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杀菌剂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0632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植物保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改进性能的杀菌组合物,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包含葡聚烯糖和吡唑醚菌酯或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葡聚烯糖是一种在寄主病原互作过程中来自病原菌的可诱导植物抗病性的激发子,俗称“两个糖”,是国际新开发的一种新型生物诱抗性杀病毒剂,活性显著高于普通寡糖产品。其能有效钝化病毒,对多种病毒引起的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还能促进光合作用,增加糖份和维生素的累积,提高作物自身免疫力和防卫反应。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有效促进作物生长、分枝、开花、结果等。葡聚烯糖可以诱导作物系统获得抗病性的激发因子,表现特有的生物学活性:一方面,可以诱导作物产生优异广谱的抗病性,就病毒病而言,不仅可以抑制花叶病毒等多种病害的早期定殖、增殖和扩展,而且还能钝化作物体外的病毒原,抑制病毒的长距离扩展。作物进行葡聚烯糖的喷施处理后,新生叶片中病毒出现时间相当晚,且发病程度非常低。对于其他病害,比如芹菜萎蔫病、黄瓜猝倒病、大豆根腐病、番茄病毒病、番茄灰霉病也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同时,葡聚烯糖还可用于农作物的贮存,延长蔬菜果品的保鲜期,并能保持果实原有风味。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为新型广谱杀菌剂。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是一种高效、广谱、新型杀菌剂。它能控制治疗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卵菌纲等大多数病害。对孢子萌发及叶内菌丝体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有很好的渗透性及局部内吸活性,持效期长。被广泛用于防治果树类、蔬菜类、茶树、烟草等作物上的病害。嘧菌酯(Strobilurin)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农药,高效、广谱,对几乎所有的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鞭毛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可用于茎叶喷雾、种子处理,也可进行土壤处理,主要用于谷物、水稻、花生、葡萄、马铃薯、果树、蔬菜、咖啡、草坪等。使用剂量为25ml-50/亩。实际的农药经验已经表明,重复且专一施用一种活性化合物来防治有害真菌在很多情况下将导致真菌菌株的快速选择性,为降低抗性真菌菌株选择性的危险性,目前通常使用不同活性化合物的混合物来防治有害真菌。通过将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活性化合物进行组合,可延缓抗性产生,降低施用量,减少防治成本。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杀菌剂在实际应用中抗性以及土壤残留问题,筛选出两种不同杀菌原理的杀菌剂进行复配,得到一种杀菌剂组合物,以提高杀菌剂防治效果,延缓抗性产生,降低施用量,减少防治成本。同时,通过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提升作物自身的免疫能力,促进植物健康生长,提升品种、提高产量。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包含两种有效成分A和B杀菌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在农业领域防治农作物病害的应用。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包含A和B两种活性组分,其中活性组分A为葡聚烯糖,活性组分B为选自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中的一种。发明人通过试验发现,本发明的组合物是用于防治农作物真菌性病害防治增效明显,更重要的是施用量减少,降低使用成本。含有组分A与组分B的化合物结构类型不同,作用机制各异,两者复配能够扩大杀菌谱,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原菌抗性的产生和发展速度,且组分A与组分B之间无交互抗性。本发明杀菌剂组合物中的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1:5~400,为使两组分间的药效增效作用更为显著,进一步地,活性组分葡聚烯糖和吡唑醚菌酯的重量比为1:8~350,优选1:10~300,活性组分葡聚烯糖和嘧菌酯的重量比为1:7~400,优选1:8~350。在一种方案中,AB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可以在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1:100、1:110、1:120、1:130、1:140、1:150、1:160、1:170、1:180、1:190、1:200、1:210、1:220、1:230、1:240、1:250、1:260、1:270、1:280、1:290、1:300、1:310、1:320、1:330、1:340、1:350、1:360、1:370、1:380、1:390、1:400。也可以在以上任意两个配比所组成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这些比例可以理解为重量比,也可以包括摩尔比。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由活性成分和农药助剂制成农药上允许的剂型。该组合物由3~80%重量份的活性组分与97~20%重量份的农药助剂组成农药上允许的剂型。进一步的,该组合物由3~75%重量份的活性组分与97~25%重量份的农药助剂组成农药上允许的剂型。本发明提供了包含组分A(葡聚烯糖)和组分B(吡唑醚菌酯或嘧菌酯的一种)的杀菌组合物在农业领域防治农作物病害方面的用途,特别是在防治大蒜叶枯病、水稻稻瘟病、水稻胡麻斑病、番茄炭疽病或小麦赤霉病方面的用途。上述组合物具体可包含农药助剂,例如载体、溶剂、分散剂、润湿剂、胶粘剂、增稠剂、粘合剂、表面活性剂或肥料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在施用的过程中可以混合常用的助剂。合适的助剂可以是固体或液体,它们通常是剂型加工过程中常用的物质,例如天然的或再生的矿物质,溶剂、分散剂、润湿剂、胶粘剂、增稠剂、粘合剂或肥料。本发明组合物的施用方法包括将本发明的组合物用于植物生长的地上部分,特别是叶部或叶面。可以选择浸种或涂抹于防治对象表面。施用的频率和施用量取决于病原体的生物学和气候生存条件。可以将植物的生长场所,如稻田,用组合物的液体制剂浸湿,或者将组合物以固体形式施用于土壤中,如以颗粒形式(土壤施用),组合物可以由土壤经植物根部进入植物体内(内吸作用)。这些组合物可以仅仅包含活性成分进行施用,也可以与添加剂(农药助剂)一起混合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农药上可接受的剂型,例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或微乳剂。根据这些组合物的性质以及施用组合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环境情况,可以选择将组合物以喷雾、弥雾、喷粉、撒播或泼浇等之类的方法施用。可用已知的方法可以将本发明的组合物制备成各种剂型,可以将有效成分与助剂,如溶剂、固体载体,需要时可以与表面活性剂一起均匀混合、研磨,制备成所需要的剂型。上述的溶剂可选自芳香烃,优选含8-12个碳原子,如二甲苯混合物或取代的苯,酞酸酯类,如酞酸二丁酯或酞酸二辛酸,脂肪烃类,如环已烷或石蜡,醇和乙二醇和它们的醚和酯,如乙醇,乙二醇,乙二醇单甲基;酮类,如环已酮,强极性的溶剂,如N-甲基-2-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或二甲基甲酰胺,和植物油或植物油,如大豆油。上述的固体载体,如用于粉剂和可分散剂的通常是天然矿物填料,例如滑石、高岭土,蒙脱石或活性白土。为了管理组合物的物理性能,也可以加入高分散性硅酸或高分散性吸附聚合物载体,例如粒状吸附载体或非吸附载体,合适的粒状吸附载体是多孔型的,如浮石、皂土或膨润土;合适的非吸附载体如方解石或砂。另外,可以使用大量的无机性质或有机性质的预制成粒状的材料作为载体,特别是白云石。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为木质素磺酸、萘磺酸、苯酚磺酸、碱土金属盐或胺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脂肪醇硫酸盐,脂肪酸和硫酸化脂肪醇乙二醇醚,还有磺化萘和萘衍生物与甲醛的缩合物,萘或萘磺酸与苯酚和甲醛的缩合物,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乙氧基化异辛基酚,辛基酚,壬基酚,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三丁基苯聚乙二醇醚,三硬脂基苯基聚乙二醇醚,烷基芳基聚醚醇,乙氧基化蓖麻油,聚氧乙烯烷基醚,氧化乙烯缩合物、乙氧基化聚氧丙烯,月桂酸聚乙二醇醚缩醛,山梨醇酯,木质素亚硫酸盐废液和甲基纤维素。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两种有效成分表现为增效效果,该组合物的活性比使用单个化合物的活性预期总和,以及单个化合物的单独活性更为显著。增效效果表现为允许施用量减少、更宽的杀真菌控制谱、见效快、更持久的防治效果、通过仅仅一次或少数几次施用更好的控制植物有害真菌、以及加宽了可能的施用间隔时间。这些特性是植物真菌控制实践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同时,通过两个活性成分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可以显著调节作物生长,提升品质和产量。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的表现出的其它特点主要表现为:1、本发明的组合物混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2、由于本组合物的两个单剂化学结构差异很大,作用机理完全不同,不存在交互抗性,可延缓两单剂单独使用所产生的抗性问题;3、本发明的组合物对作物安全、防效好。经试验证明,本发明杀菌剂组合物化学性质稳定,增效显著,对防治对象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以及互补作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下实施例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制剂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一、剂型制备实施例(一)水分散粒剂的加工及实施例将活性成分葡聚烯糖与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的一种,与助剂和填料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制得水分散粒剂产品。实施例1:40.5%葡聚烯糖·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葡聚烯糖0.5%,吡唑醚菌酯40%,硫酸铵1%,烷基萘磺酸钠3%,十二烷基磺酸钠2%,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实施例2:3%葡聚烯糖·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葡聚烯糖0.5%,吡唑醚菌酯2.5%,木质素磺酸钠5%,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6%,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藻土补足至100%。实施例3:51%葡聚烯糖·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葡聚烯糖1%,吡唑醚菌酯50%,十二烷基磺酸钠4%,黄原胶3%,羧甲基淀粉钠1%,木质素磺酸钠6%,凹凸棒土补足至100%。实施例4:40.5%葡聚烯糖·嘧菌酯水分散粒剂葡聚烯糖0.5%,嘧菌酯40%,硫酸铵1%,有机硅酮2%,海藻酸钠4%,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2%,膨润土补足至100%。实施例5:3%葡聚烯糖·嘧菌酯水分散粒剂葡聚烯糖0.5%,嘧菌酯2.5%,硫酸铵5%,烷基萘磺酸钠2%,十二烷基磺酸钠3%,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实施例6:51%葡聚烯糖·嘧菌酯水分散粒剂葡聚烯糖1%,嘧菌酯50%,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5%,木质素磺酸钠5%,十二烷基硫酸钠3%,硅藻土补足至100%。(二)悬浮剂的加工及实施例将活性成分葡聚烯糖与吡唑醚菌酯或嘧菌酯,与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和水等各组分按配方的比例混合均匀,经砂磨和/或高速剪切后,得到半成品,分析后补加水混合均匀过滤即得成品。实施例7:22%葡聚烯糖·吡唑醚菌酯悬浮剂葡聚烯糖2%,吡唑醚菌酯20%,黄原胶3%,膨润土4%,硅酸铝镁2%,乙二醇2%,木质素磺酸钠7%,水补足至100%。实施例8:20.2%葡聚烯糖·吡唑醚菌酯悬浮剂葡聚烯糖0.2%,吡唑醚菌酯20%,膨润土4%,丙三醇3%,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5%,水补足至100%。实施例9:22%葡聚烯糖·嘧菌酯悬浮剂葡聚烯糖1%,嘧菌酯10%,白炭黑3%,丙三醇6%,苯甲酸钠2%,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7%,水补足至100%。实施例10:20.2%葡聚烯糖·嘧菌酯悬浮剂葡聚烯糖0.2%,嘧菌酯20%,白炭黑4%,乙二醇5%,木质素磺酸钠7%,黄原胶2%,水补足至100%。(三)可湿性粉剂的加工及实施例将活性成分葡聚烯糖A与B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或嘧菌酯的一种与各种助剂及填料等按比例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制得可湿性粉剂。实施例11:78.6%葡聚烯糖·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葡聚烯糖0.6%,吡唑醚菌酯78%,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木质素磺酸钙3%,膨润土3%,凹凸棒土补足至100%。实施例12:42%葡聚烯糖·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葡聚烯糖2%,吡唑醚菌酯40%,拉开粉2%,膨润土1.5%,烷基聚氧乙基醚磺酸盐1%,白炭黑2%,硅藻土补足至100%。实施例13:78.6%葡聚烯糖·嘧菌酯可湿性粉剂葡聚烯糖0.6%,嘧菌酯78%,木质素磺酸钠6%,烷基磺酸盐7%,白炭黑10%,高岭土补足至100%。实施例14:42%葡聚烯糖·嘧菌酯可湿性粉剂葡聚烯糖2%,嘧菌酯40%,木质素磺酸钠6%,白炭黑4%,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2%,硅藻土补足至100%。(四)水乳剂的加工及实施例将有效成分葡聚烯糖和嘧菌酯或吡唑醚菌酯与溶剂、乳化剂、流动相等按照比例混合,精磨砂和高速剪切后,得到半成品,在进行加工成成品。实施例15:54.3%葡聚烯糖·吡唑醚菌酯水乳剂葡聚烯糖0.3%,吡唑醚菌酯54%,环己酮3%、异丙二醇6%、苯乙烯基苯基聚氧乙烯醚11%,水补足至100%。实施例16:44.2%葡聚烯糖·吡唑醚菌酯水乳剂葡聚烯糖0.2%,吡唑醚菌酯44%,环己酮5%、二甲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2%,水补足至100%。实施例17:26.1%葡聚烯糖·吡唑醚菌酯水乳剂葡聚烯糖0.1%,吡唑醚菌酯26%,甲醇5%、二甲苯3%、二苄基联苯基聚氧乙烯醚12%,水补足至100%。实施例18:18%葡聚烯糖·吡唑醚菌酯水乳剂葡聚烯糖2%,吡唑醚菌酯16%,氮酮2%、甲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5%,水补足至100%。实施例19:54.3%葡聚烯糖·嘧菌酯水乳剂葡聚烯糖0.3%,嘧菌酯54%,环己酮4%、二甲苯26%、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2%,水补足至100%。实施例20:44.2%葡聚烯糖·嘧菌酯水乳剂葡聚烯糖0.2%,嘧菌酯44%,甲醇4%、二甲苯5%、12%二苄基联苯基聚氧乙烯醚,水补足至100%。实施例21:26.1%葡聚烯糖·嘧菌酯水乳剂葡聚烯糖0.1%,嘧菌酯26%,环己酮4%、二甲苯5%、苯乙烯基苯基聚氧乙烯醚15%,水补足至100%。实施例22:18%葡聚烯糖·嘧菌酯水乳剂葡聚烯糖2%,嘧菌酯16%,4%甲醇、二甲苯22%、二苄基联苯基聚氧乙烯醚11%,水补足至100%。(五)可溶性液剂的加工及实施例将有效成分噻苯隆与吡唑醚菌酯或嘧菌酯按照一定比例的混合物、表面活性剂、助剂和水,置于搪瓷釜中,在水浴条件下,充分搅拌直至获得透明液体,即得可溶性液剂。实施例23:30.1%葡聚烯糖·吡唑醚菌酯可溶液剂葡聚烯糖0.1%,吡唑醚菌酯30%,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烯醚4%,氮氮二甲基甲酰胺5%,乙二醇4%,环己酮2%,水补足至100%。实施例24:16.55%葡聚烯糖·吡唑醚菌酯可溶液剂葡聚烯糖0.05%,吡唑醚菌酯16.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6%、甲醇9%、乙二醇4%,水补足至100%。实施例25:35.1%葡聚烯糖·吡唑醚菌酯可溶液剂葡聚烯糖0.1%,吡唑醚菌酯35%,乙二醇2%,烷基苯磺酸钠6%,甲醇12%,水补足至100%。实施例26:8.02%葡聚烯糖·吡唑醚菌酯可溶液剂葡聚烯糖0.02%,吡唑醚菌酯8%,,异丙二醇3%,二甲基亚砜5%,木质素苯磺酸钠7%水补足至100%。实施例27:30.1%葡聚烯糖·嘧菌酯可溶液剂葡聚烯糖0.1%,嘧菌酯30%,滑石粉4%,失水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8%,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3%,脂肪醇聚氧乙烯醚6%,高岭土5%,,亚磷酸三苯酯5%,油酸甲酯补足100%。实施例28:16.55%葡聚烯糖·嘧菌酯可溶液剂葡聚烯糖0.05%,嘧菌酯16.5%,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6%,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白炭黑2%,高效有机硅表面活性剂5%,植物油补足100%。实施例29:35.1%葡聚烯糖·嘧菌酯可溶液剂葡聚烯糖0.1%,嘧菌酯35%,二苄基联苯基聚氧乙烯醚21%,木质素磺酸钠5%,异丙醇15%,异乙二醇6%,尿素4%,水补足至100%。实施例30:8.02%葡聚烯糖·嘧菌酯可溶液剂葡聚烯糖0.02%,嘧菌酯8%,环己酮11%,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5%,氮氮二甲基甲酰胺6%,乙二醇4%,水补足至100%。二、药效验证试验(一)生物测定实施例按照试验分级标准调查整株叶片的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将防治效果换算成几率值(y),药液弄高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级共毒系数(CTC)。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CTC≤80,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CTC≥120,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1、葡聚烯糖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番茄炭疽病毒力测定试验表1葡聚烯糖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番茄炭疽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结果(表1)表明,葡聚烯糖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番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番茄炭疽病防治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尤其是葡聚烯糖与吡唑醚菌酯配比在1:5~400之间,葡聚烯糖与吡唑醚菌酯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增效作用明显。2、葡聚烯糖与嘧菌酯盐复配对水稻胡麻斑病毒力测定试验表2葡聚烯糖与嘧菌酯复配对水稻胡麻斑病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药剂名称EC50(μg/ml)ATITTI共毒系数(CTC)葡聚烯糖4.163100.000//嘧菌酯15.19727.394//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37.90552.66445.546115.630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58.68947.90939.495121.304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89.53243.67235.461123.154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109.82442.37433.995124.648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2010.60139.27130.851127.290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3010.61539.22029.736131.893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5010.81838.48328.818133.540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8010.43839.88328.290140.978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10010.13341.08228.113146.134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1309.89742.06127.948150.498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1609.26944.91227.845161.293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1908.96146.45927.774167.273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2209.26844.91727.723162.023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2509.71642.84727.683154.777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28010.45739.81027.652143.966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31011.11037.47127.627135.628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34011.57135.97927.607130.327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35011.75135.42627.601128.349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38012.34433.72427.585122.258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40012.49933.30727.575120.785配比葡聚烯糖:嘧菌酯=1:42012.75632.63627.566118.389结果(表2)表明,葡聚烯糖与嘧菌酯复配对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水稻胡麻斑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尤其是葡聚烯糖与嘧菌酯配比在1:5~400之间,葡聚烯糖与嘧菌酯的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增效作用明显。(二)田间药效验证试验试验方法:在发病初期,立即进行第一次喷雾,7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每个处理4个小区,每个小区20平米。于药前和第二次药后11天调查统计发病情况,每个小区5点随机取样,每点调查5株作物,调查整株上每叶片的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并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预期防效(%)=X+Y-XY/100(其中,X,Y为单剂防效)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叶片病斑少于5个,长度小于1cm;3级:叶片病斑6-10个,部分病斑长度大于1cm;5级:叶片病斑11-25个,部分病斑连成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0-25%;7级:叶片病斑26个以上,病斑连成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连成片,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50%以上或全叶枯死。1、葡聚烯糖与吡唑醚菌酯复配田间药效实验表3葡聚烯糖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花生叶斑病防治效果测定结果(表3)表明,葡聚烯糖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效明显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花生叶斑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2、葡聚烯糖与嘧菌酯复配田间药效实验表4葡聚烯糖与嘧菌酯混配对荔枝霜疫霉病防治效果测定结果(表4)表明,葡聚烯糖与嘧菌酯混配对荔枝霜疫霉病的防效明显提高,说明二者复配对荔枝霜疫霉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