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鞋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缓冲减震鞋底。
背景技术:
目前,像运动鞋鞋底的后跟底部一般设计为实心平面结构。人在行走时,脚后跟处需要承受较大部分的压力。虽然鞋底的后跟部弹性变形作用可以缓冲一部分的压力,但是由于变形量有限,缓冲作用也很有限,走路时间过长后,使脚由于承受压力而难受。有的鞋子在鞋后跟嵌装有气垫,这虽然加大后跟的变形,增强了缓冲作用,但是难以制造。
现有技术中,跑鞋减震的功能主要针对后足着地的跑步方式来设计,大部分针对后足着地设计的跑鞋,只是在后足的相应位置设计一减震装置。当跑者在高速跑动、由慢速跑转变为加速跑,或跑者采用后足跑和中足跑相结合的跑步方式下,现有传统跑鞋的后足设计的减震装置是无法解决当足踏地的瞬间所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而这种冲击力往往都会造成对跑者的足部和腿部不同程度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缓冲减震鞋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缓冲减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本体的鞋跟处厚度是鞋掌处厚度的两倍,所述鞋跟处设有缓冲减震腔,所述缓冲减震腔内设有若干组缓冲件,所述缓冲件为竖向的“Z”型,所述缓冲件内设有塑形块,若干组缓冲件采用正反交错间隔排列,正反两个缓冲件间形成有中空的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内分布有减震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弹簧横向排列,且分布有两个减震弹簧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弹簧下端镶嵌在鞋底内,减震弹簧上端设有支撑板。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件组数为双数。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对现有鞋底进行改进,使得鞋底具有较好的缓冲减震效果,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减震气囊破裂或损坏,且整体结构较有立体感,较为美观。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缓冲减震鞋底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缓冲减震鞋底的缓冲减震腔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缓冲减震鞋底的缓冲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参考图1、图2和图3,一种缓冲减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1,鞋底本体的鞋跟处2厚度是鞋掌处3厚度的两倍,鞋跟处设有缓冲减震腔4,缓冲减震腔内设有若干组缓冲件5,缓冲件5为竖向的“Z”型,缓冲件5内设有塑形块6,若干组缓冲件5采用正反交错间隔排列,正反两个缓冲件5间形成有中空的缓冲结构7,缓冲结构内分布有减震弹簧8。
减震弹簧8横向排列,且分布有两个减震弹簧8以上。
减震弹簧8下端镶嵌在鞋底本体1内,减震弹簧8上端设有支撑板9。
缓冲件5组数为四组。
实施例二
参考图1、图2和图3,一种缓冲减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1,鞋底本体的鞋跟处2厚度是鞋掌处3厚度的两倍,鞋跟处设有缓冲减震腔4,缓冲减震腔内设有若干组缓冲件5,缓冲件5为竖向的“Z”型,缓冲件5内设有塑形块6,若干组缓冲件5采用正反交错间隔排列,正反两个缓冲件5间形成有中空的缓冲结构7,缓冲结构内分布有减震弹簧8。
减震弹簧8横向排列,且分布有两个减震弹簧8以上。
减震弹簧8下端镶嵌在鞋底本体1内,减震弹簧8上端设有支撑板9。
缓冲件5组数为八组。
实施例三
其中减震弹簧8为竖向排列,且缓冲件5组数为六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