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炒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440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食品炒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炒制食品的装置。
背景技术
炒制食品的装置,例如制作爆米花的爆米花机,在炒制时要不断的搅拌,以使食品 在炒制过程中受热均勻从而炒制效果比较好。传统的爆米花制作是在敞开的铁锅上,放入适量的细沙,先将细沙烤热,再放入适 量的干燥的玉米或大米,让细沙埋住干燥的玉米或大米,并间隔均勻地不断搅拌,使其受热 均勻。后来的发展,是将干燥的玉米或大米放入在一密闭的容器内,然后在高温下烘烤;期 间,要不断的旋转该容器,将玉米或大米带转到一定的高度,靠玉米或大米自身重力作用, 掉落在容器内的低处,如此不断地翻转搅拌,以免烤焦。如此的搅拌方式费时费力。专利号是94187596. X,名称为美式爆米花机的搅拌机构,披露了在炒锅体的上方 支架上设置一电机,电机轴经由套筒与一连杆动力相连,该连杆与搅拌板固连,搅拌板与炒 锅的底部相配合。电机转动带动搅拌板在锅体内转动,从而搅拌锅中的爆米花。早期的手工搅拌方式费时费力,现有的旋转式爆米花机的电动搅拌方式不仅搅拌 的面积受到限制,而且在圆形锅体的中心部位与外缘部位,因其半径不等,炒锅的中心部位 搅拌线速度小,炒锅的边缘部位搅拌线速度大,因此搅拌效果不均勻,制成的爆米花的大小 就会有较大的差别。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提高搅拌效果以及在加大搅拌的面积的同时也能保证其搅拌效果,本发明首 先改变传统圆形锅为方形锅,并在方形的炒锅内搅拌,本实用新型之目的是提供一种食品 炒制装置,它包括机架、炒锅、搅拌杆和驱动机构;所述炒锅的外形呈矩形并设置在所述机 架上;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并可以驱动所述搅拌杆在所述炒锅内往返搅拌,所 述搅拌杆的端部连接在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搅拌杆在所述炒锅上往返搅拌,可以有两种运动方式,一 方面是所述搅拌杆在所述炒锅内往返运动,从而使所述炒锅内的食品可以均勻地得到搅 拌,不会出现一部分食品被搅拌的速度或频率高于或低于另一部分食品被搅拌的频率;同 时由于所述搅拌杆在所述炒锅内往返运动,可以在适当加大炒锅的宽度或长度时(即加大 搅拌面积时),使搅拌效果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所述搅拌杆在所述炒锅内往返运动时,所 述搅拌杆本身还可以是旋转地运动,也可以是平移地贴近炒锅的内表面运动。上述技术方 案,不仅可以加大搅拌面积,而且可以使搅拌均勻性得到明显提高。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搅拌杆实际上包含至少两个部位,其一为与所述驱动机 构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端部,其次是位于两个端部之间的水平杆体部。其中所述搅拌杆的 水平杆体部的横截面可以是呈薄板状或柱状。特别是当所述水平杆体呈薄板状并且所述搅 拌杆本身是旋转地运动时,所述水平杆体类似一个翻动的锅铲,是搅拌的效果比较好;当所述水平杆体呈柱状时,其本身可以搅拌,还可以在其上添置其它辅助搅拌装置。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搅拌杆的水平杆体部呈柱状时,其外面可以套装一个可 以在所述水平杆体部上转动的套筒,或者在呈柱状或薄板状的所述水平杆体上固连设置一 个呈薄板状的刮片,当然所述套筒也可以固连在所述水平杆体部上,这样可以加大搅拌的 面积;这些套筒或刮片就构成了设置在所述水平杆体上的拨片。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搅拌杆本身呈曲轴形、矩形框形或鼠笼形。为实现上述搅拌方式,所述搅拌杆可以是其中一个端部与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 出端连接,也可以是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驱动机构的两个动力输出端连接,或者是两个端 部中的一个端部与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连接,而另一端部悬空设置或与一个非主动 动力性的支撑部连接,该非主动动力性的支撑部仅仅起同步支撑作用而无需传递主动的动 力。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驱动机构可以是一种齿轮齿条的传动机构,所述驱动机 构包括齿条和齿轮,所述齿轮沿所述齿条啮合滚动,所述齿条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并位于所 述炒锅的侧边,并与之平行;所述搅拌杆的端部连接到所述齿轮的中心轴上。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所述炒锅的两对边的侧边位置分别设置一对所述齿条 和齿轮,所述搅拌杆的两端部分别连接到两对边的所述齿轮的中心轴上;还可以是仅仅在 所述炒锅的一个边的侧边位置设置一对所述齿条和齿轮,所述搅拌杆的一个端部连接到所 述齿轮的中心轴上。为了使所述齿条和齿轮不会过分外露,也为了将所述齿轮可靠地定位在所述齿 条上运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设置护槽,所述护槽固连在所述机架上并罩盖在所 述齿条和齿轮的上面,并且所述齿轮被限制在所述护槽与所述齿条之间作前后滚动式的移 动。这样可以利用所述护槽不仅可以隐蔽所述齿条和齿轮,而且还可以对所述齿轮予以定 位。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驱动方式可以是手动驱动方式,也可以 是电动驱动的方式。作为手动驱动方式中的一种方式,可以设置呈曲柄状的摇动把手,所述摇动把手 设置在所述齿轮的中心轴上,所述摇动把手与所述搅拌杆的端部分置在所述齿轮的两侧。 其中可以在所述炒锅两侧平行设置的齿轮上同时设置所述摇动把手,也可以仅仅在一侧设 置所述摇动把手。所述手动驱动方式是间歇性往返摇转摇动把手。作为电动驱动方式中的一种方式,可以设置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与所 述齿轮的输入轴之间通过皮带或链条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间歇性往返旋转。当然将该 皮带或链条传动系统中的驱动电机改为所述摇动把手,实际上也就变为另一种手动传动的 方式。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驱动方式还可以是,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齿条和齿轮,所述齿轮固连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齿条位于所述炒锅的侧边并与之平行,所述 齿条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并与所述齿轮啮合传动,所述搅拌杆的端部连接到所述齿 条上。在该驱动方式中,齿条可以位于所述齿轮的上面或下面,它们之间啮合传动,在所述 齿条左右移动过程中可以带动设置在其中间部位的搅拌杆在炒锅内往返平移式搅拌,但所 述搅拌杆本身不能旋转。[0019]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搅拌杆一方面作平移的同时,甚至还可以绕轴线自身转动,使 得搅拌杆或其上的拨片沿着方形炒锅内的底面和内侧边,一边作平移,一边作等距离的间 歇性的拨转运动。间歇性的往复摇转把手或者驱动电机间歇性的往复旋转,就能使得整个 方形炒锅内的食品都能在时间上、空间上得到间歇均勻的等同的搅拌。减少了搅拌不均的 现象。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也是图2中的A-A剖视图;图2是图1中的C-C剖视图;图3是图2中的B-B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拿去所述罩盖后的俯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搅拌杆、齿轮、摇动把手的组合结构形状之一的 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搅拌杆、齿轮、摇动把手的组合结构形状之二的 立体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搅拌杆、齿轮、摇动把手的组合结构形状之三的 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搅拌杆、齿轮、摇动把手的组合结构形状之四的 立体示意图;图9是图5中的D-D剖视图;图10是图7中的E-E剖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电动方式中齿轮、齿条、同步带、同步带轮、驱动 电机的组合结构形状之一的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俯视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之二的电动方式中搅拌杆、齿条、齿轮组、驱动电 机的连接、传动方式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搅拌杆与齿条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到图14,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图中,1是锅缘饰条,2是护槽,3是齿轮,4是套筒,5是齿条,6是机架,7是炒锅,8 是搅拌杆,9是盖罩,10是脚轮,11是脚撑,12是同步带轮,13是同步带,14是驱动电机,15 是双联轮,16是大齿轮,17是小齿轮,18是大齿轮轴,81是齿轮轴,82是曲臂,83是拨棍,84 是摇臂,85是把手,86是拨片,87是摇动把手。参见图1、图4表明,炒锅7位于机架6的上面,所述机架6的一端下部装有两个脚 撑11,另一端下部装有两个脚轮10 ;所述机架6在俯视图(图4)上呈与所述炒锅7适配的 矩形。所述炒锅7的下部设置有加热器,上面设置盖罩9。参见图1、图2,两根所述齿条5分别固联在所述机架6的左右两边(见图幻;平 行且等高、等长、平齐(见图1)。两根所述齿条5的上面,分别设有与之相啮合滚动的所述齿轮3,两个所述齿轮3位于同一轴线。所述炒锅7在所述机架6的中间部位,所述炒锅7 的锅缘高度低于所述齿轮轴81。所述护槽2不仅固定在所述机架6上而且位于所述齿轮3 的上方且覆盖在整个所述齿条5上;所述护槽2的下边缘高于所述齿轮轴81 (参见图1、图 2)。锅缘饰条1的内侧平齐在炒锅7的锅缘上方,并覆盖所述护槽2和机架6的外缘边框 (参见图1、图2、图4)。为了减少所述护槽2的下边缘对所述齿轮轴81的磨损,可以将所 述护槽2的下边缘设置为翻边状。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杆8、齿轮3、摇动把手87的组合结构形 状之一的立体示意图;图中表明所述搅拌杆8包括齿轮轴81(即端部),曲臂82、拨棍83(即 水平杆体部);所述摇动把手87包括把手85和摇臂84以及活套在把手85上的套筒4,所 述把手85和摇臂84由一根钢棒整体弯制而成,成曲柄状;位于所述搅拌杆8两端的所述齿 轮轴81处于同一轴线上;所述拨棍83有一段并与所述齿轮轴81相互平行,所述拨棍83的 两端分别通过曲臂82与两段齿轮轴81固联;所述齿轮轴81与所述摇动把手87分别位于 所述齿轮3的两边。所述把手85有一段且通过所述摇臂84与所述齿轮3的中心轴81固 联。两个所述齿轮3分别固联在两段齿轮轴81上。这样手摇动所述把手85,就可以驱动所 述齿轮3在所述齿条5上移动并驱动所述搅拌杆8旋转和移动。所述拨棍83即所述搅拌 杆8的水平杆体部的横截面呈柱状,当然也可以呈薄板状或多菱形。图6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杆8、齿轮3、摇动把手87的组合结构形 状之二的立体示意图;其与图5所表示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搅拌杆8具有两段平行、对齐且 对称于所述齿轮轴81的拨棍83,所述搅拌杆8呈矩形框状,这样当所述齿轮3沿着所述齿 条5啮合滚动一圈时,就会有间隔均勻的两次拨动食品。作为一种等同的方案,还可以对称 地设置两段以上的所述拨棍83,所述搅拌杆8呈鼠笼状,这样可以加大对食品的翻动次数。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杆8、齿轮3、摇动把手87的组合结构形 状之三的立体示意图;其与图5所表示的不同之处在于将所述搅拌杆8具有的拨棍83制造 成扁平状(或者说薄板状)的拨片86,从而能够适合更厚层的食品之拨动。图8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杆8、齿轮3、摇动把手87的组合结构 形状之四的立体示意图。其与图6相类似,所不同之处在于将所述搅拌杆8的所述拨棍83 制造成扁平状的所述拨片86,从而具有两段平行、对齐且对称于所述齿轮轴81的所述拨片 86,这样当所述齿轮3沿着所述齿条5啮合滚动一圈时,所述拨片86就会有间隔均勻的两 次拨动食品。图9是图5中的D-D剖视图;它表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搅拌杆8的所 述拨棍83的截面形状。它是一个圆形的截面。图10是图7中的E-E剖视图;它表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搅拌杆8的所 述拨片86的截面形状。它是一个椭圆形的截面。图1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电动方式中齿条5、同步带13、同步带轮12、驱动 电机14的组合结构形状之一的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俯视图。结合图11和图12表明, 所述齿轮3改为双联轮15,它包含齿轮3及与齿轮3同轴连接的皮带轮,所述双联轮15中 的齿轮3与所述齿条5相啮合,另一部分皮带轮与所述同步带13相啮合;所述同步带13环 绕在两个同步带轮12上,其中的一个所述同步带轮12与所述驱动电机14的输出轴传动连 接形成主动轮。所述搅拌杆8的所述齿轮轴81连接在所述双联轮15的中心轴线上。[0045]图1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之二的电动方式中搅拌杆8、齿条5、齿轮组(16、 17)、驱动电机14的连接、传动方式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搅拌杆8与齿条5的连接方 式示意图。图中所示的驱动电机14是固联在机架6上,大齿轮轴18是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架 6上,两根所述齿条5是可滑动地安装在机架6上并与炒锅7的两侧对边平行;两个大齿轮 16的中心同轴线的固联在大齿轮轴18的两端部,并分别与对应的两根所述齿条5相啮合; 两根所述搅拌杆8分别固联在两根所述齿条5的端头部;小齿轮17固联在驱动电机14的 输出轴上,并与两个所述大齿轮16之一相啮合。当驱动电机14作间歇性的往返旋转时,驱 动电机14的输出轴则顺次驱动小齿轮17、大齿轮16往返旋转,而所述齿条5则往返滑动, 固联在所述齿条5两端部上的搅拌杆8也同时作往返的平移,从而刮动炒锅7内的食品,起 到搅拌食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两根搅拌杆8的间距应小于所述齿条5的滑动行程的一 半,方能使炒锅7内的食品没有遗留搅拌不到的地方。使用时,将玉米或大米放入炒锅7内铺平,然后盖上盖罩9,通上电加热。当为手动驱动时,手握套筒4勻速摇转所述摇动把手87,所述搅拌杆8在齿轮3沿 着齿条5的啮合滚动带动下,一方面沿着所述齿条5作平移的同时,还有绕着齿轮3的齿轮 轴81自身的转动,所述搅拌杆8的拨棍83或拨片86就作等距离的间隔性的拨转运动,拨 动所述炒锅7内的食品如玉米或大米;当所述搅拌杆8的拨棍83或拨片86到达炒锅7的 端头时,反向勻速摇转把手85,拨杆8在齿轮3沿着齿条5反向啮合滚动带动下,一方面沿 着齿条5作反向的平动的同时,还有绕着齿轮3的齿轮轴81自身作反向的转动,所述搅拌 杆8的拨棍83或拨片86就作等距离的间隔性的反向的拨转运动,拨动所述炒锅7内的玉 米或大米。从而使得整个所述炒锅7内的食品都能在时间上、空间上得到间隔均勻的等同 的搅拌。如此循环下去,直到食品熟透。当为电动驱动时,手按一下搅拌开始按钮,驱动电机14开始驱动同步带轮12带动 同步带13运行,同步带13带动双联轮15在齿条5上啮合滚动,从而使得所述搅拌杆8跟 随着所述双联轮15 —起沿着所述齿条5作平移的同时,还有绕着所述双联轮15的齿轮轴 81自身的转动,所述搅拌杆8的拨棍83或拨片86就作等距离的间隔性的拨转运动,拨动 所述炒锅7内的玉米或大米;当所述搅拌杆8的拨棍83或拨片86到达炒锅7的端头时,电 气控制元件会检测到该信息,发出反向控制信号(这是常见的电气控制方法),电机反向转 动,同时驱动同步带轮12带动同步带13反向运行,同步带13带动齿轮3在齿条5上反向 啮合滚动,从而使得所述搅拌杆8跟随着双联轮15 —起沿着齿条5,一方面沿着齿条5作反 向平移的同时,还有绕着所述双联轮15的齿轮轴81自身的反向转动,所述搅拌杆8的拨棍 83或拨片86就作等距离的间隔性的反向拨转运动,拨动所述炒锅7内的食品。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搅拌杆8在所述齿轮3或所述双联轮15沿着所述齿条5的 啮合滚动带动下,一方面沿着所述齿条5作平移的同时,还有绕着所述齿轮轴81自身的转 动,这两个运动的合成就使所述得搅拌杆8的拨棍83或拨片86沿着矩形的所述炒锅7的 内侧边,一边作平移,一边作等距离的、间隔性的拨转运动。如此往复的摇转把手4或者电 动控制下电机的自动往复反向旋转,从而使得整个矩形的所述炒锅7内的食品都能在时间 上、空间上得到间隔均勻的等同的搅拌。减少了搅拌不均的现象,使得食品受到热量趋于均 应该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之一,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知道,就实现往返搅拌方式的机械传动而言还有很多形式,如所 述的双联轮15,它也可以是一部分为齿轮3与齿条5相啮合滚动,另一部分是链轮的形式 与链条相啮合滚动,而相应的同步带13、同步带轮12更换为链条、链轮。当然,驱动电机14 与同步带轮12之间还可以增加变速机构等辅助调速机构。又例如,在上述电动驱动的方案 中,一种可以非常简单的变换方案是将所述驱动电机14改为手动的摇动把手87即可变换 为手动式的驱动机构。凡此种种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应属于受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食品炒制装置,包括机架、炒锅、搅拌杆和驱动机构;所述炒锅的外形呈矩形并设置 在所述机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并可以驱动所述搅拌杆在所 述炒锅内往返搅拌,所述搅拌杆的端部连接在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炒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杆呈曲轴形、矩形框形 或鼠笼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品炒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杆的水平杆体呈柱状 或薄板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食品炒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杆的水平杆体上设置 有拨片,所述拨片呈薄板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炒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齿条和齿轮, 所述齿轮沿所述齿条啮合滚动,所述齿条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并位于所述炒锅的侧边,并与 之平行,所述搅拌杆的端部连接到所述齿轮的中心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食品炒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炒锅的两对边的侧边位 置分别设置一对所述齿条和齿轮;所述搅拌杆的两端部分别连接到两对边的所述齿轮的中 心轴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食品炒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护槽,所述护槽固连 在所述机架上并罩盖在所述齿条和齿轮的上面,所述齿轮被限制在所述护槽与所述齿条之 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炒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齿条和齿轮, 所述齿轮固连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齿条位于所述炒锅的侧边并与之平行,所述齿条可滑动 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并与所述齿轮啮合传动,所述搅拌杆的端部连接到所述齿条上。
9.根据权利要求5、6或8所述的食品炒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呈曲 柄状的摇动把手。
10.根据权利要求5、6或8所述的食品炒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驱 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齿轮之间通过皮带或链条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 间歇性往返旋转。
专利摘要一种食品炒制装置,它包括机架、炒锅、搅拌杆和驱动机构;所述炒锅的外形呈矩形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并驱动所述搅拌杆在所述炒锅上往返搅拌;所述搅拌杆的端部连接在所述驱动机构的动力输出端。由于搅拌杆随着齿轮沿着齿条的啮合滚动,一方面在作平动的同时,还有绕着自身轴线的转动,这两个运动的合成使得搅拌杆的拨片沿着矩形炒锅的侧边,一边作平移,一边作等距离的间歇性的拨转运动。间歇性的往复摇转把手或者驱动电机间歇性的往复转动,就使得整个矩形炒锅内的食品都能在时间上、空间上得到间歇均匀的等同的搅拌。使得食品受到热量趋于均衡,不会产生有烤焦的现象,这样制成的炒制食品较为均匀。
文档编号A23L1/18GK201919608SQ2010206709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0日
发明者卢旺山, 简伟文, 莫介煜 申请人:广东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