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

文档序号:530218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的加工方法,具体是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工艺制出的红茶茶叶外形色泽红褐枯糙,茶叶发酵、熟化效果较差,内质含有较多的在酶性氧化(发酵)下产生的低熔点芳香醛等类物质,使滋味和香气带有比较辛烈的草青气,即俗称的干薯藤沉闷香气,品质略欠清爽醇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使制成的红茶条索勻整油亮、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和甘爽。本发明以如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红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1)采摘选采南山白毛茶树种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鲜叶,在睛天上午8点至下午5 点半采摘;
(2)鲜叶萎凋将鲜叶均勻薄摊在笳篱、竹筛、竹席或布席上,摊叶厚度为3-5cm,室内保持在22°C 30°C,进行萎凋至含水量为50-60% ;
(3)适度揉捻将萎凋叶装入揉捻机桶后,投叶量以自由投叶,不经压实,平揉捻机桶口为适,空揉5分钟后再加轻压揉10 —15分钟;待揉叶完全柔软初步皱绻,再适当加以重压 10 15分钟,促使条索紧结,揉出少许茶汁;待揉盘中有茶汁溢出,茶条紧卷,再松压轻揉 2 5分钟,使茶条略有回松,吸附溢出茶汁于条表,揉捻后下机发酵;
(4)发酵将揉捻好的茶叶摊放于簸箕或木制、藤制的发酵托盘中发酵,保证发酵托盘不积水,然后,把揉捻好的茶叶抖散到发酵托盘中,自然把茶叶堆积起来,在发酵托盘中心留一个直径为15cm的空心,形成一个圆圈型的茶堆,茶叶堆积的厚度为25cm,整个过程不需要加压茶叶,每一托盘的茶叶按揉捻的顺序排列,发酵室的发酵温度保持在22°C 30°C,发酵2小时后,人工将茶叶翻拌一次,再继续发酵时间1 2小时;
(5)初烘将发酵叶均勻疏松地摊放在烘干机,摊叶厚度为2 3cm,温度110-120度, 烘至七成干;
(6)初包揉将七成干的茶叶摊凉至室温后,再将茶叶用布巾包好置于速包机上进行包揉,使茶叶紧结略带弯曲,揉包时间5-8分钟,使茶团包揉成紧硬的球型,及时解去布巾, 将茶团解块、散热,待茶叶回降至室温时,再进行复烘;
(7)复烘将进行了初包揉的茶叶均勻疏松地摊放在烘干机,摊叶厚度为2 3cm,温度 90-100度,烘至七成半干;
(8)复包揉将七成半干的茶叶用速包机进行复包揉,方法同步骤(6)的初包揉一样, 揉包以茶团变硬实为适,复包揉结束后,让茶团静置20-30分钟,固定已塑成的外形,并继续进行下一步热压效应氧化,再将茶团解块、散热;(9)烘干将包揉好的茶叶放在烘干机上以温度80 90°C进行烘干,以手指捻搓能成粉未、梗子易折断、茶叶含水量为4 6%,有浓烈的茶香为度,即完成整个加工过程。在步骤(3)中,检验揉捻适度的标志有二种一种是,芽叶紧卷成条,无松散折叠现象;另一种是,以手紧握茶坯,松手后茶团不松散,茶坯局部发红,有较浓烈的草青香气。在步骤(3)中,所述轻压是指揉桶盖下压至平放在揉桶里的茶叶面;所述重压是指揉捻机在揉捻茶叶过程中,将揉桶盖从桶口将茶叶下压5 10 cm。
本发明方法使用了乌龙茶的包揉工艺,挤出茶汁,使条索更乌黑光结、油润、勻整,而且在包揉中,在热力和挤压作用下的非酶性氧化和糖化,产生高溶点的芳香醛和芳香醇等类物质,如芳香酯,使制得的红茶滋味醇和、汤色红艳明亮、具有天然荷香蜜味。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发明方法作进一步的描述,本发明红茶的加工方法是按以下操作步骤进行的
(1)采摘选采南山白毛茶树种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鲜叶,在睛天上午8点至下午5 点半采摘;
(2)鲜叶萎凋将南山白毛茶树的鲜叶均勻薄摊在笳篱、竹筛、竹席或布席上,摊叶厚度为3-5cm,在室内保持在22°C 30°C下进行萎凋,萎凋至含水量为50-60%,时间不宜超过 14小时,此时叶片柔软,摩擦叶片无响声,手握成团,松手不易弹散,嫩茎折不断,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叶面失去光泽,无焦边焦尖现象,并且有清香;
(3)适度揉捻揉捻方法应掌握轻、重、轻原则,将萎凋叶装入揉捻机桶,空揉5分钟后再加轻压10—15分钟;待揉叶完全柔软再适当加以重压10 15分钟,促使条索紧结,揉出少许茶汁;待揉盘中有茶汁溢出,茶条紧卷,再松压轻揉2—5分钟,使茶条略有回松,吸附溢出茶汁于条表,揉捻结束后就可下机发酵;
所述轻压是指揉桶盖下压至平放在揉桶里的茶叶面;所述重压是指揉捻机在揉捻茶叶过程中,将揉桶盖从桶口将茶叶下压5 10 cm ;
该步骤检验揉捻适度的标志有二种其一,芽叶紧卷成条,无松散折叠现象;其二,以手紧握茶坯,松手后茶团不松散,茶坯局部发红,有较浓烈的草青香气;
(4)发酵将揉捻好的茶叶摊放于簸箕或木制、藤制的发酵托盘中发酵,保证发酵托盘不积水,然后,把揉捻好的茶叶抖散到发酵托盘中,自然把茶叶堆积起来,在发酵托盘中心留一个直径为15cm的空心,形成一个圆圈型的茶堆,茶叶堆积的厚度为25cm,整个过程不需要加压茶叶,每一托盘的茶叶按揉捻的顺序排列,有利于把握发酵时间准确性,发酵窒的发酵温度保持在22°C 30°C,发酵2小时后,人工将茶叶翻拌一次,再继续发酵1 2小时;
(5)初烘将发酵叶均勻疏松地摊放在烘干机,摊叶厚度为2 3cm,温度110-120度, 烘至七成干;
(6)初包揉将七成干的茶叶摊凉至室内温度22°C 30°C后,再将茶叶用布巾包好置于速包机上进行包揉,使茶叶紧结略带弯曲,揉包时间5-8分钟,使茶团包揉成紧硬的球型,及时解去布巾,将茶团解块、散热,待茶叶回降至室温时,进行复烘;(7)复烘将进行了初包揉的茶叶均勻疏松地摊放在烘干机,摊叶厚度为2 3cm,温度 90-100度,烘至七成半干;
(8)复包揉将上述复烘后的茶叶用速包机进行复包揉,方法同步骤(6)的初包揉一样,揉包时间以茶团变硬实为适,复包揉结束后,让茶团静置20-30分钟,固定已塑成的外形,并继续进行热压效应氧化,再将茶团解块、散热;
(9)烘干将包揉好的茶叶放在烘干机上以温度80 90°C进行烘干,以手指捻搓能成粉未、梗子易折断、茶叶含水量为4 6%,有浓郁的茶香为度,即完成整个加工过程。本发明方法通过初烘过程使茶叶叶温升高,内含物质的分子结构松懈,叶子的揉捻性粘结和可塑性增强,便于包揉成索。通过初包揉工艺可进一步摩擦叶细胞,挤出茶汁, 粘附在叶表面上,加强非酶性氧化,增浓茶汤。茶坯经初包揉后,叶温下降,可塑性减少,为了便于复包揉进一步塑造外形,必须进行复烘,复包揉是继续把茶叶细胞中的茶汁挤出,附着叶表使色泽乌黑油润,经热化作用使物质转化而改善茶汤,使制成的红茶条索勻整、汤色红艳明亮、香高味醇、俱有天然荷香蜜味。实施例1
(1)采摘选采南山白毛茶树种一芽一叶的鲜叶;
(2)鲜叶萎凋将南山白毛茶树的鲜叶均勻薄摊在竹席上,摊叶厚度为3cm,在室内保持在22°C下进行萎凋,萎凋至含水量为50%,此时叶片柔软,摩擦叶片无响声,手握成团, 松手不易弹散,嫩茎折不断,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叶面失去光泽,无焦边焦尖现象,并且有
清香;
(3)适度揉捻将萎凋叶装入揉捻机桶后,空揉5分钟后再加轻压揉10分钟;再适当加以重压揉10分钟,再松压揉2分钟;
此处说的“轻压和重压”:“轻压”指揉桶盖下压至平放在揉桶里的茶叶面;“重压”指揉捻机在揉捻茶叶过程中,将揉桶盖从桶口将茶叶下压10 cm ;
(4)发酵将揉捻好的茶叶摊放于簸箕托盘中发酵,在发酵托盘中心留一个直径为 15cm的空心,形成一个圆圈型的茶堆,茶叶堆积的厚度为25cm,整个过程不需要加压茶叶,每一托盘的茶叶按揉捻的顺序排列,发酵窒的温度保持在26°C,发酵2小时后,人工将茶叶翻拌一次,再继续发酵时间1小时;
(5)初烘将发酵叶均勻疏松地摊放在烘干机,摊叶厚度为2cm,温度110度,烘至七成
干;
(6)初包揉将七成干的茶叶摊凉至室内温度后,再将茶叶用布巾包好置于速包机上进行包揉,使茶叶紧结成索,揉包时间5分钟,及时解去布巾,将茶团解块、散热,待茶叶回降至室内温度^TC时,进行复烘;
(7)复烘将进行了初包揉的茶叶均勻疏松地摊放在烘干机,摊叶厚度为3cm,温度 100度,烘至七成半干,再进行复包揉;
(8)复包揉将上述七成半干的茶叶用速包机进行复包揉,方法同步骤(6)的初包揉一样,揉包时间7分钟,复包揉结束后,让茶团静置30分钟,固定已塑成的外形后,再将茶团解块、散热;
(9)烘干将包揉好的茶叶放在烘干机上以温度80°C进行烘干,以手指捻搓能成粉未、 梗子易折断、茶叶含水量为5%,有浓郁的茶香为度,即完成整个加工过程。
实施例2:
(1)采摘选采南山白毛茶树种一芽二叶的鲜叶;
(2)鲜叶萎凋将南山白毛茶树的鲜叶均勻薄摊在竹席上,摊叶厚度为5cm,在室内保持在温度下进行萎凋,萎凋至含水量为60%,此时叶片柔软,摩擦叶片无响声,手握成团,松手不易弹散,嫩茎折不断,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叶面失去光泽,无焦边焦尖现象,并且有清香;
(3)适度揉捻将萎凋叶装入揉捻机桶,空揉5分钟,然后加轻压揉15分钟;接着适当加以重压10分钟,之后松压轻揉5分钟;
此处说的“轻压和重压”:“轻压”指揉桶盖下压至平放在揉桶里的茶叶面;“重压”指揉捻机在揉捻茶叶过程中,将揉桶盖从桶口将茶叶下压5 cm ;
(4)发酵将揉捻好的茶叶摊放于藤制的发酵托盘中发酵,在发酵托盘中心留一个直径为15cm的空心,形成一个圆圈型的茶堆,茶叶堆积的厚度为25cm,整个过程不需要加压茶叶,每一托盘的茶叶按揉捻的顺序排列,发酵窒的温度保持在22°C,发酵2小时后,人工将茶叶翻拌一次,再继续发酵时间2小时;
(5)初烘将发酵叶均勻疏松地摊放在烘干机,摊叶厚度为3cm,温度120度,烘干至七
成干;
(6)初包揉将七成干的茶叶摊凉至室内25°C温度后,再将茶叶用布巾包好置于速包机上进行包揉,使茶叶紧结成索,揉包时间8分钟,及时解去布巾,将茶团解块、散热,待茶叶回降至室内25°C温度时,进行复烘;
(7)复烘将进行了初包揉的茶叶均勻疏松地摊放在烘干机,摊叶厚度为如m,温度100 度,烘至七成半干,进行复包揉;
(8)复包揉将上述复烘后的茶叶用速包机进行复包揉,方法同步骤(6)的初包揉一样,揉包时间为10分钟,复包揉结束后,让茶团静置20分钟,固定已塑成的外形后,再将茶团解块、散热;
(9)烘干将包揉好的茶叶放在烘干机上以温度90°C进行烘干,以手指捻搓能成粉未、 梗子易折断、茶叶含水量为6%,有浓郁的茶香为度,即完成整个加工过程。
权利要求
1.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操作步骤(1)采摘选采南山白毛茶树种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鲜叶,在睛天上午7点半至下午 5点半采摘;(2)鲜叶萎凋将鲜叶均勻薄摊在笳篱、竹筛、竹席或布席上,摊叶厚度为3-5cm,在室内保持在22°C 30°C温度下进行萎凋至含水量为50-60% ;(3)适度揉捻将萎凋叶装入揉捻机桶后,空揉5分钟,然后加轻压揉10 15分钟; 待柔叶完全柔软接着适当加以重压揉10 15分钟,促使条索紧结,揉出少许茶汁;待揉盘中有茶汁溢出,茶条紧卷,再松压轻揉2 5分钟,使茶条略有回松,吸附溢出茶汁于条表, 揉捻即可下机发酵;(4)发酵将揉捻好的茶叶摊放于簸箕或木制、藤制的发酵托盘中发酵,保证发酵托盘不积水,然后,把揉捻好的茶叶抖散到发酵托盘中,自然把茶叶堆积起来,在发酵托盘中心留一个直径为15cm的空心,形成一个圆圈型的茶堆,茶叶堆积的厚度为25cm,整个过程不需要加压茶叶,每一托盘的茶叶按揉捻的顺序排列,发酵窒的温度保持在22°C 30°C,发酵2小时后,人工将茶叶翻拌一次,再继续发酵时间1 2小时;(5)初烘将发酵叶均勻疏松地摊放在烘干机,摊叶厚度为2 3cm,温度100-120度, 烘至七成干;(6)初包揉将七成干的茶叶摊凉至室温后,再将茶叶用布巾包好置于速包机上进行包揉,使茶叶紧结带有弯曲,揉包时间5-8分钟,使茶团包揉成球型,及时解去布巾,将茶团解块、散热,待茶叶回降至室温时,进行复烘;(7)复烘将进行了初包揉的茶叶均勻疏松地摊放在烘干机,摊叶厚度为2 3cm,温度90-100度,烘至七成半干;(8)复包揉将七成半干的茶叶用速包机进行复包揉,方法同步骤(6)的初包揉一样,揉包以茶团变硬实为适,复包揉结束后,让茶团静置20-30分钟,固定已塑成的外形后, 再将茶团解块、散热;(9)烘干将包揉好的茶叶放在烘干机上以温度80 90°C进行烘干,以手指捻搓能成粉未、梗子易折断、茶叶含水量为4 6%,有浓烈的茶香为度,即完成整个加工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红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步骤(3)中,检验揉捻适度的标志有二种一种是,芽叶紧卷成条,无松散折叠现象;另一种是,以手紧握茶坯,松手后茶团不松散,茶坯局部发红,有较浓的草青气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红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步骤(3)中,轻压是指揉桶盖下压至平放在揉桶里的茶叶面;重压是指揉捻机在揉捻茶叶过程中,将揉桶盖从桶口将茶叶下压5 10 c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鲜茶采摘、萎凋、适度揉捻、发酵、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九个过程。所述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即是通过初烘过程使茶叶叶温升高,内含物质的分子结构松懈,叶子的揉捻性粘结和可塑性增强,便于包揉成索。通过初包揉可进一步摩擦叶细胞,挤出茶汁,粘附在叶表面上,加强非酶性氧化,增浓茶汤。复包揉是继续把茶叶细胞中的茶汁挤出,附着叶表使色泽乌黑油润,经热化作用使物质转化而改善茶汤。采用本发明方法制成的红茶条索乌黑光结、油润、匀整,滋味醇和甘爽,汤色红艳明亮,具有天然荷香蜜味。
文档编号A23F3/06GK102356784SQ201110307308
公开日2012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2日
发明者谢雨 申请人:广西南山白毛茶茶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