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益生菌发酵的即冲枇杷叶袋泡茶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62164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益生菌发酵的即冲枇杷叶袋泡茶的制备方法,属于枇杷叶袋泡茶的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枇杷叶系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japoniea(Tllunb.)Lindl的叶子,枇杷叶收载于历版中国药典中,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止咳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呼吸道疾病。枇杷叶不仅富含黄酮类、三萜酸类、多糖类及挥发油等功能化合物,而且含有无机盐、蛋白质、维生素及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枇杷叶常年四季生长,目前,一部分叶子用于分离提取有效功能成分,多数枇杷落叶作为垃圾焚烧,造成资源浪费。2014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批准枇杷叶可以作为新资源食品原料的公告,至此,枇杷叶不仅仅是药物原料,又可以是食品生产原料。

民间早有饮枇杷叶茶的习惯,但其方法是将枇杷叶洗净、晾干后,沸水熬煮30分钟或更长时间,这样,不仅繁琐,还会破坏枇杷叶中的维生素等高温易分解的营养成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益生菌发酵的即冲枇杷叶袋泡茶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益生菌发酵的即冲枇杷叶袋泡茶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原料预处理:选取同一生长时期的鲜枇杷叶,放入7.5%的碳酸氢钠水溶液中,浸泡1h,清洗去绒毛,中性清水冲洗,去梗,用组织捣碎机搅碎,得80%叶片为5mm以下碎片停止捣碎。

步骤二、菌种活化:采用三种乳杆菌冻干菌粉,鼠李糖乳杆菌(L.rhamnosus)、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配制MRS培养基,MRS培养基分装在10mL的三支试管中,121℃高压灭菌20min。冷却至37℃,在无菌操作台上,三支试管,每支试管中接入一种菌粉,菌粉重量均为0.5g,摇匀,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中活化20~28h,使活菌数达到1x105cfu/mL。

步骤三、接种发酵:取步骤一搅碎的枇杷叶,经75%酒精消毒的托盘中,三种乳杆菌菌液按1:1:1体积比混合,每100g枇杷叶,共计接菌液10mL,搅拌均匀,摊成厚度为4~5cm的饼状,盖上保鲜膜,置于37℃、相对湿度95%的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培养5~8h后,用75%酒精棉擦拭过的双手,将全部发酵枇杷叶碎片,反复翻伴、反复揉搓,绿叶逐渐变褐色。

步骤四、烘干粉碎过筛:待发酵枇杷叶碎片全部由绿色变为褐色,放置鼓风干燥箱内,60℃条件下干燥3~4h,干燥后经摇摆式中药粉碎机粉碎后,过40目的筛子,分装每袋1.0g的即冲茶袋中。

所述MRS培养基由蛋白陈0.30g;牛肉粉0.15g;酵母粉0.12g;葡萄糖0.60g;吐温80 0.03mL;磷酸氢二钾0.06g;乙酸钠0.15g;柠檬酸三铵0.06g;硫酸镁0.006g;硫酸锰0.0015g和蒸馏水30mL组成。

步骤二中,恒温培养箱中活化24h。

步骤三中,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培养6h。

步骤三中,接种发酵时间共计48h,其中每间隔4h揉搓1次,且取样测定pH值,控制为4.5~5之间。

步骤四中,60℃条件下干燥3.5h。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发酵枇杷叶茶是将枇杷叶搅碎后,枇杷叶的液胞膜受损伤之后,液泡内的多酚类、氨基酸等物质释放,以枇杷叶内含成分为基础,在微生物分泌胞外酶和枇杷叶中所含酶的协同作用下,发生以茶多酚转化为主体的化学变化,生成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茶黄素对茶汤的明亮度和鲜爽度有着影响,茶红素则决定着茶汤的浓度和色泽。

益生菌是一种可以抵御病菌侵害人体肠道的有益菌群,乳杆菌可以代谢乳糖生成大量乳酸,促进肠道蠕动,尽快排除宿便,防止肠道吸收有害物质。接入乳杆菌发酵枇杷叶可以迅速增加枇杷叶表面的乳酸菌数目,使乳酸发酵占主导地位,从而可以降低pH值,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提高枇杷叶发酵茶的品质。

本发明在枇杷叶加工中,选取肠道益生菌群中的鼠李糖乳杆菌(L.rhamnosus)、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三种乳杆菌的混合菌粉,接种于搅碎的枇杷叶中,采用恒温恒湿发酵培养,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最大限度地把枇杷叶的功效成分浸出,发酵过程可控,开发出贮存、携带、食用均方便的功能饮品----即冲袋泡枇杷叶茶,将是天然植物加工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益生菌发酵的即冲枇杷叶袋泡茶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选取同一生长时期的鲜枇杷叶,称取100g,放入7.5%的碳酸氢钠水溶液中,浸泡1h,清洗去绒毛,中性清水冲洗,去梗,用组织捣碎机搅碎,得80%叶片为5mm以下碎片停止捣碎。

2、选取三种乳杆菌冻干菌粉,鼠李糖乳杆菌(L.rhamnosus)、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

3、配制MRS培养基:(蛋白陈0.30g;牛肉粉0.15g;酵母粉0.12g;葡萄糖0.60g;吐温80 0.03mL;磷酸氢二钾0.06g;乙酸钠0.15g;柠檬酸三铵0.06g;硫酸镁0.006g;硫酸锰0.0015g;蒸馏水30mL,)分装10mL的三支试管中,121℃高压灭菌20min。冷却至37℃,在无菌操作台上,分别向每支试管中接入0.5g菌粉,摇匀,放置37℃恒温培养箱中活化24h,使活菌数达到1x105cfu/mL。

4、取搅碎枇杷叶,经75%酒精消毒的托盘中,三种乳杆菌菌液按1:1:1体积比混合,每100g枇杷叶,每支试管中取3.3mL,共计接菌液10mL,搅拌均匀,摊成4~5cm厚层,盖上保鲜膜,置于37℃、相对湿度95%的恒温恒湿培养箱中培养6h后,用75%酒精棉擦拭过的双手,将全部发酵枇杷叶碎片,反复翻伴、反复揉搓,绿叶逐渐变褐色。共计发酵48h,其中每间隔4h,揉搓1次,且取样测定pH值,控制pH值在4.5~5之间。

5、待发酵枇杷叶碎片全部由绿色变为褐色,放置鼓风干燥箱内,60℃3.5h,干燥后经摇摆式中药粉碎机粉碎后,过40目的筛子,分装每袋1.0g的即冲茶袋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这些具体实施方式都是基于本发明整体构思下的不同实现方式,而且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