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科植物“孩儿莲”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

文档序号:317023阅读:9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八角科植物“孩儿莲”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八角科植物"孩儿莲"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具体涉及"孩儿莲"组
织培养过程中的外植体种类选择、初代培养方法、继代培养方法及其培养基成分。
背景技术
八角科(Illiciaceac)为单属科植物,全世界约50种,我国有28种和2个变种, 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部至东部地区;它们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有香气,喜阴湿环境,多生 长于林间溪水边;花两性,腋生或近顶生,红色,花被片为7 21枚,花期一般在4 6月, 具一定的观赏价值。八角科植物主要靠种子繁殖,其果实大多有毒,如莽草、红茴香和地枫 皮等八角科植物的果实都具有一定毒性,致使此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上的应用受到了环境安 全因素的限制。 珍稀观赏植物"孩儿莲"为八角科八角属(Illicium Li皿.)植物,常绿小乔木,树 高约3 8m,树冠倒卵形;树皮灰褐色,单叶互生或近轮生,披针形,叶片革质化程度高,对 折易断,枝叶具特殊香味;花形莲花状,花色红润,花期在4 5月,开花时,花色红润,呈倒 挂莲花状,如同微小的灯笼,数朵挂于枝头,镶嵌于绿叶之间甚是美丽,具有很高的园林观 赏价值。尤其是"孩儿莲"在苏州地区迄今未观察到其正常结果现象,从而可以避免人畜误 食果实而造成中毒的缺陷,可广泛应用于街道、公园的绿化和庭院美化。
据《太湖备考》一书记载"孩儿莲,木似桂,花如棋子大,色状与莲花同,花不香,接 其叶嗅之,辛芬似茴。吴中向无此种,顺治间东山翁汉津为云南河西县令,携归,后为席氏所 有,珍为奇品。第花布结子,根无萌芽,欲传其种不可得,……"。虽然"孩儿莲"传入江浙 地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其资源极其匮乏,人工栽种的极少,目前,在苏州地区仅存数 株成年树,堪称珍稀树种。这是由于"孩儿莲"不结果实,无法收获种子;嫁接缺少砧木,扦 插繁殖成活率很低,无性繁殖困难,导致一苗难求,这些都限制了"孩儿莲"在园林绿化上的 应用。 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观赏植物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自然繁育 率低的植物上的应用备受人们重视,在木本植物的组培快繁方面也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成功 报道,但在八角科植物中迄今未获成功,前人对"孩儿莲"组织培养的关键技术环节也没有 进行过系统研究,其组培过程中诸如外植体污染严重、离体芽生长停止、易褐化枯死等问题 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套适用于八角科植物"孩儿莲"组织培养的外植体种类、灭 菌处理方法、初代培养方法、继代培养方法及其培养基成分,解决"孩儿莲"外植体容易污 染、"烂芯"及褐化等难题,为珍稀植物"孩儿莲"的快速繁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八角科植物——"孩儿莲"的组 织培养繁殖方法,为离体组织培养,包括如下步骤
1)以"孩儿莲"当年生枝条顶端的萌动芽为起始材料,经洗涤液浸泡、流水冲洗工 序洗净后,在室内晾干,用作组织培养繁殖的外植体; 2)将上述外植体在浓度为体积比70 75%的乙醇溶液中进行5 6秒钟的表面 处理后,在浓度为重量体积比0. 1%的HgCl2溶液中进行5 6分钟的杀菌处理,再用无菌 水充分清洗5 6次,完成对外植体的消毒灭菌处理; 3)从上述消毒灭菌后的枝条上切取芽片,接种到初代培养基上,在每天光照12 15小时,光照强度为1500 2000LX、温度为23°C ± 1°C的条件下培养,待新叶萌发后转移 到继代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得到发育正常的组培苗。 所述的初代培养基为White培养基+500mg. L—1抗褐化剂PVP+6-BA 2. Omg. L—"+NAA 0. 5mg. L—、添加蔗糖和琼脂粉,按重量体积比,蔗糖浓度为初代培养基的3X,琼脂粉浓度为 初代培养基的0. 6% ;调节pH为5. 6 5. 8。所述的继代培养基为White培养基+500mg. L—1抗褐化剂PVP+6-BA 2. Omg. L—"+NAA 0. lmg. L—、添加蔗糖和琼脂粉,按重量体积比,蔗糖浓度为初代培养基的3X,琼脂粉浓度为 初代培养基的0. 6% ;调节pH为5. 6 5. 8。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使用的植物材料为"孩儿莲",它在某些地区表现为只开花不结果,这与
其他八角科植物果实大多有毒的情况不同,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孩儿莲"组培苗,
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新品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2、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法具有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及重现性好的特点。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分别采用"孩儿莲"当年生枝条顶端的未萌动芽和萌动芽为起始材料,进 行对比试验。将上述两种材料经洗涤液浸泡、流水冲洗后,分别用浓度为体积比75%的乙醇 溶液中进行5秒钟的表面处理后,在浓度为重量体积比0. 1 %的HgCl2溶液中进行6分钟的 杀菌处理,最后用无菌水清洗5 6次,置滤纸上吸干多余水分,在芽体下侧切取外植体接 种于培养基。 培养结果是,"孩儿莲"未萌动芽的培养效果较差,易产生内源性污染,褐化率较高 为22. 2 46. 9% ,而存活率较低,仅为2. 8 6. 2% 。其次,在采用萌动芽为外植体的场合, 用0. 1% HgCl2溶液灭菌处理3分钟时,污染率高达100% ;灭菌时间为9分钟时,虽然未见 污染,但芽体茎尖死亡率达33. 3%,褐化率达50. 0% ;而灭菌6分钟时,污染率仅为8. 3%, 存活率可高达91. 7%。由此表明,"孩儿莲"萌动芽更适用于组培快繁的外植体材料,有利 于建立无菌培养体系。 以MS(Murashige & Skoog, 1962)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抗褐化剂PVP、 6-BA和NAA作为初代培养基进行比较试验。其中培养基I为MS+500mg. L—1抗褐化剂 PVP+6-BA 2. Omg. L—'+NAA 0. 5mg. L—、培养基II为l/2MS+500mg. L—1抗褐化剂PVP+6-BA 2. Omg. L—丄+NAA 0. 5mg. L—、培养基III为B5培养基+500mg. L—1抗褐化剂PVP+6-BA 2. Omg. L—丄+NAA 0. 5mg. L—、培养基IV为White培养基+500mg. L—1抗褐化剂PVP+6-BA 2. Omg. L—'+NAA 0. 5mg. L—1 ;各培养基均添加蔗糖和琼脂粉,按重量体积比,蔗糖浓度为初代培养基的3%,琼脂粉浓度为初代培养基的0. 6% ;调节pH 5. 6 5. 8。 培养结果是,外植体在培养基I、 II中的生长状况较差,褐化率在90%以上;在培 养基111 、 IV中,生长状况良好的外植体占80 %以上,褐化率较低。在培养基I 、 11 、 111中, 外植体下部切口都产生愈伤组织,只有培养基IV中的外植体下部切口不产生愈伤组织,且 生长状况良好的外植体比率达到了90.9%,表明培养基IV比较适合用于"孩儿莲"离体芽 的初代培养,在继代培养中也得到了相似的培养结果。 在继代培养基中,分别添加500mg. L—1和lOOOmg. L—1抗褐化剂PVP,以不添加PVP作 为对照,比较不同处理后的外植体褐化情况。结果表明,当不添加PVP时,外植体下部切口 全部褐化,继而蔓延到整个外植体;当添加lOOOmg. L—中VP时,外植体下部切口及其本身褐 化率虽有降低,但其生长发育不良;当添加500mg. L—工抗褐化剂PVP时,外植体下部切口及其 本身褐化率都很低,且生长发育良好。因此,添加500mg. L—1的抗褐化剂PVP对外植体具有 较好的抗褐化效果,且对离体芽培养的生长发育几无影响。
权利要求
一种八角科植物“孩儿莲”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离体组织培养,包括如下步骤1)以“孩儿莲”当年生枝条顶端的萌动芽为起始材料,经洗涤液浸泡、流水冲洗工序洗净后,在室内晾干,用作组织培养繁殖的外植体;2)将上述外植体在浓度为体积比70~75%的乙醇溶液中进行5~6秒钟的表面处理后,在浓度为重量体积比0.1%的HgCl2溶液中进行5~6分钟的杀菌处理,再用无菌水充分清洗5~6次,完成对外植体的消毒灭菌处理;3)从上述消毒灭菌后的枝条上切取芽片,接种到初代培养基上,在每天光照12~15小时,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温度为23℃±1℃的条件下培养,待新叶萌发后转移到继代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得到发育正常的组培苗。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八角科植物"孩儿莲"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初代培养基为White培养基+500mg. L—1抗褐化剂PVP+6-BA 2. Omg. L—"+NAA 0. 5mg. L—、 添加蔗糖和琼脂粉,按重量体积比,蔗糖浓度为初代培养基的3% ,琼脂粉浓度为初代培养 基的0. 6% ;调节pH为5. 6 5. 8。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八角科植物"孩儿莲"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继代培养基为White培养基+500mg. L—1抗褐化剂PVP+6-BA 2. Omg. L—"+NAA 0. Img. L—、 添加蔗糖和琼脂粉,按重量体积比,蔗糖浓度为初代培养基的3% ,琼脂粉浓度为初代培养 基的0. 6% ;调节pH为5. 6 5. 8。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八角科植物“孩儿莲”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它以“孩儿莲”当年生枝条顶端的萌动芽组织培养繁殖的外植体,先在乙醇溶液中进行表面处理,再在HgCl2溶液中进行杀菌处理,然后,从枝条上切取芽片,接种到初代培养基上,在每天光照12~15小时,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和温度为23℃±1℃的条件下培养,待新叶萌发后转移到继代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得到组培苗。本发明解决了目前“孩儿莲”资源极少,不结果实,无法收获种子,无性繁殖困难,种苗奇缺的问题,采用组织培养法可以加快繁殖速度,为满足新品种苗木市场需求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增添了一种作为珍稀观赏植物新类型,在园林绿化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A01H4/00GK101743909SQ20091023266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4日
发明者刘文倩, 周伯岳, 方向明, 王海玲, 苏媚, 谈建中, 阚雪芹, 颜世和 申请人:苏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