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移动的蒲公英收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2164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移动的蒲公英收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收割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移动的蒲公英收割装置。



背景技术:

蒲公英,又名黄花苗、黄花地丁、黄花郎、木山药、浆薄薄、补补丁、奶汁或苦蓿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25cm,含白色乳汁。根深长,单一或分枝,外皮黄棕色。叶根生,排成莲座状,狭倒披针形,大头羽裂或羽裂,裂片三角形,全缘或有数齿,先端稍钝或尖,基部渐狭成柄,无毛蔌有蛛丝状细软毛。花茎比叶短或等长,结果时伸长,上部密被白色珠丝状毛。头状花序单一,顶生,长约3.5cm;总苞片草质,绿色,部分淡红色或紫红色,先端有或无小角,有白色珠丝状毛;舌状花鲜黄色,先端平截,5齿裂,两性。瘦果倒披针形,土黄色或黄棕色,有纵棱及横瘤,中产以上的横瘤有刺状突起,先端有喙,顶生白色冠毛。花期早春及晚秋。生于路旁、田野、山坡。产于全国各地。整株植物匍匐于地上,叶如荠菜,只是稍大,无挺立茎,花从植株中心冒出。

传统的蒲公英收割方式采用手持镰刀收割,效率低而且不容易控制,劳动强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效率低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便于移动的蒲公英收割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便于移动的蒲公英收割装置,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底部四角均设有车轮,所述底盘中部设有收集箱,所述底盘上部四角均设有立柱,所述立柱与底盘相互垂直,所述立柱的上端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方安装有切割电机,所述切割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转动安装在底盘上,所述转轴靠近底盘处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外侧周向均布有不少于三个切割片,所述安装板上部连接有U形的推杆,所述安装板的底部安装有蓄电池,所述切割电机通过导线与蓄电池连接。

优选的,所述车轮为尼龙质万向轮,所述车轮上设有脚刹。

优选的,所述切割片外设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为圆形钢丝罩。

优选的,所述推杆上设有两根拉杆,所述拉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安装板上。

优选的,所述收集箱为直角梯形槽,所述收集箱的上部与底盘的上表面平齐,所述收集箱活动安装在底盘上。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于移动的蒲公英收割装置,有益效果在于:机体轻便、灵活,便于移动收割,切割片自动旋转,收割速度快,设有收集箱,方便对收割物进行存储。本发明操作方便、收割快速高效,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于移动的蒲公英收割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于移动的蒲公英收割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于移动的蒲公英收割装置的切割片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切割电机1、蓄电池2、推杆3、安装板4、立柱5、底盘6、收集箱7、车轮8、切割片9、防护罩10、转轴11、拉杆12、安装座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便于移动的蒲公英收割装置,包括底盘6,底盘6的底部四角均设有车轮8,车轮8为尼龙质万向轮,车轮8上设有脚刹。车轮8便于机体移动,同时使得切割片9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防止在收割时对蒲公英的根茎造成破坏。

底盘6中部设有收集箱7,收集箱7为直角梯形槽,收集箱7的上部与底盘6的上表面平齐,收集箱7活动安装在底盘6上。切割后的蒲公英落入收集箱7内收集。收集箱7可以取出,方便取出收割的蒲公英。

底盘6上部四角均设有立柱5,立柱5与底盘6相互垂直,立柱5的上端设有安装板4,安装板4上方安装有切割电机1,切割电机1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转轴11,转轴11的另一端转动安装在底盘6上,转轴11靠近底盘6处设有安装座13,安装座13的外侧周向均布有不少于三个切割片9,切割片9外设有防护罩10,防护罩10为圆形钢丝罩。切割电机1带动转轴11旋转从而带动切割片9旋转收割蒲公英。防护罩10主要起到防止砂石杂物飞溅伤人的作用。

安装板4上部连接有U形的推杆3,推杆3上设有两根拉杆12,拉杆12的另一端固定在安装板4上。拉杆12用于加强结构。推杆3方便操作者移动设备。

安装板4的底部安装有蓄电池2,切割电机1通过导线与蓄电池2连接。蓄电池2提供电源。

工作原理:蓄电池2提供电源,切割电机1带动转轴11旋转从而带动切割片9旋转收割蒲公英,切割后的蒲公英落入收集箱7内收集,推杆3和车轮8方便操作者移动设备,同时使得切割片9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防止在收割时对蒲公英的根茎造成破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