kg和4640mg/kg四个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5只。以1ml/100g.bw于动物空腹下一次性灌胃染毒。灌胃后观察其中毒症状、体征和死亡情况,连续观察二周,根据各组死亡动物数,查霍恩氏表求出LD50及95%可信区间,判定毒性分类。
1.3.2大鼠急性经皮毒性试验(霍恩氏法)试验设计为5000mg/kg一个剂量组,20只SD大鼠,雌雄各10只。备皮剪去大鼠脊柱两侧的被毛,去毛面积为4×5cm2。24h后,确认无皮肤损伤后,以1ml/100g.bw将该剂量组溶液滴于6层纱布上,贴敷于已去毛的皮肤上,覆盖称量纸,胶布固定。4h后,取下纱布,洗去残留物,观察其中毒症状、体征和死亡情况,连续观察二周,根据死亡动物数,判定其毒性分级。
1.3.3家兔急性皮肤刺激试验白色家兔4只,剪去脊柱两侧的被毛,去毛面积两侧各为2×3cm2,24h后确认无皮肤损伤后,将滴有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原液的纱布贴敷于已去毛的兔背右侧皮肤上,左侧用蒸馏水作对照,覆盖纱布和称量纸,胶布固定。4h后,取下纱布,洗去残留物,观察去除受试物后的1、24、48和72h的皮肤刺激反应和恢复情况,计算刺激反应的平均分值,作出评价。
1.3.4家兔眼刺激性试验白色家兔4只,确认无眼疾病后,在一侧眼结膜囊中滴入0.1ml 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原液,另一侧眼作空白对照。观察滴眼后1、24、48、72h及4、7d的眼结膜、虹膜、角膜的刺激反应和恢复情况,计算眼刺激积分指数,作出评价。
1.3.5豚鼠皮肤致敏试验48只成年豚鼠,随机分为3个组,即受试物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6只,雌雄各半。经预试,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原液对皮肤无咀显刺激,正式试验采用6%含吡虫啉和除虫菊素可湿性粉剂原粉。阳性药物用2%的2,4-二硝基氯苯。试验方法如下,致敏接触试验前24h剪去豚鼠背部左侧的被毛,面积为3×3cm2。24h后确认无皮肤损伤,分别将涂有0.2ml的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或0.2ml的阳性对照物的滤纸贴敷于豚鼠已去毛区,封闭固定,持续6h后,去除斑贴,洗去残留物。第7天和第14天以同样方法各重复诱导一次。阴性对照组不经致敏诱导。激发接触;于末次致敏后15d,用上述方法在另一侧已去毛皮肤进行激发接触试验;阴性对照组仅用受试农药进行激发接触。激发接触后每日观察皮肤反应,连续12d,如未发现致敏作用,再次激发以确定其是否能引起致敏反应。
2试验结果2.1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动物经口染毒后20分钟,出现活动减少,全身震颤等症状,4640mg/kg剂量组48小时内动物全死。在两周观察期内动物死亡情况,死亡动物解剖见肝淤血。两周后剖杀存活动物,未见内脏有明显异常改变。查霍恩氏表得出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雌、雄SD大鼠的急性经口LD50性均为1710mg/kg(95%可信限为1260-2330mg/kg),均属于低毒类。
2.2大鼠急性经皮毒性试验动物经皮肤染毒后未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在两周观察期内无动物死亡。两周后剖杀存活动物,内脏未见有明显异常改变。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SD大鼠的急性经皮LD50>5000mg/kg,属微毒类。
2.3家免急性皮肤刺激试验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原液对四只家兔皮肤刺激反应的红斑、水肿形成评分之和的均值最高为0,根据评价标准,该农药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
2.4家兔眼刺激试验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原液对四只家兔眼粘膜急性刺激反应的最高刺激指数均值为24,根据评价标准,该农药对家兔眼粘膜有中度刺激性。
2.5豚鼠皮肤致敏试验阴性对照组动物均未出现皮肤变态反应,阳性对照组豚鼠经三次诱导和一次激发后,所有动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红斑、水肿,致敏率达100%,提示本试验系统是可靠的。而经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三次诱导、二次激发试验组动物均末出现红斑和水肿,致敏率为0%。试验结果表明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豚鼠皮肤属弱致敏物。
3结论试验结果表明,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SD大鼠的急性经口LD50雌、雄性均为1710mg/kg(95%可信限为1260-2330mg/kg),属低毒类,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SD大鼠的急性经皮LD50>5000mg/kg,属微毒类。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对家兔眼粘膜有中度刺激性。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豚鼠皮肤属弱致敏物。
实验例3本实验例在于研究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
1试验材料1.1供试农药
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提供)。
1.2供试生物1.2.1供试蜜蜂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成年工蜂,浙江大学动物科学院提供。
1.2.2供试鸟类日本鹌鹑(Coturnix coturnix japonica),杭州萧山城厢镇禽畜养殖场提供。选用龄期为30天、健康活泼的鹌鹑供试。试验前在室内试验条件下预养一周,预养期间鹌鹑全部生长正常,无病症无死亡。
1.2.3供试鱼类测试鱼种为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 H B),平均体长(连尾)3.0cm,平均体重约0.180g。由浙江扬帆水族馆提供。试验前在室内驯养一周,驯养期间斑马鱼生长正常,无死亡,无病症,全部健康,大小基本一致。试验前一天停止喂食,试验期间不喂食。
1.2.4供试家蚕供试蚕种为青松×皓月,二龄起蚕供试。蚕种由浙江省蚕种公司提供。
2试验仪器设备2.1试验蜂笼500ml玻璃烧杯(用纱布封口);2.2试验鸟笼涂塑铁笼,长50cm、宽35cm、高35cm,带饲料盒两个、给水杯一个;2.3试验鱼缸透明玻璃缸,内径30cm、高30cm;2.4其他lmL注射器、16#灌胃针、容量瓶、烧杯、温度计、湿度计、移液管、移液枪、5mL小烧杯、脱脂棉、pH计、溶解氧测定仪、人工气候培养箱等。
3试验方法3.1蜜蜂试验采用摄入法考察药剂的摄入毒性。
用50%的白糖溶液将药剂配制成多个不同浓度的药液供试。取配制好的药液5mL移入置有脱脂棉的5mL小烧杯内,再将小烧杯放到500ml大烧杯中供蜜蜂取食。往大烧杯中移入10只成年工蜂,用纱布封口。每个处理重复三次,设空白对照。试验在微光条件下进行,环境温度25±1℃,相对湿度70±5%,药剂处理后24h调查中蜂毒死亡情况。
3.2鸟类试验试验室温度25±2℃.室内通风透光。饲料采用鹌鹑饲料,同时喂以清水。试验鹌鹑每组10只(雌雄各半)作为一个重复。试验前禁食12~20小时,只供清水。药剂用蒸馏水稀释后供试。通过预试确定毒性试验范围。正式试验设置若干组不同浓度药液,另设一组灌清水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设1个重复。试验采用一次性剂量直接注入的经口染毒灌胃法。将不同浓度的药液按每100g体重鹌鹑灌药1mL的计量进行染毒处理。处理后的鹌鹑按常规方法饲养,观察记录鹌鹑的中毒症状和死亡数字。试验历时7天,死亡数字累积计算。用DPS数据处理平台处理算出药剂对鹌鹑的半致死剂量LC50值及95%置信限LC0.95。
3.3鱼类试验采用静态法。
试验室温度控制在22±1℃。试验用水存放及曝气、试验用鱼驯养及试验均在试验室内进行。试验用水为自来水,经曝气去氯气处理24小时以上,硬度86mg/L(以CaCO3计)。试验容器放置于流水式装置的恒温水槽中,水温22±1℃。在每个试验缸中配制10升不同浓度的供试药液,并投入斑马鱼10条。通过预备试验确定毒性试验浓度范围。正式试验设置若干组不同浓度的药液,另设一组空白对照,每个处理设2个重复。试验中定时测定各缸中试液的溶解氧及pH值。试验历时96小时,连续观察记录24、48、72、96小时斑马鱼的中毒症状和死亡数字,及时清除死鱼。试验结果处理采用DPS数据系统计算药剂对斑马鱼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
3.4家蚕试验用去离子水将药剂配制成若干个不同浓度的药液。用不同浓度的药液浸渍桑叶,每100mL药液浸渍10g桑叶,浸渍时间为10秒,待桑叶上药液自然风干后供蚕食用,每只直径15cm培养皿中移入20头二龄起蚕,重复二次。设空白对照。
试验在微光条件下进行,温度25±1℃,相对湿度70±5%.药剂处理后24h调查中毒死亡情况。
4试验结果与毒性评价4.1蜜蜂试验对照蜜蜂取食正常给药蜜蜂,轻度中毒蜜蜂比较急躁,上下不断爬行,易从杯壁上跌落;严重中毒蜜蜂爬行较乏力,趴在底部,只有触角在动,或爬行缓慢;倒翻后蹬足挣扎;死亡蜜蜂翅膀张开,腿缩拢,勾腹。
试验药液浓度和各组蜜蜂的死亡率见表8、表9。
表8 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蜜蜂的摄入毒性试验结果(24h)

用DPS数掘处理系统计算处理表13得Y=9.9452+4.1370X R=0.9873LC50=0.064mg/LCL0.95=0.056~0.076mg/L表9 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蜜蜂的摄入毒性试验结果(48h)

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计算处理表9得Y=14.7305+5.7516X R=0.9973LC50=0.020mg/LCL0.95=0.018~0.023mg/L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对蜜蜂毒性等级划分标准LC50值≤0.5mg/L的为剧毒农药;0.5mg/L≤LC50<20mg/L的为高毒农药;20mg/L<LC50≤200mg/L的为中毒农药;LC50>200mg/L为低毒农药;试验结果表明,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蜜蜂的摄入毒性LC50在24h时为0.064mg/L,48h时为0.020mg/L,对蜜蜂均属高毒。
4.2鸟类试验试验结果空白对照组中的鹌鹑生长正常,均无死亡。
给药后,毒性发作较慢,且强度不大。低浓度处理垂头呆立、羽毛蓬松;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症状加重,出现瘫软静卧,挣扎乏力,抽搐、呼吸困难等严重中毒症状。
给药后8小时内,随着浓度的升高,死亡数分别为0、0、2、5、10只,给药处理24h后观察,随着浓度的升高,死亡数分别为0、0、4、7、10只,存活鹌鹁稍有恢复,但较高浓度处理组仍有鹌鹑严重呆滞、行走不稳、不进食或卧倒等较重中毒症状;至给药后48h观察,存活鹌鹑无新增加死亡数,但高浓度处理仍行动迟缓,低浓度处理恢复较好;至给药后72h观察,大部分存活鹌鹑基本恢复正常,个别体重减轻,非常瘦弱;至给药后96h观察,存活鹌鹑大部分恢复正常,各处理死亡数分别为0、0、5、8、10;在后继观察期内无新的死亡发生。结果见表10、表11。
表10 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鹌鹑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7d)

表11 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鹌鹑的致死中量(LD50)

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对禽鸟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LD50≤10mg/kg为剧毒农药10mg/kg<LD50≤50mg/kg为高毒农药50mg/kg<LD50≤500mg/kg为中毒农药LD50>500mg/kg为低毒农药。本试验表明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鸟类第7天的LD50为50.6mg/kg,因此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鸟类属中毒农药。
4.3鱼类试验试验结束时,最低全致死浓度组溶解氧含量介于6.42~6.48mg/L,最高无死亡浓度组介于6.89~7.18mg/L,对照组介于6.95~7.10mg/L;试验结束时,最低全致死浓度组pH介于7.67~7.72,最低浓度组介于7.77~7.83,对照组介于7.79~7.83。接触药液后,鱼表现侧游、仰游等现象,中毒后期,鱼呈现麻痹状态,多侧卧于水底,对刺激反应迟钝。
试验药液浓度和各组斑马鱼的死亡率见表12。根据表12所列数据,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可得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斑马鱼96小时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0.0313mg/L(见表13)。
表12 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表13 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斑马鱼的致死中浓度(LC50)

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对鱼类毒性等级标准LC50≤0.1mg/L为剧毒农药;0.1mg/L<LC50≤1.0mg/L为高毒农药;1.0mg/L<LC50≤10.0mg/L中毒农药,LC50>10.0mg/L为低毒农药。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斑马鱼96小时的LC50为0.0313mg/L,故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斑马鱼的毒性属于剧毒。
4.4家蚕试验试验不同时间观察结果表明,对照家蚕正常取食或爬行,试验开始后96h已全部蜕皮变成三龄。24h轻度中毒的家蚕取食量减少,反应迟钝,有些离开桑叶活动;严重中毒家蚕有褐色液体吐出,多数身体侧翻,在桑叶上静止不动,触之有缓慢反应,身体僵直;死亡家蚕蚕体僵直。96h垂死家蚕色变黑,多数侧翻,略弯曲。试验结果见表14、15。
表14 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表15 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家蚕的致死中浓度(LC50)

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对家蚕毒性的分级标准LC50≤0.5mg/L为剧毒农药;0.5mg/L<LC50≤20mg/L为高毒农药;20mg/L<LC50≤200Ing/L为中毒农药;LC50>200mg/L为低毒农药。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家蚕的LC50在24h时为0.0354mg/L,48h时为0.0354mg/L,96h时为0.0075mg/L,对家蚕剧毒。
由此,根据“农药登记资料要求”规定,对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进行了蜜蜂、鹌鹁、鱼、家蚕等四种环境生物的毒性试验,测定结果如下蜜蜂LC50(48h) 0.020mg/L鹌鹁LD50(7d) 50.6mg/kg斑马鱼LC50(96h)0.0313mg/L家蚕LC50二龄,96h) 0.0075mg/L根据农药对环境生物的毒性和风险性分级标准,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蜂为剧毒;对鸟为中毒;对鱼为剧毒;对家蚕剧毒。
实验例4本实验例的目的在于研究本发明所述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的增效作用。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供试药剂95.2%阿维菌素(avermectin)北京农业大学新技术开发总公司生产1%印楝素(azadirachtin)云南新联化工厂生产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5组配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1.1.2供试虫种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在室内用珍珠岩菜豆苗及蚕豆苗法饲养的实验种群。
1.1.3供试作物2002年11月,在温室里的白色尼龙纱网中,用塑料杯(直径6.5cm,高9.5cm,底部通一小孔)装珍珠岩作为人工基质,蚕豆种子直接种在基质中,每杯种1粒;每天适时浇蔬菜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提供),待蚕豆苗长到5台叶时,用于本项毒力测定工作。
1.2室内联合毒力测定方法室内联合毒力测定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当白色尼龙纱网中的供试蚕豆苗长到5台叶时,接入羽化2~3天的美洲斑潜蝇成虫,让其取食产卵24小时;叶片刚出现美洲斑潜蝇幼虫潜道时(即绝大部分为一龄幼虫),剪下蚕豆苗的第3、4台复叶,并随机把5个复叶分为1组,数出每1组叶片的取食产卵孔数目。将上述几种供试药剂先用少量丙酮溶解,再分别用蒸馏水对半稀释成所需的试验浓度,蒸馏水作对照。每种药剂的每一个浓度分别浸入上述4组蚕豆叶各10秒种(即每一处理4次重复),取出后,悬挂晾干;每一组蚕豆叶分别用卫生纸包被并放入塑料保鲜袋里,随后移入温度24~25℃、相对湿度50~60%、光周期14L10D的光照培养箱中保湿培养;化蛹以后,分别调查每一重复的化蛹数量。在试验过程中,经不同的药剂处理之后,作物叶片里的美洲斑潜蝇若被杀死,则不能发育成蛹,故可根据美洲斑潜蝇取食产卵孔数量与化蛹数量之间的直线回归关系,计算出每一种药剂各处理的幼虫死亡数量,并换算成死亡率。采用上述测定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PROBIT程序进行分析,分别获得每一种配方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方差、LC50或LC90;采用孙云沛法计算复配药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评价其生物活性效应,即CTC>120时为增效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80时为拮抗作用。
2结果与分析供试药剂对烟蚜的毒力测定结果按其大小顺序排列分别为95.2%阿维菌素LC50=0.4046(mg/L)>0.9%(0.6%阿维菌素+0.3%印楝素)乳油LC50=37.2685(mg/L)>0.9%(0.7%阿维菌素+0.2%印楝素)乳油LC50=42.5579(mg/L)>0.9%(0.8%阿维菌素+0.1%印楝素)乳油LC50=46.5748(mg/L)>0.9%(0.5%阿维菌素+0.4%印楝素)乳油LC50=63.3521(mg/L)>0.9%(0.4%阿维菌素+0.5%印楝素)乳油LC50=103.997(mg/L)>1%印楝素LC50=160.9947(mg/L)。0.9%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乳油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毒力低于95.2%阿维菌,但高于1%印楝素的毒力。在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5个配方中,0.9%(0.6%阿维菌素+0.3%印楝素)乳油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毒力最高。
表16 0.9%印楝素·阿维菌素乳油最佳配比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共毒系数(CTC)

从表16可以看出,在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5个配方中,其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共毒系数(CTC)值分别为0.9%(0.8%阿维菌素+0.1%印楝素)乳油CTC=180.5548
0.9%(0.7%阿维菌素+0.2%印楝素)乳油CTC=135.71750.9%(0.6%阿维菌素+0.3%印楝素)乳油CTC=180.71410.9%(0.5%阿维菌素+0.4%印楝素)乳油CTC=127.47250.9%(0.4%阿维菌素+0.5%印楝素)乳油CTC=96.9571根据孙云沛法计算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标准,CTC>120时为增效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80时为拮抗作用。显然,第2、3、4组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明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具有增效作用,其中以第3组增效作用较大;而第1、5组的共毒系数在80-120之间,表明相加作用。因此,阿维菌素与印楝素的最佳配比为0.9%(0.6%阿维菌素+0.3%印楝素)乳油,其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CTC=180.7>120,表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增效倍数为0.8071倍。
3结论与讨论阿维菌素(avermectin)为微生物(Streptomyces avermitilis)的发酵产物,主要作用于害虫害螨的γ-氨基丁酸(γ-GABA)门控的氯离子通道,造成氯离子通道延长开放,产生持久的超极化膜电位,导致神经膜处于抑制状态,从而抑制神经传道以致死。印楝(Azadirachta indica)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高效杀虫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印楝素(azadirachtin),印楝素及其制剂对许多种不同的各龄昆虫具有拒食、忌避、毒性和干扰生长发育的特征。由于阿维菌素与印楝素对害虫的作用机制不同,故二者以一定比例复配形成的农药制剂对害虫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室内生物测定结果可以看出,阿维菌素(avermectin)毒杀美洲斑潜蝇1-2龄幼虫,驱避成虫及保苗效果较好。印楝素(azadirachtin)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能抑制幼虫化蛹;对成虫取食和产卵还有驱避作用。因此,阿维菌素与印楝素以一定比例复配形成的农药制剂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在农业生产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药剂的有效成分、速效性、持效期和价格。通过对上述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可以看出,阿维菌素与印楝素的最佳配比浓度为0.9%含阿维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0.6%阿维菌素+0.3%印楝素)。
实验例5本实验例在于研究0.9%含阿维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对防治菜豆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田间药效试验,确定其田间推荐使用剂量。
一、试验条件1、作物和防治对象(1)供试作物菜豆(2)防治对象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2、环境条件本项药效试验在云南省元谋县元马镇进行,海拔1260米;试验地为沙壤土质,水肥条件好,菜豆种植水平较高。
3、试验时间本试验于2002年12月进行。
二、试验设计与方法1、供试药剂0.9%含阿维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abamectin+azadirachtin)(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共同提供)1.8%爱福丁(abamectin)乳油(北京农业大学新技术开发总公司生产)0.3%印楝素(azadirachtin)乳油(云南新联化工厂生产)2、试验处理代号 药剂 用药量(商品量)用水量(公升/亩)A0.9%阿维·印楝乳油 30毫升/亩 60B0.9%阿维·印楝乳油 40毫升/亩 60C0.9%阿维·印楝乳油 50毫升/亩 60D1.8%爱福丁乳油 20毫升/亩 60E0.3%印楝素乳油 200毫升/亩60F空白对照 清水 603、试验操作选择菜豆长势均匀,斑潜蝇危害一致的田块进行试验。试验设6个处理,4次重复,共24个小区;小区面积19.8平方米,随机区组排列,采用新加坡利农一16型喷雾器进行喷雾,每亩用水量60公升;在美洲斑潜蝇幼虫绝大部分处于1~2龄期时施药一次。
4、调查方法施药前分别调查各处理的虫情基数和被害指数,施药后1天、3天、7天、10天各调查一次虫情,药后12天各处理分别调查一次被害指数。具体方法是每个小区随机标记25株菜豆,施药前在每株标记的豆株中部相同叶位,各剪下一片复叶;施药后每次调查时,在标记豆株药前采样的叶位上依次向上取样,每小区每次取样为25片复叶,以小区为单位分别装入贴有标签的保鲜袋内,并带回室内观察;待相应的空白对照的蛹开始羽化时,剥离全部叶片调查活蛹数;依据各处理的活蛹数以及被害指数,计算药剂的防治效果和保苗效果。叶片被害指数调查分级标准如下0级叶片无虫道;1级为害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为害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为害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为害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9级为害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5、药效和保苗效果计算各处理的防治效果及保苗效果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三、试验结果与分析(一)本项试验的4次调查数据详见表17~20,保叶效果见表21。
0.9%含阿维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防治菜豆美洲斑潜蝇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调查数据表17 施药后1天各小区活蛹数(2002年 云南 元谋) 表18 施药后3天各小区活蛹数(2002年 云南 元谋)
表19 施药后7天各小区活蛹数 (2002年 云南 元谋) 表20 施药后10天各小区活蛹数 (2002年 云南 元谋) 表21 施药后12天叶片被害指数及保叶效果(2002年 云南 元谋)
(二)结果分析1、试验结果表明,0.9%含阿维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对菜豆美洲斑潜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治效果与用药量呈正相关,并以最高剂量(50毫升/亩)的防效最佳。
2、从药剂的速效性来看,0.9%含阿维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与对照药剂1.8%爱福丁乳油相当,但优于0.3%印楝素乳油;0.9%含阿维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的最佳防治效果,在施药后的7~10天,见示意图。从持效期来看,0.9%含阿维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与1.8%爱福丁乳油相当。对菜豆的保叶效果,在50毫升/亩的剂量下,显著高于1.8%爱福丁乳油和0.3%印楝素乳油。
3、0.9%含阿维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50毫升/亩对菜豆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与1.8%爱福丁乳油20毫升/亩的防效相当,而优于0.3%印楝素乳油200毫升/亩的防效;0.9%含阿维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对美洲斑潜蝇成虫有一定的拒食作用。
4、通过试验证明,0.9%含阿维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对蚕豆美洲斑潜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毒性低,尤其对美洲斑潜蝇低龄幼虫防治效果较好,是一种防治斑潜蝇的有效药剂;其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1.8%爱福丁乳油防效相当,而由于对照药剂0.3%印楝素乳油的防效。0.9%含阿维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大田推荐使用剂量为40~50毫升/亩为宜,施药间隔期10天。
5、0.9%含阿维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在试验所设的各个处理剂量下,对供试作物菜豆均末发现有任何药害症状表现。
权利要求
1.一种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成分及重量含量组成印楝素0.1%~10%,阿维菌素 0.1%~15%,助剂 余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印楝素阿维菌素重量比为1∶1~1∶10;印楝素和阿维菌素占总重量的0.2%~2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为乳油制剂时,乳油组成是印楝素 0.1%~10%,阿维菌素 0.1%~15%,助溶剂 5%~10%,乳化剂 5%~15%,增效剂 1%~20%,渗透剂 1%~10%,稳定剂 0.8%~5%,溶剂 余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溶剂为甲醇、乙醇或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所述溶剂为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柴油、机油、煤油或重油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乳化剂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农乳500号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农乳600号、700号、1600号、33号、34号、烷基酚与环氧乙烷缩合物、蓖麻油环氧乙烷加成物中一种或多种的复配物,也可以是0201、0203、0204或0206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增效剂为磷酸三苯酯、胡椒基丁醚或增效磷中的一种;所述渗透剂为氮酮、噻酮或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稳定剂为市售的不饱和脂肪酸、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环氧大豆油或环氧蓖麻油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时,可湿性粉剂组成是印楝素 0.1%~10%,阿维菌素 0.1%~15%,润湿分散剂 5%~15%,增效剂 1%~20%,渗透剂 1%~10%,稳定剂 0.8%~5%,填料 余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为硅藻土、高岭土、凸凹棒土、白炭黑、蒙托土、黏土、膨润土、陶土或活性白土中的任何一种;所述润湿分散剂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苄基酚聚氧乙烯醚、木质素磺酸钙、木质素磺酸钠、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拉开粉、十二烷基硫酸钠、净洗剂LS、皂角粉或亚硫酸纸浆废液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增效剂为磷酸三苯酯、胡椒基丁醚或增效磷中的一种;所述渗透剂为氮酮、噻酮或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稳定剂为市售的不饱和脂肪酸、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环氧大豆油或环氧蓖麻油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时,水分散粒剂组成是印楝素 0.1%~10%阿维菌素 0.1%~15%润湿分散剂 5%~15%增效剂 1%~20%渗透剂 0.5%~10%稳定剂 0.1%~5%崩解剂 3%~10%黏结剂 0.5%~5%填料 余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为硅藻土、高岭土、凸凹棒土、白炭黑、蒙托土、黏土或活性白土的任何一种;所述润湿分散剂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苄基酚聚氧乙烯醚、木质素磺酸钙、木质素磺酸钠、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拉开粉、十二烷基硫酸钠、净洗剂LS、皂角粉或亚硫酸纸浆废液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崩解剂为硫酸铵、氯化钙或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黏结剂为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明胶、阿拉伯胶、海藻酸钠、聚乙烯醇或聚乙二醇高分子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增效剂为磷酸三苯酯、胡椒基丁醚或增效磷中的一种;所述渗透剂为氮酮、噻酮或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稳定剂为市售的不饱和脂肪酸、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环氧大豆油或环氧蓖麻油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在制备防治蔬菜、花卉、蚕豆、马铃薯作物上的农业害虫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及害螨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含印楝素和阿维菌素的农药组合物,由以下成分及重量含量组成印楝素0.1%~10%,阿维菌素0.1%~15%,余量为助剂。本发明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对多食性的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幼虫毒杀效果好、持效期长、速效性好,对成虫的取食产卵亦有较好的驱避作用,对斑潜蝇天敌安全;而且其杀虫谱广、使用方便、成本较低、安全可靠,具备了高效、低毒、低成本农药的特点。
文档编号A01P7/02GK101044855SQ20061001159
公开日2007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30日
发明者吴文伟, 罗雁婕, 尹可锁, 何成兴, 郭志祥 申请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