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生物药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39215阅读:7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生物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常见的病害,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病,近年来,在黄淮麦区发生严重的危害。目前,小麦对白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的情况下,药剂防治成了控制病害的重要手段。为了对抗小麦白粉病,目前主要使用嘧菌酯、三唑酮等药物制剂,但这些药物首先加重了环境污染,其次,易造成农药的残留,且随着病菌抗药性的增强,药物的使用剂量增大,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持效时间短。

马铃薯,是人们日常喜爱的食物之一。但皮肉青紫发绿不成熟或发芽的马铃薯,食用之后易引起中毒,感到咽喉发痒、胸口发热疼痛、恶心、呕吐等,这些马铃薯即使加工处理后也不能保证无毒,因此,大多将其丢弃,即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加重了周边环境的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生物药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生物药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生物药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马铃薯提取物20-30份、丁酸钠2-5份、脂肪醇8-10份、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10-15份,山梨糖醇2-3份、硫酸铵1-2份、聚乙烯醇0.8-1.2份。

本发明所使用的马铃薯提取物采用以下方法提取:将皮肉青紫、发芽的马铃薯打碎,研磨成马铃薯浆,然后加入乙醇-乙二醇,氯化锌,搅拌2h后过滤,得滤液Ⅰ;将滤渣中加入水,加入淀粉酶、葡糖淀粉酶组成的复合酶,在36-38℃下水解7-8h,120℃下灭酶,搅拌5min后,晾至室温,加入滤液Ⅰ及甲基异噻唑啉酮,继续搅拌10min,过滤,得滤液即可。

进一步的,所述马铃薯浆同乙醇-乙二醇的体积比为1:2;所述乙醇同乙二醇的体积比为1:1。

上述氯化锌的加入量占马铃薯浆重量的0.12-0.15%。

进一步的,所述滤渣同水的质量比为1:2。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酶的加入量占马铃薯重量的0.5-0.8%。

本发明所使用复合酶中,淀粉酶和葡糖淀粉酶的质量比为1:0.5。

进一步的,所述甲基异噻唑啉酮的加入量占马铃薯浆重量的0.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生物药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丁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山梨糖醇、聚乙烯醇混合均匀,得溶液A;

(2)将马铃薯提取物、硫酸铵和聚乙烯醇混合后,升温至30-35℃,搅拌30min,得溶液B;

(3)将溶液A同溶液B混合后,在1500r/min的条件下搅拌30min后即可。

皮肉青紫、发芽的马铃薯中含有龙葵素,是一种有毒的糖苷生物碱,龙葵素对于某些真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毒害作用,且在植物伤口表面愈伤组织周围及其相邻的重新形成的分生组织中的积累,能够防止病原菌从伤口侵入和再感染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利用皮肉青紫、发芽的马铃薯,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变废为宝,且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本发明制备的生物药剂药物残留低,对于小麦白粉病治愈率高,药效期长,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小麦痊愈后的生长,且能够防御病原菌从伤口侵入和伤口的再感染,增产增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突出特点和显著进步,下述实施例仅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生物药剂,原料组成为:马铃薯提取物20份、丁酸钠3份、脂肪醇8份、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13份,山梨糖醇2份、硫酸铵2份、聚乙烯醇1.0份;

马铃薯提取物采用以下方法提取:将皮肉青紫、发芽的马铃薯打碎,研磨成马铃薯浆,取马铃薯浆100份,然后加入体积为马铃薯浆2倍的乙醇-乙二醇(体积比1:1),加入0.12份氯化锌,搅拌2h后过滤,得滤液Ⅰ;将滤渣中加入水,加入0.8份淀粉酶、葡糖淀粉酶组成的复合酶(淀粉酶和葡糖淀粉酶的质量比为1:0.5),在38℃下水解7h,120℃下灭酶,搅拌5min后,晾至室温,加入滤液Ⅰ及0.1份甲基异噻唑啉酮,继续搅拌10min,过滤,得滤液即可;

制备方法如下:

(1)将丁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山梨糖醇、聚乙烯醇混合均匀,得溶液A;

(2)将马铃薯提取物、硫酸铵和聚乙烯醇混合后,升温至30-35℃,搅拌30min,得溶液B;

(3)将溶液A同溶液B混合后,在1500r/min的条件下搅拌30min后即可。

实施例2

一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生物药剂,原料组成为:马铃薯提取物26份、丁酸钠5份、脂肪醇9份、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15份,山梨糖醇3份、硫酸铵2份、聚乙烯醇0.8份;

马铃薯提取物采用以下方法提取:将皮肉青紫、发芽的马铃薯打碎,研磨成马铃薯浆,取马铃薯浆100份,然后加入体积为马铃薯浆2倍的乙醇-乙二醇(体积比1:1),加入0.15份氯化锌,搅拌2h后过滤,得滤液Ⅰ;将滤渣中加入水,加入0.65份淀粉酶、葡糖淀粉酶组成的复合酶(淀粉酶和葡糖淀粉酶的质量比为1:0.5),在36℃下水解8h,120℃下灭酶,搅拌5min后,晾至室温,加入滤液Ⅰ及0.1份甲基异噻唑啉酮,继续搅拌10min,过滤,得滤液即可;

生物药剂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生物药剂,原料组成为:马铃薯提取物30份、丁酸钠2份、脂肪醇10份、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10份,山梨糖醇3份、硫酸铵1份、聚乙烯醇1.2份。

马铃薯提取物采用以下方法提取:将皮肉青紫、发芽的马铃薯打碎,研磨成马铃薯浆,取马铃薯浆100份,然后加入体积为马铃薯浆2倍的乙醇-乙二醇(体积比1:1),加入0.14份氯化锌,搅拌2h后过滤,得滤液Ⅰ;将滤渣中加入水,加入0.5份淀粉酶、葡糖淀粉酶组成的复合酶(淀粉酶和葡糖淀粉酶的质量比为1:0.5),在38℃下水解8h,120℃下灭酶,搅拌5min后,晾至室温,加入滤液Ⅰ及0.1份甲基异噻唑啉酮,继续搅拌10min,过滤,得滤液即可;

生物药剂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例1

一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生物药剂,原料组成为:马铃薯提取物20份、丁酸钠3份、脂肪醇8份、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13份,山梨糖醇2份、硫酸铵2份;

马铃薯提取物采用以下方法提取:将皮肉青紫、发芽的马铃薯打碎,研磨成马铃薯浆,取马铃薯浆100份,然后加入体积为马铃薯浆2倍的乙醇-乙二醇(体积比1:1),搅拌2h后过滤,得滤液即为提取物;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例2

一种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生物药剂,原料组成为:马铃薯提取物20份、丁酸钠3份、脂肪醇7份、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酯16份,山梨糖醇1份、硫酸铵3份、聚乙烯醇0.6份。

效果实施例:

1、将实施例1-3及对比例1制备的药剂进行性能检测,热贮稳定性、冷贮稳定性根据GB/T 19136-2003进行检测,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配方其热贮稳定性、冷贮稳定性均较好,而超出本发明提供的其他添加剂的重量份含量后,发现会出现絮凝、乳析等现象。

2、将实施例1-3及对比例1-2制备的药剂进行药效试验,试验设置对照组,较实施例1,对照组1仅含有马铃薯提取物,丁酸钠重量份采用马铃薯提取物补齐;对照组2仅采用丁酸钠,马铃薯提取物的重量份采用乙醇-乙二醇进行补齐;设置对比试验组,对比试验组采用17.2%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乳剂。

试验田:选取德州市当地小麦白粉病初期的田地,将试验田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的面积约1亩,每小区间有田垄阻隔,随机排列,采用上述药剂进行处理,初期进行施药,均使用2次;

试验方法:使用工农-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茎叶喷雾,按每公顷制剂兑水750L配置,调查方法按照标准GB/T 17980.19-2000,分别于药前和药后7d调查,计算防治效果,具体结果见表2。

防效计算方法为:

以上所述的对照区为空白对照区,不喷施药剂。

表2

3、对于以上区域进行防治后,统计各个试验田的亩产量,通过未感染小麦白粉病的小麦进行产量对比,使用实施例1-3的试验田产量降低了约3-5%,而对比例1-2产量降低了10%左右,而对比试验组则降低了12%左右。

4、本发明中马铃薯提取物同丁酸钠的比例为4-15:1,将马铃薯提取物记为A,丁酸钠记为B,每个药剂按有效成分含量分别设一系列浓度梯度处理。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具体毒效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毒效比率=实际抑制率/预期抑制率;

当毒效比率大于1.25时,则表现增效作用,毒效比率小于0.75时表现拮抗作用,毒效比率为1左右时则为相加作用,具体毒效比率见表3。

表3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实施例的限制,其它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做的改变、修饰、组合、替代、简化均应为等效替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