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炒茶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4780阅读:11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叶炒制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电热炒茶锅。



背景技术:

茶,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炒茶锅用普通板锅,砌成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呈25-30度倾斜;现在的炒茶设备一般都是一改原始的状态都改用滚筒式的大型炒茶设备,这些设备绝大多数都提高了茶叶的制茶效率,这类设备所炒的茶不具有人工炒茶的香味,品质较差;而现有的人工炒茶所使用的炒茶锅大多数都是采用炭火的形式来加热炒茶锅,这样不仅温度不能掌控而且炭火发出的烟会污染环境甚至影响茶叶的口感和炒茶人的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热炒茶锅,将采用电加热的形式来进行炒茶的锅炉,避免产生有害烟雾,节能环保。

本实用新型的电热炒茶锅,包括底架;所述底架上方固定有一发热装置;所述发热装置上方设有一热筒;所述热筒表面安装有温度表和控制板;所述热筒内放置有一炒锅;所述发热装置与控制板电连接;所述热筒内壁于炒锅外侧设置有保温层。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板上设置有与发热装置电连接的启动按钮和温度调节旋钮。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发热装置内部设置有电热丝。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炒锅其倾斜角度为30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电热炒茶锅,使用时,将设备插上电源然后调节温度旋钮,观察温度表上的温度即可开始炒茶,本设备体积小、使用方便、采用电能作为能源使得茶叶的炒制温度得以很好的掌控,并且其本身质量轻也方便移动;在热筒内壁设置保温层,使得热量能够保留,提高了炒茶时的效率,且节省了电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热炒茶锅,包括底架1;所述底架上方固定有一发热装置2;所述发热装置2上方设有一热筒3;所述热筒3表面安装有温度表5和控制板4;所述热筒3内放置有一炒锅6;所述发热装置2与控制板4电连接;所述热筒3内壁于炒锅6外侧设置有保温层。

所述控制板4上设置有与发热装置2电连接的启动按钮7和温度调节旋钮8。

所述发热装置2内部设置有电热丝(未图示)。

所述炒锅6其倾斜角度为30度。

本实用新型的电热炒茶锅,设计合理,使用简单,工作高效。使用时,先将电源插上,按后按下控制板上的启动按钮,随着电源的接通使得炒茶锅开始变热,变热的同时观察温度表上的温度调整控制板上的温度旋钮,使得炒茶锅达到一个适宜的后就可以开始炒茶加工了,在炒制完成之后再次按下启动按钮即可停止加热最后断开电源线即可;其中,在热筒内壁设置保温层,使得热量能够保留,提高了炒茶时的效率,且节省了电能。本实用新型电热炒茶锅,通过加热装置内部采用电热丝的形式来对炒茶锅进行加热,使得炒茶锅的温度得以很好的掌控,并且用电的方式一改传统的炭火加热的方式,避免了对环境的影响和保证了炒茶者的身体健康。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