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羊肚菌高产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35411发布日期:2019-01-28 12:35阅读:7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羊肚菌人工高产种植方法,属栽培方法领域。



背景技术:

羊肚菌(morchelladeliciosafr.)是一种珍稀食、药兼用菌,是世界四大名菌之一,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出口食用菌品种。

羊肚菌传统上主要是以采集野生资源为主。随着羊肚菌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栽培技术的推广,栽培规模扩张迅速。但现有羊肚菌栽培方法主要是遮阳网平棚栽培和简易小拱棚栽培,这些栽培设施抗风雪能力差,遇极端天气可能造成绝收,发菌前期和出菇后期易出现温度过高,早春又不利于提温和保温,容易出现冻害,保湿效果也差,致使适宜羊肚菌生长的时间很短,每年只有一个多月,加上土壤营养不足、栽培技术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羊肚菌产量低而不稳定,质量也难以保证,目前全国羊肚菌平均产量只有110kg左右。因此,急需研究推广一种可抵御自然灾害、延长出菇期、可提高羊肚菌产量和质量的栽培新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通过多年研究和反复试验,我们发明了这种羊肚菌高产栽培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更好满足羊肚生长期间对营养及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环境条件的要求,使羊肚菌人工栽培平均亩产达到140kg,增产幅度达到28%以上。

本发明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羊肚菌高产栽培方法,具体栽培方法如下:

步骤1)建半地下内外双拱棚栽培棚:南北向从地面下挖1m做地下栽培床,地下栽培床长40m,宽7m;在地下栽培床上高出地面1m做外拱形棚,外拱形棚顶部距地下栽培床面高3m,外拱形棚由若干个直径3.5cm、厚5mm镀锌管的拱形支架组成,每根支架间隔1m,在拱形支架下30cm每隔两根拱形管固定上一个高压雾化喷头,用于外拱形棚内的增湿和降温,在地下栽培床面上南北向并排建两个小栽培拱棚,小栽培拱棚宽3.8m,棚高1.5m,用直径3cm、厚3.3mm的镀锌管做支架,两个小栽培拱棚之间留40cm宽过道;外拱形棚和小栽培拱棚上均采用光生态保温膜覆盖。光生态保温膜和传统日光膜相比,光利用率可提高5-10%。在发菌前期和出菇中后期,用铝箔反光黑色遮阳网代替普通遮阳网,能有效反射阳光,降低棚内温度4-6°c,保湿效果比常规遮阳网提高8-20%。

步骤2)开排灌沟:在外拱形棚四周距棚边缘0.8m处,挖宽40-50cm、深30cm的排灌沟,用于排涝、增湿和辅助降温。在发菌期和出菇期,可根据外拱形棚内温度和湿度情况,通过向排灌沟内注水,对外拱形棚内温度和湿度进行辅助调控。

步骤3)土壤处理:选砂质壤土地块栽培。砂质壤土透气性好,容易形成昼夜温差,利于原基形成;9月上旬,小栽培拱棚内每平方用石灰粉0.12kg、草木灰0.15kg、过磷酸钙0.07kg;每个小栽培拱棚用磷酸二氢钾和氯化锌各1.5kg;施后深翻并暴晒。外拱形棚四周墙面用浓石灰水喷洒,作用是防虫、杀菌,防止土壤病虫害传播。

步骤4)棚内遮光、降温:9月中旬,在外拱形棚镀锌管上覆折光率80%的铝箔反光遮阳网,根据外拱形棚内温度情况可辅助开启棚上高压雾化喷头并向棚周围排灌沟内注水,使棚内温度降到20°c以下;

步骤5)建畦播种:在9月中旬-10月上旬进行,在小栽培拱棚内南北向建畦,每个小栽培拱棚内建2畦,每畦宽1.5m,两畦间留30cm宽操作道;

采用“深沟浅层波浪式条播法”播种:在畦面上开22-25cm间距的小沟,沟深10-15cm,将羊肚菌菌种掰成蚕豆粒大小撒到沟内,每平方米用羊肚菌菌种0.25kg,之后在操作道上取土覆1-1.5cm厚盖住羊肚菌菌种;

步骤6)播后管理:播后视畦面湿度情况调水,保持畦面土壤含水量50-55%,畦面上覆草帘或遮光率80%的遮阳网,可起到保湿、遮光、稳定温度、通气、抑制杂草作用;保持小栽培拱棚内温度稳定在20°c以下,空气相对湿度70-85%,遮光率80%;播后15-20天在畦面放置羊肚菌营养转化袋;羊肚菌营养转化袋内的各组分及其质量分数为:小麦78%,稻壳12%,石灰3%,石膏2%,过磷酸钙4%、磷酸二氢钾0.5%、硫酸锌0.5%;羊肚菌营养转化袋规格为12×26cm,每袋湿重0.3-0.35kg;

步骤7)催菇:在1月上旬进行,目的是抑制羊肚菌营养生长,迫使其向生殖生长转化;

具体做法:一是用遮光率65-70%的遮阳网替换外拱形棚上的铝箔反光黑色遮阳网,以进行光刺激和提升小栽培拱棚内温度;二是进行增温和昼夜温差刺激,在外拱形棚遮阳网上和内棚上覆透光率高、升温和保温效果好的8丝厚光生态保温膜,保持畦面温度在4-20°c,保持6-10℃的昼夜温差;三是撤除畦面草帘和遮阳网,以增加通风量和氧气供应;四是撤除步骤6)中的羊肚菌营养转化袋,通过移去羊肚菌营养转化袋,切断外援营养,刺激出菇;五是水分刺激,提温的同时,喷淋一次重水,使土壤含水量达到基本饱和,以改变菌丝渗透压,之后保持土壤含水量50-55%,空气相对湿度85%~95%;六是微生物刺激,用3kg复合益生菌(由江苏馨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稀释20倍后喷洒整个床面,以增加土层微生物种群,刺激出菇。通过上述管理,羊肚菌原基会在1月中旬后大量发生。

步骤8)保菇,保菇阶段的管理要点是调温、调湿、通风和遮阳,前期注意升温和保温,后期随着自然温度的不断升高,要注意降温,始终让畦面温度保持在4-20℃;在原基形成和生长期间保持空间相对湿度85-95%,采收前保持相对湿度75-80%;前期保持遮光率65-70%;3月中旬后根据自然温度上升情况逐步拆除小栽培拱棚,并用遮光率80%的铝箔反光遮阳网替换外拱形棚上的遮光率65-70%的遮阳网,以降低棚内温度;

步骤9)采收,当羊肚菌长至8-15cm、菌盖表面的脊和凹坑明显、子囊果不再增大、孢子弹射前采收;采收应及时,否则易造成过熟,商品质量下降;采收前严禁喷水,保持菇体表面相对干燥;采收时,五指并拢,轻抓菇体,用利刀从菇体基部微斜切下,清净菇体基部泥脚即可;采收和运输过程中应轻拿轻放,防止破裂或变形,影响商品质量。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羊肚菌高产栽培方法的一种优化方案:所述步骤5)中,“深沟浅层波浪式条播法”播种:在畦面上开22-25cm间距的小沟,沟深12-15cm,土覆厚度为1-1.5cm。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羊肚菌高产栽培方法的一种优化方案:所述步骤7)中,二是进行增温和昼夜温差刺激,在外拱形棚遮阳网上和小栽培拱棚上覆透光率高、升温和保温效果好的8丝厚光生态膜,保持畦面温度在4-20°c,保持6-10℃的昼夜温差。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羊肚菌高产栽培方法的一种优化方案:所述步骤8)中,保菇阶段的管理要点为调温、调湿、通风和遮阳,前期注意升温和保温,后期随着自然温度的不断升高,应注意降温,始终让畦面温度保持在4-20℃。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羊肚菌高产栽培方法的一种优化方案:所述步骤6)播后管理中,畦面放羊肚菌营养转化袋,使用数量为:280㎡用840袋。

说明书中涉及本发明出现的外棚是指外拱形棚;内棚是指小栽培拱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半地下内、外双棚栽培棚设施系统的设计。包括外拱形棚、两个小栽培拱棚、光生态保温膜、铝箔反光黑色遮阳网、喷淋系统和棚周围的排灌沟等。半地下栽培棚比平地栽培棚降低温度4°c。光生态膜和传统日光膜相比,光利用率提高了5-10%。用铝箔反光黑色遮阳网代替普通遮阳网,可降低棚内温度4-6°c。

2)设施的管理方法:通过65-70%的遮阳网和遮光率80%的铝箔反光黑色遮阳网的适时调换、光生态膜和遮光率80%的铝箔反光黑色遮阳网上下位置的调换、光生态膜的适时覆盖和撤除、排灌沟的适时排灌等管理方法,为羊肚菌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温湿度环境小气候。

3)土壤处理方法:确定砂质壤土是最理想的土壤类型。确定了一种高产的土壤处理营养组分。

4)建畦和播种方法:采用南北向小畦栽培,采用“深沟浅层波浪式条播法”播种,确定每平方米最佳用种量为0.25-0.3kg。

5)播后管理方法:主要是保持畦面土壤含水量50-55%、保持温度4-20°c、空气相对湿度70-85%、遮光率80%,确定畦面草帘和遮阳网覆盖技术,羊肚菌营养转化袋的放置时间和各组分及其质量分数,确定营养转化袋的最佳规格为12×26cm,每袋湿重0.3-0.35kg,放置数量是840袋。

6)催菇方法:确定最佳催菇时间为1月1日-10日。具体方法是增温、昼夜温差刺激、撤除畦面草帘和遮阳网、撤除羊肚菌营养转化袋、水分刺激和微生物刺激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2016-2017年度在徐州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徐州市大庙镇大庙村)用羊肚菌高产栽培方法栽培280㎡。并同时做了140㎡现有栽培模式棚作为对比试验。

建造半地下内外双棚栽培棚和现有栽培模式的拱形棚。土壤类型为砂质壤土,前茬作物为花菜,距棚15m有主排灌渠,周围100m内无主要污染源。南北向建棚,从地面下挖1m米,棚长40m,宽7m。在畦上高出地面1m做外拱形棚,畦底至外拱形棚顶高3m。考虑到在大田建棚,受风、雪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拱形支架用直径3.5cm、5mm加厚镀锌管,以增加棚体的抗灾能力;拱形支架间间隔1m;在拱形支架下30cm处每隔两根拱形管固定上一个雾化喷头。在床面上南北向并排建两个小栽培拱棚,棚宽3.8m,棚高1.5m,用直径3cm镀锌管做支架。两个小栽培拱棚中间留0.4m宽过道。外拱形棚和小栽培拱棚上均采用光生态膜覆盖。

现有栽培模式棚在上述棚侧建造,两棚间隔4m,棚南北向,棚支架用直径3cm镀锌管,棚宽3.5m,长40m,高2.5m,上覆遮光率70%普通黑色遮阳网。

开排灌沟:在外拱形棚四周距棚边缘0.8m处,挖宽40cm、深30cm排灌沟,用于补湿、降温和多雨季节的排涝。现有栽培模式棚周围没有开排灌沟,棚边有深水井,用地下水作生产用水。

土壤处理:9月14日,小栽培拱棚内土壤每平方米用石灰粉0.12kg、草木灰0.15kg、过磷酸钙0.07kg,每个小栽培拱棚用磷酸二氢钾、氯化锌各1.5kg,施后进行了深翻和暴晒。棚四周墙面用浓石灰水进行了喷洒处理。现有模式棚未作土壤处理。

棚内的遮光、降温:9月25,在外拱形棚上覆折光率为80%的铝箔反光遮阳网。26日下午1时测量自然温度为26°c,小栽培拱棚内空间温度为21.5°c。这时,开启了棚上雾化喷头,同时,向棚周围排灌沟内注水,棚内温度很快下降到19°c。现有模式棚内温度为24°c,暂时不适合播种。

播种:9月26日进行。南北向建畦,每个小栽培拱棚内建2畦,每畦宽1.5m,每个小栽培拱棚中间留一条30cm宽的操作道,两个小栽培拱棚中间留一条40cm宽的主操作道;采用条播法播种:先在畦面上25cm间距的小沟,沟深15cm,将掰成蚕豆粒大小的羊肚菌菌种块均匀撒播在沟内,每平方米用羊肚菌菌种量为0.25kg;之后取操作道上的土盖住菌种1.5cm厚。

10月17日,现有模式棚内温度已下降到20°c以下,用15kg石灰粉调节土壤酸碱度,南北向建畦,共2畦,每畦宽1.6m,中间留操作道0.3m,两边两畦间各留一条副操作道0.3m。播种采用现有的撒播法,每平方米用羊肚菌菌种0.3kg,撒后覆土厚度为2cm。

播后管理:播种后,首先对畦面进行了调水,使土壤含水量达到50-55%,然后覆草帘,草帘遮光率约80%。保持棚内温度在20°c以下,空气相对湿度70-85%,棚内遮光率为80%。10月11日菌丝已布满床面并形成均匀菌霜,10月13日在畦面羊肚菌营养转化袋。羊肚菌营养转化袋的规格为15×26cm,每袋重量为0.35kg,共摆放840袋。

羊肚菌营养转化袋内的各组分及其质量分数为:小麦78%,稻壳12%,石灰3%,石膏2%,过磷酸钙4%、磷酸二氢钾0.5%、硫酸锌0.5%;羊肚菌营养转化袋规格为12×26cm,每袋湿重0.3-0.35kg;

现有模式棚11月6日畦面开始形成菌霜,1月2日放营养转化袋。营养转化袋规格为17×30cm,每袋重0.7kg,共放430袋。

催菇和生长阶段的管理:1月7日开始对半地下内外双拱棚栽培棚进行催菇管理,具体方法是:一、把原遮阳网换为遮光率为70%的遮阳网,进行光刺激和提升棚内温度;二、进行增温和温差刺激。在外拱形棚遮阳网上覆盖8丝厚光生态保温膜,在小栽培拱棚上覆盖同样的光生态保温膜。保持畦面温度在4-20°c之间。保持8℃左右的昼夜温差;三、揭除草帘,增加畦面通风和氧气供应量;四、撤除羊肚菌营养转化袋;五、补水。雾喷至土壤含水量达到基本饱和,之后保持土壤含水量55%,空气湿度在85%~95%;六、用3公斤复合益生菌(购买于江苏馨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稀释20倍后喷床面,增加土层中微生物种群。

对照棚2月27日开始撤除营养袋补水,照常规方法管理。

双棚栽培棚羊肚菌原基在1月13日开始发生,1月16日开始大量发生。期间10日、11日、15日三天出现低温天气,但棚内温度一直稳定在5℃以上,棚体表现出较好的保温效果。至2月16日,第一批羊肚菌已长至8cm以上,开始采收第一批羊肚菌。2月23日,因外部自然温度回升,撤除了内棚膜。3月11日,把外棚膜放到外棚遮阳网下,以进一步降低棚内温度。3月20日之后,开始采取了喷淋降温、排水沟内注水,把外棚遮阳网换成了遮光率80%的铝箔反光遮阳网,收到了很好的降温效果。羊肚菌持续出菇到6月11日,整个出菇期为151天,共收羊肚菌鲜品115公斤,约折合亩产274公斤,约合每平方米产量0.41公斤。

现有模式棚3月9日开始出现羊肚菌原基,3月21日开始采收第一批羊肚菌。4月21日,棚内最高温度已达27℃,羊肚菌采收结束,共收羊肚菌鲜品27.6公斤,折合亩产153.5公斤,约合每平方米产量0.23公斤。

从实施例1看,本羊肚菌高产栽培方法比现有模式可提前播种21天,提前出菇57天,第一批菇提前采收36天,出菇期延长108天,产量提高42.3%。

实施例2

2017年在徐州市沛县大学生农业创业园用本羊肚菌高产栽培方法栽培羊肚菌560平方米(号棚和号棚,各280㎡),常规对照棚280㎡(号棚)以进一步验证本方法的实际效果。

栽培设施的建造。园区土壤类型为偏粘性壤土。前茬作物为鲜食玉米。9月7日玉米收获后开始建棚。棚长40m,宽7m,共两棚,规格相同。棚南北向,从地面下挖1m,坑上高出地面1m做外拱形棚,外拱形棚中间高3m。拱形支架用直径3.5cm加厚镀锌管,拱形支架间间隔1m;在拱形支架下每隔两根拱形管固定上一个高压雾化喷头。拱形支架上覆折光率80%的反光黑色遮阳网;在床面上南北向并排建两个小栽培拱棚,棚宽3.8m,棚高1.5m,用直径3分镀锌管做支架。两棚中间留0.4米宽过道。在棚四周距棚0.8m,挖宽45cm、深30cm排灌沟。用当地水厂自来水作生产用水源。外拱形棚和小栽培拱棚上均采用光生态膜覆盖。

号棚和上述棚平行建造,按常规方法管理。

播种前准备:9月19日,小栽培拱棚内用石灰70kg、草木灰85kg、过磷酸钙40kg、每个小栽培拱棚用磷酸二氢钾、氯化锌各1.5kg,施后深翻、暴晒。棚四周墙面用ph值12的石灰水喷洒杀菌处理。9月30日,在外拱形棚上覆折光率为80%的铝箔反光黑色遮阳网。

播种:10月2日播种。南北向建畦,每个小栽培拱棚内各2畦,共4畦,两个小栽培拱棚中间留0.4m宽的主操作道,每个小栽培拱棚中间留一条0.3m宽的副操作道。采用“深沟浅层波浪式条播法”播种。畦面每平方米条播羊肚菌菌种0.26kg。先在畦面开22cm间距沟,沟深12cm,将羊肚菌菌种掰成蚕豆粒大小块均匀撒在沟内,之后回填1cm土盖上菌种块,形成波浪式畦面。

号棚10月17日播种。

播后管理:因播前土壤较干燥,播种后即对畦面进行雾化补水至土壤含水量达到55%,然后在畦面覆遮光率为80%的遮阳网。小栽培拱棚内温度最高值为20°c,空气相对湿度在70-85%,棚内遮光率为80%。10月17日菌丝已布满床面并形成较浓菌霜。10月19日放羊肚菌营养转化袋,两棚共放1680袋。

羊肚菌营养转化袋内的各组分及其质量分数为:小麦78%,稻壳12%,石灰3%,石膏2%,过磷酸钙4%、磷酸二氢钾0.5%、硫酸锌0.5%;羊肚菌营养转化袋规格为12×26cm,每袋湿重0.3-0.35kg;

羊肚菌子实体生长期管理:1月10日取下原反光遮阳网,覆上遮光率65%的遮阳网,以增加光刺激和提升棚内温度。二是进行增温和温差刺激。在外拱形棚遮阳网上覆盖透光率高、升温和保温效果好的8丝厚光生态保温膜,在小栽培拱棚上覆盖同样的光生态保温膜。保持畦面温度在4-20°c之间。通过白天闭棚增温,晚间掀棚降温的方法,保持6-10℃的昼夜温差;三是除去畦面上的遮阳网,增加畦面通风和氧气供应量;四是撤除营养转化袋;五是补水。对床面喷淋至含水量达到55%,空气湿度保持在85%~95%;五是用3kg复合益生菌(购买于江苏馨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稀释20倍后喷床面。

号棚1月17日开始出现羊肚菌原基,号棚19日开始发生,两棚1月13日后开始大量发生。2月28日,开始采收第一批羊肚菌。2月28日撤除小栽培拱棚上的膜。3月17日,外拱形棚改用遮光率80%的铝箔反光遮阳网,并把外拱形棚上的膜放到外棚遮阳网下,以降低棚内温度。6月14日和18日两棚分别采收结束,整个出菇期分别为150天和152天,共收羊肚菌鲜品分别为106kg和99.5kg,折合亩产分别为252.5kg和237kg。

号对照棚3月11日开始出现原基,22日开始收第一批菇,4月23日采收结束。共收鲜菇77.4kg,折合亩产约184.4kg。

从实施例2看,本羊肚菌高产栽培方法比现有模式可提前播种15天,第一批菇提前采收25天,出菇期分别延长107天和109天,产量分别提高28.5%和37%。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