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聚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使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6205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两性聚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使用的制作方法两性聚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性聚合物,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形成微胞结构而成为输送物质的载体的两性聚合物。
背景技术
:起初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输送都是通过微脂体(liposome)作为其输送载体,直到1984年Ringsodorf等人才提出可将具有核-壳(core-shell)构造的高分子微胞使用于医学的领域,该高分子微胞可将药物包埋于微胞核内,借此可提升药物在例如肿瘤组织等处的累积量,以达到治疗疾病的功效。而现有可被使用作为药物载体的材料已有微脂体、树枝状高分子(dendrimer)及两性嵌段共聚物(amphophilicblockcopolymer)等,其中,尤以生物可降解物质制备出的两性嵌段共聚物最被广泛地研究。现有的两性嵌段共聚物(亦可称之为两性聚合物)的亲水性嵌段多源自于人工合成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聚氧乙烯(polyethyleneoxide;PEO),或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l-vinyl-2-pyrrolidinone);PVP)等聚合物,而疏水性嵌段多源自于生物可降解聚酯或脂肪酸及其衍生物,例如聚乳酸(polylacticacid;PLA)、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ole-co-glycolide);PLGA)、聚e-己内酉旨(poly(s-caprolactone);PCL)、聚b-苄基门冬氨酸(poly(P-benzylL-aspartate);PBLA)、聚苄基谷氨酸(Poly0-benzyl-L-glutamate);PBLG)、月桂酸(lauricacid)或月桂酰氯(lauroylchloride)等物质,当然也有以不能被降解的聚苯乙烯或聚异丙基丙烯酰胺(poly-N-isopropylacrylamide;PNIPAAM)等作为反应物来制备两性嵌段共聚物。一般而言,当两性聚合物在溶液中的浓度很低时,其以单一链(unimer)型式存在,但是随着该两性嵌段共聚物的浓度递增时,两性嵌段共聚物开始聚集并排列成微胞(micelle),而此时的浓度一般称之为临界微胞浓度(criticalmicelleconcentration;CMC)。该微胞可由数十至数百个共聚物分子聚集而成,且在水溶液中,一个微胞内的共聚物分子的亲水性嵌段是朝外且与水分子水合,并将疏水性嵌段包围于内,因此微胞通常是呈现球形,但是其实际大小与形状也可能会随着浓度与温度的不同而成圆柱状或层状结构。以US6,210,717为例,其所使用的疏水性嵌段即是源自于生物可降解聚酯,该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传输基因的生物可降解的聚合体微胞,如图1所示,该聚合体微胞包含亲水性聚酯-聚阳离子共聚合物91(polyester-polycationcopolymer)及疏水性聚酯-糖共聚合物92(polyester-sugarcopolymer),该聚酯-聚阳离子共聚合物91与聚阴离子的核酸8因静电交互作用而形成微胞-核酸复合体10,该聚酯-糖共聚合物92在活体内引导该微胞-核酸复合体10至细胞(图未示)内,且该聚酯-糖共聚物92包含由分子量介于5,000至10,000之间的聚酯所构成的疏水性嵌段921,及由多糖或糖化高分子(glycosylatedpolymer)所构成的亲水性嵌段922,其中所谓的糖化高分子为侧链上接枝有单糖(例如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等等)或寡糖的高分子,因此该糖化高分子本质上仍为高分子。此外,虽然该申请中亦揭示该亲水性嵌段可为多糖,但是该申请中并未对如何以多糖制作两性聚合物做进一步的说明或示例,且以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的一般经验推测,假若未对多糖与聚酯的合成做特殊设计的话,则绝大部分的聚酯会接枝在多糖的侧链上,形成高分歧(hyperbrenched)或梳状(comb)的高分子结构。再者,TatsuroOuchi等人在Biomacromolecules中所发表的论文"SynthesisofPoly(L-lactide)End-CappedwithLactoseResidue"中曾公开了两种制备聚乳酸/乳糖聚合物的方法:方法一是将如下式(al)所示的聚乳酸胺化物与一如下式(a2)所示的乳糖反应后,再与NaBH3CN反应,进而制得如下式(a3)所示的聚乳酸/乳糖聚合物,而方法二则是将如方法一中所述的聚乳酸胺化物与如下式(a4)所示的乳糖内酯(lactonolactone)反应以制备出如下式(a5)所示的聚乳酸/乳糖聚合物。但是,不论是利用方法一或方法二来制备聚乳酸/乳糖聚合物都必须先经过多个步骤先制备出聚乳酸胺化物,因此,依该论文方式制备出的两性聚合物的步骤较繁琐,制备成本较高。<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formula>另夕卜,在US5,674,830中,TanjaBrenkman等人揭示了一种制备d~C8的烷基糖苷酯(alkylglycosideesters)的方法,其是通过将烷基糖苷与酰基供体(acylgroupdonor),例如脂肪酸,在有酶催化剂存在的环境下反应而制得的,且在所述反应物与该酶催化剂接触前会先与表面活性物质(surface-activematerial)混合,进而提升烷基糖苷酯的产率。事实上,以目前现有的技术来看,要以脂肪酸或其衍生物来制备两性聚合物时,大部分是如上述专利申请所述地,需要通过添加酶催化剂来促使亲水性的糖苷和疏水性的脂肪酸或其衍生物,经由脱水反应而合成该两性聚合物,此外,为了要有较好的反应性,通常还需要添加表面活性物质,因此制备成本较咼。由上可知,现有以生物可降解聚酯或脂肪酸及其衍生物为疏水性嵌段制得的两性聚合物,不是需依前述论文中所述的繁琐且成本高的制备步骤制造,就是要进一步添加酶催化剂及表面活性物质来促使其有较好的反应性,因此使得商业利用性并不佳,所以仍有需要发展出制备步骤简易、制备成本低且不需酶催化剂的新颖的两性聚合物。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制备步骤简易、制备成本低且不需酶催化剂的两性聚合物,其是具有如下式(I)所示的化学式,且R11、R"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羟甲基、甲基或Q-C2o的烷基;R12、R13、R14、R22、R23、R^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或衍生自糖的部分;X表示CrC6的二价脂肪族基团;Y表示含有与邻近Y的NH部分形成酰胺键的羰基的生物可降解基团。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即在提供一种用于制备如上所述的两性聚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a)提供具有如下所示的化学式(III)或(IV)的糖<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formula>,其中,Z表示:,22r24丫-rzR23(IV),其中,R11、R"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羟甲基、甲基或C,-C2Q的烷基;R12、R13、R14、R22、R23、R24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或衍生自糖的部分;(b)使具有如下所示的化学式(V)的二胺,与所述步骤(a)的糖反应并借此还原胺化该糖,以得到具有如下所示的化学式(VI)的糖类胺化物,H2N—X—NH2H(V)Z—N—X—叫(VI),其中,X表示C,-C6的二价脂肪族基团;Z表示:R14.R11,OHR13R12(zi)或(Z2),且R11、R"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羟甲基、甲基或CK^的垸基;R12、R13、R14、R22、R23、RM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或衍生自糖的部分;以及(c)将经活化或未经活化的生物可降解物质与所述步骤(b)制得的糖类胺化物反应,以制得该两性聚合物,该生物可降解物质具有如下式(vn)所示的末端基团oIIIooRo2RR<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formula>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两性聚合物因具有亲水性嵌段(即式(I)中的Z,本申请亦称之为糖嵌段)与疏水性嵌段(即式(I)中的Y,本申请亦称之为生物可降解物质嵌段),所以在水溶液中能形成微胞结构,并且借此成为能包覆并输送物质的载体,因此若将本发明两性聚合物用于输送例如保养品、药物或食物等物质时,确实能达到物质输送的功能,且因其制备方式是会先将糖还原胺化成糖类胺化物,所以具有制备步骤简易、制备成本低且不需使用酶催化剂的优点。图1是说明现有聚合体微胞结构的示意图2是红外线光谱图,其显示本发明两性聚合物的特征吸收锋,其中,纵坐标为透射率(%),横坐标为波数(cm");图3是TEM图,显示本发明两性聚合物的微胞结构;图4是两性聚合物的荧光强度的比值(B75/I395)对浓度作图,用以说明如何推知实施例4的两性聚合物的临界微胞浓度,其中纵坐标为荧光强度的比值,横坐标为浓度(mg/ml)的对数值。具体实施方式申请人使用糖及生物可降解物质作为形成亲水性嵌段及疏水性嵌段的反应物,并利用双胺化合物还原胺化(reductiveamination)糖,进而制得未曾有人制备出来过的双嵌段(di-block)生物可降解共聚合物,即具有糖嵌段及生物可降解物质嵌段的两性聚合物,其中,双胺化合物的一端通过还原胺化与亲水性嵌段形成碳氮键结,而另一端则与疏水性嵌段形成酰胺键,因此用以连结该糖嵌段及该生物可降解物质嵌段的链段部分明显是不同于TatsuroOuchi等人在Biomacromolecules上所发表的论文中所提出的聚乳酸/乳糖聚合物中的聚乳酸嵌段与乳糖嵌段之间的连接链段。此外,若与US6,210,717相比,虽然该专利申请中揭示的亲水性嵌段可为多糖,但是该专利申请中并未对如何以多糖制作两性聚合物做进一步的说明,且以熟知此项
技术领域
者的一般经验推测,假若未特别设计多糖与聚酯的合成方式,则绝大部分的聚酯会接枝在多糖的侧链上,形成高分歧(hyperbrenched)或梳状(comb)的高分子结构,而非接在主链末端上,这与本发明两性聚合物的结构也是不同的,且该专利申请也没有使用用以作为形成连接链段的双胺化合物,同样地,US5,674,830亦未使用双胺化合物。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如下式(I)所示的化学式的两性聚合物HHZ—N—X—N—Y(i),其中,Z表示,且R11、R"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羟甲基、甲基或Q-C2o的垸基;R12、R13、R14、R22、R23、尺24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或衍生自糖的部分;X表示CrC6的二价脂肪族基团;Y表示含有与邻近Y的NH部分形成酰胺键的羰基的生物可降解基团。选择性地,该Z是式(Z1)或式(Z2),且其中的R12、R13、R14、R22、R23、R^各自分别表示羟基;R11、R"各自分别表示羟甲基、氢或甲基。选择性地,Z是式(Z2),且式(Z2)中的R"表示羟甲基;R22、R"各自分别表示羟基;R^表示-O——a,其中,a为l至9之间的整数。优选地,R^中的a为1。选择性地,Z是式(Z2),且式(Z2)中的R"表示羟甲基;R22、R"各自分别表示羟基;R^表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formula>选择性地,Z是式(Z2),且式(Z2)中的R21表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formula>R22、R23、R24各自分别表示羟基。优选地,式00中的X表示C,-C6的亚烷基。更优选地,该X表示亚乙基。优选地,该生物可降解基团衍生自一生物可降解聚酯、一脂肪酸或一脂肪酸衍生物。选择性地,式(I)中的Y是一具有如下化学式(II-l)所示的生物可降解基团,其中,每一重复单元中的R独立地为氢或d-d8的烷基;每一重复单元中的m独立地为0至5的整数;n为10至300的整数。优选地,该生物可降解基团衍生自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聚羟基丁酸、聚己内酯、聚羟基戊酸,或这些聚合物的单体的共聚物。更优选地,该生物可降解基团衍生自聚乳酸、聚己内酯,或这些聚合物的单体的共聚物。优选地,n为10至200的整数。选择性地,式(II-l)中的R为甲基且n^0(此时式(II-1)所示的生物可降解基团衍生自聚乳酸),或式(II-l)中的R为氢且n^4(此时式(II-1)所示的生物可降解基团衍生自聚己内酯)。选择性地,式(I)中的Y是一具有如下化学式(II-2)所示的生物可降解基团<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7</formula>,其中,R,是C广C27的烃基(hydrocarbyl)。优选地,R,是C3C27的烷基或dH^的烯基,更优选地,R^C3C23的烷基,最优选地,R,是C7C23的烷基。优选地,该生物可降解基团衍生自葵酰氯(decanoylchloride)、月桂酰氯、棕榈酰氯(palmitoylchloride)、葵酸(decanoicacid)、月桂酸、棕榈酸(palmiticacid)或油酸(oleicacid)。此外,本发明亦提供一种用于制备本发明两性聚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a)提供一具有如下所示的化学式(III)或(IV)的糖<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7</formula>,其中,R11、R"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羟甲基、甲基或C,-C2o的烷基;R12、R13、R14、R22、R23、R24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或衍生自糖的部分;(b)使具有如下所示的化学式(V)的二胺与所述步骤(a)的糖反应并借此还原胺化该糖,以得到具有如下所示的化学式(VI)的糖类胺化物,H2N—X—NH2(v)Z—5—X—NH2(VI),其中,X表示d-C6的二价脂肪族基团;Z表示R/RR义/OHR13R12(Zl)或,且R11、R"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羟甲基、甲基或d-C2o的烷基;R12、R13、R14、R22、R23、R"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或衍生自糖的部分;以及(c)将经活化或未经活化的生物可降解物质与所述步骤(b)制得的糖类胺化物反应,以制得该两性聚合物,该生物可降解物质具有如下式(VII)所示的末端基团<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8</formula>(vn),其中,Q是0H、F、Cl、Br或I。优选地,在所述步骤(c)中,当式(VII)中的Q为OH时,该生物可降解物质是经活化的生物可降解物质,且其是通过将该生物可降解物质溶解于溶剂中,并与活化剂反应而完成活化的,该溶剂选自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二甲基甲酰胺(dimethylformamide;DMF)、二甲基乙酰胺(dimethylacetamide;DMAC)或它们的组合。该活化剂选自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N,N'-dicyclohexylcarbodiimide;DCC)、N,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N,N'-diisopropylcarbodiimide;DIC)、l-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l-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hydrochloride)或它们的组合。此外,由于所述步骤(b)的二胺与所述步骤(a)的糖反应时,除了得到具有如上述化学式(vi)的糖类胺化物外,还有可能会产生如下述化学式(vr)的带正电糖类胺化物,因此为了稳定并提升该糖类胺化物的产量,优选地,所述步骤(b)还进一步添加能让该带正电糖类胺化物形成不可逆的单键的碳氮键结的还原剂,该还原剂选自氢硼化钠(NaBH4)、氰硼氢化钠(NaBH3CN)或它们的组合。或者,也可以选择通过通入氢气进行高压氢化反应来形成该不可逆的单键的碳氮键结。Z'=N~X~~NH2(vr)9其中,X表示C,-C6的二价脂肪族基团;Z'表示:R义力HR'之>,OHR13R12(Zl')或(z'),且R11、R"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羟甲基、甲基或C,-C2o的烷基;R12、R13、R14、R22、R23、1124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或衍生自糖的部分。更进一步地,以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例(即聚乳酸/乳糖聚合物)来说明本发明制备方法中各步骤的反应情形首先,将具有如下所示的化学式(pl)的乳糖与具有如下所示的化学式(p2)的乙二胺混合,并借此还原胺化乳糖,以得到具有如下所示的化学式(p3)的乳糖胺化物,及/或具有如下所示的化学式(p3')的带正电乳糖胺化物HQ(Pl)H,N(P2)HQOH(p3),接着,添加氢硼化钠使带正电乳糖胺化物(p3,)变为乳糖胺化物(p3),最后将多个具有如下所示的化学式(p4)的聚乳酸活化,并使该经活化的聚乳酸与前面得到的乳糖胺化物反应,以制得多个具有如下所示的化学式(p5)的两性聚合物,其中,n为30至50的整数。优选地,所述步骤(a)的糖的分子量不大于20,000,更优选地,介于1S0至20,000之间,又更优选地,介于300至10,000之间,最优选地,介于300至7,000之间。在本申请具体例中所使用的糖的分子量约为342。适用于本发明的糖可以是单糖、双糖或多糖。举例来说,当式(m)或式(IV)中的R12、R13、R14、R22、R23、R24各自分别表示羟基,而R11、R21表示羟甲基时,即是代表例如D-葡萄糖(D-Glucose)、D-甘露糖(D-Mannose)、D-半乳糖(D-Galactose)、D-太洛糖(D-Talose)、D-异葡萄糖(D-Gulose)、D-艾杜糖(D-Idose)、D-阿罗糖(D-Allose)、D-异别体糖(D-Altrose)、L-艾杜糖(L-Idose)、L-异葡萄糖(L隱Gulose)或L-葡萄糖(L腸Gl訓e)等的单糖。此夕卜,R11、R"也可以表示氢,例如D-核糖(D-Ribose)、D-阿拉伯糖(D-Arabinose)、D-木糖(D-Xylose)或D-来苏糖(D-Iyxose)等的单糖。再者,R11、R"还可以表示甲基,例如L-岩藻糖(L-Fucose)、L-鼠李糖(L-Rhamnose)、D-岩藻糖(L-Fucose)或D-鼠李糖(D-Rhamnose)等的单糖。补充说明的是,上述的式(III)所呈现的是五环型态的五环糖,而式(IV)则是呈现六环型态的六环糖,但是不论是五环糖还是六环糖都适用于作为本申请的反应物。就适用于本发明的双糖及多糖部分,以下只以式(IV)形式来做说明,但是亦可替换为式(III)形式。选择性地,所述步骤(a)的式(IV)中的R"表示羟甲基;R22、R"各自分别表示羟基;RM表示譬如当上述表示R^的化学式中的a为1时,式(IV)所表示的糖即是纤维二糖、麦芽糖、乳糖或葡聚糖;当a=2时,式(IV)所表示的糖即是麦芽三糖;当『3时,式(IV)所表示的糖即是麦芽四糖。同理,可通过将a代入4至9不同的数值而得到代表其它多糖的化学式,例如聚半乳糖、纤维多糖、聚葡萄糖或聚甘露糖等等。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例中所使用的糖为乳糖,本申请的另一个具体实例中所使用的糖为葡聚糖。选择性地,所述步骤(a)的式(IV)中的R"表示羟甲基;R22、R"各自分别表示羟基;1124表示;R22、R23、R"各自分别表示羟基。此时,式(IV)所表示的糖可为龙胆二糖此时,式(IV)所表示的糖为潘糖(Panose)。选择性地,所述步骤(a)的式(IV)中的R"表示:(Gentiobiose)、异麦芽糖(Isomaltose)或蜜二糖(Melibiose)。优选地,所述步骤(b)的式(V)中的X表示d-C6的亚烷基。更优选地,该x表示亚乙基。优选地,所述步骤(c)中的生物可降解物质选自生物可降解聚酯、脂肪酸或脂肪酸衍生物。选择性地,所述步骤(c)中的生物可降解物质具有如下式(VII-l)的化学式(即为一种生物可降解聚酯),其中,每一重复单元中的R独立地为氢或C,-Q8的烷基;每一重复单元中的m独立地为0至5的整数;n为10至300的整数。此吋,优选地,该生物可降解物质的分子量是不大于25,000,更优选地,介于500至25,000之间,又更优选地,介于500至13,000之间,最优选地,介于1000至10,000之间。优选地,该生物可降解物质选自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聚羟基丁酸、聚己内酯、聚羟基戊酸,或这些聚合物的单体的共聚物。更优选地,该生物可降解物质是聚乳酸、聚己内酯,或这些聚合物的单体的共聚物。但是不应以上述聚酯为限,具有疏水性质且经活化后可与糖类胺化物反应者皆适用于本申请。选择性地,式(VII-1)中的R为甲基且m=0(此时的式(VII-1)表示聚乳酸),或式(VII-l)中的R为氢且m-4(此时的式(Vn-l)表示聚己内酯)。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例中所使用的生物可降解物质即是重量平均分子量约为3200的聚乳酸(此时,上述式(VII-l)中的n为3O至50的整数);本申请的另一个具体实例中所使用的生物可降解物质即是重量平均分子量约为5600的聚乳酸(此时,上述式(VII-l)中的n为70至80的整数);本申请的又一个具体实例中所使用的生物可降解物质即是重量平均分子量约为17,000的聚己内酯(此时,上述式(VII-l)中的n为130至150的整数)。(VII-1)选择性地,所述步骤(c)中的生物可降解物质具有如下式(VII-2)的化学式(即为一种脂肪酸或其衍生物)OIIE—C——R'(VII-2),其中,R'的定义及其较佳、更佳及最佳的范围皆与前述的两性聚合物中的式(II-2)中的R,相同,而E是OH、F、Cl、Br或I。优选地,E是OH或Cl。优选地,该生物可降解物质选自葵酰氯、月桂酰氯、棕榈酰氯、葵酸、月桂酸、棕榈酸或油酸。但是不应以上述脂肪酸及其衍生物为限,凡是具有疏水性质且经活化后可与糖类胺化物反应者皆适用于本申请。在本申请的具体例中,发明人使用的生物可降解物质分别有葵酰氯、月桂酰氯、棕榈酰氯及油酸。此外,本发明亦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两性聚合物的用途,该两性聚合物是被用于作为一个将物质输送至生物体内的载体,该物质选自保养品、药物或食物。适用于本申请的保养品有例如鞣花酸(ellagicacid)、辅酶Q10(CoenzymeQ10)、熊果素(arbutin)及维他命A、C、E(vitaminA、C、E)等等;药物有例如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B)、紫杉醇(paclitaxol)及阿霉素(adriamycin;ADM)等等。本发明两性聚合物由于包含亲水性的糖嵌段及疏水性的生物可降解物质嵌段,因此可以形成微胞结构,并借此将保养品、药物或食物等物质包覆于其中来进行输送,进而提高药物等物质的导入或经皮吸收效率,且能控制所述物质的释放,此外,使用者进一步还可以通过调控亲/疏水性嵌段的长度来操控该两性聚合物形成的微胞的大小,因此该两性聚合物具有制备简单且可变化性大的优点。<实施例>本发明将就以下实施例来作进一步说明,但是应了解的是,所述实施例只为例示说明之用,而不应被解释为本发明实施的限制。以下所述的聚乳酸和聚己内酯是参照US4,057,537及US4,643,734等美国专利申请所揭示的共聚物制备方式来制备,本申请实施例1及2中所使用的聚乳酸的重量平均分子量依序分别约为3200及5600,实施例3中所使用的聚己内酯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约为17,000。但是适用于本申请的聚乳酸和聚己内酯的制备方式并不以此为限。另,实施例4至7中所使用的月桂酰氯及葵酰氯是购自于Aldrich,型号分别为CASNo.112-16-3与CASNo.l12-13-0;棕榈酰氯是购自于Acros,型号为CASNo.l12-67-4;油酸是购自于ECHO,型号为CASNo.112-80-1。糖类胺化物<制备例1>乳糖胺化物的制备步骤如下(1)将102.6g的乳糖(分子量为342)于室温下分散于300ml的去离子水中,使其均匀溶解并形成乳糖溶液。(2)将18g的乙二胺于室温下分散于10ml的去离子水中,使其均匀溶解并形成乙二胺溶液。(3)缓慢地将步骤(1)的乳糖溶液滴至步骤(2)的乙二胺溶液中,以磁石搅拌4小吋,进而制得含有如前述化学式(p3)所示的乳糖胺化物及/或如前述化学式(p3')所示的带正电乳糖胺化物的水溶液。(4)于冰浴下,在所述步骤(3)的水溶液中加入12.5g的氢硼化钠并以磁石搅拌1天,使其中的带正电乳糖胺化物(p3')还原成乳糖胺化物(p3)。(5)将经步骤(4)处理过的水溶液中的水分抽干,并利用丙酮和甲醇的混合液来纯化该乳糖胺化物,进而得到经纯化的乳糖胺化物。为确认步骤(5)制得的产物确实为乳糖胺化物,申请人将得到的乳糖胺化物以核磁共振仪(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由BRUKER所制造,型号为ADVANCED300)进行结构鉴定,其结果如下'H(300MHz,D20):54.38(d,J=7,0Hz,HIofgalactose),4.19~4.04(m,1H,sugar),3.89~3.83(m,1Hsugar),3.773.52(m,9H,sugar),3.48~3.33(m,1H,sugar),3.193.03(m,4H,CH2N),2.98~2.83(m,2H,CH2N),所以该产物确实为如化学式(p3)所示的乳糖胺化物。<制备例2>葡聚糖胺化物的制备步骤与制备例1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步骤(l)中的乳糖是以50g的葡聚糖(重量平均分子量为15000-20000)取代;所述步骤(2)中的乙二胺的用量改为2g;所述步骤(4)中的氢硼化钠的用量改为1.2g,且制备例2制得的最终产物为经纯化的葡聚糖胺化物。<制备例3>本制备例是以与制备例1相同的制备步骤制备经纯化的乳糖胺化物,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步骤(l)中的乳糖的用量改为50g;所述步骤(2)中的乙二胺的用量改为50g;所述步骤(4)中的氢硼化钠的用量改为10g。两性聚合物聚酯/乳糖两性聚合物<实施例1>制备步骤本实施例的制备步骤如下(1)在室温下,将20g的聚乳酸(重量平均分子量约为3200)溶解于二甲基亚砜(浓度控制为0.5g/ml),并以1.5g的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进行活化反应,历时约4小时,以得到经活化的组成物。(2)在室温下,在步骤(1)中的经活化的组成物中加入2.5g的制备例1所制得的乳糖胺化物,反应4~8小时,以制得如下式(el)所示的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其中n为30-50的整数(式(el)与前述式(p5)相同)(el)。(3)利用透析膜纯化该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并使用SephadexG25胶柱层析(gelcolumnchromatography)确认其纯度,借此制得经纯化的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结构鉴定申请人分别以红外线光谱仪(FourierTransformInfrared(FT-IR),由PerkinElmer公司所制造,型号为T1)及核磁共振仪对实施例1的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妙鄉谱汉(Fr-/W以红外线光谱仪对该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其各特征吸收峰的位置如图2所示,图2中的纵坐标为透射率(%),横坐标为波数(cirT1)。由图2可知,在1133cnT1、1191cm-1及121lcm—1处出现C-0伸展(stretch)吸收峰;在1416cm"处出现C-N伸展吸收峰(也就是前述<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26</formula>式(el)中的一NH—C—中的碳氮键结);在1574咖-处出现乳糖胺化物部分的C-N伸展吸收峰;在1623cm"处出现酰胺键的C=0基团吸收峰;在1750cm"处出现聚乳酸的C=0基团吸收峰;在2850cm"及2928cm-1处出现SP3轨道的C-H伸展吸收峰;在3321cm—1处出现OH基团吸收峰收峰。孩麟微以核磁共振仪对该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其结果如下&(300MHz,D6-DMSO),d5.55(d,J=5.8Hz,1H,HIoflactose),5.17(Quartet,J=5.3Hz,CHofPLA),3.8~2.7(m,18H,sugar,NCH2-CH2N),1.6(d,J=5.3Hz,CH3ofPLA)。通过上述的红外线光谱仪(FT-IR)及核磁共振仪(NMR)的鉴定结果,特别是红外线光谱上出现在1623cm—1上代表酰胺键的C=0基团特征吸收锋,应证了本实施例所制得的产物确实为具有如上式(el)所示的化学式的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激敏预纖(T卿麟将实施例1制得的经纯化的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分散于水溶液中,以形成的胶体溶液,并取适量的胶体溶液滴于铜网(coppergrid)上,待其干燥后,再进行负染色(negativestaining),即取20^1的2%磷钨酸钾溶液(potassiumphosphotungstate)溶液滴于该铜网上染色5至10分钟后,以滤纸吸干多余液体,并使其于空气中自然干燥,再以TEM观察。申请人透过TEM观察,可发现本发明两性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确实可形成微胞结构,如图3所示。<实施例2>实施例2是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制备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步骤(l)中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约为3200的聚乳酸是以重量平均分子量约为5600的聚乳酸取代。<实施例3〉本实施例的制备步骤如下(1)在室纟显下,将5g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约为17,000的聚己内酯溶解于二甲基亚砜(浓度控制为0.1g/ml),并以0.3g的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进行活化反应,历时约9小时,以得到经活化的组成物。(2)在室温下,在步骤(l)中的经活化的组成物中加入5g的制备例2所制得的葡聚糖胺化物,反应48小时,以制得如下式(e2)所示的聚己内酯/葡聚糖两性聚合物,其中n为130~150的整数'OH(3)通过重复地将制得的聚己内酯/葡聚糖两性聚合物分散于二氯甲垸中,再通过甲醇使其沉淀来进行纯化,借此制得经纯化的聚己内酯/葡聚糖两性聚合物。脂肪酸衍生物/乳糖两性聚合物或脂肪酸/乳糖两性聚合物<实施例4>制备步骤本实施例的制备步骤如下(l)在室温下,将50g的制备例3所制得的乳糖胺化物分散于100ml的去离子水(0.5g/ml)中,并添加3g的月桂酰氯,反应48小时,以制得如下式(e3)所示的月桂酰氯/乳糖两性聚合物OH(2)利用乙醚去除未反应的月桂酰氯借此制得经纯化的月桂酰氯/乳糖两性聚合物。结构鉴定申请人以红外线光谱仪对实施例4的月桂酰氯/乳糖两性聚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其各特征吸收峰的位置为在1150cm"、1193cm"及1215cm"处出现C-O伸展吸收峰;在1416cm"处出现C-N伸展吸收峰(也就是前述式(e3)O中的一NH—C一中的碳氮键结);在1575cm"处出现乳糖胺化物部分的C-N伸展吸收峰;在1635cm"处出现酰胺键的C=0基团吸收峰;在2853cm"及2932cm"处出现SP3轨道的C-H伸展吸收峰;在3321cm—1处出现OH基团吸收峰。<实施例5及6〉实施例5及6是以与实施例4相同的步骤制备脂肪酸衍生物/乳糖两性聚合物,不同的地方在于所述步骤(l)中的月桂酰氯分别是以2.6g的葵酰氯及3.8g的棕榈酰氯取代,且其所制得的葵酰氯/乳糖两性聚合物及棕榈酰氯/乳糖两性聚合物的化学式分别如下式(e4)及(e5)所示<实施例7>制备步骤本实施例的制备步骤如下(1)在室温下,将5g的油酸溶解于20ml的四氢呋喃(tetrahydrofbran)中,并以4g的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进行活化反应,历时约9小时,以得到经活化的组成物。(2)在室温下,在步骤(l)中的经活化的组成物中加入6.4g的制备例3所制得的乳糖胺化物,反应48小时,以制得如下式(e6)所示的油酸/乳糖两性聚合物(3)通过重复地将制得的油酸/乳糖两性聚合物通过甲醇使其沉淀来进行纯化以制得经纯化的油酸/乳糖两性聚合物。结构鉴定申请人以红外线光谱仪对实施例7的油酸/乳糖两性聚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其各特征吸收峰的位置为在1159cm"、1186cm"及1229cm"处出现C-0伸展吸收峰;在1420cm—1处出现C-N伸展吸收峰(也就是前述式(e6)中的O一NH—C一中的碳氮键结);在1436cm'1处出现油酸部分的不饱和CKM申展吸收峰;在1569cm"处出现乳糖胺化物部分的C-N伸展吸收峰;在1621cm'1处出现酰胺键的CO基团吸收峰;在2850cm"及2926cm'1处出现SP3轨道的C-H伸展吸收峰;在3323cm—1处出现OH基团吸收峰。临界微胞浓度的测量为要测量不同种类的两性聚合物的临界微胞浓度,本专利发明人先将所获得的两性聚合物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其浓度依序为10—'、10—2、l(T3、1()4及10-5mg/ml,再使其与浓度约为6xl(T7M的焦油脑(pyrene)溶液混合,并以超音波震荡约15分钟,再静置24小时,接着,以荧光光谱仪(Spectrofluorophotometer;型号为HitachiModel4500)进行临界微胞浓度的测试。之所以使用焦油脑的原因是焦油脑会发出荧光,因此可以通过其荧光发射(emission)光谱推知本申请两性聚合物的临界微胞浓度。测试时,发明人将荧光光谱仪的激发光波长(excitationwavelength)设定在339nm,发射光波长(emissionwavelength)设定在350nm至400nm之间,接着,通过观察发射光谱随浓度的变化的情形,并利用第一及第三振动带的荧光强度比值(11/13)对高分子浓度作图,即可推估出临界微胞浓度。以实施例4的月桂酰氯/乳糖两性聚合物为例,本案发明人将该两性聚合物在波长为375nm与395nm的荧光强度比值(1375/1395)对浓度的对数值作图,如图4所示,再分别于1375/1395的强度比值变异不大的实验点(共聚物浓度较低区域)与强度比值明显改变的实验点各取一直线,两直线的交点即定义为临界微胞浓度,所以由图4可以推知实施例4的月桂酰氯/乳糖两性聚合物的临界微胞浓度为0.2mg/ml。同样地,发明人可推知实施例1及2的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实施例5的葵酰氯/乳糖两性聚合物及实施例6的棕榈酰氯/乳糖两性聚合物的临界微胞浓度分别为0.04mg/ml、0.003mg/ml、1.5mg/ml及0.1mg/ml。由上述数据可知,本发明的两性聚合物确实能形成微胞,且最高的临界微胞浓度也只需1.5mg/ml。微胞包覆有鞣花酸的聚乳酸/乳糖微胞<使用例1>将实施例1制得的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形成分散液,再将适量的鞣花酸溶于酒精中,并缓慢地加入含有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的分散液中,使鞣花酸与两性聚合物的重量比为1:9。接着,以超音波均匀震荡15分钟后,再以透析方式逐渐形成多个包覆有鞣花酸的聚乳酸/乳糖微胞,并以冷冻干燥法去除残余水分,进而得到多个经干燥的包覆有鞣花酸的聚乳酸/乳糖微胞,并进一步通过定量分析得知其包覆量为6.23wt%,如下表1所示,所谓的包覆量(loadingcontent)是指以最终微胞总重量计,被包覆的鞣花酸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使用例2〉使用例2是以与使用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多个经干燥的包覆有鞣花酸的聚乳酸/乳糖微胞,不同的地方在于本使用例是以实施例2制得的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取代实施例1制得的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而其经由定量分析测得的包覆量分别为6.29重量%,如下表1所示。包覆有鞣花酸的聚己内酯/葡聚糖微胞<使用例3>使用例3是以与使用例1相同的步骤制备微胞,不同的地方在于本使用例是以实施例3制得的聚己内酯/葡聚糖两性聚合物取代实施例1制得的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因而制得多个经干燥的包覆有鞣花酸的聚己内酯/葡聚糖微胞,而其经由定量分析测得的包覆量为3.81wt7。,如下表l所不。包覆有鞣花酸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微胞<比较例1>比较例1是以与使用例1相同的步骤制备微胞,不同的地方在于本比较例是以现有分子量约为4200的聚乳酸/聚乙二醇聚合物取代该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因而制得多个经干燥的包覆有鞣花酸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微胞,而其经由定量分析测得的包覆量为3.75wt7。,如下表1所示。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2</column></row><table>未经包覆的鞣花酸<比较例2>比较例2是先将适量的鞣花酸溶于酒精中,以形成浓度为lmg/ml的鞣花酸溶液,再取72^的该鞣花酸溶液,并加水将其稀释至总体积为1ml,进而得到未经包覆的鞣花酸测试液。包覆有熊果素的聚乳酸/乳糖微胞<使用例4>将实施例1制得的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分散于丙酮中形成分散液,再将适量的熊果素溶于少量的去离子水中,并缓慢地加入含有聚乳酸/乳糖两性聚合物的分散液中,使熊果素与两性聚合物的重量比为1:20。接着,以均质机快速搅拌5分钟(转速设定为10000rpm),再以减压浓縮机(厂牌polytron;型号systemPT6100)去除该分散液中的丙酮,进而形成多个包覆有熊果素的聚乳酸/乳糖微胞,并进一步通过定量分析得知其包覆量为2.71wt%。虽然此使用例测得的包覆量较低,但是申请人可以通过调整熊果素与两性聚合物的用量比使包覆量提升。包覆有辅酶QIO的月桂酰氯/乳糖微胞<使用例5>将重量比约为10:1的实施例4制得的月桂酰氯/乳糖两性聚合物与辅酶Q10均匀分散于四氢呋喃中以形成分散液,再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中并以均质机快速搅拌5分钟(转速设定为10000rpm),再以减压浓縮机去除该分散液中的四氢呋喃,进而形成多个包覆有辅酶Q10的月桂酰氯/乳糖微胞(浓度约10mg/ml),并进一步通过定量分析得知其包覆量为9.6wt7。。包覆有辅酶Q10的棕榈酰氯/乳糖微胞<使用例6>本使用例是以与使用例5相同的操作方式制备多个经包覆有辅酶Q10的棕榈酰氯/乳糖微胞,不同的地方是以实施例6制得的棕榈酰氯/乳糖两性聚合物取代实施例4制得的月桂酰氯/乳糖两性聚合物,且经进一步通过定量分析得知其包覆量为6.4重量%。体外经皮穿透测试关于体外经皮穿透测试,申请人是以包覆有鞣花酸的微胞及未经包覆的鞣花酸为例子来做比较,首先,将适量的使用例1制得的经干燥的包覆有鞣花酸的聚乳酸/乳糖微胞、使用例3制得的经干燥的包覆有鞣花酸的聚己内酯/葡聚糖微胞,以及比较例1制得的经干燥的包覆有鞣花酸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微胞,分别溶于水中以各自形成微胞浓度为1.2mg/ml的聚乳酸/乳糖微胞测试液(以下以使用例1的测试液表示)、聚己内酯/葡聚糖微胞测试液(以下以使用例3的测试液表示)及聚乳酸/聚乙二醇微胞测试液(以下以比较例1的测试液表示)。接着,将使用例1的测试液、使用例3的测试液、比较例1的测试液,及比较例2的未经包覆的鞣花酸测试液分别进行体外经皮穿透测试(参考Journalofpharmaceuticalandbiomedicalanalysis40(2006),,Experimentaldesignforinvitroskinpenetrationstudyofliposomalsuperoxidedismutase,,中第1190页上所记载的测试程序进行测试),该测试是以猪皮(半深度的皮肤,即包含表皮及部分真皮的皮肤)作为测试样品,并将该样品固定于穿透面积约为0.785cm2的法兰兹槽室(FranzCell)上,在37士0.2。C下进行历时24小时的经皮穿透测试,其结果如下表2所示,就微胞而言,该表2中的经皮透射率(skinpenetrationratio)是代表经皮穿透测试分别进行24小时后,经皮穿透的鞣花酸量相对于原被包覆于微胞中的包覆量的重量百分比;就未经包覆的鞣花酸而言,该表2中的经皮透射率则是代表经皮穿透测试进行24小时后,经皮穿透的鞣花酸量相对于鞣花酸原始使用量的重量百分比,当其数值愈大时,表示其穿透量愈高。<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4</column></row><table>由表2的数据来看,以本发明两性聚合物包覆的物质的皮肤透射率确实比未经包覆的物质的皮肤透射率来得高,此外,进一步通过下述的数学式(q)还可以计算出包覆有鞣花酸的聚乳酸/乳糖微胞测试液相对于未经包覆的鞣花酸测试液的皮肤穿透效能提升了37,8%((12.17-8.83)/8.83)。皮肤穿透效能=〔(包覆有鞣花酸的聚乳酸/乳糖微胞测试液的经皮透射率一未经包覆的鞣花酸测试液的经皮透射率)/未经包覆的鞣花酸测试液的经皮透射率〕xl00%(q)综上所述,本发明两性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确实可以形成微胞结构,并借此包覆如鞣花酸及辅酶Q10等物质,成为能输送物质的载体,且从经皮穿透测试的结果亦可证实以本发明两性聚合物包覆的物质的皮肤透射率比未经包覆的物质的皮肤透射率来得高,此外,申请人通过选用适当种类及用量的生物可降解物质(如生物可降解聚酯)与糖制备出的两性聚合物的皮肤穿透效能甚至可以被提升约40%。因此,若将本发明两性聚合物使用于输送例如保养品、药物或食物等物质时,其确实能形成微胞结构并能提供良好的包覆及经皮穿透的能力,再者,本发明两性聚合物的制备步骤简便且具有低制备成本及不需要使用酶催化剂的优点,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该两性聚合物具有如下式(I)所示的化学式其中,Z表示或,且R11、R21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羟甲基、甲基或C1-C20的烷基;R12、R13、R14、R22、R23、R24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或衍生自糖的部分;X表示C1-C6的二价脂肪族基团;Y表示含有与邻近Y的NH部分形成酰胺键的羰基的生物可降解基团。2.<image>imag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image>3.<image>imag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image>4.<image>imag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image>5.<image>imag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image>6.<image>imag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image>-种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该两性聚合物具有如下式(I)所示的化学式:其中,Z表示:HHZ—N—X—N—Y(I)R14,OHR13(Zl)或R"(Z2),且R'1、R"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羟甲基、甲基或C广C2o的烷基;R12、R13、R14、R22、R23、R24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或衍生自糖的部分;X表示C,-Q的二价脂肪族基团;Y表示含有与邻近Y的NH部分形成酰胺键的羰基的生物可降解基团。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R12、R13、R14、R22、R23、1124各自分别表示羟基。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R"、R"各自分别表示羟甲基、氢或甲基。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Z是式(Z2),且式(Z2)中的R"表示羟甲基;R22、R"各自分别表示羟基;R^表示OH<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2</formula>,其中,a为l至9之间的整数。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R^中的a为l。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Z是式(Z2),且式(Z2)中的R"表示羟甲基;R22、&3各自分别表示羟基;R"表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7.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Z是式(Z2),且式(Z2)中的R"表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8.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式(I)中的X表示CrC6的亚垸基。9.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可降解基团衍生自生物可降解聚酯、脂肪酸或脂肪酸衍生物。10.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式(I)中的Y是具有如下化学式(II-1)所示的生物可降解基团<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其中,每一重复单元中的R独立地为氢或C,-ds的垸基;每一重复单元中的m独立地为0至5的整数;n为10至300的整数。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可降解基团衍生自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聚羟基丁酸、聚己内酯、聚羟基戊酸,或这些聚合物的单体的共聚物。12.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可降解基团衍生自聚乳酸、聚己内酯,或这些聚合物的单体的共聚物。;R22、R23、R24各自分别表示羟基。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式(II-1)中的R为甲基im=0。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式(U-1)中的R为氢且m=4。15.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式(I)中的Y是具有如下化学式(II-2)所示的生物可降解基团<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4</formula>其中,R'是OC27的烃基。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R'是CVC27的垸基或C,3-C2,的烯基。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R'是QrC23的烷基。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两性聚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生物可降解基团衍生自葵酰氯、月桂酰氯、棕榈酰氯、葵酸、月桂酸、棕榈酸或油酸。19.一种用于制备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两性聚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提供具有如下所示的化学式(III)或(IV)的糖,其中,R11、R"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羟甲基、甲基或d-C2o的烷基;R12、R13、R14、R22、R23、R24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或衍生自糖的部分;(b)使具有如下所示的化学式(V)的二胺与所述步骤(a)的糖反应并借此还原胺化该糖,以得到具有如下所示的化学式(VI)的糖类胺化物,H2N—X—NH2(v)Z—3—X—NH2(VI),其中,X表示C]-Q的二价脂肪族基团;Z表示R'之,R11R13R12(Zl)或R2j(Z2),且R11、R"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羟甲基、甲基或C,-C2o的垸基;R'2、R'3、Rl4、R22、R23、R24各自分别表示氢、羟基或衍生自糖的部分;以及(c)将经活化或未经活化的生物可降解物质与所述步骤(b)制得的糖类胺化物反应,以制得所述两性聚合物,所述生物可降解物质具有如下式(VII)所示的末端基团<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5</formula>(VII),其中,Q是OH、F、Cl、Br或I。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还进一步添加还原齐IJ,该还原剂选自氢硼化钠、氰硼氢化钠或它们的组合。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c)中,当式(VII)中的Q为OH时,所述生物可降解物质是经活化的生物可降解物质,且其是通过将该生物可降解物质溶解于溶剂中,并与活化剂反应而完成活化的,该溶剂选自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或它们的组合,该活化剂选自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N,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1一乙基-3_(3_二甲基胺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或它们的组合。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的糖的分子量介于180至20,000之间。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的糖的分子量介于300至10,000之间。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的式(III)中的R12、R'3及R'4以及式(IV)中的R22、R23及R24各自分别表示羟基。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的式(III)中的R"以及式(IV)中的R"各自分别表示羟甲基、氢或甲基。26.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的式(IV)中的R21表示羟甲基;R22、R"各自分别表示羟基;1124表示OH,其中,a为l至9之间的整数。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f中的a为l。28.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的式(IV)中的R21表示羟甲基;R22、R"各自分别表示羟基;R^表示OH29.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的式(IV)中的R21表示OHHO';R22、R23、R24各自分别表示羟基。3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的式(V)中的X表示d-C6的亚垸基。3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的生物可降解物质选自生物可降解聚酯、脂肪酸或脂肪酸衍生物。3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的生物可降解物质具有如下式(VII-1)的化学式<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7</formula>(VII-1),其中,每一重复单元中的R独立地为氢或d-C,s的垸基;每一重复单元中的m独立地为0至5的整数;n为10至300的整数。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的生物可降解物质的分子量介于500至25,000之间。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的生物可降解物质的分子量介于500至13,000之间。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的生物可降解物质的分子量介于1000至10,000之间。36.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的生物可降解物质选自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聚羟基丁酸、聚己内酯、聚羟基戊酸,或这些聚合物的单体的共聚物。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的生物可降解物质是聚乳酸、聚己内酯,或这些聚合物的单体的共聚物。38.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的式(VII-l)中的R为甲基且m-O。39.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的式(VII-l)中的R为氢且m=4。40.如权利要求i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的生物可降解物质具有如下式(VII-2)的化学式<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8</formula>E——C一R'(VII-2),其中,R,是C3-C27的烃基;E是OH、F、Cl、Br或I。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R,是CrC27的烷基或C13-C21的烯基。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R,是CVC23的烷基。43.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E是0H或C1。44.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生物可降解物质选自葵酰氯、月桂酰氯、棕榈酰氯、葵酸、月桂酸、棕榈酸或油酸。45.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两性聚合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该两性聚合物是被用作将物质输送至生物体内的载体,该物质选自保养品、药物或食物。全文摘要一种具有如式(I)所示的化学式的两性聚合物,其中,Z表示如右下式(Z1)和(Z2);X表示C<sub>1</sub>-C<sub>6</sub>的二价脂肪族基团;Y表示含有与邻近Y的NH部分形成酰胺键的羰基的生物可降解基团,其中,式(Z1)中的R<sup>11</sup>、R<sup>12</sup>、R<sup>13</sup>及R<sup>14</sup>以及式(Z2)中的R<sup>21</sup>、R<sup>22</sup>、R<sup>23</sup>及R<sup>24</sup>与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所定义的相同。文档编号A23L1/48GK101412806SQ20081016670公开日2009年4月22日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7日优先权日2007年10月18日公开号200810166704.0发明者刘家昌,张根源,纪法成申请人:远东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