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2933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囊控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对安装在内窥镜的插入部或插入辅助具上的气囊进行控制的气囊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开发有使用气囊的内窥镜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气囊被安装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外周面、或包覆在插入部的插入辅助具的前端外周面上,通过使该气囊在体腔内膨胀,插入部或插入辅助具被固定在体腔内在插入部或插入辅助具的基端部,设置连通到气囊上的空气供给吸引口,该空气供给吸引口通过管连接到气囊控制装置上。并且,通过由气囊控制装置向管内送气而从管吸引空气,以此控制气囊的膨胀、收缩。
特开2003-144378号公报然而,以往的内窥镜装置,在气囊破裂、管的连接部产生接触不良等时,就有体液等的污物通过管而被吸入到控制装置内、损伤气囊控制装置内的电磁阀及泵的危险。因此,就需要在气囊控制装置中设置被称为收集器的液体存留装置,所以必须对吸入污物的液体存留装置进行洗净消毒,这种操作需要花费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些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向装置内吸入污物并且容易进行洗净消毒等维护的气囊控制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1的气囊控制装置,通过连通安装在内窥镜的插入部或插入辅助具上的气囊并对上述气囊供给、吸引流体,来控制上述气囊的膨胀、收缩,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流体的流路中设置气液分离装置。
根据本发明之1,由于设置气液分离装置,所以被吸入的液体由气液分离装置分离,能够防止液体被吸引到控制装置的本体内。
本发明之2是根据本发明之1的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液分离装置,是气液分离用过滤器、吸水性聚合物、纸纤维、吸水性纤维、或液体存留用罐。
本发明之3是根据本发明之1或本发明之2的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液分离装置,被设置在气囊控制装置的本体和连接该本体的管的连接部分上。
本发明之4是根据本发明之3的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液分离装置和上述管,使用吸引锁机构连接。从而,根据本发明之4,能够将管和气液分离装置简单地连接成气密状态。
本发明之5是根据本发明之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气囊控制装置的本体上,形成安装上述气液分离装置的凹部。从而,根据本发明之5,由于在本体的凹部安装气液分离装置,所以在将气液分离装置安装在本体上时,气液分离装置不突出,能够使装置小型化。
本发明之6是根据本发明之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液分离装置,是在内周面具有吸水性部件层的管。从而,根据本发明之6,仅在连通气囊和气囊控制装置的流路上设置上述管即可,能够达到装置的简易化和小型化。
本发明之7是根据本发明之1~6中任意一项的所述的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气液分离装置中,设置有液体检测装置。从而,根据本发明之7,能够得知液体到达气液分离装置的情况。因此,能够正确地得知气液分离装置的交换、维护、或洗净的时期。
根据本发明之8的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检测装置,因检测到液体而变色。从而,根据本发明之8,根据液体检测装置的变色能够确认液体的有无。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气囊控制装置,由于设置有气液分离装置,所以能够防止吸入的液体被吸引到控制装置的本体内。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气囊控制装置的内窥镜装置的系统构成图。
图2是表示插入部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3是模式地表示构成内窥镜装置的构成图。
图4是气囊控制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过滤器单元的剖面图。
图6是在插入辅助具上安装气囊的内窥镜装置的系统构成图。
图7是在插入部和插入辅助具上安装气囊的内窥镜装置的系统构成图。
图8是表示气液分离装置的一例的构成图。
图9是表示气液分离装置的一例的构成图。
图10是表示气液分离装置的一例的构成图。
图11是表示气液分离装置的一例的构成图。
图12是表示具有液体检测装置的气液分离装置的一例的构成图。
图13是表示具有液体检测装置的气液分离装置的一例的构成图。
图中10-内窥镜,42-气囊,64、200-管,100-气囊控制装置,102-装置本体,148-收纳部,150-过滤器单元,152-壳体,154-过滤器,156、158-连接部,160-凸缘,162-连接器,180-液体存留用罐,210-液体检测纸。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添加的

本发明的气囊控制装置的理想的实施例。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气囊控制装置的内窥镜装置的系统构成图。如图所示,内窥镜装置主要由内窥镜10、光源装置20、处理器30、和气囊控制装置100构成。
内窥镜10具有插入到体腔内的插入部12和连接该插入部12的手持操作部14,在手持操作部14上连接着通用电缆16。在通用电缆16的前端设置有LG连接器18,该LG连接器18连接到光源装置20上。另外,在LG连接器18上通过电缆22连接着电连接器24,该电连接器24连接到处理器30上。另外,在LG连接器18上连接着供给空气或水的送气·送水管26和吸引空气或液体的吸引管28。
在手持操作部14上并列设置有送气·送水按钮32、吸引按钮34、闸门开关36,同时,设置有一对角度旋钮38、38和钳子插入部40。进而,在手持操作部14的基端部,设置有对后述的气囊42供给气体、或从气囊42吸引气体用的供给·吸引口44。以下,作为气体以使用空气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气体,例如惰性气体。
插入部12由前端部46、弯曲部48、和软性部50构成,通过转动设置在手持操作部14上的一对角度旋钮38、38来远距离地弯曲操作弯曲部48。由此,能够使前端部46的前端面47转向希望的方向。
如图2所示,在前端部46的前端面47上,设置有观察光学系统52、照明光学系统54、54、送气·送水嘴56、钳子口58等。在观察光学系统52的后方配设有CCD(未图示),在支撑该CCD的基板上连接着信号电缆。信号电缆贯穿图1的插入部12、手持操作部14、通用电缆16,延伸设置到电连接器24并连接在处理器30上。从而,由观察光学系统52取入的观察像,在CCD的受光面成像并转换成电信号,并且,该电信号通过信号电缆输出到处理器30中,转换成图像信号。由此,在连接到处理器30的监视器60上显示观察图像。
在图2的照明光学系统54、54的后方,配置有光引导体(未图示)的出射端。该光引导体贯穿图1的插入部12、手持操作部14、通用电缆16,入射端被配置在LG连接器18上。由此,从光源装置20照射的照明光,通过光引导体传送到照明光学系统54、54中,从照明光学系统54、54进行照射。
送气·送水嘴56(参照图2)连通到由送气·送水按钮32操作的阀(未图示)上,进而连通到送气·送水管26上。从而,通过操作送气·送水按钮32,从送气·送水嘴56向观察光学系统52喷射空气或水。
钳子口58(参照图2)在连通钳子插入部40的同时,连通到由吸引按钮34操作的阀(未图示)上,进而连通到吸引管28。从而,通过操作吸引按钮34,从钳子口58吸引病变部等,通过从钳子插入部40插入处置具,该处置具从钳子口58被导出。
然而,如图2所示,在插入部12的外周面上安装有由橡胶等的弹性体构成的气囊42。气囊42形成为缩紧两端部的略筒状,在插入插入部12后,通过将气囊42的两端部固定在插入部12上来进行安装。气囊42的两端部的固定方法,例如通过在气囊42的两端部缠绕线来进行,由此使气囊42的两端部紧密地接触在插入部12的外周面的全周上。另外,代替缠绕线,也可以将由橡胶等构成的固定环嵌装在气囊42的两端部。
在插入部12的气囊42的安装位置,形成有通气孔62。该通气孔62通过插入到插入部12内的管66(参照图3)连通在供给·吸引口44上。在供给·吸引口44连接管64的前端部,该管64的基端部连接在后述的气囊控制装置100上。气囊控制装置100,是通过管64、66对气囊42供给空气、吸引空气的装置,通过该气囊控制装置100,控制气囊42的膨胀、收缩。另外,气囊42在空气供给时膨胀成略球状,在空气吸引时贴在插入部12的外表面上。
图3是模式地表示空气的流动的内窥镜装置的构成图,图4是表示气囊控制装置100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在气囊控制装置100的装置本体102的内部,设置有送气泵104、吸引泵106、开关电磁阀108、开关电磁阀110、和切换电磁阀112。在送气泵104上连通送气管路114,该送气管路114通过开关电磁阀108与切换电磁阀112连通。另外,在吸引泵106上连通吸引管路116,该吸引管路116通过开关电磁阀110与切换电磁阀112连通。切换电磁阀112通过管路118与连接口120连通,该连接口120通过后述的过滤器单元150与管64连通。
切换电磁阀112,将送气管路114和吸引管路116的一方与管路118连通。例如,在对气囊42送出空气时,将送气管路114与管路118连通,在从气囊42吸引空气时,将吸引管路116与管路118连通,这样来进行切换控制。另外,当切换电磁阀112在电源OFF时,将吸引管路116与管路118连通,在停电等的异常时能够防止气囊42膨胀。
开关电磁阀108、110分别能够控制送气管路114、吸引管路116的开闭,在电源OFF时,控制为关闭送气管路114、吸引管路116。通过开关控制该开关电磁阀108、110,能够临时停止空气的送出动作和吸引动作。例如,在使气囊42膨胀时,在压力计124的计测值为设定值时,关闭开关电磁阀108,暂时停止空气的送出,在压力计124的计测值低于设定值时,打开开关电磁阀108再次进行空气的送出。由此,能够将气囊42的内压可靠地控制在设定值。特别是在管66的直径比管64的直径小的时候,在压力计124的计测值和气囊42的实际的内压之间产生误差,但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开关电磁阀108,能够将气囊42的内压可靠地控制在设定值。同样,在使气囊42收缩时,通过开关控制开关电磁阀110,能够暂时停止空气的吸引、或再开,能够将气囊42的内压控制在设定值。
如图4所示,在气囊控制装置100的装置本体102中,通过电缆126连接到遥控器128上。在遥控器128上,除了电源SW130以外,还设置有各种操作按钮132、132…,能够变更气囊42的设定压、或者操作送气动作和吸引动作的切换。
另外,在装置本体102上,通过电缆134连接到气囊专用监视器136上。该专用监视器136,设置有显示气囊42的膨胀、收缩的状态的显示部136A和在发生错误时显示错误短信息的错误显示部136B。另外,专用监视器136,可自由装卸地安装在图1的监视器60上,用监视器60观察由内窥镜10带来的观察图像的同时通过专用监视器136能够确认气囊42的状态和错误短信息。另外,取代设置专用监视器136,也可以在监视器60上显示气囊42的状态和错误短信息。另外,也可以在遥控器128上设置显示画面,显示气囊42的状态和错误短信息。进而,也可以将内窥镜10的图像信号输入到本装置中,从本装置输出将气囊42的状态和错误短信息叠加在内窥镜图像上的图像信号,并在内窥镜10用的监视器60上显示。
如图4所示,在装置本体102的前面板102A上,设置有电源SW138和各种操作按钮140、140…。该操作按钮140、140…具有与遥控器128的操作按钮132、132…相同的功能,不管哪个都能操作气囊控制装置100。
另外,在上述前面板102A上,设置有显示气囊42的状态的气囊显示部142和显示错误短信息的错误显示部144。从而,即使通过看前面板102A也能够确认气囊42的状态和错误短信息。进而,在前面板102A上设置有压力显示部146,能够显示压力计124(参照图3)的计测值。
另外,在前面板102A上,在与管64的连接位置上,形成有圆盘状的下凹的收纳部148,在该收纳部148中收纳有可自由装卸地安装的过滤器单元150。
过滤器单元150,如图4和图5所示,由形成为略圆盘状的中空状的壳体152、和设置在该壳体152内的圆盘状的膜式滤器(以下、称过滤器)154构成。在壳体152的背面(即装置本体102侧的面)的中央部,突出形成有筒状的连接部156。通过将该连接部156嵌入到装置本体102的连接口120中,壳体152被收纳在收纳部148中并被安装在装置本体102上,同时,连通壳体152的内部和连接口120。
另外,将壳体152固定在装置本体102上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也可以在壳体152的外周面设置卡合突起,将该卡合突起卡合到形成于收纳部148的侧面的卡合槽中。另外,也可以由橡胶等的弹性部件构成装置本体102的连接口120,通过在该连接口120上插入壳体152的连接部156,利用弹性力固定。或者也可以使用后述的吸引锁机构连接连接口和连接部156。
在壳体152的表面的中央部,突出形成有筒状的连接部158。该连接部158的构成,只要是以与管64气密状态连接的结构即可,例如可应用吸引锁机构。即,如图5所示,在连接部158的端部的外周面上突出形成凸缘160,在管64的连接器162的内周面上,形成螺合上述凸缘160的阴螺纹162A。并且,通过将凸缘160螺合到阴螺纹162A上,能以保持气密状态的状态连接连接部158和连接器162。另外,也可以在连接部158上形成阴螺纹,在管64的连接器162上形成凸缘。
配设在壳体152的内部的过滤器154,其外径以与壳体152的内径同尺寸形成,在壳体152内通过的流体全部通过过滤器154。另外,过滤器154构成为不通过液体而仅通过气体。由此,由过滤器154捕集在壳体152内通过的液体,所以能够防止在壳体152内通过液体。另外,为了在过滤器154的整个面上均匀地通过空气,在壳体152的内部也可以设置放射线状的整流装置。
接着说明如上述构成的气囊控制装置100的作用。
气囊控制装置100,通过操作前面板102A的操作按钮140或遥控器128的操作按钮132,能够控制气囊42的膨胀、收缩或停止动作。
例如,在使气囊42膨胀时,驱动图3的送气泵104,打开开关电磁阀108,进而,将切换电磁阀112切换到送气管路114侧。由此,从连接口120进行送气,被送的空气通过管64、64供给到气囊42中。并且,通过对应于压力计124的测量值开关操作开关电磁阀108,而将气囊42的内压控制为设定压力。由此,在气囊42膨胀的同时,其内压被控制在设定压力。
在使气囊42收缩时,驱动吸引泵106,打开开关电磁阀110,进而,将切换电磁阀112切换到吸引管路116侧。由此,气囊42内的空气通过管64、64被吸引到连接口120。并且,通过对应于压力计124的测量值开关操作开关电磁阀110,而将气囊42的内压控制为设定压力。由此,在气囊42收缩的同时,其内压被控制在设定压力。
然而,在上述的膨胀操作、收缩操作时发生异常事态的时候,气囊控制装置100进行控制,在停止其操作的同时,将发生了异常事态的情况作为错误短信息而显示在错误显示部144、136B上。此时,判别发生的错误的种类,显示所判别的错误的种类是理想的。例如,在压力计124的检测值超过作为异常压力而设定的阈值的时候,相当于对气囊42施加过度的力而产生异常压力的情况,将其意旨显示在错误显示部。另外,当压力计124的检测值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变化到设定值的时候,判断为发生了管64的连接不良,将其意旨显示在错误显示部。
进而,当开关电磁阀108、110的ON/OFF在规定时间(例如40秒)以上的期间频繁地切换时,判断为气囊42破裂,将其意旨显示在错误显示部。在气囊42破裂时,即使压力计124达到设定值、关闭开关电磁阀108、110,但由于气囊42的内压立刻变化,所以再次打开开关电磁阀108、110,送出或吸引空气。并且,由于开关电磁阀108、110反复进行开关动作,所以如果对该打开关闭动作的频率进行计数,则能够检测出气囊42的破裂。
当在收缩操作时发生了气囊42的破裂的时候,有体液等的液体被吸引到气囊42内、进而通过管64、64而被吸引的危险。如果被吸引的液体到达装置本体102内的切换电磁阀112和吸引泵106等处,就会发生损伤它们的问题。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过滤器单元150,所以当通过管64吸引的液体被吸入到过滤器单元150中时,通过过滤器154清除滞留在比壳体152内的过滤器154靠连接部158侧的空间150A中(参照图5)。从而,没有向装置本体102内吸入液体的危险,能够防止装置本体102内的切换电磁阀112和吸引泵106等的损伤。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的气囊控制装置100,由于在装置本体102和管64的连接部设置过滤器单元150,所以能够防止向装置本体102吸入液体。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过滤器单元150被装卸自由地设置在装置本体102上,所以能够将过滤器单元150从装置本体102卸下,能够容易进行过滤器单元150的灭菌消毒。进而,也能够作为用后废弃品来更换过滤器单元150。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用吸引锁机构来连接过滤器单元150和管64,所以通过边旋转管64的基端部、边推入滤器单元150的连接部158,能够简单地将管64安装在滤器单元150上,此时也能够获得气密性。同样,通过边旋转管64的基端部边进行拉动,能够容易将管64从滤器单元150卸下来。从而,能够仅将管64从滤器单元150卸下并需简单地清洗消毒管64。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使用吸引锁机构连接过滤器单元150和管64,但也可以使用其它方法连接。例如,也可以在过滤器单元150的连接部158的外周面上交替地形成圆周状的凸部和凹部,在该连接部158的外侧嵌入管64。
另外,以上,将上述的气囊控制装置100作为对安装在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上的气囊42进行控制的装置加以说明,但也能够用来作为对安装在插入辅助具上的气囊42进行控制的装置。
图6是使用对在插入辅助具上安装的气囊进行控制的气囊控制装置的内窥镜装置的系统构成图。
该图所示的插入辅助具70,通过以润滑层来保护由聚氨酯等构成的树脂管的内侧和外侧而构成,当从外周面施加外力时可产生恢复力。另外,插入辅助具70的内径形成得比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的外径大,能够将插入部12插入到插入辅助具70中。
在插入辅助具70的前端部,设置有由金属等的X线不能透过的部件构成的环(未图示),在用X线透视观察时,能够把握插入辅助具70的前端位置。
另外,在插入辅助具70的前端外周上,安装有橡胶制的气囊72。气囊72与图3所示的气囊42同样形成为筒状,其两端部72A、72A被固定在插入辅助具70上。另外,图6的符号84是供给水等的润滑剂用的供给口,通过从该供给口84供给润滑剂,能够减少插入辅助具70和插入部12的摩擦。
在气囊72上,连通着贴附在插入辅助具70的外表面的管76,在设置于该管76的端部的连接器78上,可自由装卸地连接着管80的前端部。管80的基端部,与气囊控制装置100连接,通过该气囊控制装置100,能够对管80供给空气、或从管80吸引空气并控制此时的空气压力。由此,能够对气囊72供给空气、或从气囊72吸引空气。
气囊控制装置100,如上所述,在装置本体102的前面板102A上,可自由装卸地安装着过滤器单元150。并且,在过滤器单元150的连接部158上连接着上述管80的基端部。连接部158和管80,例如使用吸引锁机构连接。
在如上述构成的内窥镜装置中,由于在气囊控制装置100和管80的连接部上设置有过滤器单元150,所以能够用过滤器单元150清除通过管80吸引的液体,能够防止液体被吸入到装置本体102内,这样,本发明的气囊控制装置100,也能够作为对安装在插入辅助具70上的气囊72进行控制的装置来使用。
进而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图7所示的内窥镜装置。图7所示的内窥镜装置,在其插入部12上安装着气囊42,在插入辅助具70上安装着气囊72。在气囊控制装置100的装置本体102上可自由装卸地安装着两个过滤器单元150、150。在一方的过滤器单元150上连接着与气囊42连通的管64,在另一方的过滤器单元150上连接着与气囊72连通的管80。并且,在装置本体102的内部设置有双系统的空气压控制装置,对管64和管80能够分别供给·吸引空气。
对于这样的内窥镜装置,也能够通过过滤器单元150、150清除通过管64、80吸引的液体,能够防止将液体吸引到装置本体102内。另外,由于可自由装卸地安装过滤器单元150、150,所以能够容易进行过滤器单元150的清洗消毒等的维护。
另外,上述的实施例,作为气液分离装置设置了过滤器单元150,但气液分离装置不是限定于此的装置。例如,取代过滤器154,也可以使用由吸水性聚合物、聚四氟乙烯等构成的多孔质体、日本纸等的纸纤维、棉花等的吸水性纤维。
另外,如图8所示,作为气液分离装置,也可以使用作为液体的收集器的液体存留用罐180。液体存留用罐180被安装成二根管182、183贯通盖184的形式。管182、183的下端配置在液面的上方。在一方的管182上连接管64(或者管80),另一方的管183与管路118连通(参照图3)。这样构成的液体存留用罐180,在从管64通过管182流入液体和气体时,液体留在液体存留用罐180中,仅气体从另一方的管183被抽出。从而,能够防止向装置本体102进入液体。
液体存留用罐180,也可以如图9那样构成。图9的液体存留用罐180,其管182和管183与旁路管185连通,在该旁路管185上配置了防止从管182向管183的流入的止回阀186。另外,在液体存留用罐180内的管183上,配设了防止向液体存留用罐180流入的止回阀187。这样构成的液体存留用罐180,当从管64(或者管80)吸引流体时,流体不在旁路管185流动,而是通过管182流入到液体存留用罐180中,在这里,液体被分离,仅将气体从管182吸出。因此,能够防止液体流入到装置本体102中。另外,当从装置本体102侧向管183供给气体时,空气不流入到液体存留用罐180中,而是通过旁路管185流入管64(管80)中。从而,由于空气绕过液体存留用罐180流动,所以液体存留用罐180不被空气加压,能够防止滞留在液体存留用罐180内的液体(体液等)向内窥镜10侧倒流。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在装置本体102和管64、80的连接部分,设置了气液分离装置(过滤器单元150),但气液分离装置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的位置,也可以配置在从气囊42、72吸引的空气的流路中。从而,例如也可以配置在装置本体102内的管路118、吸引管路116的途中、或者配置在管64、80的途中。
另外,如图10所示,也可以在管64、80的端部一体地设置过滤器单元150。在这样一体地设置时,能够减少连接器的连接次数。另外,图10所示的管68、80为了不错误地连接而采取误配管防止构造。即,管64,在过滤器单元150侧的端部,设置有吸引锥形形状的阳侧接头190A,在另一方的端部设置阴侧接头191B。在管80的过滤器侧150的端部,设置有阴侧接头192B,在另一方的端部设置阳侧接头193A。并且,在连接接头190A、192B的装置本体102上,设置有作为其相对侧的阴侧接头190B和192A。另外,在连接接头191B、193A的供给·吸引口44、连接器78上,设置有作为其相对侧的阳侧接头191A、阴侧接头193B。当这样由管68、管80构成阳侧接头和阴侧接头为相互相反时,能够防止错误连接管68、80。
另外,气液分离装置,也可以设置在构成空气的流路的管内。即,也可以设置在构成管路118和吸引管路116的管、及管64、80的内部。这时,如图11所示,使用由防水性的管外皮201和其内侧的吸水材料202构成的双层管构造的管200是理想的。由这样的构成,能够在管200的中央部203上确保空气的通路,并且,用吸水材料202吸出在管200流动的液体而能够将液体从气体分离出来。
另外,在气液分离装置中,设置检测液体的液体检测装置是理想的。例如,图12所示的过滤器单元150,是在比过滤器154靠连接部158侧的空间150A中配置液体检测纸210。液体检测纸210可因液体而改变颜色,例如使用基于水分从蓝色变化到红色的氯化钴纸、或基于水分从白色变化为蓝色的水分试验纸。对外壳152,为了能够目视到液体检验纸,而以透明或半透明构成。透明或半透明的部分可以是整体,或者也可以是能够目视到液体检测纸210的一部分。如上所述构成的过滤器单元150,当在外壳152内吸引到液体时,由于液体检测纸210起反应而变色,所以能够检测出液体进入箱152内。在检测出液体时,在使用后进行交换或者实施清洗等的维护。另外,气液分离用的过滤器154本身也构成为因液体而变色的结构。
另外,液体检测装置不限于上述的装置,例如也可以是图13所示的构成。图13的过滤器单元150,在空间150A中,靠近地配置着两根端子220、220。该两根端子220、220与警告灯222和电源224实行电连接,通过在两根端子220、220之间附着水滴而通电点亮警告灯222。通过这样构成的液体检测装置也能够检测液体。
权利要求
1.一种气囊控制装置,通过连通安装在内窥镜的插入部或插入辅助具上的气囊并对上述气囊供给、吸引流体,来控制上述气囊的膨胀、收缩,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流体的流路中设置气液分离装置。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液分离装置,是气液分离用过滤器、吸水性聚合物、纸纤维、吸水性纤维、或液体存留用罐。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液分离装置,被设置在气囊控制装置的本体和连接该本体的管的连接部分上。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液分离装置和上述管,使用吸引锁机构连接。
5.按照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气囊控制装置的本体上,形成安装上述气液分离装置的凹部。
6.按照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液分离装置,是在内周面具有吸水性部件层的管。
7.按照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气液分离装置中,设置有液体检测装置。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检测装置,因检测到液体而变色。
全文摘要
一种气囊控制装置,气囊控制装置(100),在装置本体(102)的前面板(102A)上形成有圆状下凹的收纳部(148)。在收纳部(148)中自由装卸地安装着过滤器单元(150),通过该过滤器单元(150)连通装置本体(102)的连接口(120)和管(64)。在过滤器单元(150)的壳体(152)的内部,设置气液分离用的过滤器(154),通过该过滤器(154)可清除从管(64)吸入的液体。这种气囊控制装置,通过在装置本体和管的连接部自由装卸地设置带气液分离用的过滤器的过滤器单元,能够防止向装置本体内吸入液体,并且容易进行清洗消毒等维护。
文档编号A61F2/958GK1636502SQ20041010369
公开日2005年7月13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25日
发明者关口正, 藤仓哲也, 则信知哉 申请人:富士能株式会社, 山本博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