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布料的四合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0993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布料的四合扣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纽扣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布料的四合扣。



背景技术:

四合扣自从实用新型以来,因为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被广泛用在服装服饰中,尤其是塑料四合扣。

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3所示的塑料四合扣,一般包括两个铆钉扣3、一个公扣2、一个母扣4等四部分构成。在使用过程中(如图4所示),公扣2或者母扣4放在布料1的一侧,在另一侧,铆钉扣3穿过布料1插入公扣2或者母扣4的中间空隙21,然后,铆钉扣3的钉头31被专用工具挫铆,这样,铆钉扣3与公扣2或母扣4就被铆紧在布料1上了。

由于铆钉扣3需要穿过布料才能安装,这样,在布料1的内外侧,都有塑料件存在。尤其是布料1内侧有铆钉扣3,如果内侧布料与皮肤接触,塑料铆钉扣3就会接触皮肤,不透气的塑料表面,会引起人皮肤的不舒适,并且塑料材质会引起有些人皮肤过敏,因此,塑料四合扣被限制使用在不能接触皮肤的外套等服装服饰中。

基于现有技术的缺陷,既能够保留四合扣使用方便的特性,又能使得布料内侧不再具有铆钉扣的纽扣的需求是存在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布料的四合扣。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布料的四合扣,其中所述布料包括外层布料、内层布料以及外层布料和内层布料之间的布层间隙,该四合扣包括公扣、母扣和铆钉线;所述公扣和所述母扣分别通过所述铆钉线固定至布料上,所述公扣和所述母扣在使用时相互扣接。

进一步地,所述公扣和所述母扣分别包括具有一个中间空隙的扣件主体。

进一步地,所述铆钉线的第一末端穿过所述扣件主体的所述中间空隙并且穿入所述外层布料,所述铆钉线的所述第一末端穿过所述外层布料重新从所述中间空隙穿出;所述铆钉线的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铆钉线的第二末端均处于所述中间空隙中并且所述铆钉线的形状为U形。

进一步地,所述铆钉线的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通过凹凸热熔装置熔化成一个铆钉头以将所述铆钉线固定到所述扣件主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铆钉线的U形部位于所述布层间隙中。

进一步地,所述公扣和所述母扣分别包括具有第一中间空隙和第二中间空隙的扣件主体。

进一步地,所述铆钉线的第一末端穿过所述扣件主体的所述第一中间空隙并且穿入所述外层布料,所述铆钉线的所述第一末端穿过所述外层布料并从所述第二中间空隙穿出;所述铆钉线的所述第一末端处于所述第二中间空隙以及所述铆钉线的第二末端处于所述第一中间空隙中,并且所述铆钉线的形状为U形;所述铆钉线的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通过凹凸热熔装置分别熔化成第一铆钉头和第二铆钉头以将所述铆钉线固定到所述扣件主体;所述铆钉线的U形部位于所述布层间隙中。

进一步地,所述公扣和所述母扣分别包括具有第一中间空隙和第二中间空隙的扣件主体;所述铆钉线的第一末端具有铆头。

进一步地,所述铆钉线的第二末端穿过所述扣件主体的所述第一中间空隙并且穿入所述外层布料,所述铆钉线的所述第二末端穿过所述外层布料并且从所述第二中间空隙穿出;所述铆钉线的所述第一末端处于所述第一中间空隙以及所述铆钉线的第二末端均处于所述第二中间空隙中,并且所述铆钉线的形状为U形;所述铆钉线的U形部位于所述布层间隙中。

进一步地,所述铆钉线的所述第一末端的铆头将所述铆钉线固定到所述扣件主体。

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布料的四合扣,取消铆钉扣结构设计,采用铆钉线,铆钉线并不完全穿透布料,即布料内侧与皮肤接触部分并没有铆钉线,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四合扣中由于位于布料内层的塑料铆钉扣接触皮肤带来的人体皮肤不舒适,以及塑料材质会引起有些人皮肤过敏的缺陷,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四合扣可以用于贴身衣物,达到无感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布料的四合扣中的公扣和母扣可以分别设置在一双袜子的两只上的外侧,当袜子不穿戴时,可以利用四合扣扣接在一起,使得袜子不易丢失,而且在穿着时袜子使用者的皮肤并不会接触四合扣,不会引起使用者的不适;同样手套的外侧也可以设置这样的四合扣来防止丢失。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布料的四合扣中铆钉线需要利用一个凹凸热熔装置固定到公扣或母扣上,相比较现有技术的四合扣,这种四合扣部件简单,制造简易,节省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布料的四合扣中一端带有铆头的铆钉线可以直接固定到公扣或母扣上,省去了热熔焊接的程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四合扣的铆钉扣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四合扣的公扣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四合扣的母扣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四合扣的公扣固定到布料上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四合扣的铆钉线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四合扣的公扣和母扣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四合扣的公扣固定到布料上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四合扣的公扣固定到布料上后铆钉线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四合扣的公扣固定到布料上后铆钉线经过热熔固化后形成铆钉头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四合扣的铆钉线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四合扣的公扣和母扣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四合扣的母扣固定到布料上后铆钉线经过热熔固化后形成铆钉头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四合扣的母扣固定到布料上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四合扣的铆钉线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四合扣的公扣和母扣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四合扣的母扣固定到布料上后铆钉线经过热熔固化后形成铆钉头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四合扣的母扣固定到布料上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布料、2公扣、3铆钉扣、4母扣、21中间空隙、31钉头、11外层布料、12内层布料、13布层间隙、5铆钉线、50第一末端、53第二末端、52U形部、51铆钉头、6公扣、7母扣、71第一中间空隙、72第二中间空隙、8铆钉线、80第一末端、81铆头、82第二末端、83U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5-9所示,一种用于布料的四合扣,其中布料1包括外层布料11、内层布料12以及外层布料11和内层布料12之间的布层间隙13。四合扣包括公扣2、母扣4和铆钉线5,其中公扣2、母扣4与现有技术的四合扣中的公扣2、母扣4(如图2-3所示)相同,即公扣2和母扣4分别包括具有一个中间空隙21的扣件主体。公扣2和母扣4分别通过铆钉线5固定至布料1上,使用时,公扣2和母扣4相互扣接。

由于本实施例的公扣2和母扣4固定在布料上的结构和方式均相同,故本实施例以公扣2为例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的铆钉线5在未使用时为伸直状态,使用时可以弯曲成需要的形状。铆钉线5具有第一末端50和第二末端53。如图7-8所示,铆钉线5的第一末端50穿过扣件主体的中间空隙并且穿入外层布料11,之后铆钉线的第一末端50通过布层间隙13再次穿过外层布料11重新从中间空隙穿出;铆钉线的第一末端50和铆钉线的第二末端53均处于公扣2的中间空隙21中,此时铆钉线5的形状为U形,铆钉线的U形部52位于布层间隙13中(如图7所示)。

铆钉线5的第一末端50和第二末端53通过凹凸热熔装置熔化成一个铆钉头51以将铆钉线5固定到公扣2的扣件主体上,此时公扣2已经固定至布料1上,且铆钉线5并未穿过内层布料12。母扣4以同样的方式固定至布料上。

实施例2

如图10-13所示,为一种用于布料的四合扣的实施例2,其中布料1包括外层布料11、内层布料12以及外层布料11和内层布料12之间的布层间隙13。四合扣包括公扣6、母扣7和铆钉线5。公扣6和母扣7分别通过铆钉线5固定至布料1上,使用时,公扣6和母扣7相互扣接。与实施例1中不同的是,实施例2公扣6和母扣7分别包括具有第一中间空隙和第二中间空隙的扣件主体(如图11所示);铆钉线5与实施例1相同(如图10所示),具有第一末端50和第二末端53。

由于本实施例的公扣6和母扣7固定在布料上的结构和方式均相同,故本实施例以母扣7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1-13所示,铆钉线5的第一末端50穿过扣件主体的第一中间空隙71并且穿入外层布料11,之后铆钉线5的第一末端50通过布料间隙13穿过外层布料11从第二中间空隙72穿出;铆钉线5的第一末端50处于第二中间空隙72而铆钉线5的第二末端53处于第一中间空隙71中,此时铆钉线5的形状为U形,铆钉线的U形部52位于布层间隙13中(如图13所示);铆钉线5的第一末端50和第二末端53通过凹凸热熔装置分别熔化成第一铆钉头和第二铆钉头以将铆钉线5固定到扣件主体中,此时母扣7已经固定至布料1上,且铆钉线5并未穿过内层布料12。公扣6以同样的方式固定至布料上。

实施例3

如图14-17所示,为一种用于布料的四合扣的实施例3,其中布料1包括外层布料11、内层布料12以及外层布料11和内层布料12之间的布层间隙13。四合扣包括公扣6、母扣7和铆钉线5。公扣6和母扣7分别通过铆钉线5固定至布料1上,使用时,公扣6和母扣7相互扣接。公扣6和母扣7与实施例2中的相同,即公扣6和母扣7分别包括具有第一中间空隙和第二中间空隙的扣件主体(如图15所示)。

如图14所示,铆钉线8具有第一末端80和第二末端82,铆钉8的第一末端80具有铆头81,铆钉线8在未使用时为伸直状态,使用时可以弯曲成需要的形状。

由于本实施例的公扣6和母扣7固定在布料上的结构和方式均相同,故本实施例以母扣7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5-17所示,铆钉线8的第二末端82穿过扣件主体的第一中间空隙71并且穿入外层布料11,之后铆钉线8的第二末端82通过布层间隙13穿过外层布料11并且从第二中间空隙71穿出;铆钉线8的第一末端80处于第一中间空隙71以及铆钉线8的第二末端82均处于第二中间空隙72中,此时,铆钉线8的形状为U形;铆钉线8的U形部83位于布层间隙13中。铆钉线8的第一末端80的铆头81将铆钉线8固定到扣件主体,此时母扣7已经固定至布料1上,且铆钉线8并未穿过内层布料12。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布料的四合扣中一端带有铆头的铆钉线8可以直接固定到公扣或母扣上,省去了热熔焊接的程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如果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