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保健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97553阅读:1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竹叶保健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保健饮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竹叶保健饮料。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竹类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占世界竹林总面积的1/5。无论从我国古代的著述《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还是现代的科学研究,都揭示竹叶含有宝贵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保健功能,例如其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具有高纤维素,其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利尿、化痰止咳、疏风通络等保健功能,而且气味清香淡雅。但是,竹叶不能直接食用,有待人们开发利用其食用及保健价值。
专利申请号为93102042.5、名称为《竹叶芯保健茶》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以竹叶为原料的保健茶的制备方法,其制成品为竹叶干茶叶;专利申请号为99122180.X、名称为《竹叶茶及其制备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以竹叶和薄荷为原料的竹叶茶的制备方法,其制成品也为竹叶干茶叶。竹叶干茶叶的缺点在于在加工过程中会损害竹叶中的活性营养成份及天然味道。
申请号为95112771.3、名称为《竹叶凉茶及其制作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另一种以竹叶为原料之一的保健饮料的制作方法,其是由竹叶、竹沥以及几种具有清凉性能的中草药配伍制成的茶汁饮料,由竹叶等煎汤饮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天然鲜竹叶为主要原料的鲜竹叶保健饮料及其制备方法,保持鲜竹叶的全部营养成分及全部可食用部分,尤其能保持其中的活性营养成分、保持其天然的清香淡雅气味以及恢复、保持其天然绿色,因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竹叶的保健功能。
本发明竹叶保健饮料以鲜竹叶原浆为主要原料,各组分及其配比(重量百分比)为主料鲜竹叶原浆含量 1~10%;
辅料糖或其他调味剂 5~7%;稳定剂 0.02~0.13%;护色剂0.04~1%;余量为水。
上述鲜竹叶原浆为用天然竹叶加定量水打浆成鲜竹叶浆混合液之后,扣除加入的定量水,所余天然浆状鲜竹叶部分。上述辅料中的调味剂主要用糖,也可以用适量的食用盐(氯化钠)或其他调味剂。糖可以是砂糖、蔗糖、低聚果糖、葡萄糖、甜叶菊糖、蜂蜜等。上述含糖的比例是最佳选择,根据食用者要求也可适当升高或降低。上述辅料中的稳定剂有较多品种可供选择,例如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等,其功能主要是防止饮料中出现沉淀。上述辅料中的护色剂也有较多品种可供选择,例如异抗坏血酸钠、β-环状糊精、植酸、三聚磷酸钠等,这些物质具有抗光照、抗氧化以及抗加热的作用,对竹叶浆的天然绿色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也具有缓冲或去除异味及保持竹叶天然清香味的作用。以上所说稳定剂或护色剂的各品种可以用其中一种、两种或多种。所说稳定剂各品种的含量为羧甲基纤维素钠0.02~0.04%;黄原胶0.05~0.09%;所说护色剂各品种的含量为异抗坏血酸钠0.04~0.1%;β--环状糊精0.2~0.6%;植酸0.06~0.15%;三聚磷酸钠0.08~0.15%。
本发明竹叶保健饮料的制备方法的特征在于直接以鲜竹叶原浆为主要原料,鲜竹叶经过热烫捞起之后,加以粉碎,加水打浆,在鲜竹叶打浆液中加以复绿剂,恢复鲜竹叶浆的天然绿色,将鲜竹叶过滤及胶磨,然后进行调配,在主料鲜竹叶浆中加入作为辅料的调味剂、稳定剂,加水定量,再加入护色剂,成为竹叶保健饮料,再进行真空脱气、均质、高温瞬间灭菌、灌装、二次灭菌、喷淋冷却等各后道工序的制作。
由于本发明直接以天然鲜竹叶为主要原料,将鲜竹叶热烫之后直接打浆制成饮料,使竹叶各营养成份乃至竹叶纤维得到全部的食用,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微量元素的特点,并且保持清香淡雅的竹叶气味,甘甜爽口,回味无穷,使本饮料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了竹叶的保健功能。其次,对于因热烫加工工序使竹叶变黄而失去的天然绿色,由于加入复绿剂,利用生化技术,使天然绿色素得到恢复,青翠悦目,而不用添加任何有害于人的人工色素或防腐剂。以上技术特点与现有使用竹叶冲茶或煎汤饮汁的技术特征相比,无疑是一项完全创新的技术,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本发明工艺方法简单易行,将为人们最大限度地开发鲜竹叶的食用价值、充分利用丰富的竹叶资源进行高附加值的深度工业化开发以及为竹林山区农民脱贫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


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表1本发明各组份配比(重量百分比)的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制备工艺步骤及工艺方法作进一步说明(1)鲜竹叶的热烫将漂洗干净的鲜竹叶置入PH值为8~8.5的水中,由常温逐步加热至85~95℃,保持1~3分钟,捞起烫好的竹叶。其中水的PH值可以用0.25~0.45%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调整。
(2)鲜竹叶浆混合液的制作——打浆、复绿、过滤及胶磨将烫过变软的竹叶置入粉碎机粉碎,按1份重量的竹叶加入0.2~8份重量的PH值为8~8.5的水一同置入打浆机,所加入的水预先用0.25~0.45%的碳酸氢钠水溶液调整其PH值。可以改变加入水与竹叶的比例,按打浆最佳效果调整,典型可以取1份竹叶加5份重量的水。最后调配竹叶饮料时,只要将加入水重量扣除或计算其浓度,即可得出鲜竹叶原浆含量。加入水之后,一边加热一边打浆。竹叶因在热烫工序中损失的天然叶绿色,采用生化技术进行恢复,根据竹叶的量以及加入其中的水的总重量按配比加入各粉末状的复绿剂醋酸镁0.015~0.5‰;醋酸锌0.09~0.15‰;醋酸铜0.085~0.15‰。竹叶量多,接近百分比上限取值,反之,近下限取值。进行搅拌,调整并保持打浆液的PH值在8~8.5,当打浆液由常温加热到85~95℃(大约历时15~30分钟),保持5~8分钟,以使复绿反应充分进行,竹叶浆恢复天然绿色,冷却至70~80℃,经100~200目滤网过滤之后,在胶磨机中胶磨,得到鲜竹叶浆混合液。
(3)混合、调配将辅料中配比量的糖或其他调味剂、稳定剂分别溶解于水之后混合。主料的计算方法如下按组方中所需鲜竹叶原浆的含量除以竹叶加水打浆之后形成的鲜竹叶浆混合液的浓度,即可换算出所需鲜竹叶浆混合液的重量(其中鲜竹叶浆混合液的浓度=加入打浆鲜竹叶重量/加入打浆鲜竹叶重量+加入打浆水重量)。将上述混合的辅料水溶液与换算出的鲜竹叶浆混合液的量用料液混合泵溶解混合,按配方加入纯净水定量,再按组方配比量加入护色剂,以保护复绿后的天然绿色。
(4)后道工序——脱气、均质、灭菌、灌装将调配混合好的竹叶饮料进入各后道工序加工,其工艺条件为真空脱气温度保持在45~65℃,真空度0.08~0.1Mpa,均质温度45~65℃,压力15~25Mpa;灭菌温度115~125℃,时间4~15秒,出口温度≥85℃;灌装温度≥85℃,二次灭菌温度95~100℃,保持15~25分钟,喷淋冷却至常温,吹干后喷码装箱。上述各后道工序所用工艺设备为常规设备。
权利要求
1.竹叶保健饮料,以鲜竹叶原浆为主要原料,各组分及其配比(重量百分比)为主料鲜竹叶原浆含量 1~10%辅料糖或其他调味剂 5~7%稳定剂0.02~0.13%护色剂 0.04~1% 余量为水上述鲜竹叶原浆为用天然竹叶加定量水打浆成鲜竹叶浆混合液之后,扣除加入的定量水,所余天然浆状竹叶部分。
2.按权利要求1所说的保健饮料,其特征在于所说稳定剂至少是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之一。
3.按权利要求1所说的保健饮料,其特征是所说护色剂至少是异抗坏血酸钠、β-环状糊精、植酸、三聚磷酸钠之一。
4.按权利要求3所说的保健饮料,其特征在于所说稳定剂是羧甲基纤维素钠 0.02~0.04% 黄原胶 0.05~0.09%
5.按权利要求4所说的保健饮料,其特征是所说护色剂是异抗坏血酸钠 0.04~0.1% β-环状糊精 0.2~0.6%植酸 0.06~0.15% 三聚磷酸钠 0.08~0.15%
6.竹叶保健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鲜竹叶为主要原料,通过如下工艺步骤制备(1)热烫鲜竹叶将鲜竹叶置PH值为8~8.5的水中,由常温逐步加热至85~95℃,保持1~3分钟,捞起烫好的竹叶。(2)鲜竹叶浆混合液的制作——打浆、复绿、过滤、胶磨将热烫过的竹叶置入粉碎机粉碎,按1份重量的竹叶加0.2~8份重量的PH值为8~8.5的水一同置入打浆机进行加热及打浆,根据竹叶以及加入其中的水的总重量,按配比加入各粉末状复绿剂醋酸镁0.015~0.5‰;醋酸锌0.09~0.15‰;醋酸铜0.085~0.15‰。进行搅拌,调整并保持打浆液的PH值在8~8.5,当打浆液由常温加热到85~95℃,保持5~8分钟,冷却至70~80℃过滤之后胶磨,制得鲜竹叶浆的混合液。(3)混合、调配将配比量的糖或其他调味剂、稳定剂溶解于水,混合之后再与按配比量的主料含量换算成的鲜竹叶浆的混合液的量一起用料液混合泵溶解混合,按配比量加入纯净水定量,再按配比量加入护色剂。(4)后道工序——脱气、均质、灭菌、灌装及二次灭菌脱气温度保持在45~65℃,真空度0.08~0.1Mpa;均质温度45~65℃,压力15~25Mpa;灭菌温度115~125℃,时间4~15秒,出口温度≥85℃;灌装温度≥85℃,二次灭菌温度95~100℃,保持15~25分钟,喷淋冷却至常温。
全文摘要
竹叶保健饮料及其制备方法,以鲜竹叶原浆为主料,配以调味剂、稳定剂、护色剂为辅料,余量为水。以鲜竹叶经热烫后加水打浆,加以复绿剂醋酸镁、醋酸锌、醋酸铜,使竹叶浆恢复天然绿色,经过过滤胶磨、主辅料混合、调配以及脱气、均质、灭菌、灌装等后处理工序,完成本发明饮料制备。本发明使竹叶的全部有效成分得到食用,并保持清香爽口、淡雅宜人的竹叶风味,入口甘甜,回味无穷,最充分利用其保健功能,本发明饮料不含有害于人体的人工色素及防腐剂。为充分利用丰富的竹叶资源进行深度高附加值的工业化开发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
文档编号A23L2/52GK1404771SQ0213854
公开日2003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6日
发明者顾景林, 韩小荣 申请人:广东锦丰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