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1209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切换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纺 车型渔线轮的渔线轮本体上安装有手柄,在手柄旋转时,而进行前后往复运动,摆动机构与 卷线筒相连,由卸力机构对其进行制动,其用于切换卸力机构的工作状态。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所公知的纺车型渔线轮中,有的安装有对卷线筒在放线方向的旋转进 行制动的卸力机构和使该卸力机构在制动状态和制动解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制动切换 机构(例如,参照对比文献1)。现有技术的制动切换装置具有安装在渔线轮本体上的制动切换杆,该制动切换杆 可在对应制动状态的制动位置与对应制动解除状态的制动锁定解除位置间摇动。制动切 换杆具有比手柄旋转轴(主齿轮轴)更靠近钓竿安装部(上方)以及后方的轴,该轴与主 齿轮轴平行配置。制动切换杆可在对应制动解除状态的锁定解除位置与对应制动状态的制 动位置间摇动。制动切换装置还设置有切换机构与复位机构,通过摇动制动切换杆可使该 切换机构在制动解除状态和制动状态间进行切换,复位机构可与手柄在卷线方向的旋转联 动,以使处于制动解除状态的切换机构回复到制动状态。复位机构具有第2齿轮部件、反冲部件、回复部件,该第2齿轮部件与设置在手柄 的旋转轴上的第1齿轮部件相啮合,反冲部件设置于第2齿轮部件上,回复部件在反冲部件 的作用下使制动切换杆从制动锁定解除位置回复到制动位置。第2齿轮部件比平面齿轮轴 更靠近钓竿安装部的位置,设置于制动切换杆的轴与平面齿轮轴之间。回复部件可与制动 切换部件共同摇动。在现有的复位机构上,若使手柄向卷线方向旋转,则第2齿轮部件也会旋转。该第 2齿轮部件一旋转,反冲部件也会向相同方向旋转从而碰撞复位部件。而复位部件受到碰撞 后,制动切换装置则从锁定解除位置返回到制动位置。在上述现有的制动切换装置中,第2齿轮及反冲部件被配置于平面齿轮轴与制动 切换杆之间,且比平面齿轮轴更靠近钓竿安装部位置。因此,复位机构的配置比较紧凑。然 而同时,反冲部件与轴之间的距离也不能设定得较大,导致反冲部件的臂长也不易做得较长。这样,通过第2齿轮的旋转而碰撞回复部件时的扭矩也较小,若不用力使手柄向 卷线方向旋转,就难以使制动切换杆返回制动位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使制动切换装置的复位动作所需的力尽可能地 减小。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机构可对第1卸力机构的工作状 态进行切换。该纺车型渔线轮上安装有卷线用的手柄及钓竿安装部,钓线可向前方放出,在该纺车型渔线轮的渔线轮本体上安装有卷线筒,卷线筒由第1卸力机构进行制动,所述制 动切换装置用于对第1卸力机构的工作状态进行切换。制动切换装置设置有操作部件、切 换机构、复位机构。操作部件安装在渔线轮本体上,位于比手柄的旋转轴更靠近钓竿安装部 的位置,在旋转轴的后方与上述旋转轴平行配置有第1轴,操作部件以第1轴为中心,在第1 位置与第2位置间摇动。若上述操作部件被置于第1位置,则切换机构使上述第1卸力机 构处于工作状态;若上述操作部件被置于第2位置,则切换机构使上述第1卸力机构处于非 工作状态。 复位机构具有与操作部件联动而摇动的第1臂部、第2齿轮部件、推压部件。在比 旋转轴更远离钓竿安装部且位于旋转轴的后方设置有平行于第1轴的第2轴,该第2齿轮 部件以第2轴为中心转动,第2齿轮部件受到与旋转轴共同旋转的第1齿轮部件的旋转力 的作用。推压部件设置于第2齿轮部件上,对第1臂部进行推压。手柄向卷线方向旋转时, 复位机构与其联动,对第1臂部进行推压从而使操作部件从第2位置返回第1位置。
在该制动切换装置中,若使操作部件从第2位置摇动至第1位置,则切换机构使第 1卸力机构处于工作状态,若从第1位置摇动至第2位置,则使第1卸力机构处于非工作状 态。并且,在操作部件被置于第2位置时,若使手柄向绕线方向旋转,则该旋转被第1齿轮 部件传递至第2齿轮部件,该第2齿轮部件配置于手柄的旋转轴后方,且比旋转轴更远离钓 竿安装部。若第2齿轮部件旋转,推压部件也向相同方向旋转,对第1臂部进行推压使操作 部件从第2位置返回第1位置。在操作部件返回第1位置时,第1卸力机构从非工作状态 变为工作状态。例如,在第1卸力机构为直接对卷线筒进行制动的前卸力机构的时,前卸力 机构变为工作状态。在第1卸力机构为通过卷线筒轴间接对卷线筒进行制动的后卸力机构 时,后卸力机构变为工作状态。第2齿轮部件的旋转中心即第2轴与操作部件的摇动中心即第1轴,位于旋转轴 的后方,而且,相比于该旋转轴,第2轴位于距钓竿安装部更远的位置,第1轴位于距钓竿安 装部更近的位置。因此,从第2齿轮部件的旋转中心即第2轴到操作部件的摇动中心即第1 轴的距离可以较长。所以,从第2齿轮部件的旋转中心即第2轴到推压部件推压第1臂部 的位置的距离也可较长。从而,通过第2齿轮部件的旋转而使推压部件旋转以对第1臂部 进行推压时的扭矩较大。也就是说,即使旋转手柄1的力较小,也可产生较大的力矩用于使 制动切换杆从锁定解除位置返回到锁定位置的复位动作,亦即减小了制动切换装置的复位 动作所需的力。另外,因为在相同的扭矩的情况下减小了复位操作时作用于第1臂部与推 压部件之间的应力,所以可提高二者的耐磨性或者说耐久性。本发明第2技术方案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实 现的,其第2齿轮部件,与第1齿轮部件啮合,并是构成使卷线筒前后移动的摆动机构的部 件。推压部件与第2齿轮部件连接且可与该第2齿轮部件共同旋转。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利用摆动机构的第2齿轮部件就可使操作部件从第2位置摇 动至第1位置。因此,不必使用专用的齿轮部件,使得复位机构的结构比较简单。另外,因 为将推压部件配置在直径较大的往复用的第2齿轮部件上,所以推压部件的外形也可以做 得较大。本发明第3技术方案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是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实 现的,其切换机构包括旋转部件与锁定部件。该旋转部件可与头端连接着卷线筒的卷线筒轴共同旋转或相对于该卷线筒轴自由旋转,但不能相对于渔线轮本体前后移动。在该旋转 部件的外周沿周向相隔一定间隔形成有多个卡合部。锁定部件可在卡止位置与分离位置间 移动,在卡止位置,锁定部件与多个卡合部中的一个相卡合从而使旋转部件不能旋转;在锁 定部件离开卡止位置到达分离位置时,旋转部件能够旋转。锁定部件与操作部件向第1位 置或第2位置的摇动保持联动,从而移动至卡止位置或分离位置。在制动切换装置上,若使操作部件从第2位置摇动到第1位置,则锁定部件移动到 卡止位置从而与旋转部件的卡合部相卡合。此时,旋转部件被锁定部件锁定而不能旋转。如 果旋转部件是以可与卷线筒轴共同旋转的方式设置的结构,此时的卷线筒轴也不能旋转。 因此,如前卸力机构等形式的直接制动卷线筒的第1卸力机构被置于工作状态。另外,如果 旋转部件以可与卷线筒轴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的结构,此时的旋转部件不能旋转但与卷线 筒轴之间可产生相对旋转,因此,在卷线筒轴的作用下对卷线筒间接制动的后卸力机构等 形式的卸力机构被置于工作状态。相反的,若使操作部件从第1位置摇动到第2位置,则锁定部件移动到分离位置从 而与旋转部件的卡合部分离。此时,旋转部件被锁定部件的锁定被解除从而变得能够旋转。 如果旋转部件以可与卷线筒轴共同旋转的方式设置的结构,此时的卷线筒轴能够旋转。因 此,如前卸力机构等直接制动卷线筒的卸力机构被置于非工作状态。另外,旋转部件为以可 与卷线筒轴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的结构,此时的旋转部件能够旋转且与卷线筒轴之间也可 产生相对旋转,因此,如后卸力机构等在卷线筒轴的作用下对卷线筒间接制动的卸力机构 被置于非工作状态。本发明第4技术方案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是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实 现的,其推压部件以可在规定角度内旋转的方式与第2齿轮部件连接。并且复位机构还具 有第1加载部件,该第1加载部件对上述推压部件向上述第2齿轮部件的卷线转动方向加载。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因推压部件可相对于第2齿轮部件在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且 被第1加载部件向第2齿轮部件的卷线方向加载,所以,在因操作部件从第1位置向第2位 置的摇动而使得第1臂部对推压部件进行推压时,该推压部件可以转动,因此防反转装置 处于工作状态时对操作部件进行操作第1臂部也不会由于推压部件的原因而被反推回来。本发明第5技术方案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是在技术方案3或4的基础 上实现的,其第2齿轮部件在其第1面具有凸轮凸起,该凸轮凸起与形成在摆动机构的滑块 上的凸轮嵌合部相卡合,该摆动机构在上述手柄旋转时使上述卷线筒作前后往复运动。推 压部件与第2齿轮部件的与第1面相反的第2面连接。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因为分别在第2齿轮部件的两面配置凸轮凸起与推压部件, 所以使得推压部件的连接结构比较简单。本发明第6技术方案的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是在技术方案3或4的基 础上实现的,其操作部件包括轴部、操作部、第2臂部。该轴部沿着第1轴Xl配置,设置有 第1臂部,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渔线轮本体上;操作部以可共同转动的方式设置在 轴部上,从轴部沿径向向外延伸,其头端伸出渔线轮本体之外;第2臂部以可自由转动的方 式设置在轴部上,可将锁定部件从卡止位置向分离位置推压。切换机构设置有对锁定部件 向上述卡止位置加载的第2加载部件。
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因为锁定部件被向卡止位置加载且第2臂部可对锁定部件向 分离位置推压,所以,即使因锁定部件使第2臂部没有处于与旋转部件的多个卡合部啮合 的位置,但在旋转部件旋转时,在此之后,受第2加载部件作用的锁定部件也会与卡合部相 啮合。本发明第7技术方案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是在技术方案3或4的基础 上实现的,其还包括筒状部件,该筒状部件以可共同旋转且可在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卷 线筒轴上,该筒状部件与渔线轮本体间不可产生相对的前后移动。旋转部件以可旋转或可 共同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筒状部件的外周。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因旋转部件安装在筒状部件上,而且筒状部件以可共同旋转 的方式安装在卷线筒轴上且不能相对于渔线轮本体2前后移动,所以,在旋转部件为卸力 机构的一个结构要素的结构时,制动垫圈可安装在筒状部件上使得卸力机构的结构比较简单。本发明第8技术方案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是在技术方案3或4的基础 上实现的,纺车型渔线轮还具有对卷线筒进行制动的第2卸力机构。旋转部件以可与卷线 筒轴共同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锁定部件离开旋转部件的卡合部从而使该旋转部件被解除 锁定时,则第2卸力机构处于工作状态。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因为旋转部件可与卷线筒轴共同旋转,所以若锁定被解除,则 旋转部件与卷线筒轴可共同相对于渔线轮本体旋转,如后卸力机构等制动卷线筒轴的第2 卸力机构变为工作状态。本发明第9技术方案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是在技术方案8的基础上实 现的,其卷线筒通过第1卸力机构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卷线筒轴的头端,在锁 定部件与旋转部件的卡合部卡合从而使旋转部件的旋转被锁定时,则第1卸力机构处于工 作状态。若采用这样的结构,旋转部件被锁定时,则旋转部件与卷线筒轴都不能相对于渔 线轮本体旋转,前卸力机构等在卷线筒与卷线筒轴之间对卷线筒进行直接制动的第1卸力 机构变为工作状态。因此,可通过旋转部件的锁定及解除锁定实现第1卸力机构与第2卸 力机构的切换。在本发明第10技术方案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是在技术方案3或4的 基础上实现的,纺车型渔线轮还具有对卷线筒轴进行制动的第2卸力机构。旋转部件以可 相对于卷线筒轴自由转动的方式被设置,构成对卷线筒轴进行制动的第1卸力机构,在锁 定部件离开旋转部件的卡合部从而使旋转部件被解除锁定时,则第1卸力机构处于非工作 状态,在锁定部件与卡合部卡合从而使旋转部件被锁定时,则第1卸力机构处于工作状态。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因为旋转部件可相对于卷线筒轴旋转,所以,若旋转部件被锁 定,卷线筒轴与旋转部件就可产生相对转动,第1卸力机构变为工作状态。发明的效果若采用本发明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由于第2齿轮部件的旋转中心即 第2轴与操作部件的摇动中心即第1轴,位于旋转轴的后方,而且,相比于该旋转轴,第2轴 位于距钓竿安装部更远的位置,第1轴位于距钓竿安装部更近的位置。所以,从第2齿轮部 件的旋转中心即第2轴到操作部件的摇动中心即第1轴的距离可以较长。所以,从第2齿
7轮部件的旋转中心即第2轴到推压部件推压第1臂部的位置的距离也可较长。从而,通过 第2齿轮部件的旋转而使推压部件旋转以对第1臂部进行推压时的扭矩较大。也就是说, 即使旋转手柄1的力较小,也可产生较大的力矩用于使制动切换杆从锁定解除位置返回到 锁定位置的复位动作,亦即减小了制动切换装置的复位动作所需的力。另外,因为在相同的 扭矩的情况下减小了复位操作时作用于第1臂部与推压部件之间的应力,所以可提高二者 的耐磨性或者说耐久性。


图1为采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局部剖视图;图2为渔线轮本体后部的剖视图;图3为沿图1中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为后卸力机构及制动切换装置的分解结构图;图5为复位机构的分解结构图;图6为表示复位机构的游离动作的侧视7为表示复位机构的复位动作的侧视8为表示复位机构的复位动作的侧视9为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1中所示相当的图;图10为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2中所示相当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手柄2渔线轮本体2c钓竿安装部4渔线轮6摆动机构7后卸力机构(第2卸力机构的一例)8前卸力机构(第1卸力机构的一例)9制动切换装置Ila平面齿轮轴14驱动齿轮(第1齿轮部件的一例)15卷线筒轴20凸轮齿轮(第2齿轮部件的一例)20a凸轮凸起21滑块21a凸轮嵌合部51筒状部件54旋转部件54a卡合部68制动切换杆(操作部件的一例)69切换机构70复位机构72锁定部件76轴部77操作部78第2臂部81拉力弹簧(第2加载部件的一例)82第1臂部83推压部件83a推压凸起84推压弹簧(第1加载部件的一例)102渔线轮本体104卷线筒107后卸力机构(第2卸力机构的一例)108前卸力机构(第1卸力机构的一例)
109制动切换装置105卷线筒251第2筒状部件(筒状部件的一例)254旋转部件254a卡合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1实施方式<整体结构>如图1中所示,采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纺车型渔线轮设置有手柄1、旋转支承 手柄1的渔线轮本体2、转子3、卷线筒4。转子3旋转支承在渔线轮本体2的前部上。卷线 筒4供钓线缠绕在其外周面,以可前后移动的方式配置在转子3的前部。如图1及图3所 示,渔线轮本体2具有安装有各种机构的渔线轮机身2a以及安装在渔线轮机身2a上的盖 部件2b,该盖部件2b可拆卸,盖部件2b与渔线轮2a之间形成用于收装各种机构的机构收 装空间。渔线轮机身2a为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或者合成树脂材料制作的部件。盖部件2b为 铝合金等材料的金属制件。在渔线轮机身2a或盖部件2b上(本实施方式中为在渔线轮本 体2a上),于上部一体形成有前后向分布呈T形的钓竿安装部2c (图1)。在机构收装空间内设置有与手柄1的旋转联动而使转子3旋转的转子驱动机构 5 ;使卷线筒4前后移动从而使钓线被均勻缠绕的摆动机构6 ;对后卸力机构(第2卸力结 构的一例)7与前卸力机构(第1卸力机构的一例)8进行切换的制动切换装置9,后卸力机 构7用于制动卷线筒4,前卸力机构8用比后卸力机构7更强的制动力对卷线筒4进行制 动。如图1、图2及图4所示,转子驱动机构5包括用于安装手柄1且可与该手柄1共 同旋转的手柄轴10 ;与手柄轴10共同旋转的平面齿轮11 ;与平面齿轮11相啮合的小齿轮 12。平面齿轮11与平面齿轮轴Ila为分体结构或一体形成。在平面齿轮轴Ila的左右任 一端部以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有手柄1的手柄轴10。平面齿轮轴Ila通过轴承16及轴承 17 (参见图4)支承在渔线轮机身2a及盖部件2b上。小齿轮12形成其内部可容许卷线筒 轴15穿过的筒状。小齿轮12的前部12a穿过转子3的中心部,且通过螺母13与转子3相 互固定。小齿轮12其轴向中间部及后端部分别通过轴承18及轴承19旋转支承在渔线轮 机身2a上。摆动机构6用于使卷线筒轴15在前后方向移动从而使卷线筒4也向相同方向移 动。在卷线筒轴15的头端通过前卸力机构8连接着卷线筒4。设置于平面齿轮轴(手柄的 旋转轴的一例)Ila上的驱动齿轮14的转动被传递到摆动机构6。平面齿轮轴Ila与平面 齿轮11 一体形成,且例如旋合在手柄轴10上并可与其共同旋转。摆动机构6包括凸轮齿轮(第2齿轮部件的一例)20与滑块21,该凸轮齿轮20与 配置在平面齿轮轴Ila上的驱动齿轮(第1齿轮部件的一例)14相啮合,滑块21通过凸轮 齿轮20而可前后移动。驱动齿轮14 一体式或分体式地配置在平面齿轮轴1 Ia上,且可与平 面齿轮轴Ila共同旋转。驱动齿轮14为例如椭圆形的非圆形齿轮。在该滑块21上连接着 卷线筒轴15且二者之间可相对转动而不能在轴向产生相对移动。在滑块21的第2面(图 2中与纸面相背的一侧面)形成有凸轮嵌合部21a,该凸轮嵌合部21a由近似呈“S”形(从纸面背侧看)的槽的构成。凸轮齿轮20比平面齿轮轴Ila更远离钓竿安装部2c,且配置于平面齿轮轴Ila的 后方。凸轮齿轮20为例如四叶曲线形的非圆形齿轮。凸轮齿轮20安装在从渔线轮机身2a 的内侧面伸出形成的齿轮轴2f上,且可以与平面齿轮轴Ila平行的第2轴X2为中心旋转。凸轮齿轮20在其第1面(图2中纸面正面一侧的面)上具有与滑块21的凸轮嵌 合部21a卡合的凸轮凸起20a。在凸轮齿轮20的与第1面相反的第2面上形成有大致呈圆 形伸出的部件安装部(参照图5) 20b,该部件安装部20b用于安装下述的复位机构70的推 压部件83。关于部件安装部20b,在复位机构70的说明中对其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转子3具有圆筒部30、第1转子臂31及第2转子臂32,该第1转子 臂31与第2转子臂32 —体形成在圆筒部30的后端且与圆筒部30隔着一定间隔地向前方 延伸。在第1转子臂31及第2转子臂32的头端安装有可在绕线状态与开放状态之间摇动 的鱼线导臂33。鱼线导臂33用于在转子3旋转时对钓线进行导向将其缠绕在卷席筒4上。在转子3的圆筒部30的内部配置有防反转机构66,该防反转机构66用于禁止或 允许转子3的反转。防反转机构66具有辊子式的单向离合器,通过可摇动地安装在渔线轮 本体的前部下面的切换杆67,可将单向离合器切换为作用状态与非作用状态,从而禁止或 允许转子3的反转。卷线筒4配置在转子3的第1转子臂31与第2转子臂32之间。卷线筒4以可自 由旋转方式安装在卷线筒轴15的头端,通过后卸力机构8与卷线筒轴15连接。卷线筒4 具有供钓线缠绕在其外周的卷线部4a ;—体形成在卷线部4a的后部的裙座部4b ;—体形 成在卷线部4a的前端的法兰部4c。在卷线部4a的内部设置有圆形的制动收装凹部4d,该 制动收装凹部4d用于收装下述的前摩擦部42。可有选择地由前卸力机构8或比前卸力机构8制动力小的后卸力机构7对卷线筒 4进行制动。〈前卸力机构的结构〉前卸力机构8设置在卷线筒轴15的头端。前卸力机构8具有前制动旋钮41与被 前制动旋钮41推压的前摩擦部42。该前制动旋钮41旋合安装在卷线筒轴15上,用于调整 制动力。前制动旋钮41具有旋钮本体44与推压部45,旋钮本体44安装有可与其共同旋转 且可产生轴向移动的螺母43,该螺母43旋合安装在卷线筒轴15上。推压部45卡止在旋钮 本体44上,二者间可产生相对转动而不能产生轴向移动,推压部45可与卷线筒轴15共同 旋转。该推压部45与前摩擦部42接触而对卷线筒4进行制动。在螺母43与推压部45之 间的卷线筒轴15的外周侧具有以压缩状态配置的线圈弹簧46。前摩擦部42具有第1制动垫圈42a、第2制动垫圈42b以及第3制动垫圈42c。第 1制动垫圈42a与推压部45相接触而配置,以可共同旋转的方式与卷线筒轴15连接。第2 制动垫圈42b以可共同旋转的方式与卷线筒4连接。第3制动垫圈42c以可共同旋转的方 式与卷线筒轴15连接。在第1制动垫圈42a与第2制动垫圈42b之间、第2制动垫圈42b 与第3制动垫圈42c之间、以及第3制动垫圈42c与制动收装凹部4d的壁部之间,配置有 例如石墨或毛毡制的制动盘42d。〈后卸力机构的结构〉后卸力机构7比前卸力机构8的制动力弱,主要用于在抛掷鱼饵时使活鱼饵可以游动。如图2及图4所示,后卸力机构7设置在卷线筒轴15的后部15a上。后卸力机构7 包括旋合在渔线轮本体2上,用于调整制动力的后制动旋钮50 ;安装在卷线筒轴15的后 部15a上且可与其共同旋转并可产生轴向移动的筒状部件51 ;安装在筒状部件51的后部 外周面上且可与其共同旋转的棘轮52 ;位于棘轮52的两侧的第4制动垫圈53a、第5制动 垫圈53b及第6制动垫圈53c。后制动旋钮50安装在形成于渔线轮机身2a的后面的安装孔2e上,且相对于其可 旋转但不能产生轴向移动。后制动旋钮50具有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安装孔2e上的旋钮 本体60,以及旋合在旋钮本体60的内周上的螺套部件61。旋钮本体60为有底筒状部件, 在其后面形成有沿径向直线性地伸出的旋钮部60a。在旋钮本体60的内周面形成有供螺 套部件61旋合的内螺纹部60b螺套部件61。通过安装在安装孔2e的内侧面的防脱部件 60c,可防止旋钮本体60脱落。螺套部件61为有底筒状部件,在其外周面具有与旋钮本体60的内螺纹部60b旋 合的外螺纹部61a。在螺套部件61的前端面形成有一对卡止切61b。卡止切口 61b与卡止 在渔线轮机身2a上从而不能相对于渔线轮机身2a旋转的第6垫圈53c相卡合。从而,螺 套部件61不能相对于渔线轮机身2a产生旋转。第6垫圈53c安装在筒状部件51的后部, 如图4所示,其具有卡止在渔线轮机身2a内部的第1卡止片53d,以及与螺套部件61的卡 止切61b相卡合的1对第2卡止片53e。在螺套部件61的内周侧收装有线圈弹簧62。线圈弹簧62为用于调整制动力的弹簧,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安装于螺套部件 61的底面上的弹簧受接垫圈63和第6制动垫圈53c的后面之间。筒状部件51是构成后卸力机构7的一个结构要素,同时也是构成制动切换装置9 的一个结构要素。如图2、图3及图4所示,筒状部件51以向前方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安 装在阶梯通孔2g中,且相对于通孔2g可旋转,该通孔2g形成于设置在渔线轮机身2a的后 部的板状的安装部2h上。而且,通过被线圈弹簧62推压的第4制动垫圈53a、第5制动垫 圈53b及第6制动垫圈53c,该筒状部件51向后方的移动也受到限制。因此,筒状部件51 相对于渔线轮本体2不能产生前后移动。如图4所示,在卷线筒轴15的后部15a位置形成有互相平行且相对的两个平切平 切部15b,该筒状部件51安装在平面部15b位置与卷线筒轴15共同旋转并能够产生相对 移动。在筒状部件51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平切部15b相卡合的长孔51a。筒状部件51具有 形成于其前侧的第1支承部51b,比第1支承部51b直径大的轴环51c,以及比轴环51c直 径小的第2支承部51d。在第1支承部51b及第2支承部51d上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平切平 切部51e。轴环51c与通孔2g的阶梯相接触,从而使筒状部件51向前方的移动受到限制。 在前侧的第1支承部51b上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有构成制动切换装置9的旋转部件54。在 后侧的第2支承部5Id上安装有第4制动垫圈53a、棘轮52以及第5制动垫圈53b。其中, 棘轮52可与筒状部件51共同旋转。棘轮52与图中未示出的发声弹簧的头端接触,该发声弹簧在后制动机构7产生动 作时(卷线筒轴15旋转时)会发出声音。棘轮52也可起到与卷线筒轴15共同旋转的后 制动机构7的制动垫圈的功能。第4制动垫圈53a及第5制动垫圈53b以可相对于渔线轮机身2a及卷线筒轴15 旋转的方式被安装。第6制动垫圈53c以可相对于卷线筒轴15旋转但不能相对于渔线轮机身2a旋转的方式被卡止,而且,如上所述,其与螺套部件61卡合而防止该螺套部件61的旋转。<制动切换装置的结构>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制动切换装置9包括制动切换杆(操作部件的一例)68、 切换机构69、复位机构70,制动切换杆68安装在渔线轮本体2上,且可在图2中实线所示 的锁定位置(第1位置的一例)与双点划线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第2位置的一例)之间 摇动,复位机构70可使处于锁定解除位置的制动切换杆68返回到锁定位置。若将制动切换杆68置于锁定解除位置,则切换机构69可使前制动机构8处于工 作状态,若将制动切换杆68置于锁定位置,则切换机构69可使前制动机构8处于非工作状 态。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若将制动切换杆68置于锁定位置,则切换机构69可使后制 动机构7处于非工作状态,若将制动切换杆68置于锁定解除位置,则切换机构69可使后制 动机构7处于工作状态。切换机构69包括筒状部件51、旋转部件54、与制动切换杆68联 动而上下移动的锁定部件72、线圈弹簧式的拉力弹簧(第2加载部件的一例)81。如图2、图3及图4所示,旋转部件54为圆片状的部件。在第1实施方式中,旋转 部件54以可共同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筒状部件51的外周,从而使得该旋转部件54可相对于 卷线筒轴15旋转但不能相对于渔线轮本体2产生轴向移动。旋转部件54通过筒状部件51 将卷线筒轴15锁定使其不能旋转或将解除锁定使其可以旋转。旋转部件54具有在其圆周 方向上相隔一定间隔配置的多个(两个以上)卡合部54a。卡合部54a通过从外周部向内 凹进而形成。在旋转部件54的内周部具有长孔54b,该长孔54b卡止在圆筒部件51的第1 支承部51b的平切部51e上从而可与其共同旋转。旋转部件54可与锁定部件72相卡合或 分离,若与锁定部件72卡合,则旋转部件54被锁定从而不能旋转,若与锁定部件72分离, 则旋转部件54被解除锁定从而可旋转。如图3及图4所示,制动切换杆68被制动弹簧73分别向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 置加载(施力)。制动切换杆68安装在渔线轮本体2的后上部,且可以第1轴Xl为中心在 图2中实线所示的锁定位置与双点划线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间摇动。该第1轴Xl与卷线 筒轴15错开,但与平面齿轮轴Ila平行配置,比平面齿轮轴Ila更靠近钓竿安装部2c,且在 平面齿轮轴Ila的后方与平面齿轮轴Ila平行配置。如图3所示,制动切换杆68具有在 渔线轮本体2的后上部沿第1轴Xl配置的轴部76 ;以可共同旋转的方式设置在轴部76两 端的操作部77 ;以及第2臂部78。第2臂部78 —体形成在轴部76上,可与轴部76 一起移 动。如图2所示,第2臂部78可将锁定部件72从卡止位置向分离位置推压。如图3所示,轴部76具有大径部76a以及形成在大径部76a两侧的第1小径部 76b与第2小径部76c,大径部76a上一体形成有第2臂部78及弹簧钩挂臂79。第2臂部 78可将对旋转部件54进行锁定及解除操作的锁定部件72向下方推压。弹簧钩挂臂79相 前方伸出形成且卡止制动弹簧73的第1端。第2臂部78向弹簧钩挂臂79的相反侧即后 方伸出形成。在大径部76a的靠近第1小径部76b —侧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凸起76d,该凸起 76d延伸至与第1小径部76b的外周面相接的位置。该凸起76d用于,当制动切换杆68被 从锁定位置操作到锁定解除位置时,使下述的第1臂部82随着制动切换杆68的动作摇动。第1小径部76b为图3中右侧的小径部分,其头端形成有互相平行配置的第1平 切部76e,以用于使操作部77共同摇动。第1小径部76b为二级的阶梯轴,其小径侧部分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有第1臂部82。第1小径部76b的大径侧部分的外周面配置有线圈扭簧 80。线圈扭簧80其第1端被卡止在凸起76d上,第2端被卡止在第1臂部82上。第2小径部76c为图3中右侧的小径部分,其头端形成有互相平行配置的第2平 切部76f,以用于使操作部77共同摇动。如图4所示,操作部77具有第1杆部77a、第2杆部77b、以及连接第1杆部77a 与第2杆部77b的连接部件77c。第1杆部77a与第1小径部76b的形成第1平切部76e 的部分连接,且可与轴部76共同摇动。第2杆部77b与第2小径部76c的形成第2平切部 76f的部分连接,且可与轴部76共同摇动。如图3所示,锁定部件72可在卡止旋转部件54而使其不能旋转的实线所示的卡 止位置,以及解除卡止而使旋转部件54能够旋转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分离位置间升降。锁定 部件72为大致呈“L”形的片状部件,具有纵边72a与横边72b,在渔线轮机身2a上被导向 从而可升降。在锁定部件72的横边72b上形成有向上方伸出的卡止凸起72c。在卡止位 置,卡止凸起72c与旋转部件54的卡合部54相卡合。拉力弹簧81其第1端被卡止在渔线轮机身2a上,拉力弹簧81对锁定部件72向 卡止位置加载。如图3所示,若将制动切换杆68从锁定位置操作至锁定解除位置,则锁定部件72 被第2臂部78推压而向下方移动,卡止凸起72c离开卡合部54a,使锁定部件72被设置于 分离位置。从而,旋转部件54能够旋转,通过筒状部件51,卷线筒轴15能够旋转。因此,前 卸力机构8处于非工作状态,后卸力机构7处于工作状态。另外,若将制动切换杆68从锁定解除位置操作至锁定位置,则第2臂部78对锁定 部件72的推压被解除,由拉力弹簧81对锁定部件72向上方加载,卡止凸起72c与卡合部 54a相卡合。从而,旋转部件54不能旋转,通过筒状部件51,卷线筒轴15不能旋转。因此, 前卸力机构8处于工作状态,后卸力机构7处于非工作状态。如图2所示,制动弹簧73其第1端被卡止在弹簧钩挂臂79上,其第2端被卡止在 渔线轮机身2a上。当制动弹簧73的第1端位于其第2端与第1轴Xl的连线上时,此时的 制动弹簧73的位置为死点位置,以该死点位置为界,制动弹簧73对制动切换杆68向锁定 位置或锁定解除位置加载。在受到制动弹簧73作用的状态下,当制动切换杆68位于锁定解除位置时,操作部 77处于和渔线轮机身2a相接触的位置,当制动切换杆68位于锁定位置时,操作部77的跨 过渔线轮机身2a及盖部件2b的连接部件77c处于与渔线轮机身2a及盖部件2b的上部外 侧面接触的位置。〈复位机构的结构〉复位机构70与手柄1在卷线方向的转动联动,使制动切换杆68从锁定解除位置 返回到锁定位置。如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复位机构70包括安装在制动切换杆68 上的第1臂部82 ;上述的凸轮齿轮20 ;安装在凸轮齿轮20上的推压部件83 ;对推压部件83 加载的推压弹簧(第1加载部件的一例)84。推压弹簧84为弯曲配置的线圈弹簧。如图2、图3及图4所示,第1臂部82以可来回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轴部76的第1 小径部76b上,为从轴部76在径向延伸的片状部件。第1臂部82被线圈扭簧80向图2中 的逆时针方向加载。第1臂部82被线圈扭簧80加载通常处于与凸起76d接触的规定状态。线圈扭簧80用于,当制动切换杆68被从锁定解除位置操作到锁定位置时,使第1臂部 82在保持规定状态下与制动切换杆68联动而摇动。若制动切换杆68摇动到锁定位置或锁定解除位置,通过凸起76d与线圈扭簧80 的作用,第1臂部82与轴部76联动而摇动到锁定位置或锁定解除位置。用手将制动切换 杆68从锁定解除位置操作到锁定位置时,即使第1臂部82的头端与下述的推压部件83接 触,制动切换杆68也能够置于锁定位置,因此第1臂部82能够向离开凸起76d的方向移动。如图5所示,凸轮齿轮20在其第2面(图2中与纸面相背的一侧面)具有安装 推压部件83的部件安装部20b。而且,凸轮齿轮20在其中心具有可支承在齿轮轴2f上的 支承孔20c。部件安装部20b具有安装推压部件83的圆形的安装座面20 ;形成有支承孔 20c的支承筒部20e ;于安装座面20d的外周部沿第2轴X2方向伸出形成的限位凸起20f ; 于支承筒部20e的外周部沿径向伸出形成的弹簧钩挂凸起20g。推压部件83为以可在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的方式安装在部件安装部20b上的片 状的部件。推压部件83在其外周部具有沿周向相隔一定间隔的多个(例如4个)推压凸 起83a。推压凸起83形成为锯齿状结构,由沿径向形成的平面83b与渐开的曲面83c构成。 在推压部件83的内周部分别于大致半周范围形成有大径的弹簧收装部83d与小径的支承 凹部83e,弹簧收装部83d用于在其与支承筒部20e之间安装推压弹簧84,支承凹部83e被 支承在支承筒部20e上。在弹簧收装部83d上配置有部件安装部20b的弹簧钩挂凸起20g。 在该弹簧钩挂凸起20g与弹簧收装部83d的一侧壁面之间以压缩状态配置推压弹簧84。从 而,对推压部件83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加载。弹簧钩挂凸起20g的外周面与弹簧收装部 83d的内周面接触。通过半圆形的支承凹部83e与支承筒部20e的解除以及弹簧钩挂凸起 20g与弹簧收装部83d的接触,推压部件83以可在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凸 轮齿轮20上。在形成有支承凹部83e的部分的外周部,于两个推压凸起83a之间形成有配置限 位凸起20f的限位凹部83f。通过该限位凹部83f与限位凸起20f的卡合,推压部件83的 旋转被限定在规定的旋转范围内。<渔线轮的操作及动作>在抛饵之前操作切换杆67以通过防反转机构66将转子3置于禁止反转状态。用 手抓住鱼线导臂33使鱼线导臂33反转到开放状态。再使制动切换杆68从图2中实线所 示的锁定位置向双点划线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摇动。若制动切换杆68向锁定解除位置摇动,则锁定部件72被第2臂部78推压而向分 离位置即向下方移动。并且,若制动弹簧73越过死点位置,则制动切换杆68被向锁定解除 位置加载并在锁定解除位置被保持。而且,一体形成在制动切换杆68上的第2臂部78被保 持在锁定解除位置,锁定部件72在分离位置被保持。其结果使得,旋转部件54可以旋转, 前卸力机构8处于非工作状态,后卸力机构7处于工作状态。从而,将较弱的制动力施加在 卷线筒4上。另外,在复位机构70中,通过第1臂部82的摇动,第1臂部82的头端被设置 在靠近推压部件83的推压凸起83a的位置。在制动切换杆68从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操作的过程中,根据推压部件83的 停止位置的不同,第1臂部82的头端可能会与推压凸起83a接触。此时,平面齿轮轴Ila 向放线方向的旋转被防反转机构66禁止。因此,凸轮齿轮20不能向放线方向(图2中顺时针方向)旋转。但是,虽然推压部件83被推压弹簧84推压,然而若存在比推压弹簧84 更强的力的作用,推压部件83能够逆时针旋转。因而,若通过第1臂部82对推压部件83 进行推压,则推压部件8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此种状态如图6所示。在图6中,若将制动 切换杆68从锁定位置操作到其后方的锁定解除位置,则即使第1臂部82与推压部件83接 触,也可将制动切换杆68操作至锁定解除位置。后卸力机构7的制动力可结合钓鱼地点的风或水流等因素进行调整。若使后制动 旋钮50顺时针旋转,则线圈弹簧62的压缩力增强,制动力也增强。即,若使后制动旋钮50 顺时针旋转,则螺套部件61向图2中左方移动,对线圈弹簧62进行压缩。若线圈弹簧62被 压缩,则对第4制动垫圈53a及第5制动垫圈53b的推压力增强,与卷线筒轴15共同旋转 的棘轮52被强力地制动。从而,通过筒状部件51对卷线筒轴15进行制动的制动力增强。 反之,若将制动旋钮59逆时针旋转,则制动力减弱。若这些操作结束,则进行抛饵。若抛饵结束,则用手使鱼线导臂33返回线缠绕状 态,等待鱼上钩。若鱼上钩则卷线筒4反转。若卷线筒4反转,因制动切换杆68处于锁定 解除位置,所以棘轮52与卷线筒轴15共同旋转而发出声音。确认鱼上钩时,将手柄1向缠线方向旋转。于是,推压部件83推压第1臂部82,将 制动切换杆68从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推压。并且,若制动弹簧越过死点位置,则制动 切换杆68被保持在锁定位置。此状态如图7及图8所示。若时手柄1向缠线方向旋转,则 驱动齿轮14向图7中的逆时针的缠线方向旋转,与驱动齿轮14啮合的凸轮齿轮20向图7 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于是,如图7所示,推压部件83的其中一个推压凸起83a与在锁定解 除位置向前方摇动的第1臂部82的头端接触。若推压凸起83a接触第1臂部82的头端, 则推压弹簧64压缩,只有凸轮齿轮20旋转。并且,若限位凸起20f接触限位凹部83f的旋 转方向上位侧的壁面,则限位20f直接对推压部件83进行推压。而且,如图8所示,若推压 凸起83a对第1臂部82进行推压,则制动切换杆68向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摇动。若制动 弹簧73越过死点位置,则制动切换杆68被制动弹簧73保持在锁定位置。若制动切换杆68被保持在锁定位置,则锁定部件72与旋转部件54相卡合,通过 筒状部件51,卷线筒轴15被锁定从而不能旋转。因此,后卸力机构7变为不可工作状态,前 卸力机构8变为可工作状态,卷线筒4上有较强的制动力作用。第2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是切换前卸力机构8与后卸力机构7的制动切换装 置9。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制动切换装置109中,后卸力机构107 始终工作,中间卸力机构(第1卸力机构的一例)108在工作状态与非工作状态间切换。在图9中,除了纺车型渔线轮的后制动旋钮150的安装结构、卷线筒104、后卸力机 构107以及中间卸力机构108之外,其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了相同部分 的说明。渔线轮本体102具有旋合固定在渔线轮机身102a的后部的螺纹筒部102d。卷线筒104具有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装卸在卷线筒轴15上的简单装卸机构104d。 卷线筒104安装在卷线筒轴115上且可与其共同旋转。在卷线筒轴115的后端部并列配置 有中间卸力机构108与后卸力机构107。而且,中间卸力机构108配置于后卸力机构107的前方。
〈后卸力机构的结构〉如图10所示,后卸力机构107设置于卷线筒轴115的后端部。后卸力机构107包 括旋合在渔线轮本体102上、用于调整制动力的后制动旋钮150 ;以可共同旋转且可在轴 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卷线筒轴115的后部的第1筒状部件151 ;以可共同旋转的方式安装 在第1筒状部件151的外周面的第1制动垫圈152 ’与第1制动垫圈152的两侧接触的两 片第2制动垫圈153a、153b。后制动旋钮150以可共同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筒状的螺纹筒部102d上。后制动旋 钮150具有旋钮本体160与螺套部件161,旋钮本体160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螺纹筒部 102d上,螺套部件161以可共同旋转且可产生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旋钮本体160上。另 外,在螺套部件161与第2制动垫圈153b之间以压缩状态安装着线圈弹簧162。旋钮本体 160为有底筒状部件,在其外周面形成有防止脱落的环形的弹簧安装槽160b。在弹簧安装槽160b的周向的两处形成有接通内外周侧的通孔160c(图10)。在底 部内侧面形成有例如3个卡止凸起160d,该卡止凸起160d与螺套部件161相卡止从而使二 者不能共同旋转但可产生轴向相对移动。卡止凸起160d为呈圆弧状地向图10中左方伸出 的凸起。在螺纹筒部102d的外周面的弹簧安装槽160b所对着的位置上,形成有环形的防 脱槽102e。在弹簧安装槽160b上安装着通过使弹性板件弯曲而形成的防脱弹簧164。防 脱弹簧164的中央具有向外伸出的凸部。从而,防止了旋钮本体160相对于螺纹筒部102d 的脱落的同时,若操作后制动旋钮150,则防脱弹簧164的凸部会与后制动旋钮150反复碰 撞从而发出声音。螺套部件161为大致呈圆筒状的部件,其旋合在形成于螺纹筒部102d的内周面上 的内螺纹部102f上。螺套部件161与卡止凸起160d卡合,将线圈弹簧162收装在其收装 内部。线圈弹簧162为调整制动力用的弹簧,配置于卷线筒轴115的后端外周侧。线圈弹 簧162以压缩状态配置在螺套部件161与第2制动垫圈153b之间,其一端通过垫圈165与 第2制动垫圈153b相接,另一端通过弹簧受接垫圈163与螺套部件161相接。第1筒状部件通过第2制动垫圈153b以向前方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安装在通孔 102g上,该通孔102g形成于设置在螺纹筒部102d上的板状的安装部102h上。而且,第1 筒状部件151向后方的移动被线圈弹簧162限制,因此第1筒状部件151不能相对于渔线 轮本体102产生轴向移动。第1筒状部件151以可与卷线筒轴115共同旋转且可与其产生轴向移动的方式安 装在互相平行且相对着的平切部115c上,该平切部115c形成在卷线筒轴115的后端部。 在第1筒状部件151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平切部115c相卡合的长孔151a。在第1筒状部件 151的外周面的中间部沿圆周方向相隔一定间隔形成有4个凸起部151b,凸起部151b沿径 向向外伸出,在第1制动垫圈152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凸起部151b相卡止的4个凹部152a。 从而,第1制动垫圈152可与第1筒状部件151共同旋转。第2制动垫圈153a、153b具有 卡止凸起(图中未示出),以不可旋转的方式卡止在螺纹筒部102d上。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后卸力机构107上,能够使制动力始终作用在卷线筒104上, 同时,可通过时后制动旋钮150旋转而调整制动力。〈中间卸力机构的结构〉中间卸力机构108配置在后卸力机构107的前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后卸力机构7具有相同的结构。但在旋转部件254可相对于第2筒状部件251旋转这一点上不同。中间卸力机构108包括安装在卷线筒轴115上的第2筒状部件251,该第2筒状 部件251位于第1筒状部件151的前方,且可与卷线筒轴115共同旋转并可相对于其产生 轴向移动;旋合在第2筒状部件251外周的中间制动调整螺母250 ;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安 装在第2筒状部件251外周的棘轮252 ;旋转部件254 ;与旋转部件254的两侧接触的第3 制动垫圈253a与第4制动垫圈253b ;配置在棘轮152与中间制动调整螺母250之间的第 5制动垫圈253c。中间制动调整螺母250通过碟形弹簧255对第5制动垫圈253c进行推 压。从而,可调整中间卸力机构108的制动力。第2筒状部件251是构成中间卸力机构108的结构要素,同时也是构成制动切换 装置109的结构要素。在外螺纹部251e与中间制动调整螺母250相旋合这一点上,第2筒 状部件251与第1实施方式的筒状部件51不同。第2筒状部件251以向前方的移动受到 限制的状态安装在带有阶梯的通孔2g上,且可相对于通孔2g旋转,该通孔2g形成于设置 在渔线轮机身2a的后部的板状的安装部2h上。而且,与筒状部件51相同,第2筒状部件 251以可与卷线筒轴115共同旋转且可与其产生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互相平行且相对着 的平切部115c上,该平切部115c形成在卷线筒轴115的后端部。第2筒状部件251与第1 筒状部件151的前端接触。与卷线筒轴15相比,卷线筒轴115其平切部115c的长度较长, 同时,因为具有简单装卸机构104d,其头端的形状也与卷线筒轴15不同。其他的结构与卷 线筒轴15相同,因而省略了说明。旋转部件254为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2筒状部件251上的圆形片状部 件,是构成中间卸力机构108的结构要素的同时也是构成制动切换装置109的结构要素。旋 转部件254在其外周面具有沿周向相隔一定间隔配置的多个卡合部254a。卡合部254a从 外周侧向内凹进而形成,与第1实施方式的形状相同。旋转部件254可被切换装置109的锁定部件72切换为可旋转状态或不可旋转状 态。从而,中间卸力机构108可被切换为可工作状态(旋转部件254不能旋转的状态)或 不可工作的状态(旋转部件254能够旋转的状态)。制动切换装置109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若将制动切换杆68操作至图10 中实线所示的锁定位置,则旋转部件254被锁定。从而,中间卸力机构108变为工作状态, 卷线筒104被后卸力机构107与中间卸力机构108制动,其制动力为后卸力机构107的制 动力与中间卸力机构108的制动力之和。另外,若将制动切换杆68操作至图10中双点划 线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则旋转部件254被解除锁定而能够旋转。从而,中间卸力机构108 变为非工作状态,卷线筒104被后卸力机构107的制动力制动。特征(A)制动切换装置9 (或制动切换装置109)是切换前卸力机构8 (或中间卸力机构 108)的工作状态的装置。前卸力机构8(或中间卸力机构108)对安装在纺车型渔线轮的渔 线轮本体2上的卷线筒进行制动,该纺车型渔线轮具有缠线用的手柄1及钓竿安装部2c,且 可将钓线向前方放出。制动切换装置9 (或制动切换装置109)设置有制动切换杆68、切换 机构69、复位机构70。制动切换杆68可处于锁定位置且可从锁定位置摇动至锁定解除位 置,比平面齿轮轴Ila更靠近钓竿安装部2c。制动切换杆68被安装在渔线轮本体2上,且 位于平面齿轮轴Ila的后方,并可绕与平面齿轮轴Ila平行配置的第1轴Xl摇动。若制动切换杆68被置于锁定位置,则切换机构69可将前卸力机构8 (或中间卸力机构108)置于 工作状态,若被置于锁定解除位置,则切换机构69可将前卸力机构8 (或中间卸力机构108) 置于非工作状态。复位机构70与手柄1在缠线方向的旋转联动,以推压第1臂部82从而 使制动切换杆68从锁定解除位置返回至锁定位置。复位机构70包括随着制动切换杆68 的动作而摇动的第1臂部82、凸轮齿轮20、推压部件83。凸轮齿轮20比平面齿轮轴Ila更 远离钓竿安装部2c且位于平面齿轮轴Ila的后方,并可绕与第1轴Xl平行的第2轴X2旋 转。凸轮齿轮20受到来自于跟平面齿轮轴Ila共同旋转的驱动齿轮14的旋转力的作用。 推压部件83安装于凸轮齿轮20上,可推压第1臂部82。复位机构70与手柄1在缠线方向 的旋转联动,以推压第1臂部82从而使制动切换杆68从锁定解除位置返回至锁定位置。在该制动切换装置9 (或制动切换装置109)上,若将制动切换杆68从锁定解除位 置摇动至锁定位置,则切换机构69将前卸力机构8 (或中间卸力机构108)置于工作状态, 若从锁定位置摇动至锁定解除位置,则将前卸力机构8(或中间卸力机构108)置于非工作 状态。并且,当制动切换杆68被设置在锁定解除位置时,若使手柄1向卷线方向旋转,该旋 转被驱动齿轮14传递到比平面齿轮轴Ila更远离钓竿安装部2c且配置在平面齿轮轴Ila 后方的凸轮齿轮20上。若旋转传递到凸轮齿轮20上,则推压部件83向相同方向旋转,对 第1臂部82进行推压而使制动切换杆68从锁定解除位置返回到锁定位置。若制动切换杆 68返回到锁定位置,则前卸力机构8(或中间卸力机构108)从非工作状态变为工作状态。凸轮齿轮20的旋转中心即第2轴X2与制动切换杆68的摇动中心即第1轴XI, 位于平面齿轮轴1 Ia的后方,而且,相比于平面齿轮轴1 la,第2轴X2位于距钓竿安装部2c 更远的位置,第1轴Xl位于距钓竿安装部2c更近的位置。因此,从凸轮齿轮20的旋转中 心即第2轴X2到制动切换杆68的摇动中心即第1轴Xl的距离可以较长。所以,从凸轮齿 轮20的旋转中心即第2轴X2到推压部件83推压第1臂部82的位置的距离也可较长。从 而,通过凸轮齿轮20的旋转而使推压部件83旋转以对第1臂部82进行推压时的扭矩较 大。也就是说,即使旋转手柄1的力较小,也可产生较大的力矩用于使制动切换杆从锁定解 除位置返回到锁定位置的复位动作,亦即减小了制动切换装置的复位动作所需的力。另外, 因为减小了推压部件与第1臂部82之间的接触压力,所以可提高二者的耐久性。(B)在制动切换装置9 (或制动切换装置109)中,凸轮齿轮20与驱动齿轮14啮 合,是构成使卷线筒前后移动的摆动机构6的部件。推压部件83以可共同旋转的方式连接 与凸轮齿轮20连接。此时,利用摆动机构6的凸轮齿轮20可使制动切换杆68从锁定解除位置摇动至 锁定位置。因此,不必使用专用的齿轮部件,使得复位机构的结构比较简单。另外,因为将 推压部件83配置在直径较大的往复用的凸轮齿轮20上,推压部件83的外形即从第2轴X2 到推压凸起83的距离可以较大。(C)在制动切换装置9 (或制动切换装置109)中,切换机构69包括旋转部件54 (或 旋转部件254)与锁定部件72。旋转部件54可与头端连接着卷线筒4 (或卷线筒104)的 卷线筒轴15(卷线筒轴115)共同旋转(或自由旋转),但不能相对于渔线轮本体2前后移 动,在旋转部件54 (或旋转部件254)的外周沿周向相隔一定间隔形成有多个卡合部。锁定 部件72可移动至卡止位置或分离位置,卡止位置是指与多个卡合部54a (或卡合部254a) 中的一个相卡合从而使旋转部件54 (或旋转部件254)不能旋转的位置,分离位置是指远离
18卡止位置而使旋转部件54 (或旋转部件254)能够旋转的位置。锁定部件72与制动切换杆 68向锁定位置或锁定解除位置的摇动动作联动,从而分别移动至卡止位置或分离位置。在制动切换装置9 (或制动切换装置109)上,若使制动切换杆68从锁定解除位置 摇动到锁定位置,则锁定部件72移动到卡止位置从而与旋转部件54 (或旋转部件254)的 卡合部54a(或卡合部254a)相卡合。此时,旋转部件54 (或旋转部件254)被锁定部件72 锁定而不能旋转。在旋转部件54以可与卷线筒轴15共同旋转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下,此时 的卷线筒轴15也不能旋转。因此,直接制动卷线筒4的前卸力机构8被置于工作状态。另 外,在旋转部件254以可与卷线筒轴115共同旋转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下,此时的旋转部件 254不能旋转但与卷线筒轴115之间可产生相对旋转,因此,在卷线筒轴115的作用下对卷 线筒间接制动的中间卸力机构108被置于工作状态。相反的,若使制动切换杆68从锁定位置摇动到锁定解除位置,则锁定部件72移动 到分离位置从而与旋转部件54 (或旋转部件254)的卡合部54a (或卡合部254a)分离。此 时,旋转部件54(或旋转部件254)被锁定部件72的锁定被解除从而变得能够旋转。在旋 转部件54以可与卷线筒轴15共同旋转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下,此时的卷线筒轴15能够旋 转。因此,直接制动卷线筒4的前卸力机构8被置于工作状态。另外,在旋转部件254以可 与卷线筒轴115共同旋转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下,此时的旋转部件254能够旋转且与卷线筒 轴115之间也可产生相对旋转,因此,在卷线筒轴115的作用下对卷线筒间接制动的中间卸 力机构108被置于非工作状态。(D)在制动切换装置9 (或制动切换装置109)中,推压部件83与凸轮齿轮20连接 且可在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复位机构70还具有对推压部件83向凸轮齿轮20的卷线转 动方向加载的推压弹簧84。这种情况下,因推压部件83可相对于凸轮齿轮20在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且被推 压弹簧84凸轮齿轮20的卷线方向加载,所以,在因制动切换杆68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 位置的摇动而使得第1臂部82对推压部件83进行推压时,该推压部件83可以转动,因此 不会妨碍制动切换杆68的复位操作。(E)在制动切换装置9 (或制动切换装置109)中,凸轮齿轮20在其第1面具有与 凸轮嵌合部21a相卡合的凸轮凸起20a,该凸轮嵌合部21a形成在摆动机构6的滑决21上, 摆动机构6通过手柄1的旋转使卷线筒4 (或卷线筒104)前后往复移动。推压部件83与 凸轮齿轮20的与第1面相反的第2面连接。这种情况下,因为分别在凸轮齿轮20的两面配置凸轮凸起20a与推压部件83,所 以使得推压部件83的连接结构比较简单。(F)在制动切换装置9 (或制动切换装置109)中,制动切换杆68具有轴部76、操 作部77、第2臂部78。轴部76沿着第1轴Xl配置,设置有第1臂部82,以可转动的方式安 装在渔线轮本体2上。操作部77以可共同转动的方式设置在轴部76上,从轴部76沿径向 向外延伸,其头端伸出渔线轮本体2之外。第2臂部78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轴部76上, 可将锁定部件72从卡止位置向分离位置推压。切换机构69还设置有对锁定部件72从分 离位置向卡止位置加载的拉力弹簧81。这种情况下,因为锁定部件72被向卡止位置加载且第2臂部78可对锁定部件72 向分离位置推压,所以,即使因锁定部件72使第2臂部78没有处于与旋转部件54(或旋转部件254)的多个卡合部54a(或卡合部254a)啮合的位置,但在旋转部件54 (或旋转部 件254)旋转时,在此之后,受拉力弹簧81作用的锁定部件72也会与卡合部54a (或卡合部 254a)相啮合。(G)制动切换装置9 (或制动切换装置109)还具有筒状部件51 (或筒状部件251), 该筒状部件51 (或筒状部件251)以可共同旋转且可产生轴向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卷线 筒轴15 (或卷线筒轴115)上,并且其相对于渔线轮本体2的其后移动受到限制即不能相对 于渔线轮本体2前后移动。旋转部件54以可共同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筒状部件51的外周, 旋转部件254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筒状部件251的外周。这种情况下,因旋转部件54(或旋转部件254)安装在筒状部件51 (或筒状部件 251)上,而且筒状部件51 (或筒状部件251)以可共同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卷线筒轴15 (或 卷线筒轴115)上且不能相对于渔线轮本体2前后移动,所以,在旋转部件54(或旋转部件 254)为卸力机构的一个结构要素的情况下,通过将制动垫圈安装在筒状部件上使得卸力机 构的结构比较简单。(H)纺车型渔线轮还具有对卷线筒进行制动的后卸力机构7,在制动切换装置9 中,旋转部件54以可与卷线筒轴共同旋转的方式被设置,若锁定部件72离开旋转部件54 的卡合部54a从而使旋转部件54的锁定被解除,后卸力机构7变为工作状态。这种情况下,因为旋转部件54可与卷线筒轴15共同旋转,所以若锁定被解除,则 旋转部件54与卷线筒轴15可共同相对于渔线轮本体旋转,后卸力机构变为工作状态。(I)在制动切换装置9中,于卷线筒轴15的头端,通过前卸力机构8以可旋转的方 式安装着卷线筒4。锁定部件72与旋转部件54的卡合部54a卡合从而使旋转部件54的旋 转被锁定,则前卸力机构8变为工作状态。这种情况下,旋转部件54被锁定,则旋转部件54与卷线筒轴15不共同相对于渔 线轮本体旋转,前卸力机构8变为工作状态。因此,可通过旋转部件54的锁定及解除锁定 实现前卸力机构8与后卸力机构7的切换。(J)在制动切换装置109中,纺车型渔线轮还具有对卷线筒轴进行制动的后卸力 机构107。旋转部件254以可相对于卷线筒轴115转动的方式被设置,构成对卷线筒轴115 进行制动的中间卸力机构108。锁定部件72离开旋转部件254的卡合部254a从而使旋转 部件254被解除锁定,中间卸力机构108变为非工作状态。若锁定部件72与卡合部254a 卡合从而使旋转部件254被锁定,则中间卸力机构108变为工作状态。这种情况下,因为旋转部件254可相对于卷线筒轴115旋转,所以,若旋转部件254 被锁定,卷线筒轴115与旋转部件254就可产生相对转动,中间卸力机构8变为工作状态。 另外,后卸力机构107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其他实施方式上面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过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 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a)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将棘轮52作为后卸力机构7的结构要素,然而,也可 以采用将旋转部件54作为后卸力机构的结构要素、在旋转部件54的两侧配置垫圈的结构。(b)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旋转部件与制动垫圈在卷线 筒轴前后移动时不产生前后移动,将这些构件安装在了筒状部件中,然而,若采用旋转部件与制动垫圈不会相对于卷线筒轴的前后移动而产生前后移动的结构,则可不必设置筒状部 件。(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棘轮的两侧配置制动垫圈,然而,为了将旋转部件作为 后卸力机构的结构要素,也可将制动垫圈配置在旋转部件的两侧,此时,可使后卸力机构的 结构简单。(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锁定部件的卡合与脱离而切换旋转部件相对于渔线 轮本体的可旋转状态与不可旋转状态,从而切换卸力机构的工作状态,然而,也可通过离合 器部件在卷线筒轴轴向的移动实现卸力机构的卡合与脱离,从而切换卸力机构的工作状 态。
权利要求
一种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该纺车型渔线轮上安装有卷线用的手柄及钓竿安装部,钓线可向前方放出,在该纺车型渔线轮的渔线轮本体上安装有卷线筒,卷线筒由第1卸力机构进行制动,所述制动切换装置用于对第1卸力机构的工作状态进行切换,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操作部件、切换机构、复位机构,操作部件安装在上述渔线轮本体上,位于比上述手柄的旋转轴更靠近上述钓竿安装部的位置,在上述旋转轴的后方与上述旋转轴平行配置有第1轴,操作部件以第1轴为中心,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间摇动,若上述操作部件被置于第1位置,则切换机构使上述第1卸力机构处于工作状态,若上述操作部件被置于第2位置,则切换机构使上述第1卸力机构处于非工作状态,复位机构包括第1臂部,该第1臂部与上述操作部件联动而摇动;第2齿轮部件,在上述旋转轴的后方且比上述旋转轴更远离上述钓竿安装部的位置处设置有平行于上述第1轴的第2轴,该第2齿轮部件以第2轴为中心转动,第2齿轮部件受到与上述旋转轴共同旋转的第1齿轮部件的旋转力的作用;推压部件,该推压部件设置于上述第2齿轮部件上、对上述第1臂部进行推压,上述手柄向卷线方向旋转时,复位机构与其联动,对上述第1臂部进行推压从而使上述操作部件从上述第2位置返回上述第1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齿轮部件,与上述第1齿轮部件啮合,是构成使上述卷线筒前后移动的摆动机 构的部件,上述推压部件与上述第2齿轮部件连接且可与该第2齿轮部件共同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换机构包括旋转部件与锁定部件,该旋转部件可与头端连接着上述卷线筒的卷线筒轴共同旋转或相对于该卷线筒轴自 由旋转,但不能相对于上述渔线轮本体前后移动,在该旋转部件的外周沿周向相隔一定间 隔形成有多个卡合部,上述锁定部件可在卡止位置与分离位置间移动,在卡止位置,锁定部件与多个上述卡 合部中的一个相卡合从而使旋转部件不能旋转,在上述锁定部件离开卡止位置到达分离位 置时,旋转部件能够旋转,上述锁定部件与上述操作部件向第1位置或第2位置的摇动保持 联动,从而移动至卡止位置或分离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推压部件以可在规定角度内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2齿轮部件连接,上述复位机构还具有第1加载部件,该第1加载部件对上述推压部件向上述第2齿轮 部件的卷线转动方向加载。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齿轮部件在其第1面具有凸轮凸起,该凸轮凸起与形成在摆动机构的滑块上 的凸轮嵌合部相卡合,该摆动机构在上述手柄旋转时使上述卷线筒作前后往复运动, 上述推压部件与上述第2齿轮部件的与上述第1面相反的第2面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部件包括轴部,该轴部沿着第1轴配置,设置有第1臂部,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渔线轮本 体上;操作部,该操作部以可共同转动的方式设置在上述轴部上,从轴部沿径向向外延伸,其 头端伸出上述渔线轮本体之外;第2臂部,该第2臂部以可共同转动的方式设置在上述轴部上,可将上述锁定部件从卡 止位置向分离位置推压,上述切换机构设置有对上述锁定部件向上述卡止位置加载的第2加载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筒状部件,该筒状部件以可共同旋转且可在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卷线筒 轴上,该筒状部件与上述渔线轮本体间不可产生相对的前后移动,上述旋转部件以可自由旋转或共同旋转的方式安装在上述筒状部件的外周。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纺车型渔线轮还具有对上述卷线筒进行制动的第2卸力机构,上述旋转部件以可与卷线筒轴共同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上述锁定部件离开上述旋转 部件的卡合部从而使该旋转部件被解除锁定时,则上述第2卸力机构处于工作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卷线筒通过上述第1卸力机构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卷线筒轴的头端, 在上述锁定部件与旋转部件的卡合部卡合从而使旋转部件的旋转被锁定时,则第1卸力机 构处于工作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纺车型渔线轮还具有对上述卷线筒轴进行制动的第2卸力机构,上述旋转部件以可相对于上述卷线筒轴自由转动的方式被设置,构成对卷线筒轴进行 制动的上述第1卸力机构,在上述锁定部件离开上述旋转部件的卡合部从而使旋转部件被 解除锁定时,则第1卸力机构处于非工作状态,在上述锁定部件与上述卡合部卡合从而使 旋转部件被锁定时,则第1卸力机构处于工作状态。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减小制动切换机构的复位动作所需的力。为达到该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纺车型渔线轮的制动切换装置,该制动切换装置(9)设置有复位机构(70)。复位机构(70)随着制动切换杆(68)的动作联动而进行摇动,具有第1臂部(82)、凸轮齿轮(20)、推压部件(83)。复位机构随手柄1向卷线方向的旋转而联动,以推压第1臂部,从而时制动切换杆(68)从锁定解除位置返回锁定位置。凸轮齿轮(20)比平面齿轮轴(11a)更远离钓竿安装部且被设置于平面齿轮的后方。凸轮齿轮(20)受到来自于跟平面齿轮轴共同旋转的驱动齿轮(14)的旋转力的作用。推压部件设置于凸轮齿轮上,可对第1臂部进行推压。
文档编号A01K89/027GK101904325SQ201010194790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8日
发明者黄庆发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马来西亚配件厂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