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养血驻颜的保健果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保健饮品领域,其实是一种采用多种水果混合酿造的,具有养血驻颜功效的保健果酒。
背景技术:
果酒是用水果本身的糖分被酵母菌发酵成为酒精的酒,含有水果的风味与酒精, 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中堆积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积累脂肪和赘肉。此外,与其他酒类相比,果酒对于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一些。市场上现有的果酒,大多以单一种水果味原料酿制或泡制而成,营养成分比较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多种水果混合酿造或泡制的,具有养血驻颜功效的保健果酒。本发明通过下列方式实现选料樱桃铁质含量是果中之冠,铁是合成人体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原料,在人体免疫、蛋白质合成及能量代谢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与大脑及神经功能、衰老过程等有着密切关系。常食樱桃可补充体内对铁元素量的需求,促进血红蛋白再生,既可防治缺铁性贫血,又可增强体质,健脑益智。覆盘子有多种药物价值,其果实有补肾壮阳的作用,能补血固肾止夜尿。中医认为桑葚味甘酸,性微寒,入心、肝、肾经,为滋补强壮、养心益智佳果。具有补血养颜,生津止渴,滋阴润燥等功效,主治阴血不足而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躁失眠, 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消渴口干,大便干结等症。葡萄是水果中含复合铁元素最多的水果,是贫血患者的营养食品。常食葡萄可补气血,强筋骨,对神经衰弱者和过度疲劳者均有益处。龙眼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可治疗贫血、心悸、 失眠、健忘、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身体虚弱等症。现代医学实践证明,它还有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枸杞有安神养血,滋阴壮阳,益智,强筋骨,泽肌肤,驻颜色之功效,其营养成分对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还能抗衰老、抗突变、抗肿瘤、抗脂肪肝及降血糖等作用。配料所述原料的配方比为
樱桃10-30份覆盆子6-20份桑葚15_35份龙眼8-20份枸杞15-30份葡萄15_35份所述原料的最佳配方比为樱桃20份覆盆子13份桑葚25份龙眼14份枸杞22份葡萄25份酿制先将原料洗净,去除果梗和果籽,用离心式破碎机破碎,得果浆;取果浆的自流汁和第一次压榨的果汁混合,澄清;用蔗糖和柠檬酸来调节果汁的味道,使糖度保持在15-22° Bx,酸度0.6-1%。发酵将果汁倒入容器内,至容器的4/5处,加2-6%的酵母,搅拌均勻,温度控制在 20-28°C,时间 5-14 天。过滤、杀菌、装瓶、再杀菌,即成品。或将上述原料的干果,放入低度米酒中,密封,浸泡1-3个月,即成品。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较的有益效果在于充分利用了多种水果的功效,使得本发明具有安神补血,健脾固肾,强壮筋骨,润泽肌肤的功效,适用于贫血,气血不足,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眼花者,对于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等也有一定疗效,每天适量饮用, 均可收到有益效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樱桃20份覆盆子13份桑葚25份龙眼14份枸杞22份葡萄25份先将原料洗净,去除果梗和果籽,用离心式破碎机破碎,得果浆;取果浆的自流汁和第一次压榨的果汁混合,澄清;用蔗糖和柠檬酸来调节果汁的味道,使糖度保持在15-22° Bx,酸度0.6-1%。将果汁倒入容器内,至容器的4/5处,加2-6%的酵母,搅拌均勻,温度控制在 20-28°C,时间 5-14 天。过滤、杀菌、装瓶、再杀菌,即成品。实施例二樱桃20份覆盆子13份桑葚25份龙眼14份枸杞22份葡萄25份将上述原料的干果,放入低度米酒中,密封,浸泡1-3个月,即成品。
权利要求
1.一种养血驻颜的保健果酒,其特征在于,它是由樱桃、覆盆子、桑葚、龙眼、枸杞和葡萄混合酿造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血驻颜的保健果酒,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的配方比为樱桃10-30份覆盆子6-20份桑葚15-35份龙眼8-20份枸杞15-30份葡萄15-3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血驻颜的保健果酒,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的最佳配方比为樱桃20份覆盆子13份桑葚25份龙眼14份枸杞22份葡萄25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血驻颜的保健果酒,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也可选用干果,用低度米酒浸泡而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保健品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养血驻颜的保健果酒,它是由樱桃、覆盆子、桑葚、龙眼、枸杞和葡萄混合酿造或泡制而成。主要具有安神补血,健脾固肾,强壮筋骨,润泽肌肤的功效,适用于贫血,气血不足,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眼花者,对于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等也有一定疗效。
文档编号C12R1/645GK102399658SQ20101029148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6日
发明者吴刚 申请人: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