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能热风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8739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效节能热风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风发生炉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的高效节 能热风炉。
背景技术
我国常用茶叶杀青加工机械的热风发生炉热效率仅为30%—50%,大多数热 风发生炉的热效率在40%左右。热风发生炉热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炉灶结构不合理,炉膛大、火力分散,燃料燃烧产生的游离碳粒子因不完全燃 烧而产生黑烟。排放的废气达不到要求,黑度和烟尘严重超标,排烟温度过高。 ②机体和炉灶体的隔热保温性能欠好,导热材料本身或因为发生了化学变化等
原因导致导热性能差,散热损失严重。③炉外壁长期积灰直接影响热量传递效 果差。
目前茶叶配套的热风发生炉已从原来的横火管砖砌炉全金属热风炉向节能 热风炉发展,其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燃 煤热风炉污染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各类问题的不足而提出的一种理想方 案,它可以扩大火管传导热面积,改变烧火方向,且螺旋式二次进风使燃烧充 分、温度稳定,节约能源。
本实用新型所釆取的技术方案是炉体内壳外围设排气管,进风口与出风
口相连形成二次进风,在热风炉火管内壁设置进风导板;烟囱为夹层低烟囱, 内设抽风机,向下通排水沟或水池;炉门上方设可调风门。
本高效节能热风炉炉体外围的风道能产生干热风,主风道以二次进风装置。 螺旋式进风,扩大火管传导热面积,改变烧火方向,强化燃烧,使燃烧充分, 排烟齒为夹层低烟囱,使热气经热交换循环更节能。该装置既能达到产生高温 热风的目的,还具有集高温干热风一机化的特点。

图l为本实用新型外观示意图。
图2为图1剖视图。 图3为烟囱排烟管示意图。 图4为烟囱排烟管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高效节能热风炉由炉体的外壳5、中层壳14、内壳6、炉芯ll、冷风进风 口l、出风口2、排气道3、进风导板9、隔热层4、 12、进料口7、出料口8、可调 风门IO、排废气口即排烟口13和烟囱的排气量调节阀15、排水气封口网16、回 热气调节阀17、以及抽风机18等部分组成。
炉体的一边设有冷风进风口l,炉体的侧部设有燃气进料口7、出风口2、排 气道3;另一边设有进料口7、出料口8,炉灶釆用特制多排风孔圆体炉芯ll,利 用炉体外围的排气道3产生干热风的方法,换热器型式为喷流式(图中没有表 示),预热进风,进风口1与出风口2相连,形成二次进风,使炉膛直接进风为螺 旋式进风,使其进风力强而有力,强化燃烧,燃烧彻底,缩短无效燃烧时间, 炉温容易升,燃烧充分而不产生黑烟,使炉膛温度大大提高,温度稳定、波动 小,可节约燃料30 %以上。另外,排烟的烟囱由原来直高烟囱直接向高空排烟 改成为夹层低烟囱,烟囱内层排烟简由薄钢板卷成,并在外壁焊有散热片19, 可以控制排烟量;烟齒上同时设有带排水气封口网16的排气量调节阀15和回热 气调节阀17,炉栅下的进风口l吹进冷空气,流经烟囱内层、外层进行热交换, 吸收了排烟夹带的大量热能,在抽风机的抽吸作用下,热气经热交换后,使热 能循环更加节能;烟气釆用在烟囱内设引烟机即抽风机18,便于排放,排烟由 向高空上排烟改成为向下排水沟或水池排烟,排放出的烟气可通过水膜除尘, 不污染空气,具有高效节能和环保的效果,节能20~30%以上。通过缩小炉门面 积,并在热风炉的炉门上方开设活动窗即可调风门IO,以促使燃料充分燃烧, 使燃料损失率降低;另外,在热风炉内壁设置进风导板9,以便扩大火管传导热面积,改变烧火方向,有效节能和节省了燃料。
本节能热风炉炉灶高温层内釆用高温炉板、外为耐火土;炉壁的保温隔 热层釆用轻质泡沬耐火砖以及硅酸铝纤维毡(石棉)等材料;燃料为煤、焦炭、 柴;采用正烧式,供氧充分,燃烧彻底,能掺烧柴头碎、节枝等。热交换科学 合理,不受炉壁、尘烟影响,温度、风量可调,输出热风温度可高达350。C以上, 温度釆用微电脑控制,可根据要求调节设置。
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节能热风炉,包括有夹层的炉体、烟囱、进出风口,其特征是炉体内壳(6)外围设排气管(3),进风口(1)与出风口(2)相连形成二次进风,在热风炉火管内壁设置进风导板(9);烟囱为夹层低烟囱,内设抽风机,向下通排水沟或水池(18);炉门上方设可调风门(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节能热风炉,在炉体内壳外围设排气管,进风口与出风口相连形成二次进风,在热风炉火管内壁设置进风导板;烟囱为夹层低烟囱,内设抽风机,向下通排水沟或水池;炉门上方设可调风门。本高效节能热风炉炉体外围的风道能产生干热风,主风道以二次进风装置。螺旋式进风,扩大火管传导热面积,改变烧火方向,强化燃烧,使燃烧充分,排烟囱为夹层低烟囱,使热气经热交换循环更节能。该装置既能达到产生高温热风的目的,还具有集高温干热风一机化的特点。
文档编号A23F3/06GK201237350SQ200820104260

公开日2009年5月13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6日
发明者王培坤 申请人:王培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