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粒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270534阅读:来源:国知局
9]当供给脱粒室的谷杆量减少时,从脱粒室向分选部为了进行分选处理而供给的处理物量减少。此时,从脱粒室排出的脱粒排出麦杆的量变少。于是,通过排出麦杆输送装置输送的脱粒排出麦杆的量变少,输送引导杆向接近环形转动链条侧移动。
[0050]由此,若根据伴随着排出麦杆输送装置的脱粒排出麦杆的量的变化的输送引导杆与环形转动链条之间的间隔变化,适宜地设定上述设定间隔,则在分选部的处理物量多的情况下,由于输送引导杆与环形转动链条离开,并且由于由联动机构产生的输送引导杆与排尘控制体的联动,排尘控制体自动地切换为打开姿势。在分选部的处理物量少的情况下,由于输送引导杆与环形转动链条接近,并且由于由联动机构产生的输送引导杆与排尘控制体的联动,排尘控制体自动地切换为关闭姿势。
[0051]另外,作为对排尘控制体进行开闭操作的操作机构的联动机构,成为绕开带风扇的排尘路径的状态,通过带风扇的排尘路径排出的尘埃不易附着在联动机构上。
[0052]由此,与分选部的处理物量变化无关,排尘控制体能够自动地切换操作为与分选部的处理物量相适合的打开姿势或者关闭姿势,可以在抑制谷粒的尘埃混入或由于风力排尘路径而产生的谷粒排出的同时进行脱粒作业,并且可通过仅具有上述联动机构的小规模的结构而低价地得到。而且,可容易地避免因联动机构的尘埃附着而导致的动作不良,从这一方面也可以适宜地开闭切换排尘控制体。
[0053]上述联动机构例如可采用以下的构成。
[0054]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联动机构具有:旋转联动轴,以与上述输送引导杆联动的状态沿机体横向设置在上述带风扇的排尘路径的外部,并借助上述输送引导杆的相对于上述环形转动链条的移动而被旋转操作;连杆机构,使上述旋转联动轴的相对于上述排出麦杆输送装置位于与脱粒进给链条侧相反侧的端部、和上述排尘控制体的旋转支轴的相对于上述风力排尘路径位于与脱粒进给链条侧相反侧且位于上述风力排尘路径的外部的端部联动。
[0055]根据该构成,旋转联动轴与连杆机构沿着带风扇的排尘路径的外周,使联动机构可靠地绕开带风扇的排尘路径,同时可将输送引导体的动作顺畅地传递给排尘控制体。
[0056]因此,可良好地避免由于联动机构的尘埃附着而导致的动作不良,同时可顺畅地进行排尘控制体的开闭切换。
[0057]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联动机构具有凸轮式联动部,该凸轮式联动部通过凸轮体与传动部件的抵接部的抵接,使上述输送引导杆和上述排尘控制体联动,所述凸轮体与上述输送引导杆和上述排尘控制体中的一方联动;所述传动部件与上述输送引导杆和上述排尘控制体中的另一方联动。
[0058]根据该构成,在排尘控制体借助输送引导杆的相对于环形转动链条的远离移动而切换为打开姿势后,若脱粒排出麦杆量进一步增多且输送引导杆相对于环形转动链条进一步进行远离移动,则通过凸轮体与抵接部的滑动接触而吸收输送引导杆的移动,可使输送引导杆的动作不会传递到排尘控制体。
[0059]因此,即便脱粒排出麦杆量异常增多,也不会对切换为打开姿势后的排尘控制体施加过度的操作力,可避免变形或破损的发生。
[0060]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联动机构具有延迟机构,在上述输送引导杆移动到相对于上述环形转动链条位于小于上述设定间隔的位置时,该延迟机构使上述排尘控制体的关闭动作延迟,以使上述排尘控制体在从上述输送引导杆移动到位于小于上述设定间隔的位置起经过设定时间后切换为关闭姿势。
[0061]根据该构成,即便脱粒排出麦杆量减少,尘埃控制体也不会立即切换为关闭姿势,而是可以在分选部的处理物量实际减少后切换为关闭姿势。
[0062]即,即便排出麦杆输送装置的排出麦杆减少,在分选部中还残留有该减少之前供给的处理物,分选部的处理物减少的发生比排出麦杆输送装置的排出麦杆减少的发生晚。由此,若根据该延迟时间适宜地设定上述设定时间,则即便输送引导杆移动到相对于环形转动链条小于设定间隔的位置,借助延迟机构的作用,排尘控制体也不会立即切换操作为关闭姿势,排尘控制体在分选部的处理物实际减少后切换为关闭姿势。
[0063]因此,即便排出麦杆输送装置的脱粒排出麦杆减少,在分选部的处理物量实际减少之前,排尘控制体维持打开姿势,在分选部的处理物量实际减少后,排尘控制体切换操作为关闭姿势,与供给到脱粒室的谷杆量的变化无关,可高精度地抑制谷粒的尘埃混入和由于风力排尘路径而产生的谷粒排出。
[0064]对于其他的特征构成以及由该特征构成所发挥的有利的效果,通过参照附图并阅读以下说明会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0065]图1是第I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2是脱粒部的纵剖后视图;
图3是表示引导板的安装结构的要部的纵剖后视图;
图4是表示引导板的形状的要部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引导板由四张板体构成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要部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引导板的安装结构的图,是与图3对应的图;
图7是图6的引导板的俯视图;
图8是表不图6的引导板的另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9是搭载有第2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10是自脱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后视图;
图11是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12是脱粒装置的纵剖主视图;
图13是表示第I承接网部的构成的展开俯视图;
图14是表示第2承接网部的构成的展开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I承接网部的构成的纵剖主视图;
图16是表示第I承接网部的构成的要部的后视图;
图17是表示脱粒室形成部件的构成的要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18是表示粗糠筛的可动部的开度调节结构的图;
图19是表示又一实施方式的脱粒室形成部件的构成的要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20是第3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21 (a)是排尘控制体的关闭姿势下的侧视图,(b)是排尘控制体的打开姿势下的侧视图;
图22是脱粒装置在联动机构配设部的后视图;
图23是又一实施方式的联动机构的后视图;
图24 (a)是排尘控制体为打开姿势的状态下的延迟机构的俯视图,(b)、(c)、(d)是表示延迟机构的作用状态的俯视图;
图25 (a)是排尘控制体为打开姿势的状态下的延迟机构的侧视图,(b)、(c)、(d)是表示延迟机构的作用状态的侧视图;
图26是第4实施方式的整体左视图;
图27是履带行进装置的整体左视图;
图28是履带行进装置的整体俯视图;
图29是表示防振装置的详细结构的侧视图;
图30是表示防振装置的详细结构的俯视图;
图31是表示摆动限制机构的详细结构的侧视图;
图32是表示摆动限制机构的详细结构的俯视图;
图33是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34是表示具有摆动限制机构的履带行进装置的行进状态的侧视图;
图35是表示不具有摆动限制机构的履带行进装置的行进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6]以下,参照附图并根据作为联合收割机的一例的自脱型联合收割机(culm headdischarging type combine — harvester)来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0067]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不同的明确表示,以机体前进方向为基准将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或者横向)以及上下方向。
[0068][第I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8说明第I实施方式。
[0069]图1表示搭载在自脱型联合收割机上的脱粒装置I的纵剖侧面,图2表示其纵剖背面。该脱粒装置I构成为,在由连结在机体框架(未图示)上的下部壳体2和可开闭摆动地连结在该下部壳体2上的上部壳体3形成的处理空间中,具有一边朝向后方输送收割谷杆C (参照图2以及图3) —边对收割谷杆C的穗头侧施行脱粒处理的脱粒部4、对由该脱粒处理得到的处理物施行分选处理的分选部5、以及将由该分选处理得到的一次物和二次物回收的回收部6等。
[0070]脱粒部4构成为具有:夹持收割谷杆C的根部侧并将收割谷杆C以左右朝向的姿势进行输送的夹持输送机构7、通过以前后朝向的支轴8为支点绕从后面观察时的左侧方向驱动旋转而对收割谷杆C的穗头侧施行脱粒处理的脱粒滚筒9、以及使由该脱粒处理得到的处理物向下方的分选部5漏下的承接网10等。在承接网10的后方形成有送尘口 11,该送尘口 11使没有从承接网10漏下的处理物向下方的分选部5流下。
[0071]S卩,通过由该脱粒部4进行的脱粒处理,单粒化谷粒或带枝梗的谷粒等的含有量多的处理物从承接网10向分选部5的分选方向上游侧(前部侧)漏下,此外,切断麦杆或麦杆肩等的含有量多的处理物从送尘口 11向分选部5的分选方向下游侧(后部侧)流下。
[0072]分选部5构成为具有对来自脱粒部4的处理物进行摆动分选的摆动分选机构12、以及生成对来自脱粒部4的处理物进行风力分选的分选风的风选风扇(winnowing fan) 13等。另外,通过对处理物进行摆动分选以及风力分选,将来自脱粒部4的处理物分选为作为一次物的单粒化谷粒、作为二次物的带枝梗谷粒或麦杆肩等的混合物、以及作为三次物的切断麦杆或麦杆肩等。
[0073]回收部6由形成在摆动分选机构12的分选方向上游侧的下方的第一回收部14、以及形成在摆动分选机构12的分选方向下游侧的下方的第二回收部15等构成。
[0074]第一回收部14回收由分选部5分选的一次物,并借助沿左右朝向配备在其底部的第一螺杆16,将回收的一次物向与其右端连通连接的图外的扬送螺旋输送。
[0075]第二回收部15回收由分选部5分选的二次物,并借助沿左右朝向配备在其底部的第二螺杆17,将回收的二次物向与其右端连通连接的第二还原螺杆(没有标号)输送。
[0076]另外,扬送螺杆扬送通过第一螺杆16输送来的一次物,并从上方供给到并列设置在脱粒装置I的右方侧的图外的谷粒容器中。第二还原螺杆在对通过第二螺杆17输送来的二次物施行了再脱粒处理后,进行扬送并还原到摆动分选机构12。
[0077]如图2?图4所示,在下部壳体2的左上部配备有下唇板18,在上部壳体3的左下部配备有上唇板19,在它们之间形成有脱粒口 20,该脱粒口 20能够向脱粒滚筒9和承接网10之间供给由夹持输送机构7夹持输送的收割谷杆C。
[0078]夹持输送机构7由以下部件等构成:进给链21,以具有沿下唇板18输送收割谷杆C的输送面21A的方式配备在下部壳体2的左侧部;轨道台22,装备在上唇板19上;夹持轨道23,可上下移位地支承在该轨道台22的下部;以及多个按压弹簧24,对夹持轨道23朝向进给链21的输送面21A施加下降的作用力。
[0079]在上唇板19上安装有引导板25,该引导板25将随着脱粒滚筒9的旋转从脱粒滚筒9的上部向收割谷杆C的根部侧流下的谷粒向脱粒滚筒9引导。S卩,上唇板19兼用作使引导板25的安装可以进行的引导板连结部。
[0080]引导板25由两张板体25A、25B构成,该两张板体沿收割谷杆C的输送方向前后排列地配置在由夹持输送机构7夹持输送的收割谷杆C的上方的位置。
[0081]两张板体25A、25B由树脂制成,它们的下端部位于比上唇板19的下缘靠近下方的位置,并且它们的上端部以夹入上唇板19和压板27之间的状态与压板27 —起螺栓连结在上唇板19的内表面上,以接近脱粒滚筒9所具有的各脱粒齿26的顶端随着脱粒滚筒9的旋转而绘出的旋转轨迹。
[0082]在各板体25A、25B的收割谷杆C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前端)形成有谷杆引导部25a、25b,所述谷杆引导部越位于该输送方向上游侧越位于上方,并将由夹持输送机构7输送的收割谷杆C向下方引导。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各板体25A、25B的前上角上设置倾斜部来构成谷杆引导部25a、25b (参照图6以及图7)。但是,关于谷杆引导部25a、25b的形状,只要是越位于输送方向上游侧越位于上方的形状,也可为其他形状,例如在各板体25A,25B的前上角处形成圆角等,在该情况下也可确保下方引导作用。
[0083]通过以上的构成,随着脱粒滚筒9的旋转从脱粒滚筒9的上部向收割谷杆C的根部侧流下的谷粒借助引导板25被向脱粒滚筒9引导,由此,可防止该谷粒进入由夹持输送机构7输送的收割谷杆C的根部侧即卡粒的发生,可防止进入收割谷杆C的根部侧的谷粒与脱粒处理后的收割谷杆C 一起排出到机外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0084]此外,在由于处理物堵塞在脱粒滚筒9和引导板25之间等而引起引导板25变形或破损的情况下,无需更换整个引导板25,通过更换其变形或者破损部位的板体25A、25B
即可解决。
[0085]而且,当被夹持输送机构7夹持输送的收割谷杆C被输送到引导板25的各板体25A、25B时,则这些各板体25A、25B在谷杆引导部25a、25b的作用下将收割谷杆C顺畅地引导到各板体25A、25B的下方,允许由夹持输送机构7进行收割谷杆C的输送,所以收割谷杆C不会挂在各板体25A、25B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缘上,由此,可事先避免因该挂住引起的收割谷杆C的输送堵塞、或由收割谷杆C的输送姿势(脱粒姿势)的混乱而引起的脱粒性能的降低等。
[0086]其结果为,不仅可经济地进行对引导板25的变形或破损的处理等,而且不会导致收割谷杆C的输送堵塞或脱粒性能的降低等,可防止由卡粒引起的谷粒回收效率的降低。
[0087]压板27弯折形成为,在与引导板25—起安装在上唇板19上的状态下,其上缘与上唇板19接抵而成为从上方覆盖引导板25的上部的状态。
[0088]S卩,由于压板27保护引导板25不受向引导板25流下的处理物的影响,所以可防止引导板25由于与处理物的接触而发生的磨损,可提高引导板25的耐用性。
[0089]此外,可防止切断麦杆等的一部分进入到上唇板19与引导板25之间或引导板25与压板27之间,由此,可防止切断麦杆等由于该进入而成为挂住状态以致对脱粒处理产生不良影响。
[0090]在上唇板19的外表面上安装有罩30,该罩30从左方横向外侧覆盖朝向夹持轨道23突出的引导板安装用的螺栓28和螺母29。该罩30的底面30A形成为越靠近左外侧越位于上方的倾斜面。
[0091]通过该构成,借助脱粒滚筒9的旋转,随着由夹持输送机构7夹持输送的收割谷杆C被向脱粒滚筒9拉入,夹持输送机构7的夹持轨道23向脱粒滚筒9移位,即便这样,在被夹持输送机构7夹持输送的收割谷杆C的杆压下,克服按压弹簧24的作用
当前第2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