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64551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鲜叶质量和加工工艺,可通过感官审评外形、闻香气、看汤色、尝滋味等来进行判断。

传统加工的云南大叶绿茶一般均是将采摘后的新鲜茶叶摊凉后,进行杀青,捻揉,整形,干燥后得到,具有香低味苦涩的缺点。为解决这个缺点,往往在捻揉时加入茉莉花、糯米等原料,改善其口感,同时也改变了茶叶本身的口感。也有相应的研究表明,因为云南大叶绿茶中含有较多的吲哚类和多酚类物质,导致其苦涩感强烈。为此,通过改变杀青方式,从炒锅炒制改为蒸锅蒸制,蒸制出的茶叶苦涩感随着水蒸气的流失而降低了,但茶叶特有的醇甘口感也消失了。故,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才能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茶叶的加工方法,所得茶叶甜醇味厚,苦涩味淡,香气高。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茶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种茶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鲜叶摊放:将采摘后的新鲜云南大叶绿茶置于温度为3-6℃、湿度为30-40%的大棚内摊放,至摊放叶含水率为75-80%;

b、杀青:将所述摊放叶置于温度为160-165℃的旋转滚筒炒锅中进行杀青,至杀青叶的含水率为60-65%,然后再置于温度为30-35℃、湿度为30-40%的大棚内摊凉,至摊凉叶含水率为45-50%;

c、揉捻:将所述摊凉叶置于温度为55-60℃的条件下,采用捻揉设备进行捻揉;

d、烘干:将所述捻揉后的茶叶进行干燥,得含水率为5-9%的干叶。

在大棚内,可通过安装风机的方式,去除棚内的水分,以便更好地控制茶叶的水分。茶叶中含有挥发性的成分,传统加工云南大叶绿茶时,会随着水分流失。本发明方法,低温低湿的条件,在去除水分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挥发性成分在茶叶中,提高了茶叶的香气。改变了传统认为云南大叶绿茶香气差的看法,云南大叶绿茶通过特有的加工方式,也能得到香气高,苦涩感低,回甘醇厚的优质茶叶。

优选的,所述步骤d中,烘干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在130-140℃的条件下烘2-3小时,第二阶段在180-190℃的条件下烘1-2小时,第三阶段在60-70℃的条件来进行。通过分阶段烘干茶叶,能进一步地提高茶叶香气,同时还能避免烘干时发生茶叶局部烘焦的现象。

优选的,所述步骤d中,烘干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在135℃的条件下烘2.5小时,第二阶段在185℃的条件下烘1.5小时,第三阶段在65℃的条件来进行,至茶叶的含水率为5-9%。

优选的,所述步骤a中云南大叶绿茶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云南大叶绿茶和紫苏套种。

紫苏,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为30-80cm,通过播种的方式进行种植,易于存活,具有解表散寒、理气等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等病症。发明人在偶然的条件下发现,种植于紫苏旁的茶叶回甘较好,对此进行了研究。采用云南大叶绿茶与紫苏套种,能提高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至3.2%左右(干叶),茶汤醇厚,回甘绵长;相比不套种的传统种植茶叶的方式,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为1-2%(干叶),茶汤苦涩感强,回甘差。

优选的,所述紫苏以播撒种子的方式种植于云南大叶绿茶的茶园中;每亩茶园播撒种子的用量为50-60克。

优选的,所述云南大叶绿茶采用单条行种植在定植畦上,定植畦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2-1.5米,所述紫苏种植在定植畦之间的茶地上。

为方便饮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速溶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所述干叶中加入纯净水在10-12℃的条件下浸润1-3小时,再加入90-95℃的热水煎煮30-45分钟,将煎煮液浓缩,喷雾干燥,包装,即得。采用先浸润,后用热水短时间煎煮的方法,能更好保持速溶茶粉的口感和气味。

优选的,所述纯净水的加入量为所述干叶重量的0.5-0.8倍重量;每次所述煎煮的次数为1-3次;

优选的,所述煎煮时,加入新鲜青枣;所述新鲜青枣的加入量为所述干叶重量的1-2%。为提高茶粉回甘,加入少量的新鲜青枣共同提取。

优选的,为改善口感,所述浓缩时,加入甜味剂;所述甜味剂的加入量为所述干叶重量的0.5-2%。

本发明中,未作特殊说明,%均为质量百分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鲜叶在大棚内低温低湿的条件下摊放,再杀青时再放置于高温低湿的大棚内存放,能有效改善茶的口感和香气,让所得茶叶甜醇味厚,苦涩味淡,香气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详细了解本发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效果,下面以具体的生产实例来进一步介绍本发明的应用和技术效果。

实施例1

一种茶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鲜叶摊放:将采摘后的新鲜云南大叶绿茶置于温度为5℃、湿度为35%的大棚内摊放,至摊放叶含水率为78%;

b、杀青:将所述摊放叶置于温度为163℃的旋转滚筒炒锅中进行杀青,至杀青叶的含水率为62%,然后再置于温度为32℃、湿度为35%的大棚内摊凉,至摊凉叶含水率为47%;

c、揉捻:将所述摊凉叶置于温度为58℃的条件下,采用捻揉设备进行捻揉;

d、烘干:将所述捻揉后的茶叶进行干燥,得含水率为7%的干叶,烘干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在135℃的条件下烘2.5小时,第二阶段在185℃的条件下烘1.5小时,第三阶段在65℃的条件来进行。

步骤a中云南大叶绿茶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云南大叶绿茶和紫苏套种。其中,所述紫苏以播撒种子的方式种植于云南大叶绿茶的茶园中;每亩茶园播撒种子的用量为55克。所述云南大叶绿茶采用单条行种植在定植畦上,定植畦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4米,所述紫苏种植在定植畦之间的茶地上。

经检测,所得茶叶甜醇味厚,苦涩味淡,香气高。氨基酸含量为3.2%。

实施例2

一种茶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鲜叶摊放:将采摘后的新鲜云南大叶绿茶置于温度为6℃、湿度为40%的大棚内摊放,至摊放叶含水率为80%;

b、杀青:将所述摊放叶置于温度为165℃的旋转滚筒炒锅中进行杀青,至杀青叶的含水率为65%,然后再置于温度为35℃、湿度为40%的大棚内摊凉,至摊凉叶含水率为50%;

c、揉捻:将所述摊凉叶置于温度为60℃的条件下,采用捻揉设备进行捻揉;

d、烘干:将所述捻揉后的茶叶进行干燥,得含水率为9%的干叶。烘干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在140℃的条件下烘3小时,第二阶段在180-190℃的条件下烘2小时,第三阶段在70℃的条件来进行。

步骤a中云南大叶绿茶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云南大叶绿茶和紫苏套种。其中,所述紫苏以播撒种子的方式种植于云南大叶绿茶的茶园中;每亩茶园播撒种子的用量为60克。所述云南大叶绿茶采用单条行种植在定植畦上,定植畦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5米,所述紫苏种植在定植畦之间的茶地上。

经检测,所得茶叶甜醇味厚,苦涩味淡,香气高。氨基酸含量为3.0%。

实施例3

一种茶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鲜叶摊放:将采摘后的新鲜云南大叶绿茶置于温度为3℃、湿度为30%的大棚内摊放,至摊放叶含水率为75%;

b、杀青:将所述摊放叶置于温度为160℃的旋转滚筒炒锅中进行杀青,至杀青叶的含水率为60%,然后再置于温度为30℃、湿度为30%的大棚内摊凉,至摊凉叶含水率为45%;

c、揉捻:将所述摊凉叶置于温度为55℃的条件下,采用捻揉设备进行捻揉;

d、烘干:将所述捻揉后的茶叶进行干燥,得含水率为5%的干叶。烘干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在130℃的条件下烘2小时,第二阶段在180℃的条件下烘1小时,第三阶段在60℃的条件来进行。

步骤a中云南大叶绿茶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云南大叶绿茶和紫苏套种。其中,所述紫苏以播撒种子的方式种植于云南大叶绿茶的茶园中;每亩茶园播撒种子的用量为50克。所述云南大叶绿茶采用单条行种植在定植畦上,定植畦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2米,所述紫苏种植在定植畦之间的茶地上。

经检测,所得茶叶甜醇味厚,苦涩味淡,香气高。氨基酸含量为3.3%。

实施例4

一种制备速溶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实施例1所得干叶中加入纯净水在11℃的条件下浸润2小时,再加入92℃的热水煎煮40分钟,将煎煮液浓缩,喷雾干燥,包装,即得。

其中,纯净水的加入量为所述干叶重量的0.6倍重量;每次所述煎煮的次数为2次;所述煎煮时,加入新鲜青枣,新鲜青枣的加入量为所述干叶重量的1.5%;所述浓缩时,加入甜味剂,甜味剂(比如蔗糖、蜂蜜等常规能用于食品的添加剂)的加入量为所述干叶重量的1%。

实施例5

一种制备速溶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实施例1所得干叶中加入纯净水在12℃的条件下浸润3小时,再加入95℃的热水煎煮45分钟,将煎煮液浓缩,喷雾干燥,包装,即得。

其中,纯净水的加入量为所述干叶重量的0.8倍重量;每次所述煎煮的次数为3次;所述煎煮时,加入新鲜青枣,新鲜青枣的加入量为所述干叶重量的2%;所述浓缩时,加入甜味剂,甜味剂(比如蔗糖、蜂蜜等常规能用于食品的添加剂)的加入量为所述干叶重量的2%。

实施例6

一种制备速溶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实施例1所得干叶中加入纯净水在10℃的条件下浸润1小时,再加入90℃的热水煎煮30分钟,将煎煮液浓缩,喷雾干燥,包装,即得。

其中,纯净水的加入量为所述干叶重量的0.5倍重量;每次所述煎煮的次数为1次;所述煎煮时,加入新鲜青枣,新鲜青枣的加入量为所述干叶重量的1%;所述浓缩时,加入甜味剂,甜味剂(比如蔗糖、蜂蜜等常规能用于食品的添加剂)的加入量为所述干叶重量的0.5%。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