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甘油酯含量的新型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512502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可控甘油酯含量的新型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可控甘油酯含量的新型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它涉及的是食用油,具体涉及的是可以控制甘油酯含量即甘油酯含量为零或甘油酯含量大于零、小于12%左右范围内的任一比例的新型食用油。它是由普通食用油80~100份,生物酶1~10份,XY改性剂10~50份组成,然后按一定工艺制作而成。与原普通食用油相比,其口感基本一致;其粘度随甘油酯含量不断减少而逐渐变稀;其颜色随甘油酯含量不断减少而不断变浅,直至甘油酯含量为零时变为无色透明;甘油酯从原食用油中分离出来,变害为利。一方面,能有效防止高血脂形成,另一方面,它在化妆品、纺织品、军事等领域,用途广泛,因而其总体价值将比原普通食用油中的价值大大提高。
【专利说明】可控甘油酯含量的新型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食用油,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控甘油酯含量的新型食用油,同 时也涉及生产这种新型食用油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因讲究饭菜的色香味 美,而导致日均食用油量不断提高,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日均食用油量,已经远高出科学方法食 用食用油的日均食用量。由于普通食用油中含有10%左右比例的甘油酯,过多的食用食用油, 也就等于过多的食用甘油酯;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即便大多数人能够坚持科学方法食用食 用油,随着食用食用油而随即食入的甘油酯,其总量也已经远超出人们实际需要的含量。甘油 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中性脂脏,是血脂肪的成分之一,扮演着贮存与输送的角色,大部 分存在於乳糜微粒及极低密度脂蛋白内;另一方面,它和胆固醇一样,都是导致人体高血脂 的元凶,都是造成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据统计,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比80年代的人群 血脂水平明显增加,尤其在我国北方大城市,估计约有30- 4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超过边 缘性标准的血脂代谢异常即高血脂,其主要原因,当数食用过量的甘油酯。
[0003] 高血脂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早期的高脂血症多数没 有临床症状,这也是很多人不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重要原因。高血脂的直接损害是 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 块堵塞,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动脉硬化引起肾功能衰竭等,都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血脂异 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因素,血脂异常还是糖尿病发生 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还可以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 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等。
[0004]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内的脂肪物质是体内所必需的主要能量来源,并且还参与机 体细胞、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的许多代谢过程。脂肪来源于体内和体外两条途径,前者主 要在肝内合成,而后者靠饮食中摄取。凡能引起脂肪在体内合成增加、分解、减少及摄入增 多等病因,均会导致高血脂。所以,一般常见病因有: (1)高胆固醇:饮食中饱和(动物)脂肪摄入过多、肝硬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甲低、肾 病及遗传性高胆固醇症。
[0005] (2 )高甘油三酯:高量热量摄入、酗酒、未控制好的严重糖尿病、肾病,某些药物(如 雌激素等)以及遗传性高甘油三酯症。根据病因在临床上可将高血脂分类为原发性与继发 性两种。后者由其它疾病引起,发病率较低。原发性高血脂可能与基因、脂蛋白及其受体或 酶类异常有关。
[0006] 目前医学研究证实,高血脂是引起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像 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冠心病(包括心肌梗塞、心绞痛及猝死)、脑梗塞及周围血管 血栓栓塞性疾病。这些心脑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高,危害大,病情进展凶险,其死亡率约占 人类总死亡率的半数左右。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重视和控制高血脂势在必行。
【权利要求】
1. 可控甘油酯含量的新型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食用油80 -100 份,生物酶(或碱性催化剂)1一 10份,XY改性剂10 - 50份组合,按照对食用油所应含甘油 酯含量不等的既定要求,经一定生产工艺制备而成。
2. 可控甘油酯含量的新型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制备方法为:按 照对食用油所应含甘油酯含量不等的既定要求,取温度-30°C - 200°C的食用油80 -100 份、温度在-30°C - 60°C且浓度为95-100%的XY改性剂10 - 50份,熔点< 158°C、沸点 < 270°C、闪点< 110°C (开杯)的生物酶1 一 10份等三种主要物质,将其混合装入特制容器 中,并在-30°C-60°C温度下,搅拌1-2小时,静置1-2小时,然后,按有关要求:(1 )、回收底 层油层;(2)、对容器内剩余油层进行水洗、分水、干燥、减压回收等一系列工艺;(3)、回收 全部XY改性剂等。
3. 在完成上述主要程序之后,将按照对食用油所应含甘油酯含量不等的既定要求,得 到不含甘油酯的或甘油酯含量低于12%左右比例的新型食用油。
4. 可控甘油酯含量的新型食用油及其制备方法,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含一切物理反应 和化学反应方法),凡是将各种动物油、植物油或动物、植物体内含有甘油酯成分的任何部 位加工制作成不含甘油酯或甘油酯含量低于10%比例的任何食用油。
5. 可控甘油酯含量新型食用油包括:各种动物油,如猪大油、羊油、牛油等等中的任何 一种或几种;各种禽类油,如鸡油、鸭子油、鹅油等等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各种植物油,包 括如花生油、豆类油、色拉油、芝麻油、玉米油、各种菜籽油、棉种油等等中的任何一种或几 种。
【文档编号】A23D9/04GK104054848SQ201310087347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9日
【发明者】张志德, 刘玉美, 冯柏成, 孙朋波, 赵庆文, 罗云波, 生吉萍, 朱海波, 杜刚 申请人:北京大华金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