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菌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食用菌菌棒打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机械已大量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在食用菌生产领域,食用菌菌棒的制作也逐渐由手工向机械转变,在食用菌菌棒种植过程中,必须在培养食用菌菌棒上进行打孔。现有的打孔装置一般都是直接在菌棒上进行打孔,而打孔留下的薄片不是留在孔旁边,影响菌棒的营养;或是通过排风机将薄片吸上来,排风机将薄片吸上来的同时,一起将菌棒内的相关养料也吸上来,影响菌棒的使用,无法将相关养料分和薄片分开,因此十分不便,不利于机械化的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不破坏菌棒营养、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食用菌菌棒打孔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食用菌菌棒打孔装置,包括置物平台、机架、打孔组件以及动力机构;所述置物平台用于放置菌袋,所述打孔组件设置在机架上;所述打孔组件包括打孔轴以及伸缩杆,所述打孔轴为空心轴,打孔轴末端为用于打孔的刃部,所述伸缩杆套接在打孔轴内,所述动力机构用于驱动打孔轴做轴向的往复运动,并用于驱动伸缩杆相对打孔轴,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做轴向的往复运动,所述伸缩杆位于第一位置时伸缩杆的末端位于打孔轴内,所述伸缩杆位于第二位置时伸缩杆的末端伸出打孔轴。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通过动力机构驱动打孔轴将菌袋上进行打孔,通过套接在打孔轴内的伸缩杆可以将薄片捅入菌袋内,或者将薄片钩出来,改善打孔时留下的薄片对菌棒营养的影响,并且结构十分简单,操作方便,符合现 在机械化的实用性,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伸缩杆的末端为钝头结构。进一步的,所述钝头结构端部表面为平面或外凸曲面。如此,通过钝头结构的伸缩杆将薄片捅入菌袋的内部,不影响菌袋的营养和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伸缩杆的末端为尖头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尖头结构为具有倒钩的钩头。如此,通过具有倒钩的钩头的伸缩杆将薄片钩出来,同样不影响菌袋的营养和使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用于驱动打孔轴做轴向的往复运动的第一动力件以及用于驱动伸缩杆相对打孔轴,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做轴向的往复运动的第二动力件。如此,通过第一动力件驱动打孔轴、第二动力件驱动伸缩杆,更加精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第一动力件和第二动力件为气缸、液压缸、直线电动机任意一种。如此,通过气缸、液压缸、直线电动机带动打孔轴进行打孔,通过气缸、液压缸、直线电动机带动伸缩杆的伸缩,使用简单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食用菌菌棒打孔装置包括两个以上等距排列设置在机架上的打孔组件。如此,可通过两个以上等距排列的打孔组件打出多个等距排列的通孔,符合菌袋的使用标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食用菌菌棒打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食用菌菌棒打孔装置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食用菌菌棒打孔装置具体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食用菌菌棒打孔装置伸缩杆末端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置物平台;2、机架;3、打孔组件;4、动力机构;
5、菌袋;6、打孔轴;7、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照图1,如图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食用菌菌棒打孔装置包括置物平台1、机架2、打孔组件3以及动力机构4,置物平台1用于放置菌袋5,机架2架在置物平台1上方,打孔组件3通过机架2设置在菌袋5上方,也可以通过机架2设置在菌袋5的侧面、下方都可以对其进行打孔,本实施例选择上方,使打孔更加精准。动力机构4包括用于驱动伸缩杆7的动力机构4和用于驱动打孔轴6的动力机构4,用于驱动打孔轴6的动力机构4固定设置在机架2上,用于驱动打孔轴6的动力机构4的推杆与打孔组件3固定连接并带动打孔组件3上下位移。打孔组件3包括连接板以及设置于连接板上的打孔轴6,动力机构4带动连接板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打孔轴6上下位移。打孔轴6为空心轴,打孔轴6末端为用于打孔的刃部,打孔组件3还包括伸缩杆7,伸缩杆7套接在打孔轴6内,动力机构4驱动伸缩杆7相对打孔轴6,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做轴向的往复运动;伸缩杆7位于第一位置时伸缩杆7的末端位于打孔轴6内,伸缩杆7位于第二位置时伸缩杆7的末端伸出打孔轴6。动力机构4先驱动打孔轴6进行打孔,再驱动伸缩杆7进行推出。
本实施例中,驱动打孔轴做轴向的往复运动的动力机构4为第一动力件,驱动伸缩杆7做轴向的往复运动的动力机构4为第二动力件,第一动力件和第二动力件为气缸、液压缸、直线电动机任意一种。如此,通过第一动力件带动打孔轴6进行打孔,通过第二动力件带动伸缩杆7的伸缩,使用简单方便。食用菌菌棒打孔装置包括两个以上等距排列设置在机架上的打孔组件3。如此,可通过两个以上等距排列的打孔组件3打出多个等距排列的通孔,符合菌袋的使用标准。
如图2、图3所示,第一动力件为气缸,气缸的数量为两个,左右两边各设有一个气缸,对连接板进行推送,从而带动3组打孔轴6进行打孔,两个气缸使两边的力一样大,打孔更加均匀统一。第二动力件为电缸,驱动3组伸缩杆7伸缩,各自保证伸缩的精度。置物平台1为传送带,将菌袋5传送到打孔组件3 的下方,电机控制传送带的传送与停止,实现精确定位。
如图4所示,伸缩杆7的末端为钝头结构,具体的,钝头结构端部表面为平面或外凸曲面。如此,通过平头结构的伸缩杆将薄片捅入菌袋的内部,不影响菌袋的营养和使用。伸缩杆7的末端为尖头结构,具体的,尖头结构为具有倒钩的钩头。如此,通过具有倒钩钩头结构的伸缩杆将薄片钩出来,同样不影响菌袋的营养和使用。
使用过程中,将菌袋5放置在传送带上,传送带将菌袋5传送到3组打孔组件的正下方,气缸驱动3组打孔轴6进行打孔,电缸驱动3组伸缩杆7伸缩,提前设置伸缩杆7末端的结构,平头结构即将打孔留下的薄片推入菌袋5中,具有倒钩的钩头结构即将薄片钩出来,钩到一定数量下,将薄片取下即可继续使用。退回打孔轴6、伸缩杆7完成打孔,传送带将菌袋5传送到下个工位。本实用新型通过套接在打孔轴内的伸缩杆7可以将薄片捅入菌袋内,或者将薄片钩出来,改善打孔时留下的薄片对菌棒营养的影响,并且结构十分简单,操作方便,符合现在机械化的实用性,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形状或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