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兰新品种“优优兜兰”组培快繁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64804阅读:843来源:国知局
兜兰新品种“优优兜兰”组培快繁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的植物组织培养繁育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兜兰新品种“优优兜兰”的组培快繁方法。



背景技术:

兰科植物是自然界最大的家族之一,是有花植物中最为庞大和进化水平极高的类群之一,在被子植物当中仅次于菊科和禾本科位于第三大科。全世界的兰科植物约有700属,20000-30000种,广泛分布于从温带、亚热带到热带的广大区域。我国已发现并定名的兰花约170余属1300余种,其中2/3为附生兰,1/3为地生兰。目前,整个兰科植物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或ⅱ。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高原省份,在地理环境上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独特复杂的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多样和良好的水热条件,适宜多种植物繁衍生息,同时也孕育了较丰富的兰花资源。贵州省境内分布有兰科植物约76属320余种,包括大量的变种及品种。

兜兰属(paphiopedilumpfitz)植物是兰科植物最具观赏价值的物种之一,兜兰由于独特的花朵造型、绚丽的花朵色彩、持久的观赏花期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全世界广泛栽培。中国是兜兰属植物的主要产地之一,是世界兜兰属的重要分布地和许多新种的模式产地,有18种(chen,1999)。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兜兰属植物开始出现在欧美市场;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是我国野生兜兰属植物贸易的高峰,兜兰市场迅速扩大,不计其数的植株出现在一些欧美种植场和花卉市场。

兜兰新品种“优优”(paphiopedilumgzslkyyouyou),于2016年08月17日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oyalhorticulturalsociety简称rhs)登陆,并获得了兰花新品种登记证书。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是世界上唯一的、权威的兰花新品种登录机构,该机构只登录首次育成的兰花属间和种间杂交种。“优优兜兰”是以长瓣兜兰(paphiopedilumdianthum)为母本,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barbigerum)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方法选育而成,

由于“优优兜兰”胚发育不完全,在自然状态下繁殖困难,存在种子萌发率极低,成苗率低,生长速度慢等缺点;传统的无性分株繁殖法,周期长,繁殖系数低,每年只能增殖1~3倍,常规繁殖难度大。因此如何运用植物生物促成方法快速繁殖“优优兜兰”已成为兰科植物保育及应用的重点课题。

兜兰属的杂交育种由于受种子萌发条件的限制,发展很缓慢,自从兰科植物无菌播种技术应用后,兜兰属植物杂交育种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优优兜兰”属于兰科、兜兰属植物的新品种,其组培快繁方法尚处于摸索、处理阶段,“优优兜兰”种子极其微小,采用其它兜兰属的成熟的组培快繁育苗方法,导致败育率极高,甚至出现完全败育的状态。而兰花的培育周期又长,仅杂交、育苗期动辄就要1-3年。

所以研究一种败育率低、采用组培快繁方法、可实现批量工厂化育苗方法,就成为“优优兜兰”快速走向市场、满足人们需求的重要前提条件。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优优兜兰”因胚发育不完全,在自然状态下繁殖困难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败育率低,可以极大的提高繁殖系数的高效率试管繁殖方法,即兜兰新品种“优优兜兰”组培快繁方法。

兜兰新品种“优优兜兰”组培快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人工杂交授粉:以长瓣兜兰为母本,小叶兜兰为父本,选取生长健壮的长瓣兜兰母本及父本在开花时开展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后370到390天,将发育至基本成熟而未开裂的果实作为外植体;

b、无菌播种及原球茎萌发阶段:选用饱满的果实用酒精浸泡,置于升汞溶液中消毒,无菌水冲洗,用解剖刀切开果实,用接种针将褐色粉末种子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80-100天,形成原球茎及芽混合体;

c、增殖分化培养阶段:为获得更多的种苗,将芽和原球茎混合组织接种在1/2ms添加6-苄基氨基嘌呤(6-ba)、α-萘乙酸(naa)培养基上,经140-160天培养,长成丛生带短根的小苗;

d、壮苗生根阶段:将长成的丛生植株分开,接种到1/4ms添加α-萘乙酸(naa)的培养基上,直到长成具2-3条根、3-4片叶的完整植株。

e、炼苗及移栽:当试管苗长至3-4厘米时出瓶,出瓶前在温室中的自然光照下炼苗,然后将其从玻璃瓶中取出,移入碎树皮和腐殖土的混合基质中;加强温度、温度、遮阴及通风管理,“优优兜兰”即可正常生长,成苗的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定期浇一次含氮、磷、钾的复合肥,薄肥勤施,栽培中加强病虫害管护措施即可建立兜兰新品种“优优兜兰”种苗的产业化培育方法体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优优兜兰”综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具有株型紧凑,花形独特典雅,花色绚烂靓丽,易于栽培,平均花期可达50天,其保持了母本的多花特性和父本的短花葶特性,避免了花数单一和花葶过长易倒伏和折断的缺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种子萌发率和开花率高,栽培周期为3-4年,是兜兰新品中极具观赏价值的珍品,本发明通过兜兰新品种“优优兜兰”的组培繁殖方法研究,可以提高繁殖系数,是获得大量“优优兜兰”种苗的高效率试管繁殖方法,具有萌发率高,成苗快,种苗品质好、生长势强等优势,能够得到整齐化一的试管苗,并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种苗,为“优优兜兰”的种苗生产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从而更好的保护野生资源。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兜兰新品种“优优兜兰”开花图片;

图2:兜兰新品种“优优兜兰”栽培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兜兰新品种“优优兜兰”组培快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人工杂交授粉:以长瓣兜兰为母本,小叶兜兰为父本,选取生长健壮的长瓣兜兰母本及父本在开花时开展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后370到390天,将发育至基本成熟而未开裂的果实作为外植体;

b、无菌播种及原球茎萌发阶段:选用饱满的果实用酒精浸泡,置于的升汞溶液中消毒,无菌水冲洗,用解剖刀切开果实,用接种针将褐色粉末种子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80-100天,形成原球茎及芽混合体;

c、增殖分化培养阶段:为获得更多的种苗,将芽和原球茎混合组织接种在1/2ms添加6-苄基氨基嘌呤(6-ba)、α-萘乙酸(naa)培养基上,经140-160天培养,长成丛生带短根的小苗;

d、壮苗生根阶段:将长成的丛生植株分开,接种到1/4ms添加α-萘乙酸(naa)的培养基上,直到长成具2-3条根、3-4片叶的完整植株;

e、炼苗及移栽:当试管苗长至3-4厘米时出瓶,出瓶前在温室中的自然光照下炼苗,然后将其从玻璃瓶中取出,移入碎树皮和腐殖土的混合基质中;加强温度、温度、遮阴及通风管理,“优优兜兰”即可正常生长,成苗的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定期浇一次含氮、磷、钾的复合肥,薄肥勤施,栽培中加强病虫害管护措施即可建立兜兰新品种“优优兜兰”种苗的产业化培育方法体系。

进一步的,获取“优优兜兰”的组培苗,父本和母本之间的杂交过程是实现以下三个问题的至关重要的步骤:1、获得的种子是否为“优优兜兰”新品种;2、杂交获取的种子是否可以培育出“优优兜兰”;3、培育出的“优优兜兰”是否达到品质要求。具体的做法为:8月初兜兰开花季节,人工控制调节父母本的开花状况,母本长瓣兜兰花苞快张开时,喷洒一次浓度为1000ppm的乙烯利来促进长瓣兜兰开花,一周后再用同样的方法促进小叶兜兰开花,以长瓣兜兰开花开始计算时间两周后再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这时长瓣兜兰柱头分泌大量粘液,小叶兜兰花粉具活力,杂交亲和力强,效果最佳,果实饱满,种子组培后成活率高。通过此方法,获得“优优兜兰”种子的坐果率提高到95%以上,母本、父本的花期的上述选择是提高坐果率的决定性因素。(由于缺乏有效传粉昆虫,自然条件下坐果率仅为20%),而且果实饱满,种子组培后成苗率高。

进一步的,步骤b中,所述的用酒精浸泡时,选用75%的酒精,浸泡时间为5min;升汞溶液中消毒指0.1%的升汞溶液,浸泡10min;所述的无菌水为蒸馏水或肥皂水。

进一步的,步骤b中,所述的培养基是指1/2ms添加6-苄基氨基嘌呤(6-ba)0.5-1.0毫克/升、α-萘乙酸(naa0.1-0.2毫克/升培养基。培养基是组培苗能够形成和生长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而6-苄基氨基嘌呤、α-萘乙酸的上述配方和浓度更是决定组培苗成功与否的关键。

进一步的,步骤b中,无菌播种及原球茎萌发阶段培养90天时进行下一步骤,败育率最低。

进一步的,步骤c中培养基配方中,6-苄基氨基嘌呤(6-ba)浓度为2-4毫克/升,α-萘乙酸(naa)浓度为0.1-0.5毫克/升,培养时间为150天为佳。

进一步的,步骤d中,丛生植株分开后接种到1/4ms添加α-萘乙酸(naa)0.1-0.5毫克/升的培养基上,培养55-65天后长成具2-3条根、3-4片叶的完整植株。

进一步的,步骤e中,当试管苗长至3-4厘米时,出瓶前在温室中的自然光照下炼苗10天,然后将其从玻璃瓶中取出,洗净根部的培养基,移入碎树皮和腐殖土为4:1的混合基质中。温室保持15-28℃的温度、80%以上的湿度、70-80%的遮阴并通风,“优优兜兰”即可正常生长,成苗的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通常15天左右浇一次氮:磷:钾的比例为14:16;15的复合肥1000倍,薄肥勤施,栽培中加强病虫害管护措施。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仅限于具体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凡本专利申请中各技术方案的步骤,对“优优兜兰”进行组培快繁的方法,以及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