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香茶及其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92474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香茶及其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茶叶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沉香茶及其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0002]沉香又名白木香,是我国沿用历史悠久的民贵中药材,属瑞香科植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国际贸易公约的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沉香性辛,微温,无毒,具有行气阵痛、温中止咳,纳气平喘等功效,对于治疗腹胀、胃寒、肾虚、气喘有明显功效,常用于治疗气逆胸满,喘急心绞痛,积痞、胃寒呕吐、霍乱、男子精冷、肾虚、恶气恶疮等症。
[0003]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难得,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与檀香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混合了油脂(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而这类香树的木材本身并无特殊的香味,而且木质较为松软。沉香亦是瑞香科植物沉香及白木香的含树脂的心材,质坚硬而重,能沉水或半沉水,气味浓,燃之发浓烟,香气强烈,有油渗出。以质坚沉重、香浓油足、色紫黑者为佳,锉末或磨粉用。
[0004]在现有技术中,沉香树的树叶常被用来制成茶叶,虽然沉香树的叶子具有一定的沉香的功效和香气,但是与沉香木相比效果很差。在现有技术中也有利用沉香木来制作茶的,但是沉香木都被加工成粉末或者块状直接进行泡茶,多数是一次性使用而且泡出来的茶品不是很好,众所周知沉香价格昂贵,这样会造成浪费。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现有缺陷,提供一种茶香味浓、口感佳、可多次使用而且制备工艺简单的一种沉香茶及其制作工艺。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沉香茶,它包括沉香勾丝,所述的沉香勾丝的长度为O?3cm,所述的沉香勾丝为袋泡茶。
[0007]可选的,它还包括银杏茶,沉香勾丝与银杏茶的比例为1: 5。
[0008]可选的,它还包括白茶,沉香勾丝与白茶的比例为1: 5。
[0009]可选的,它还包括绿茶,沉香勾丝与绿茶的比例为1: 5。
[0010]可选的,它还包括普洱茶,沉香勾丝与普洱茶的比例为1: 2。
[0011]可选的,它还包括红茶,沉香勾丝与红茶的比例为1: 2。
[0012]所述的沉香茶的制作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13](I)选材:选择含油量较好且材料天然健康的沉香;
[0014](2)勾丝:不要勾去过多的油脂,也不要留下过多的木质,勾下来的勾丝所含木质居多、油脂较少;
[0015](3)清理:挑出不好的、不干净的勾丝和杂质;
[0016](3.1)混合:将沉香勾丝与要配合的茶叶按比例混合;
[0017](4)称重:将步骤3或3.1的茶进行称重,步骤3中的沉香勾丝为每包I克,步骤
3.1中的混合茶每包2?3克;
[0018](5)封装:将步骤4中的茶装入立体茶包内进行封口 ;
[0019](6)装袋:将步骤5中的茶包装入外袋中,然后进行密封封口。
[0020]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的袋泡茶可以多次使用,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单独的沉香勾丝袋泡茶可以反复使用1-7天,沉香钩丝与银杏茶、白茶、绿茶、普洱茶或红茶配在一起制成袋泡茶,方便使用,并且沉香钩丝成分可以激发其他茶叶的原始清香,使茶味更加醇厚新鲜,而且本发明的制作工艺简单、容易加工。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内容。
[0022]实施例1
[0023](I)选材:选择含油量较好且材料天然健康的海南沉香;
[0024](2)勾丝:不要勾去过多的油脂,也不要留下过多的木质,勾下来勾丝所含木质居多、油脂较少,勾丝的长度大小为2cm左右;
[0025](3)清理:人工清理,挑出不好的、不干净的勾丝和杂质;
[0026](4)称重:将步骤3的茶进行称重,每份的重量为I克;
[0027](5)封装:将步骤4中的茶装入立体茶包内进行封口 ;
[0028](6)装袋:将步骤5中的茶包装入外袋中,然后进行密封封口。
[0029]实施例2
[0030](I)选材:选择含油量较好且材料天然健康的海南沉香,选择质量较好的加工好的银杏茶;
[0031](2)勾丝:不要勾去过多的油脂,也不要留下过多的木质,勾下来勾丝所含木质居多、油脂较少,勾丝的长度大小为2cm左右;
[0032](3)清理:人工清理,挑出不好的、不干净的勾丝和杂质;
[0033](4)混合:将沉香勾丝与银杏茶按1: 5的比例混合;
[0034](5)称重:将步骤4的茶进行称重,每份的重量为2克;
[0035](6)封装:将步骤5中的茶装入立体茶包内进行封口 ;
[0036](7)装袋:将步骤6中的茶包装入外袋中,然后进行密封封口。
[0037]实施例3
[0038](I)选材:选择含油量较好且材料天然健康的海南沉香,选择质量较好的加工好的白茶;
[0039](2)勾丝:不要勾去过多的油脂,也不要留下过多的木质,勾下来勾丝所含木质居多、油脂较少,勾丝的长度大小为2cm左右;
[0040](3)清理:人工清理,挑出不好的、不干净的勾丝和杂质;
[0041](4)混合:将沉香勾丝与白茶按1: 5的比例混合;
[0042](5)称重:将步骤4的茶进行称重,每份的重量为2克;
[0043](6)封装:将步骤5中的茶装入立体茶包内进行封口 ;
[0044](7)装袋:将步骤6中的茶包装入外袋中,然后进行密封封口。
[0045]实施例4
[0046](I)选材:选择含油量较好且材料天然健康的海南沉香,选择质量较好的加工好的绿茶;
[0047](2)勾丝:不要勾去过多的油脂,也不要留下过多的木质,勾下来勾丝所含木质居多、油脂较少,勾丝的长度大小为2cm左右;
[0048](3)清理:人工清理,挑出不好的、不干净的勾丝和杂质;
[0049](4)混合:将沉香勾丝与绿茶按1: 5的比例混合;
[0050](5)称重:将步骤4的茶进行称重,每份的重量为2克;
[0051](6)封装:将步骤5中的茶装入立体茶包内进行封口 ;
[0052](7)装袋:将步骤6中的茶包装入外袋中,然后进行密封封口。
[0053]实施例5
[0054](I)选材:选择含油量较好且材料天然健康的海南沉香,选择质量较好的加工好的普洱茶;
[0055](2)勾丝:不要勾去过多的油脂,也不要留下过多的木质,勾下来勾丝所含木质居多、油脂较少,勾丝的长度大小为2cm左右;
[0056](3)清理:人工清理,挑出不好的、不干净的勾丝和杂质;
[0057](4)混合:将沉香勾丝与普洱茶按1: 2的比例混合;
[0058](5)称重:将步骤4的茶进行称重,每份的重量为2克;
[0059](6)封装:将步骤5中的茶装入立体茶包内进行封口 ;
[0060](7)装袋:将步骤6中的茶包装入外袋中,然后进行密封封口.
[0061]实施例6
[0062](I)选材:选择含油量较好且材料天然健康的海南沉香,选择质量较好的加工好的红茶;
[0063](2)勾丝:不要勾去过多的油脂,也不要留下过多的木质,勾下来勾丝所含木质居多、油脂较少,勾丝的长度大小为2cm左右;
[0064](3)清理:人工清理,挑出不好的、不干净的勾丝和杂质;
[0065](4)混合:将沉香勾丝与红茶按1: 2的比例混合;
[0066](5)称重:将步骤4的茶进行称重,每份的重量为2克;
[0067](6)封装:将步骤5中的茶装入立体茶包内进行封口 ;
[0068](7)装袋:将步骤6中的茶包装入外袋中,然后进行密封封口。
[0069]本发明中的沉香最好的选择是海南沉香,其次是中国国产沉香,惠安系沉香,最次是印尼的星洲系沉香。
[0070]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沉香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沉香勾丝,所述的沉香勾丝的长度为O?3cm,所述的沉香勾丝为袋泡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香茶,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银杏茶,沉香勾丝与银杏茶的比例为1: 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香茶,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白茶,沉香勾丝与白茶的比例为1: 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香茶,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绿茶,沉香勾丝与绿茶的比例为1: 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香茶,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普洱茶,沉香勾丝与普洱茶的比例为1: 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香茶,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红茶,沉香勾丝与红茶的比例为1: 2。
7.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沉香茶的制作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选材:选择含油量较好且材料天然健康的沉香; (2)勾丝:不要勾去过多的油脂,也不要留下过多的木质,勾下来的勾丝所含木质居多、油脂较少; (3)清理:挑出不好的、不干净的勾丝和杂质; (3.1)混合:将沉香勾丝与要配合的茶叶按比例混合; (4)称重:将步骤3或3.1的茶进行称重,步骤3中的沉香勾丝为每包I克,步骤3.1中的混合茶每包2?3克; (5)封装:将步骤4中的茶装入立体茶包内进行封口; (6)装袋:将步骤5中的茶包装入外袋中,然后进行密封封口。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沉香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沉香勾丝,所述的沉香勾丝的长度为0~3cm,所述的沉香勾丝为袋泡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沉香茶的制作工艺,包括如下步骤:选材、勾丝、清理、混合、称重、封装、装袋。本发明的袋泡茶可以多次使用,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单独的沉香勾丝袋泡茶可以反复使用1-7天,沉香钩丝与银杏茶、白茶、绿茶、普洱茶或红茶配在一起制成袋泡茶,方便使用,并且沉香钧丝成分可以激发其他茶叶的原始清香,使茶味更加醇厚新鲜;而且本发明的制作工艺简单、容易加工。
【IPC分类】A23F3-14, A23F3-34
【公开号】CN104814185
【申请号】CN201510221590
【发明人】冯玉红
【申请人】冯玉红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5年5月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