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密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4739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口罩密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合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口罩的密合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市售的无纺布口罩或布料口罩,为普及大众化使用,该口罩的尺寸往往仅以大、中及小予以贩卖。然而,由于每个使用者具有不同的脸型,容易造成不同使用者戴上口罩后,该口罩罩合于脸部的密合度亦会有所差异,使口罩与脸部间形成缝隙,造成环境中的尘埃、悬浮微粒抑或来自汽机车所排放的废气,容易经由该缝隙而进入人体的口鼻,进而吸入人体内而危害人体健康。

为增加口罩的密合度,现有技术在抛弃式密合口罩的无纺布内层间增加压条结构,该压条结构系配置于口罩的一侧边,当使用者戴上该口罩时,该侧边相当于位于使用者脸部的鼻子与眼睛间,使用者可通过施予压力于该压条上,使口罩具有压条的一侧边与使用者脸部密合。然而,该口罩的其他侧边不具压条,仍依旧与使用者脸部间容易出现缝隙,无法全面达到防护的效果。此外,由于该密合口罩为抛弃式,使用后必须予以丢弃,造成压条的浪费以及增加环境污染的问题。

因此,开发出一种可增加防护效果以及可重复使用的口罩密合装置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口罩密合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该口罩密合装置包含一环体、一第一带体以及一第二带体。该第一带体系以封闭环形固接于该环体;该第二带体系以封闭环形固接于该环体,且第二带体与第一带体相对设置。

较佳的,所述环体为一封闭环体。

较佳的,所述环体是由软金属材质所构成。

较佳的,所述软金属为钢线或铁线。

较佳的,所述第一带体以及第二带体是由弹性材质所构成。

较佳的,所述口罩密合装置更包含一布料,该布料缠绕包裹该环体。

当使用者配带口罩后,在相对于脸部的口罩一侧再配戴本实用新型的口罩密合装置,通过分别将口罩密合装置的第一带体以及第二带体相对于与环体相连接的一端环挂于使用者的各耳朵上,以使该口罩密合装置的环体贴合于口罩。用户可通过将该口罩密合装置的环体朝用户脸部方向按压,以使口罩更佳地与使用者脸部密合,以增加口罩的防护效果;而环体的软金属材质可提供较佳的变形能力,使用者不需施予强大的力道,即可使环体变形。此外,本实用新型口罩密合装置可重复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口罩密合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口罩无法达到全面防护效果的问题,以及解决现有技术中抛弃式密合口罩所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口罩密合装置的俯视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口罩密合装置的使用状态的俯视平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口罩密合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口罩密合装置的第一优选实施例包含一环体10、一第一带体20以及一第二带体30。该环体10为一封闭环体10且由软金属材质所构成,在具体实施例中,该软金属为钢线或铁线。

第一带体20以封闭环型固接于环体10,且第一带体20由弹性材质所构成。

第二带体30以封闭环型固接环体10,且该第二带体30与第一带体20相对设置,且第二带体30系由弹性材质所构成。

请参阅图2与图3所示,使用时,当使用者配带一口罩后,将环体10置放于相对于脸部的口罩一侧,再分别将第一带体20以及第二带体30相对于与环体10相连接的一端环挂于使用者的各耳朵上,以使该环体10贴合于口罩。使用者可通过将环体10朝使用者脸部方向按压,通过环体10的材质施压于口罩,使部分环体10相对应于使用者鼻子外缘形状变型为一凸起部,通过该凸起部使得环体10可与使用者的鼻子与脸部紧密贴合,进而增进口罩的防护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口罩密合装置更包含一布料,该布料缠绕包裹环体10,以增加该口罩密合装置的美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应当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改变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