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89272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残留制剂及制备方法,具体的说是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农药可以用来杀灭昆虫、真菌和其他危害作物生长的生物。最早使用的农药有滴滴涕、六六六等它们能大量消灭害虫。但它们的稳定性好,能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在动植物及人体中不断积累,为此被淘汰。后来改用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等,替代最初的农药。然而它们含有磷元素,容易造成水生物富营养化。近年来,一批高效低毒的农药出现,现在人们已经找到了具有专一性的农药,即激素类农药。

农药残留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部分农药直接或间接残存于谷物、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中以及土壤和水体中的现象。是农药使用后一定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农药残留问题是随着农药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而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主要是含砷或含硫、铅、铜等的无机物,以及除虫菊酯、尼古丁等来自植物的有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工合成有机农药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化学农药年产量近200万吨,约有1000多种人工合成化合物被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藻剂、除虫剂、落叶剂等类农药。农药尤其是有机农药大量施用,造成严重的农药污染问题,成为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的不足,提供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及制备方法,其工艺简单,操作简单,促进生长发育,日高抗逆性,明显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提高产品安全性。

本发明中所用的木霉菌th-18,在2011年12月08日保存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木霉菌th-18的分类命名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保藏编号为5547。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其原料由哈茨木霉孢子粉、麦芽糖、硫酸亚铁、硫酸镁、东莨菪素、l-天门冬酰胺、复合氨基酸、硼酸、乙氧基三硅氧烷和浓度为98%的吐温-80组成,0.5-1.5份的哈茨木霉孢子粉、0.01-0.1份的东莨菪素、0.01-0.1份的l-天门冬酰胺、1-5份的麦芽糖、0.03-0.07份的硫酸亚铁、0.4-0.8份的硫酸镁、0.4-0.7份的复合氨基酸、0.02-0.06份的硼酸、0.1-0.5份的乙氧基三硅氧烷和0.5-1.0份的浓度为98%的吐温-80,。

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为:

1)孢子粉培养基的制备:在1000ml水内加入500g的麦麸、400g的油菜籽饼、100g的玉米秸秆粉、1.0g的磷酸二氢钾、1.0g的硝酸钾和1.0g的四硼酸钠,混合均匀,制得孢子粉培养基,后将孢子粉培养基粉碎至2.5mm,备用;

2)按重量百分比取3%粒度为0.5—2mm的木霉菌th-18菌块和97%粒度为2.5mm的孢子粉培养基,混合均匀,在37℃条件下,培养12—24小时,收集哈茨木霉孢子粉,备用;

步骤二、按照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各原料药的加入量,分别取哈茨木霉孢子粉、麦芽糖、硫酸亚铁、硫酸镁、复合氨基酸、东莨菪素、l-天门冬酰胺、硼酸、乙氧基三硅氧烷和浓度为98%的吐温-80,备用;

步骤三、取5—15mg的哈茨木霉孢子粉,粉碎至200目,加入到1000ml的水中,混合均匀,后加入0.5—1.0ml的浓度为98%的吐温-80,混合均匀,形成混合液,备用;

步骤四、在步骤三中的混合液内,依次加入1—5g的麦芽糖、0.03—0.07g的硫酸亚铁、0.4—0.8g的硫酸镁、0.4—0.7g的复合氨基酸、0.01-0.1份的l-天门冬酰胺、0.01-0.1份的东莨菪素、0.02—0.06g的硼酸和5ml的乙氧基三硅氧烷,混合均匀,制得产品。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的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克服以往制剂降解农药效果差,速度慢,不具有广谱性的缺陷,从根本上提供高效、安全的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同时提高农作物抗逆性,被作物吸收后可显著提高作物的抗药害能力,加快作物生长发育,本发明中的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具有制备成本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其原料由哈茨木霉孢子粉、麦芽糖、硫酸亚铁、硫酸镁、东莨菪素、l-天门冬酰胺、复合氨基酸、硼酸、乙氧基三硅氧烷和浓度为98%的吐温-80组成。各原料的加入量是:0.5-1.5份的哈茨木霉孢子粉、0.01-0.1份的东莨菪素、0.01-0.1份的l-天门冬酰胺、1-5份的麦芽糖、0.03-0.07份的硫酸亚铁、0.4-0.8份的硫酸镁、0.4-0.7份的复合氨基酸、0.02-0.06份的硼酸、0.1-0.5份的乙氧基三硅氧烷和0.5-1.0份的浓度为98%的吐温-80,东莨菪素和l-天门冬酰胺通过复合氨基酸和硫酸亚铁促进降解植物种农药残留,加大降解效果,从而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骤:1)哈茨木霉孢子粉的制备:孢子粉培养基的制备:在1000ml水内加入500g的麦麸、400g的油菜籽饼、100g的玉米秸秆粉、1.0g的磷酸二氢钾、1.0g的硝酸钾和1.0g的四硼酸钠,混合均匀,制得孢子粉培养基,后将孢子粉培养基粉碎至2.5mm,备用;按重量百分比取3%粒度为0.5—2mm的木霉菌th-18菌块和97%粒度为2.5mm的孢子粉培养基,混合均匀,在37℃条件下,培养12—24小时,收集哈茨木霉孢子粉,备用。2)分别取步骤一中的哈茨木霉孢子粉、麦芽糖、东莨菪素、l-天门冬酰胺、硫酸亚铁、硫酸镁、复合氨基酸、硼酸、乙氧基三硅氧烷和浓度为98%的吐温-80,备用。3)取5—15mg的哈茨木霉孢子粉,粉碎至200目,加入到1000ml的水中,混合均匀,后加入0.5—1.0ml的浓度为98%的吐温-80,混合均匀,形成混合液,备用。4)在步骤三中的混合液内,依次加入1-5份的麦芽糖、0.03-0.07份的硫酸亚铁、0.4-0.8份的硫酸镁、0.01-0.1份的l-天门冬酰胺、0.01-0.1份的东莨菪素、0.4-0.7份的复合氨基酸、0.02-0.06份的硼酸和、0.1-0.5份的乙氧基三硅氧烷,混合均匀,制得产品。

实施例2

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为:

1)孢子粉培养基的制备:在1000ml水内加入500g的麦麸、400g的油菜籽饼、100g的玉米秸秆粉、1.0g的磷酸二氢钾、1.0g的硝酸钾和1.0g的四硼酸钠,混合均匀,制得孢子粉培养基,后将孢子粉培养基粉碎至2.5mm,备用;

2)按重量百分比取3%粒度为0.5—2mm的木霉菌th-18菌块和97%粒度为2.5mm的孢子粉培养基,混合均匀,在37℃条件下,培养12—24小时,得到哈茨木霉孢子粉,备用;

步骤二、按重量比分别取5mg的哈茨木霉孢子粉、1g的麦芽糖、0.03g的硫酸亚铁、0.4g的硫酸镁、0.4g的复合氨基酸、0.02g的硼酸、5ml的乙氧基三硅氧烷和0.5ml的浓度为98%的吐温-80,备用;

步骤三、取哈茨木霉孢子粉,粉碎至200目,加入到1000ml的水中,混合均匀,后加入浓度为98%的吐温-80,混合均匀,形成混合液,备用;

步骤四、在步骤三中的混合液内,依次加入麦芽糖、硫酸亚铁、硫酸镁、复合氨基酸、硼酸和乙氧基三硅氧烷,混合均匀,制得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

实施例3

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为:

1)孢子粉培养基的制备:在1000ml水内加入500g的麦麸、400g的油菜籽饼、100g的玉米秸秆粉、1.0g的磷酸二氢钾、1.0g的硝酸钾和1.0g的四硼酸钠,混合均匀,制得孢子粉培养基,后将孢子粉培养基粉碎至2.5mm,备用;

2)按重量百分比取3%粒度为0.5—2mm的木霉菌th-18菌块和97%粒度为2.5mm的孢子粉培养基,混合均匀,在37℃条件下,培养12—24小时,得到哈茨木霉孢子粉,备用;

步骤二、按重量比分别取10mg的哈茨木霉孢子粉、3g的麦芽糖、0.05g的硫酸亚铁、0.6g的硫酸镁、0.6g的复合氨基酸、0.04g的硼酸、5ml的乙氧基三硅氧烷和0.8ml的浓度为98%的吐温-80,备用;

步骤三、取哈茨木霉孢子粉,粉碎至200目,加入到1000ml的水中,混合均匀,后加入浓度为98%的吐温-80,混合均匀,形成混合液,备用;

步骤四、在步骤三中的混合液内,依次加入麦芽糖、硫酸亚铁、硫酸镁、复合氨基酸、硼酸和乙氧基三硅氧烷,混合均匀,制得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

实施例4

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为:

1)孢子粉培养基的制备:在1000ml水内加入500g的麦麸、400g的油菜籽饼、100g的玉米秸秆粉、1.0g的磷酸二氢钾、1.0g的硝酸钾和1.0g的四硼酸钠,混合均匀,制得孢子粉培养基,后将孢子粉培养基粉碎至2.5mm,备用;

2)按重量百分比取3%粒度为0.5—2mm的木霉菌th-18菌块和97%粒度为2.5mm的孢子粉培养基,混合均匀,在37℃条件下,培养12—24小时,得到哈茨木霉孢子粉,备用;

步骤二、按重量比分别取15mg的哈茨木霉孢子粉、5g的麦芽糖、0.07g的硫酸亚铁、0.8g的硫酸镁、0.7g的复合氨基酸、0.06g的硼酸、5ml的乙氧基三硅氧烷和1.0ml的浓度为98%的吐温-80,备用;

步骤三、取哈茨木霉孢子粉,粉碎至200目,加入到1000ml的水中,混合均匀,后加入浓度为98%的吐温-80,混合均匀,形成混合液,备用;

步骤四、在步骤三中的混合液内,依次加入麦芽糖、硫酸亚铁、硫酸镁、复合氨基酸、硼酸和乙氧基三硅氧烷,混合均匀,制得降解植物中农药残留的制剂。

试验1

1)分别取浓度为2%的百菌清溶液、浓度为2%的多菌灵溶液、浓度为2%的毒死蜱溶液、浓度为2%的拟除虫菊酯溶液和浓度为2%的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的药液,备用;

2)选择100株5叶期的黄瓜苗,在早晨7点,将浓度为2%的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的药液喷洒到黄瓜的叶片表面,喷洒厚度为0.5mm,24小时后,将喷洒有浓度为2%的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药液的黄瓜随机分为5组,每组20株,即百菌清组、多菌灵组、毒死组、拟除虫菊酯组和对照组;

3)然后对百菌清组中的黄瓜叶片喷洒浓度为2%的百菌清溶液,对多菌灵组中的黄瓜叶片喷洒浓度为2%的多菌灵溶液,对毒死蜱组中的黄瓜叶片喷洒浓度为2%的毒死蜱溶液,对拟除虫菊酯组中的黄瓜叶片喷洒浓度为2%的拟除虫菊酯溶液,并且对对照组中的黄瓜叶片喷洒清水,待1小时后,分别取五组中的黄瓜叶片,测定每组叶片中的农药残留量并记录;

4)依据上述步骤3)的农药喷洒方法,每隔3天分别对五组黄瓜叶片进行喷洒农药,连续喷洒2次,检测并记录2次的农药残留量,然后计算三次农药残留平均值,利用农药

残留降低指数=(农药残留量平均值-对照组平均值)/对照组平均值×100%;

先对五组黄瓜苗喷洒浓度为2%的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然后对五组黄瓜苗分别农药结果发现:喷洒浓度为2%的百菌清溶液的百菌清组,其农药残留降低指数为59.08%,表明在使用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后的黄瓜苗中百菌清的残留量降低了59.08%;喷洒浓度为2%的多菌灵溶液的多菌灵组,其农药残留降低指数为69.27%,表明在使用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后的黄瓜苗中多菌灵的残留量降低了69.27%;喷洒浓度为2%的毒死蜱溶液的毒死蜱组,其农药残留降低指数为58.79%,表明在使用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后的黄瓜苗中毒死蜱的残留量降低了58.79%;喷洒浓度为2%的拟除虫菊酯溶液的拟除虫菊酯组,其农药残留降低指数为45.28%,表明在使用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后的黄瓜苗中拟除虫菊酯的残留量降低了45.28%。

试验2

1)分别取浓度为2%的百菌清溶液、浓度为2%的多菌灵溶液、浓度为2%的毒死蜱溶液、浓度为2%的拟除虫菊酯溶液和浓度为2%的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的药液,备用;

2)选择100株5叶期的番茄苗,在早晨7点,将浓度为2%的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的药液喷洒到番茄的叶片表面,喷洒厚度为0.5mm,24小时后,将喷洒有浓度为2%的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药液的番茄随机分为5组,每组20株,即百菌清组、多菌灵组、毒死组、拟除虫菊酯组和对照组;

3)然后对百菌清组中的番茄叶片喷洒浓度为2%的百菌清溶液,对多菌灵组中的番茄叶片喷洒浓度为2%的多菌灵溶液,对毒死蜱组中的番茄叶片喷洒浓度为2%的毒死蜱溶液,对拟除虫菊酯组中的番茄叶片喷洒浓度为2%的拟除虫菊酯溶液,并且对对照组中的番茄叶片喷洒清水,待1小时后,分别取五组中的番茄叶片,测定每组叶片中的农药残留量并记录;

4)依据上述步骤3)的农药喷洒方法,每隔3天分别对五组番茄叶片进行喷洒农药,连续喷洒2次,检测并记录2次的农药残留量,然后计算三次农药残留平均值,利用农药残留降低指数=(农药残留量平均值-对照组平均值)/对照组平均值×100%;

先对五组番茄苗喷洒浓度为2%的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然后对五组番茄苗分别农药结果发现:喷洒浓度为2%的百菌清溶液的百菌清组,其农药残留降低指数为53.83%,表明在使用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后的番茄苗中百菌清的残留量降低了53.83%;喷洒浓度为2%的多菌灵溶液的多菌灵组,其农药残留降低指数为68.78%,表明在使用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后的番茄苗中多菌灵的残留量降低了68.78%;喷洒浓度为2%的毒死蜱溶液的毒死蜱组,其农药残留降低指数为59.72%,表明在使用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后的番茄苗中毒死蜱的残留量降低了59.72%;喷洒浓度为2%的拟除虫菊酯溶液的拟除虫菊酯组,其农药残留降低指数为61.90%,表明在使用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后的番茄苗中拟除虫菊酯的残留量降低了61.90%;

由于农药和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在番茄体内的不同消解动态,百菌清在番茄体内的半衰期为7.7天,而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和百菌清先后使用,其在番茄体内的半衰期为3.8天;多菌灵在番茄体内的半衰期为8.1天,而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和多菌灵先后使用,其在番茄体内的半衰期为3.4天;毒死蜱在番茄体内的半衰期为7.9天,而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和毒死蜱先后使用,其在番茄体内的半衰期为3.6天;拟除虫菊酯在番茄体内的半衰期为8.5天,而降解植物农药残留制剂和拟除虫菊酯先后使用,其在番茄体内的半衰期为4.3天。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内所做的更动和润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