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特别是一种吡唑醚菌酯作为第一活性成分,氰霜唑或三乙膦酸铝作为第二活性成分的杀菌组合物,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卩比唑醚菌酯,又名唑菌胺酯,英文通用名Pyraclostrobin,化学名称N-{2-[I-(4-氯苯基)-IH-吡唑-3-基氧甲基]苯基} (N-甲氧基)氨基甲酸酯。吡唑醚菌酯属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作用于真菌的线粒体呼吸链中的细胞色素bel复合物,阻止电子传递从而抑制真菌生长。能防除所有类型的真菌病原体,杀菌谱广,对多种作物,包括麦类、葡萄、果树、蔬菜的多种病害有效,主要用于防治葡萄白粉病、霜霉病;小麦白粉病、锈病;大麦叶锈病;香蕉黑叶条斑病;番茄早、晚疫病等。尽管该杀菌剂作用机理独特,与其它杀菌剂一样,吡唑醚菌酯也难逃抗性的厄运,且使用成本高。卵菌纲属于真菌类,为鞭毛菌亚门的一纲,卵菌纲主要有腐霉菌、疫霉菌、霜霉菌等,常造成作物的霜霉病、疫病、猝倒病等。防治这类病害常用的药剂有烯酰吗啉、氰霜唑、三乙膦酸铝农药及其混剂。氰霜唑,英文通用名cyazofamid,化学名称4_氯_2_氰基-N, N-二甲基_5_对甲苯基咪唑-I-磺酰胺。氰霜唑为磺胺咪唑类杀菌剂。超级保护性杀菌剂,也具有一定的内吸和治疗活性。对卵菌纲真菌如霜霉菌、假霜霉菌、疫霉菌、腐霉菌以及根肿菌纲的芸苔根肿菌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防治对象霜霉病、疫病如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番茄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等。二乙勝招,又名疫霉灵,乙勝招,霉疫净,克霉灵,霉囷灵,央文通用名phosethyl-Al,化学名称三_(乙基膦酸)铝。三乙膦酸铝为内吸性杀菌剂,对卵菌所致病害具特效,在植物体内能上下传导,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上述氰霜唑、三乙膦酸铝为防治卵菌纲专用农药,病原菌对其产生抗性的速度也很快,单独施用用药量越来越大,多年使用抗性逐年加大,且防治对象单一,对卵菌纲以外病害防效差,经文献检索目前还没有这两种农药和吡唑醚菌酯混配的报道。发明人通过试验发现,将作用机理不同的吡唑醚菌酯和氰霜唑或三乙膦酸铝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能显著提高治疗、保护的防治效果、扩大防治谱,当卵菌纲病害和其他真菌病害混合发生时,一次施药可以兼治,减少施药次数和用药量,降低防治成本,对作物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增效作用显著,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不易产生抗药性、对作物安全的含吡唑醚菌酯和氰霜唑或三乙膦酸铝的农用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霜霉病、疫病、叶斑病上的应用。为了克服现有单一制剂的缺陷,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解决的A)第一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
B)第二活性成分氰霜唑或三乙膦酸铝;
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I :15 10 :1,优选为I :1(Γ5 :1,最优选为
I:5 I :1。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5% 90%,优选为10% 70%O本发明杀菌组合物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可以配制的制剂剂型是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对于水分散粒剂来说,本领域技术人员很熟悉使用相应的助剂完成本发明。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中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中一种或多种;崩解剂如硫酸铵、尿素、蔗糖、葡萄糖中一种或多种;粘结剂如硅藻土、玉米淀粉、PVA、羧甲基(乙基)纤维素类中的一种或多种;填料如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陶土一种或多种。对可湿性粉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中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中一种或多种;填料如硫酸铵、尿素、蔗糖、葡萄糖、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陶土一种或多种。对悬浮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扩散剂ΝΝ0)、TERSPERSE 202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烷基萘磺酸盐类)中一种或多种;乳化剂如农乳700# (通用名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斯盘-60# (通用名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吐温_60#(通用名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农乳1601#(通用名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TERSPERSE 4894(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中的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TERSPERSE 2500 (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中一种或多种;增稠剂如黄原胶、聚乙烯醇、膨润土、硅酸镁铝中一种或多种;防腐剂如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中一种或多种;稳定剂如环氧大豆油、环氧氯丙烷、磷酸三苯酯中一种或多种;消泡剂如有机硅类消泡剂;防冻剂如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无机盐类如氯化钠中一种或多种;水为去离子水。本发明组分合理,治疗加保护作用,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且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本发明对防治农作物霜霉病、疫病、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蔬菜、果树霜霉病,发明人以吡唑醚菌酯与氰霜唑或三乙膦酸铝进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
试验采用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为测试对象。首先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1156. 3— 2006》。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吡唑醚菌酯与氰霜唑组合,各单剂和混配药剂浓度分别为O. 625 mg/LU.25 mg/L、2. 5 mg/L,5 mg/LUO mg/L,吡唑醚菌酯与三乙膦酸招组合,卩比唑醚菌酯单剂和混配药剂的浓度分别为O. 625 mg/L、1.25 mg/L、2. 5 mg/L、5 mg/L、10 mg/L,三乙膦酸招浓度为2 mg/L、4 mg/L、8 mg/L、16 mg/L、32 mg/L。试验祀标菌为采自田间自上向下4叶 6叶位的黄瓜霜霉病菌叶片,用4°C蒸馏水洗下叶片背面的霜霉病菌孢子囊,配成悬浮液(浓度控制在每毫升1X105个 1乂107个孢子囊),41下存放备用;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健康叶片背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叶片叶背向上,按处理标记后排放在保湿盒中。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用准备好的新鲜孢子囊悬浮液点滴IOyL接种于叶片背面。每叶片接种4滴,每处理不少于5片叶。保护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后24h接种,治疗性试验在处理前24h接种。接种后盖上皿盖,置于人工气候箱或有光照的保湿箱,在每天连续光照/黑暗12h交替,温度为17°C 22°C,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视处理及空白对照发病情况测量并记录病斑直径,单位为毫米(_),计算防治效果。通过防治效果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tl值,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S
ATI =——xlOOM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 标准杀菌剂LC5tl,单位为晕克每升(mg/L);
M-混剂的LC5tl,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TIaXPa+ TIbXPb,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 A药剂毒力指数;
Pa— 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 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ATT
CTC = ^ixlOD ,式中
ΤΠ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 ^ 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 ( 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 CTC < 120表现为相加作用。表I·! I*暖_繼与《 Bi組含对黄瓜猶11病的室1%毒力测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 A)第一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 B)第二活性成分氰霜唑或三乙膦酸铝; 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I :15 10 :1。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I :1(Γ5 :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I :5 1 :1。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5% 9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10% 70%。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剂型为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霜霉病、疫病、叶斑病上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第二活性成分氰霜唑或三乙膦酸铝,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115~101。本组合物可配制成农业上允许的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本发明组分合理,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且其活性和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除具有显著的杀菌效果外,而且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本发明对农作物霜霉病、疫病、叶斑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文档编号A01N47/24GK102626098SQ20121008407
公开日2012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8日
发明者乌小瑜, 何爱华, 侯江利, 冯建雄, 刘卫博, 周大伟, 孙瑞, 寇鹏斌, 张崇斌, 张 杰, 时晓磊, 李明甫, 梁百亮, 梅红玉, 赵海军, 达普妮, 郑敬敏, 陆海瑞, 韦挺, 黄发伟 申请人: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