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2224发布日期:2020-12-25 08:03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加热卷烟的加热器具,尤其涉及一种加热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加热器具的下壳体内通常设置了电池、电路板、磁铁以及充电板等零部件,零部件之间通过焊接复杂的电子线进行电路连接,需要留足足够空间容纳电子线,由于线较多,交互缠绕,也容易造成短路,影响器具的使用,焊线越多,装配工艺越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具。

一种加热器具,包括设于下壳体内的电池、电路板、磁铁以及充电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于所述下壳体内的绝缘支架,所述绝缘支架为周向开放的管体,其径向截面呈弧形,所述绝缘支架的后端周向封闭形成磁铁仓,所述电池设于所述绝缘支架的后段,所述电路板可拆卸固定于所述绝缘支架前段的周向开放侧端面上,所述磁铁设于所述磁铁仓内,所述充电板与所述磁铁仓的后侧开口可拆卸固定;

间隔设于所述电池与绝缘支架之间的第一金属支架以及第二金属支架,所述第一金属支架包括沿所述绝缘支架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一金属片,所述第一金属片具有第一前触脚、第一后触脚以及第二后触脚,所述两个第一金属片的第一前触脚分别与所述电路板上的两个第一电接触件连接,所述两个第一金属片的第一后触脚与所述充电板的负极连接,所述两个第一金属片的第二后触脚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金属支架包括沿所述绝缘支架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二金属片,所述第二金属片具有第二前触脚以及第三后触脚,所述两个第二金属片的第二前触脚分别与所述电路板上的两个第二电接触件连接,所述两个第二金属片的第三后触脚分别与所述充电板的正极连接,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

优选地,所述绝缘支架的径向截面呈半圆弧形。

优选地,所述绝缘支架的中部形成环形的前后隔断,所述电池恰好容纳于所述磁铁仓与前后隔断之间。

优选地,所述绝缘支架前段的周向开放侧端面上具有在宽度方向对称布置的两个第一固定销,所述电路板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固定销配合的固定孔。

优选地,所述磁铁仓的后侧开口边缘具有第二固定销,所述充电板的边缘具有与所述第二固定销配合的固定开口。

优选地,所述绝缘支架的前端形成用于固定加热件的圆形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周向具有用于连接隔热套管的螺纹。

优选地,所述电池的前端为正极,周向面为负极,所述第一金属支架与所述电池的接触面具有绝缘层,所述第二金属支架与所述电池的接触面具有绝缘层;

所述第一前触脚以及第一后触脚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金属片的前后两端,所述第二后触脚形成于所述第一金属片的后部上侧;

所述第二前触脚以及第三后触脚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金属片的前后两端。

优选地,所述两个第一金属片沿所述绝缘支架的中心线对称布置,所述两个第二金属片沿所述绝缘支架的中心线对称布置,所述两个第一金属片的间距大于两个第二金属片的间距。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片的径向截面呈弧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片的外侧面具有用于与所述下壳体固定的弹性卡片。

本实用新型通过绝缘支架固定电池、电路板、磁铁以及充电板,并且通过第一金属支架和第二金属支架实现上述各部件的电连接,不需要焊接复杂的电子线,不容易造成短路,装配工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金属片与电路板以及充电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金属片与电路板以及充电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予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涉及的实施方式不是穷尽的,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唯一实施方式。以下相应的实施例只是为了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实用新型内容,并非对对其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该等实施例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不同形式的变化和改动,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和实用新型内容并且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一种加热器具,包括上壳体(图中未示出)、下壳体(图中未示出)以及设于下壳体内的电池110、电路板120、磁铁130、充电板140、绝缘支架150、第一金属支架160和第二金属支架170。

上壳体用于接收加热卷烟,上壳体与下壳体可上下接合。

下壳体上的加热件180用于穿入加热卷烟内部来加热该卷烟的烟草部。

其中,加热件180为加热针或者加热片。

这里,“烟草部”涉及能释放易挥发化合物的基体,这些易挥发化合物可形成气雾。可以通过加热烟草部来释放这些易挥发化合物。烟草部可以是加热卷烟的一部分。烟草部被加热而不是燃烧,从而释放可形成气雾的易挥发化合物。通过加热烟草部可能比燃烧或热降解烟草部产生少的有害成分。

绝缘支架150为周向开放的管体,其径向截面呈弧形,其后端周向封闭形成磁铁仓151。

电池110设于绝缘支架150的后段,电路板120可拆卸固定于绝缘支架150前段的周向开放侧端面152上,磁铁130设于磁铁仓151内,充电板140呈圆形,其与磁铁仓151的后侧开口可拆卸固定,并从下壳体的下端露出。

加热器具通常插入充电盒侧边的充电仓内进行充电,磁铁130可与充电仓底部的磁铁配合,保证加热器具充电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一金属支架160和第二金属支架170间隔设于电池110与绝缘支架150之间。

其中,如图1-3所示,第一金属支架160包括沿绝缘支架150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一金属片161,第一金属片160具有第一前触脚161a、第一后触脚161b以及第二后触脚161c,两个第一金属片161的第一前触脚161a分别与电路板120上的两个第一电接触件121连接,两个第一金属片161的第一后触脚161b与充电板140的负极a连接,两个第一金属片161的第二后触脚161c与电池110的负极连接。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第二金属支架170包括沿绝缘支架150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二金属片171,第二金属片171具有第二前触脚171a以及第三后触脚171b,两个第二金属片171的第二前触脚171a分别与电路板120上的两个第二电接触件122连接,两个第二金属片171的第三后触脚171b分别与充电板140的正极b连接。

电路板120与电池110的正极连接。

充电板140的正极b经第三后触脚171b、第二前触脚171a、第二电接触件122与电路板120连接,电路板120再与电池110的正极连接,充电板140的负极a经第一后触脚161b、第二后触脚161c与电池110的负极连接,构成充电回路。

电池110的正极与电路板120连接,电池110的负极经第二后触脚161c、第一前触脚161a、第一电接触件121与电路板120连接,构成供电回路。

本实用新型通过绝缘支架150固定电池110、电路板120、磁铁130以及充电板140,并且通过第一金属支架160和第二金属支架170实现上述各部件的电连接,不需要焊接复杂的电子线,不容易造成短路,装配工艺简单。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支架150的径向截面呈半圆弧形。

如图2所示,绝缘支架150的中部形成环形的前后隔断153,电池110恰好容纳于磁铁仓151与前后隔断153之间。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绝缘支架150前段的周向开放侧端面152上具有在宽度方向对称布置的两个第一固定销152a,电路板120上具有与第一固定销152a配合的固定孔123。

如图2所示,绝缘支架150前段内形成振动马达容纳槽154,振动马达190安装在容纳槽154内。振动马达190用于提示加热器具的运行阶段,比如按键长按2秒开机,马达震动,提示加热器具已开机;加热器具升温到位后,马达震动,提示可以抽吸;抽吸时间剩余30秒,马达震动,提示抽离即将结束。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绝缘支架150的前端形成用于固定加热件180的圆形连接座155,连接座155的周向具有用于连接隔热套管的螺纹155a。隔热套管用于对加热件180进行隔热。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磁铁仓151的后侧开口边缘具有两个沿中心线对称布置的第二固定销151a,充电板140的边缘具有与第二固定销151a配合的固定开口141。

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池110为市售的磷酸铁锂电池,将该磷酸铁锂电池周向的包装层全部拆除,其周向外表面与后端面是一体的金属,形成负极,前端为正极(靠近电路板120侧),该前端与上述周向外表面之间本身具有一圈绝缘材料,将正负极隔断。

第一金属支架160与电池110的接触面具有绝缘层,第二金属支架170与电池110的接触面具有绝缘层。

第一前触脚161a、第一后触脚161b分别形成于第一金属片161的前后两端,第二后触脚161c形成于第一金属片161的后部上侧。

第二前触脚171a以及第三后触脚171b分别形成于第二金属片171的前后两端。

充电板140的正极b为与两个第二金属片171的第三后触脚171b焊接固定的两个电接触孔,充电板140的负极a为与两个第一金属片161的第一后触脚161b焊接固定的两个电接触孔,第二后触脚161c与电池110的周向外表面焊接固定,电池110的正极通过锡焊片与主板连接。

两个第一金属片161沿绝缘支架150的中心线对称布置,两个第二金属片171沿绝缘支架150的中心线对称布置,两个第一金属片161的间距大于两个第二金属片171的间距。

优选地,第一金属片161的径向截面呈弧形。

优选地,第一金属片161的外侧面具有用于与下壳体固定的弹性卡片161d,参见图1以及图2。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接触件121以及第二电接触件122均为电接触插口,可供触脚插入并形成电连接。

显然,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