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对饮料进行粉碎的饮料提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8787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够对饮料进行粉碎的饮料提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饮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对饮料进行粉碎的饮料提取装置。



背景技术:

对咖啡豆、麦茶用麦、烘焙茶用茶叶等烘焙植物原料等进行烘焙并用热水等浸提的液体作为咖啡、麦茶、烘焙茶等饮料有很多人喜爱饮用。烘焙处理通过热能使烘焙植物原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香味、浓郁味、苦味、酸味、甜味等独特的香味。尤其,通过烘焙产生的具有焦香的香味具有极高的嗜好性。

难以将烘焙植物原料均匀地加热到内部,或者在烘焙处理中产生焦糊味的问题,或者为了抑制烤焦而较浅地进行烘焙,使烘焙植物原料的中心部分没烤透,存在其浸提液带较多的苦味、杂味等的问题。即使加强加热条件并缩短烘焙时间,也只能对烘焙植物原料的表面进行烘焙,不能均匀地烘焙到中心部分,成为只是苦的没有浓郁味的浸提液。

于是,提出了利用从烘焙植物原料通过水提取所得到的饮料用提取液来降低焦糊味、苦味的方法。现有的方法包括去除烘焙谷物的烤焦部分的谷粒清选工序,制造出起因于烘焙的焦糊味、苦味较少而且甜味较强的风味良好的谷物茶饮料。还存在下述方法,通过去除提取液中存在的微粒尤其是粒径为5μm以上的微粒,从而去除苦味。也提出了对提取装置进行研究而去除苦味、杂味的方法。现有技术中还有能够通过该活性炭将咖啡提取液中的涩味成分即绿原酸多聚体等高分子深褐色成分选择性地吸附去除。另外,作为咖啡提取装置存在可提高提取液的澄清性的装置。

虽然采取了降低提取液中的不愉快成分即苦味的措施,但是因为或者未充分去除苦味或者虽然去除了苦味但是也同时去除了烘焙植物独特的丰富的香味、风味、浓郁味,所以有时降低了烘焙植物的浸提液自身的风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对饮料进行粉碎的饮料提取装置,所述烘焙植物原料经烘焙后和提取后,形成饮料溶剂,所述装置包括:

溶剂注入口,用于从所述溶剂注入口注入所述饮料溶剂;

与所述溶剂注入口相连通的分离装置,其包括:

转轴;

设置在所述转轴处的分离箱体,其一端与所述溶剂注入口相连通,用于分离所述饮料溶剂;

设置在所述分离箱体内部且与所述转轴相连的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与所述溶剂注入口相连通,用于在所述转轴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以将所述饮料溶剂分离成饮料汁液和不愉快成分;

设置在所述分离箱体内部且设置在所述旋转机构下部的第一引流出口,用于从所述第一引流出口引流出所述饮料汁液;

设置在所述分离箱体内部且设置在所述旋转机构下部的第二引流出口,用于从所述第二引流出口引流出所述不愉快成分;

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流出口下方的过滤机构,用于过滤所述饮料汁液;

第一导管,用于将所述饮料汁液导流出;

第二导管,用于将所述不愉快成分导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分离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过滤机构下部的第一倾斜板,用于接收所述饮料汁液;

设置在所述第二引流出口下方的第二倾斜板,用于接收所述不愉快成分。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倾斜板与所述第二导管相连通,以使得所述不愉快成分由所述第二倾斜板流至所述第二导管,并通过所述第二导管导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分离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倾斜板下部的粉碎装置,用于将由所述第一倾斜板流入的所述饮料汁液进行粉碎,以使得所述饮料汁液的微粒尺寸为一预设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粉碎装置具有多个锥形通孔;

可选地,所述锥形通孔为上大下小,以使得所述饮料汁液能够流入所述锥形通孔;

可选地,所述锥形通孔的最大直径不小于所述饮料汁液的微粒尺寸,所述锥形通孔的最小直径小于所述饮料汁液的微粒尺寸;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管与所述粉碎装置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分离装置还包括:

驱动机构,用于向所述粉碎机构提供驱动力,以在所述粉碎装置的表面形成一预设力的吸力,使得所述饮料汁液进入所述锥形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颗粒收容部,用于从所述颗粒收容部注入所述烘焙植物原料;

与所述颗粒收容部相连通的颗粒烘焙部,用于在所述颗粒烘焙部烘焙所述烘焙植物原料;和

与所述颗粒烘焙部相连通的汁液提取部,用于提取经由所述颗粒烘焙部烘焙后的烘焙植物原料的汁液,以形成饮料溶剂。

进一步地,所述颗粒烘焙部包括:

烘焙腔;

热风机构,用于向所述烘焙腔输送热空气;

设置在所述烘焙腔内的烘焙架,所述烘焙架设置成可转动的,以使得放置在所述烘焙架处的烘焙植物原料可滚动。

进一步地,所述热风机构包括:

热风通道,其具有热风出口,所述热风出口邻近所述烘焙腔并朝向所述烘焙腔内;

发热组件,其设置在所述热风通道内;

送风装置,用于将所述热风通道内的热空气吹向所述烘焙腔。

本发明的方案,由于系统地将烘焙、汁液提取和分离设置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因此,对于提取饮料来说,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同时能够保留植物独特的丰富的香味、风味、浓郁味,并没有降低烘焙植物的浸提液自身的风味。此外,由于设置分离装置,因此,能够将饮料中的不愉快成分如苦味去除,并且由于具有粉碎装置,使得饮料的微粒更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能够对饮料进行粉碎的饮料提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对饮料进行粉碎的饮料提取装置,所述烘焙植物原料经烘焙后和提取后,形成饮料溶剂,所述装置包括:

溶剂注入口,用于从所述溶剂注入口注入所述饮料溶剂;

与所述溶剂注入口相连通的分离装置140,其包括:

转轴141;

设置在所述转轴141处的分离箱体142,其一端与所述溶剂注入口相连通,用于分离所述饮料溶剂;

设置在所述分离箱体142内部且与所述转轴141相连的旋转机构143,所述旋转机构143与所述溶剂注入口相连通,用于在所述转轴141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以将所述饮料溶剂分离成饮料汁液和不愉快成分;

设置在所述分离箱体142内部且设置在所述旋转机构143下部的第一引流出口144,用于从所述第一引流出口144引流出所述饮料汁液;

设置在所述分离箱体142内部且设置在所述旋转机构143下部的第二引流出口145,用于从所述第二引流出口145引流出所述不愉快成分;

设置在所述第一引流出口144下方的过滤机构146,用于过滤所述饮料汁液;

第一导管147,用于将所述饮料汁液导流出;

第二导管148,用于将所述不愉快成分导流出。

其中,所述分离装置140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过滤机构146下部的第一倾斜板149,用于接收所述饮料汁液;

设置在所述第二引流出口145下方的第二倾斜板241,用于接收所述不愉快成分。

其中,所述第二倾斜板241与所述第二导管148相连通,以使得所述不愉快成分由所述第二倾斜板241流至所述第二导管148,并通过所述第二导管148导流出。

其中,所述分离装置140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倾斜板149下部的粉碎装置242,用于将由所述第一倾斜板149流入的所述饮料汁液进行粉碎,以使得所述饮料汁液的微粒尺寸为一预设尺寸。

其中,所述粉碎装置242具有多个锥形通孔;

可选地,所述锥形通孔为上大下小,以使得所述饮料汁液能够流入所述锥形通孔;

可选地,所述锥形通孔的最大直径不小于所述饮料汁液的微粒尺寸,所述锥形通孔的最小直径小于所述饮料汁液的微粒尺寸;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管147与所述粉碎装置242相连通。

其中,所述分离装置140还包括:

驱动机构243,用于向所述粉碎机构提供驱动力,以在所述粉碎装置242的表面形成一预设力的吸力,使得所述饮料汁液进入所述锥形通孔。

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颗粒收容部110,用于从所述颗粒收容部110注入所述烘焙植物原料;

与所述颗粒收容部110相连通的颗粒烘焙部120,用于在所述颗粒烘焙部120烘焙所述烘焙植物原料;和

与所述颗粒烘焙部120相连通的汁液提取部130,用于提取经由所述颗粒烘焙部120烘焙后的烘焙植物原料的汁液,以形成饮料溶剂。

其中,所述颗粒收容部110处设置有原料注入口150和配料注入口160;

所述汁液提取部130下部设置有溶剂排出口170,用于排出所述溶剂;

所述分离装置140上部设置有溶剂注入口180,用于注入所述溶剂。

其中,所述颗粒烘焙部120包括:

烘焙腔;

热风机构,用于向所述烘焙腔输送热空气;

设置在所述烘焙腔内的烘焙架,所述烘焙架设置成可转动的,以使得放置在所述烘焙架处的烘焙植物原料可滚动。

其中,所述热风机构包括:

热风通道,其具有热风出口,所述热风出口邻近所述烘焙腔并朝向所述烘焙腔内;

发热组件,其设置在所述热风通道内;

送风装置,用于将所述热风通道内的热空气吹向所述烘焙腔。

本发明的方案,由于系统地将烘焙、汁液提取和分离设置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因此,对于提取饮料来说,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同时能够保留植物独特的丰富的香味、风味、浓郁味,并没有降低烘焙植物的浸提液自身的风味。此外,由于设置分离装置140,因此,能够将饮料中的不愉快成分如苦味去除。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