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麦麸皮复合营养咀嚼片及其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79927发布日期:2019-11-20 00:54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麦麸皮复合营养咀嚼片及其加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麦麸皮复合营养咀嚼片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麸皮是小麦加工的副产物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具有多种功能特性。但由于其纤维含量高且难以降解,导致口感发渣、适口性差,小麦麸皮中还含有大量脂肪酶、脂肪氧化酶等复合酶系,容易发酵起热、酸败霉变,导致其储藏稳定性不佳,综合利用率低,市面少有麸皮类高附加值食品,如能够充分地利用麸皮进行精深加工,将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常用的小麦麸皮稳态化方法有蒸汽爆破法、烘烤法和挤压法等方法。针对麸皮的以上缺陷,采用高压联合酶法对小麦麸皮进行稳态化处理,有效降低小麦麸皮中粗纤维含量,脂肪酶和脂肪氧化酶残余酶活低,有效延长保质期。该技术可将未完全降解的不溶性膳食纤维转化为可溶性膳食纤维,提高麸皮膳食纤维的吸收率,改善麸皮口感的同时,提高了小麦麸皮的储藏稳定性,增加其综合利用率。

小麦麸皮营养物质丰富,与维生素c复配制成咀嚼片,具有较好的功能保健作用,在提高小麦麸皮利用率的同时,赋予了咀嚼片优良的营养特性。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5343141,申请公布日:2015.11.23)公布了一种菱角壳提取物咀嚼片的制备方法。该发明制备的咀嚼片具有明显的抗疲劳、抗氧化、保肝护肝、耐缺氧的功效。但其制作方法复杂,且难以用来工业化生产。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8813465,申请公布日:2018.11.16)报道了一种无花果功能咀嚼片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明在咀嚼片中添加了无花果,使咀嚼片具有抑菌、消炎、治疗痔疮等多种功效。但此发明存在营养成分相对单一,成本较高的缺陷。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6942582a,申请公布日:2017.03.16)报道了一种小麦麸皮速食粉的制备方法。该发明生产的小麦麸皮速食粉易于冲调,且富含膳食纤维、营养丰富,但其配方含糖量大,可食用人群范围小,且添加剂过多,不符合现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鉴于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应用高压联合酶法对小麦麸皮进行稳态化后,制作一种口感细腻、清凉可口且营养丰富的小麦麸皮复合营养咀嚼片。小麦麸皮虽是小麦加工副产物,但其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营养物质,来源充足且价格低廉,利用小麦麸皮制成咀嚼片,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发明还采用了无糖配方,适合于各类人群食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小麦麸皮复合营养咀嚼片是一种补充人体多种营养素的理想食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小麦麸皮稳态化方法和一种包含稳态化小麦麸皮复合营养咀嚼片的制备方法。包含稳态化小麦麸皮、维生素c、微晶纤维素、甘露醇、羟丙甲基纤维素、微粉硅胶、预糊化淀粉、三氯蔗糖、柠檬酸、薄荷油和硬脂酸镁。该咀嚼片酸甜可口,具有天然小麦清香,能够达到抗氧化、清除体内自由基、滋润皮肤、防癌抗癌、清理肠胃等效果,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小麦麸皮复合营养咀嚼片,该咀嚼片包括如下质量百分配比的原料:

稳态化小麦麸皮45%-60%,赋形剂4%-25%、填充剂8%-35%;以稳态化小麦麸皮、赋形剂和填充剂(干基)之和为100%计,维生素c为3%-10%、粘合剂为7.5%-10%、水性包衣剂为2.5%-6%、微粉硅胶为1.0%-2.0%、预糊化淀粉为2%-8%、三氯蔗糖为0.3%-0.9%、柠檬酸为0.3%-0.5%、薄荷油为0.1%-0.5%、硬脂酸镁为0.1%-0.2%。

一种小麦麸皮复合营养咀嚼片的加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稳态化处理:将麸皮粉碎后,加入适量蒸馏水,将其置于高压灭菌锅处理。将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分别按比例添加到高压处理后的麸皮中,置于恒温振荡水浴锅;反应结束后,将麸皮混合液置于水浴锅中灭酶,再将灭酶后的麸皮混合液干燥至恒重;

(2)粉碎:将稳态化后的小麦麸皮放入超微粉碎机粉碎,取筛下物备用;

(3)辅料预处理:分别将微晶纤维素、甘露醇、柠檬酸、三氯蔗糖研细后过80-100目筛,按比例加入维生素c,再与步骤(2)所述小麦麸皮混合均匀待用;

(4)配粉:用微粉硅胶吸附薄荷油,与所述步骤(3)辅料混合均匀;

(5)软材的制作:将羟丙甲基纤维素溶液与步骤(4)中得到的复合粉混合,适当搅拌可得到手握成团轻捏分散的软材;

(6)造粒:将制备好的软材过16-20目筛压制造粒,备用;

(7)干燥:将制成的颗粒置于恒温干燥箱中干燥;

(8)压片:将干燥粒与预糊化淀粉混合均匀,将其置于压片机模具中,压片前用硬脂酸镁对模具涂层,制得咀嚼片;

(9)包衣:将片剂置于高效包衣锅内,采用水性包衣剂进行包衣;

(10)杀菌:对所得含片进行紫外杀菌处理,杀菌时长为15-30min

(11)包装:使用100-200ml的塑料药瓶对含片进行成品包装,药瓶内应放入食品专用干燥剂。

进一步的,步骤(1)高压稳态化参数为:料液比为1:25-1:30、高压灭菌锅压力为0.15-0.50mpa,反应时间为20-150min。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的酶解方法为:采用两步酶解法,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的添加量分别占小麦麸皮质量的0.05%-2.0%和0.05%-1.0%;生物酶反应时间控制在3-8h,反应温度为40-60℃、反应ph为4.0-7.0;灭酶时将水浴锅的温度控制在70-100℃,反应时间为1-15min。

进一步的,步骤(2)取适量干燥后的小麦麸皮于超微粉碎机中,将粉碎后的小麦麸皮过150-300目筛,取筛下物备用。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各个原料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小麦麸皮为45%-60%、微晶纤维素为4%-25%、甘露醇为8%-35%;以小麦麸皮、微晶纤维素和甘露醇重量(干基)之和为100%计,其他原料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为:维生素c为3%-10%、羟丙甲基纤维素为7.5%-10%、水性包衣剂为2.5%-6%、微粉硅胶为1.0%-2.0%、预糊化淀粉为2%-8%、三氯蔗糖为0.3%-0.9%、柠檬酸为0.3%-0.5%、薄荷油为0.1%-0.5%、硬脂酸镁为0.1%-0.2%。

进一步的,步骤(7)将软材制得的湿颗粒置于恒温干燥箱,烘干颗粒水分至5%以内。

进一步的,步骤(8)压片机设置转速为50-100r/min,模具直径为8-12mm,最大压片力为5-12kn,每次压片前对模具用微量硬脂酸镁涂层。

进一步的,步骤(9)的包衣条件为:水性包衣剂固含量为14-18%,包衣锅片床温度为42℃,进风温度为70℃,转速为18-20r/min,喷枪距离为20-30cm,雾化气压为3.0-5.5kg/cm3

进一步的,步骤(10)杀菌的紫外灯紫外波长为240-280nm,时长为5-30min。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以稳态化小麦麸皮为主要原料,使用高压联合酶法对小麦麸皮进行稳态化处理,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同时,降低了脂肪酶含量,有效地控制了小麦麸皮易酸败变质的问题,能够实现小麦麸皮的长期存储。使用改良的稳态化小麦麸皮制成的咀嚼片,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具有较长保质期。

2.本发明主要以稳态化小麦麸皮和维生素c复配而成,营养丰富。小麦麸皮中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具有润肺、滋润皮肤、防癌抗癌、健脾和胃、乌发固发、清理肠胃等作用,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功效。食用后可增加人体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肠胃蠕动、吸附肠道中的有害物质。小麦麸皮中还含有相当丰富的维生素e,添加的维生素c与小麦麸皮中的维生素e偶联协同,相互支撑,可达到清除人体自由基、抗氧化的目的。辅料选用预糊化淀粉、柠檬酸、薄荷油和三氯蔗糖等,预糊化淀粉除了可以改善咀嚼片质地,还可保护维生素c,解决了维生素c易被空气氧化变性而使咀嚼片变黄的问题。适当的矫味剂丰富了咀嚼片的口感,提高了功能性咀嚼片的利用率及舒适性。三氯蔗糖是蔗糖衍生物,其糖度为0,可供糖尿病人食用。本发明制备的咀嚼片可食用人群广泛,保健性能优良,是一种可日常食用的营养补充剂。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小麦麸皮复合营养咀嚼片及其加工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晰,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工艺流程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实施例1

将小麦麸皮预处理后,取适量与蒸馏水混合,控制料液比为1:30,置于高压灭菌锅内,进行高压稳态化处理,压力设置为0.15mpa,稳态化时间为60min;稳态化结束后,分别加入小麦麸皮质量1.0%的纤维素酶和1.0%的木聚糖酶,置于恒温振荡水浴锅内,控制反应温度为50℃,反应ph为5,反应时间为4h;生物酶反应结束后,置于100℃水浴锅中灭酶8min;灭酶后,将麸皮混合液倒入平皿,置于烘箱中干燥至恒重;将烘干后的小麦麸皮放入超微粉碎机内,过150目筛,取筛下物备用。准确称取稳态化小麦麸皮100g、微晶纤维素34g、甘露醇66g、维生素c为6g、微粉硅胶2g、预糊化淀粉16g、三氯蔗糖0.6g、柠檬酸0.6g、薄荷油0.6g。将微晶纤维素、甘露醇、柠檬酸、三氯蔗糖、分别研细,按比例加入维生素c颗粒混匀,再按比例加入稳态化小麦麸皮混合均匀;将薄荷油用微粉硅胶进行吸附,与上述辅料混合均匀;再一边搅拌一边加入浓度为3%的羟丙甲纤维素钠溶液制软材,适当搅拌,制成手握成团轻捏分散的软材即为合格;过16目筛挤压造粒,将湿颗粒平铺于托盘中于60℃干燥箱中干燥至水分为5%以下,整粒;外加预糊化淀粉,混匀后置于压片机进行压片,模具直径10mm,制得咀嚼片;将制得的片剂置于高效包衣锅内,设置包衣锅参数为:片床温度为42℃,进风温度为70℃,转速为18r/min,雾化气压为3.5kg/cm3。使用固含量为14%水性包衣剂,在喷枪距离片床20cm的高度进行包衣;将包衣后咀嚼片置于紫外灯下照射25min,对咀嚼片进行紫外杀菌;使用100ml塑料小药瓶对含片进行成品包装,每瓶20片,药瓶内应放入食品专用干燥剂。

实施例2

将小麦麸皮预处理后,取适量与蒸馏水混合,控制料液比为1:25,置于高压灭菌锅内,进行高压稳态化处理,压力设置为0.20mpa,稳态化时间70min;稳态化结束后,分别加入小麦麸皮质量的1.25%的纤维素酶和0.45%的木聚糖酶,置于恒温振荡水浴锅内,控制反应温度为55℃,反应ph为5.2,反应时间为5h;生物酶反应结束后,置于80℃水浴锅中灭酶9min;灭酶后,将麸皮混合液倒入平皿,置于烘箱中干燥至恒重;将烘干后的小麦麸皮放入超微粉碎机内,过120目筛,取筛下物备用;准确称取稳态化小麦麸皮110g、微晶纤维素30g、甘露醇60g、维生素c为10g、微粉硅胶3.0g、预糊化淀粉12g、三氯蔗糖1.0g、柠檬酸0.8g、薄荷油0.4g。将微晶纤维素、甘露醇、柠檬酸、三氯蔗糖、分别研细,按比例加入维生素c颗粒混匀,再按比例加入稳态化小麦麸皮混合均匀;将薄荷油用微粉硅胶进行吸附,与上述辅料混合均匀;再一边搅拌一边加入浓度为3%的羟丙甲纤维素钠溶液制软材,适当搅拌,制成手握成团轻捏分散的软材即为合格;过16目筛挤压造粒,将湿颗粒平铺于托盘中于50℃干燥箱中干燥至水分小于5%,整粒;外加预糊化淀粉,混匀后置于压片机压片,模具直径12mm,制得咀嚼片;将制得的片剂置于高效包衣锅内,设置包衣锅参数为:片床温度为42℃,进风温度为70℃,转速为18-20r/min,雾化气压为3.0-5.5kg/cm3。使用固含量为17%水性包衣剂,在喷枪距离片床25cm的高度进行包衣;将包衣后咀嚼片置于紫外灯下照射25min,对咀嚼片进行紫外杀菌;使用150ml塑料小药瓶对含片进行成品包装,每瓶30片,药瓶内应放入食品专用干燥剂。

实施例3

将小麦麸皮预处理后,取适量与蒸馏水混合,控制料液比为1:30,置于高压灭菌锅内,进行高压稳态化处理,压力设置为0.30mpa,稳态化时间80min;稳态化结束后,分别加入小麦麸皮质量的1.4%的纤维素酶和0.2%的木聚糖酶,置于恒温振荡水浴锅内,控制反应温度为60℃,反应ph为5.5,反应时间6h;生物酶反应结束后,置于70℃水浴锅中灭酶10min;灭酶后,麸皮混合液倒入平皿,置于烘箱中干燥至恒重;将烘干后的小麦麸皮放入超微粉碎机内,过200目分级筛取筛下物备用;准确称取稳态化小麦麸皮120g、微晶纤维素26g、甘露醇54g、维生素c为14g、微粉硅胶4.0g、预糊化淀粉8g、三氯蔗糖1.4g、柠檬酸1.0g、薄荷油0.2g。将微晶纤维素、甘露醇、柠檬酸、三氯蔗糖、分别研细,按比例加入维生素c颗粒混匀,再按比例加入稳态化小麦麸皮混合均匀;将薄荷油用微粉硅胶进行吸附,与上述辅料混合均匀;再一边搅拌一边加入浓度为3%的羟丙甲纤维素钠溶液制软材,适当搅拌,制成手握成团轻捏分散的软材即为合格;过20目筛挤压造粒,将湿颗粒平铺于托盘中于60℃干燥箱中干燥至水分小于5%,整粒;外加预糊化淀粉,混匀后置于压片机压片,模具直径16mm,制得咀嚼片;将制得的片剂置于高效包衣锅内,设置包衣锅参数为:片床温度42℃,进风温度70℃,转速18-20r/min,雾化气压3.0-5.5kg/cm3。使用固含量为18%水性包衣剂,在喷枪距离片床30cm的高度进行包衣;将包衣后咀嚼片置于紫外灯下照射25min,对咀嚼片进行紫外杀菌;使用200ml塑料小药瓶对含片进行成品包装,每瓶40片,药瓶内应放入食品专用干燥剂。

将实施例1-3制得的稳态化小麦麸皮营养咀嚼片进行营养成分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添加稳态化小麦麸皮的多种营养咀嚼片进行营养成分测试结果

将实施例1-3制得的添加稳态化小麦麸皮的多种营养咀嚼片进行tpa质构测试,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添加稳态化小麦麸皮的多种营养咀嚼片进行tpa质构测试结果

通常普通药剂片剂硬度50n以上为好,由表2可知,实施例1-3硬度合格。

将实施例1-3制得的小麦麸皮复合营养咀嚼片进行碎脆度测试,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添加稳态化小麦麸皮的多种营养咀嚼片进行碎脆度测试结果

按中国药典(2015版,4部,120页)规定,减失重量小于1%为合格。由表3可知,实施例1-3全部合格。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