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7009阅读:13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由同种骨制成的外科用脊椎固定器。
背景技术
在骨科临床诊断中常见的上、下肢无力麻木或疼痛,其中一部分病例是由于外伤或其他多种原因引起的胫、腰椎滑脱或不稳波及到神经而导致的上述症状,临床可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两种方法。手术治疗一般主要采用复位后器械固定、有支架固定或钛合金固定器,这种利用合金材料或合成材料制成的固定器植入体内后会产生异物刺激等副作用,而且有些内固定材料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将其取出,使用不够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同种骨制成的、无需取出的椎间融合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椎间融合器包括同种骨制成的环形骨圈和用于将环形骨圈推入椎体内的骨圈推进器,环形骨圈由管状骨横向切成,其端面具有一定斜度,上下端面制成凸起的方尖形小粒,在环形骨圈后缘侧壁上设有螺纹孔;骨圈推进器前端设有与环形骨圈后缘侧壁螺纹孔相匹配的螺纹,后端设有手柄。
这种椎间融合器由于采用了同种骨为原料,与自体骨的相容性好,生物力学强度高,免疫原性低,可以被自体骨爬行取代,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其使用方便,治疗效果好。


图1为椎间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环形骨圈的俯视图。
图中1.环形骨圈2.骨圈推进器3.螺纹孔4.方尖形小粒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椎间融合器包括同种骨制成的环形骨圈1和用于将环形骨圈1推入椎体内的骨圈推进器2,环形骨圈1由肱骨、股骨或胫骨的中段等管状骨横向切成,厚度一般为0.5cm~1.8cm,其端面具有一定斜度,一般为2°~8°。薄的(如0.5cm、0.6cm或0.8cm),斜度为2°~5°,直径小的用于胫椎前路植入融合术;厚的(如1.4cm、1.6cm或1.8cm),斜度为5°~8°,直径大的用于腰椎前路植入融合术。环形骨圈1的上下端面制成凸起的方尖形小粒4,起定位作用,增加了稳定性,用于防止环形骨圈1植入体内后移位,有利于骨表面的融合和爬行取代。在环形骨圈后缘侧壁上设有螺纹孔3,便于使用骨圈推进器2将其送入椎体内。
骨圈推进器2由不锈钢棍制成,其前端设有与环形骨圈后缘侧壁螺纹孔3相匹配的螺纹,后端设有手柄。使用时,将推进器2顺时针拧入骨圈1后缘侧壁的螺纹孔3内,当骨圈1被推入椎体内的预定位置后再逆时针旋转退出,使得操作既准确又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同种骨制成的环形骨圈(1)和用于将环形骨圈(1)推入椎体内的骨圈推进器(2),其特征在于环形骨圈(1)由管状骨横向切成,其端面具有一定斜度,上下端面制成凸起的方尖形小粒(4),在环形骨圈后缘侧壁上设有螺纹孔(3);骨圈推进器(2)前端设有与环形骨圈(1)后缘侧壁螺纹孔相匹配的螺纹,后端设有手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环形骨圈(1)的厚度为0.5cm~1.8cm,其端面斜度为2°~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由同种骨制成的外科用脊椎固定器。这种椎间融合器包括同种骨制成的环形骨圈和用于将环形骨圈推入椎体内的骨圈推进器,环形骨圈由管状骨横向切成,其端面具有一定斜度,上下端面制成凸起的方尖形小粒,在环形骨圈后缘侧壁上设有螺纹孔;骨圈推进器前端设有与环形骨圈后缘侧壁螺纹孔相匹配的螺纹,后端设有手柄。由于采用了同种骨为原料,与自体骨的相容性好,生物力学强度高,免疫原性低,可以被自体骨爬行取代,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其使用方便,治疗效果好。
文档编号A61B17/70GK2627996SQ0320668
公开日2004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1日
发明者李宝兴, 邢力, 赵亚平, 殷少芳, 赵书彦, 孙世荃 申请人:山西奥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