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用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0265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口腔用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防龋齿效果优异的口腔用组合物、梭杆菌属细菌和龋蚀病原菌的共凝聚抑制剂。
背景技术
龋蚀具有作为由病原性细菌向齿面的附着、沉积而引起病变的口腔内感染症的特点。口腔细菌向齿面的沉积机理是,首先,在由唾液的薄膜(表膜)覆盖的珐琅质表面,吸附口腔链球菌(Streptococcusoralis)、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s)、格氏链球菌(Streptococcusgordonii)、内氏放线菌(Actinomyces naeslundii)等的初期沉积细菌。然后,这些初期沉积细菌,随着增殖而引起相互共凝聚(co-aggregation),开始形成牙垢(菌斑)。接着,随着菌斑的成熟化,微生物菌群从通性厌气性菌向偏性厌气性菌过渡,以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为代表的偏性厌气性菌与初期沉积细菌共凝聚。可以认为该具核梭杆菌还与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actinomycetemcomitans)、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等的牙周病相关细菌共凝聚、沉积。Takemoto等指出因为作为龋蚀相关细菌的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mutans)、远缘链球菌(Streptococcus sobrinus)等也与具核梭杆菌共凝聚,所以,具有同样的沉积机制(非专利文献1)。
这样的共凝聚是由细菌彼此的凝聚素-受体型相互作用、非特异性静电的相互作用和粘合性多糖合成产生的附着作用、非特异性疏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可以认为形成菌斑的口腔细菌,因为与肠内细菌和皮肤常在细菌不同由口腔特有的菌群构成,所以,在病原性细菌向齿面的沉积中,凝聚素-受体型相互作用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谓该凝聚素-受体型相互作用指的是通常作为细菌表层结合蛋白质的粘附素(adhesin)与其它细菌表层上的受体结构的立体特异相互作用,其大多呈现烃特异键。
形成齿垢的细菌的最一般的凝聚素是乳糖感受性粘附素,特异地识别乳糖中的β-半乳糖苷。乳糖感受性粘附素存在于广泛的口腔细菌中,相关于放线菌属、链球菌属、卟啉单胞菌属、普氏菌属、梭杆菌属、嗜血菌属(Haemophilus)、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韦荣氏球菌属(Veillonella)、奈瑟氏菌属(Neisseria)、新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等的共凝聚(非专利文献2)然后,可以认为作为口腔内感染症的预防方法,阻碍病原性细菌向齿面的沉积是有利的,例如,公开了使用半乳糖和乳糖、实现抑制齿垢附着到牙齿的效果(专利文献1),公开了使用将具有抗菌性的碳原子数为10~16的脂肪酸中的至少1种和果糖或半乳糖进行酯结合而得到的脂肪酸糖酯(专利文献2)等。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公昭58-1192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0-159675号公报非专利文献1Journal of Periodontal Research,Vol.30,p252-257非专利文献2Infection and Immunity,Vol.57,p3194-320
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由式(A)表示的化合物的口腔用组合物。
(式中,R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8的直链或支链状的烷基,G表示半乳糖残基,E表示氢原子或甲基,m表示0~200的整数,n表示1~30的整数。)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由式(C)表示的化合物的口腔用组合物。

(式中,R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平均碳原子数为6~18的直链或支链状的烷基,G表示半乳糖残基,E表示氢原子或甲基,x表示0~200的数,y表示1~30的数。)


图1是表示使用漱口剂后口腔内pH变化的图。
图2是表示齿垢中所含的龋齿菌的比例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半乳糖和乳糖,因为在口腔内由口腔细菌生成成为龋蚀病原的酸这点而不选,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脂肪酸糖酯,在口腔用组合物的配合成分和口腔内受到水解时,生成果糖和半乳糖,所以存在同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廉价地提供对龋蚀病原菌具有强的共凝聚抑制作用、防止齿垢的形成、并且含有在口腔内不生成酸的成分的口腔用组合物。
因此,本发明人对各种成分,和对梭杆菌属细菌和龋蚀病原菌的共凝聚抑制以及在口腔内生成酸进行研究,发现由式(A)表示的化合物具有强的共凝聚抑制作用、并且在口腔内不生成酸,所以,如果将其配合,就可以得到对预防龋蚀有用的口腔用组合物。
如果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将酸的生成抑制在最小限度,由共凝聚抑制作用使牙垢中的龋蚀病原菌减少,其结果,使齿垢脆弱化,容易控制菌斑,所以,能够预防龋齿等。
本发明所使用的由式(A)表示的化合物是直接或者通过1个以上的氧化乙烯基或氧化丙烯基、将1个以上的半乳糖残基以α-配置或β-配置醚结合在碳原子数为6~18的烷基上的化合物。作为该烷基,可以是直链或支链的任一种,具体地讲,可以列举正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癸基、正十二烷基、正十四烷基、正十六烷基、正十八烷基、异硬脂酰基(异十八烷基)、2—乙基己基等。从香味、在口腔内的滞留性、起泡性方面出发,优选碳原子数为8~16的烷基、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0~14、特别优选十二烷基。另外,烷基的1个以上的氢原子,可以被取代基取代,作为该取代基,可以列举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卤原子(例如氟、氯、溴、碘等)、硝基、碳原子数为1~6的卤代烷基、碳原子数为1~6的卤代烷氧基。另外,本发明所使用的由式(A)表示的化合物的半乳糖,包含吡喃糖型、呋喃糖型或这些的混合物中的任意一种。m表示0~200的整数,但从共凝聚抑制作用方面出发,优选为0~12、更优选为0~3。表示半乳糖缩合度的n为1~30的整数,但从起泡性方面出发,优选为1~6,更优选为1~3。
另外,本发明所使用的化合物,优选式(A)中的E为氢原子的由式(B)表示的化合物。
ROCH2CH2mOG)n(B)(式中,R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8的直链或支链状的烷基,G表示半乳糖残基,m表示0~200的整数,n表示1~30的整数。)另外,本发明所使用的化合物,可以是含有2种以上化合物的混合物。在这样的混合物的式(C)中,R的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烷基是平均碳原子数为6~18的烷基,但从香味、在口腔内的滞留性、起泡性方面出发,优选平均碳原子数为8~16,更优选平均碳原子数为10~14的烷基。平均聚合度x为0~200的数,但优选为0~12的数、更优选为0~3的数。半乳糖的平均缩合度y为1~30的数,但从共凝聚抑制作用方面出发,优选为1~6的数、更优选为1~3的数。另外,半乳糖的平均缩合度y,可以以由凝胶浸透色谱法等的分析法得到的各缩合度的成分组成为基础算出。例如,在半乳糖缩合度1~z的烷基半乳糖苷混合物的情况下,缩合度z的半乳糖苷的摩尔比为az(a1+a2+a3…+az=1)时,半乳糖的平均缩合度以y=a1×1+a2×2+…az×z=∑(az×z)表示。
另外,以氧化乙烯基或氧化丙烯基的平均聚合度x和R表示的烷基的平均碳原子数也可以同样算出。
由式(A)~(C)表示的化合物,可以由堀ら的方法(药学杂志,Vol.79,No.1,p80-83)和后述的参考例1~3进行制造。
由式(A)~(C)表示的化合物,有效地抑制作为常在菌的梭杆菌属细菌和龋蚀病原菌的共凝聚。在这里,作为梭杆菌属细菌,可以列举具核梭杆菌、鲁斯氏梭杆菌(Fusobacterium russiiフソバクテリウムル一ジ一)等。另外,作为龋蚀病原菌,可以列举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等。
以往已知的脂肪酸糖酯,在口腔内分解,生成成为龋蚀病原的酸,但本发明所使用的由式(A)~(C)表示的化合物,如后述实施例3中所示在口腔内不被分解,不生成成为龋蚀病原的酸。
由式(A)~(C)表示的化合物,在全部的本发明口腔用组合物中的含量优选为0.05~20质量%,更优选为0.1~10质量%,更加优选为0.2~5质量%。
另外,如果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碳原子数为4~12的糖醇,具有使梭杆菌属细菌和龋蚀病原菌的结合延迟的作用,并且在口腔内不生成酸。即,这些糖醇也可用作共凝聚抑制剂。因此,本发明的口腔用组合物,从共凝聚抑制效果方面出发,优选含有碳原子数为4~12的糖醇。作为碳原子数为4~12的糖醇,可以列举山梨糖醇、甘露糖醇、木糖醇、赤藓醇、帕拉金糖(palatinit)、拉克替醇(Lactitol)等。碳原子数为4~12的糖醇,在全部的本发明口腔用组合物中的含量优选为4~60质量%,更优选为10~50质量%。
将由式(A)~(C)表示的化合物和碳原子数为4~12的糖醇并用,从香味方面出发也是有用的。碳原子数为4~12的糖醇优选相对于1质量份的化合物(A)~(C)含有1~500质量份,特别优选在牙膏中含有5~400质量份,在漱口剂中含有10~200质量份。
在本发明的口腔用组合物中,除所示必须成分以外,根据其形态、可以配合各种成分。作为能够配合的成分,例如,可以适当使用湿润剂、粘合剂、齿质强化剂、杀菌剂、pH调整剂、酶类、消炎剂、血流促进剂、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色素类、香料等。另外,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前提下,也可以配合除由式(A)~(C)表示的化合物以外的表面活性剂。
本发明的口腔用组合物,配合由式(A)~(C)表示的化合物,可以由通常方法制造,可以成为牙粉、刷牙液、牙膏、润性牙粉、口腔软膏等的糊状洗净剂、漱口液、含漱药(mouthwash)等的液状洗净剂、漱口用片剂、牙龈按摩膏、口香糖(chewing gum)、糖锭(troche)、糖果等的食品等形态。
实施例参考例1 α,β-十二烷基半乳糖苷的制造在催化剂量的对甲苯磺酸1水合物的存在下,在加热、减压条件下,使D-半乳糖和十二烷醇边脱水边反应。由硅胶柱精制所得到的混合物,得到半乳糖缩合度为1~3的十二烷基半乳糖苷。由凝胶浸透色谱、气体色谱、1H-NMR分析的结果得到的十二烷基半乳糖苷的半乳糖的平均缩合度为1.48,成分中的十二烷基单半乳糖苷的组成是吡喃糖苷/呋喃糖苷=83/17,其中,吡喃糖苷的α/β比为75/25。将其作为α,β-十二烷基半乳糖苷,用作实施例1~6的试验物质。
参考例2 β-三氧化乙烯十二烷基半乳糖苷的制造在三氟化硼二乙醚络合物的存在下,在二氯甲烷中、室温下使五乙酸—D—半乳糖和三氧化乙烯单十二烷基醚反应。在减压下蒸馏溶剂后,由硅胶柱精制,得到β-三氧化乙烯十二烷基-2,3,4,6-四乙酸半乳糖苷。以甲醇钠将其脱乙酰基,得到β-三氧化乙烯十二烷基半乳糖苷。1H-NMR(400MHz,CDCl3)0.88(t,3H),1.2-1.35(m,18H),1.57(m,2H),3.35-3.8(overlapped,13H),3.84(t,2H),3.97-4.07(overlapped,3H),4.17(d,1H),4.29(d,J=7.6Hz,1H),4.41(d,1H)。将其作为β-三氧化乙烯十二烷基半乳糖苷(半乳糖缩合度为1),用作实施例1的试验物质。
参考例3 α-和β-辛基半乳糖苷的制造与参考例2同样地由柱精制以辛醇为原料制造的α,β-辛基半乳糖苷,得到α-辛基半乳糖苷和β-辛基半乳糖苷。α体0.78(t,3H),1.1-1.3(m,10H),1.47(m,2H),3.45-3.70(overlapped,7H),4.63(d,J=2.8Hz,1H),β体0.86(t,3H),1.2-1.35(m,10H),1.51(m,2H),3.25-3.75(overlapped,7H),4.09(d,J=7.6Hz,1H)。将这些分别作为α-辛基半乳糖苷和β-辛基半乳糖苷(半乳糖缩合度都为1),用作实施例1~7的试验物质。
实施例1(共凝聚抑制效果)
(1)使用菌株作为龋蚀病原菌,使用远缘链球菌B13株。作为梭杆菌属细菌,使用具核梭杆菌多形亚种(Fusobacterium nucleatum polymorphum)ATCC10953株。
(2)共凝聚测定法将远缘链球菌在脑-心浸液(brain heart infusion)液体培养基中接种后,在37℃的厌气条件下,培养24小时。将具核梭杆菌多形亚种在GAM肉汁(bouillon)液体培养基中接种后,在37℃的厌气条件下培养48小时。培养结束后,通过离心分离集菌,以共凝聚缓冲液(1mM三(羟甲基)氨基甲烷、0.1mM氯化钙、0.1mM氯化镁、0.15M氯化钠)洗净2次。洗净后,具核梭杆菌和远缘链球菌,用共凝聚用缓冲液进行调整,使得600nm波长的浊度(ODUV-1600、UV-Visiblespectrophotometer(岛津制作所))为2.0,得到菌悬浊液。预先用共凝聚用缓冲液进行调整,使得由式(A)表示的化合物等的试验物质成为2%(wt/vol%)。半乳糖十二酸酯由公知的方法合成(专利文献2特开2000-159675)。此外的试验物质,使用乳糖、半乳糖、蔗糖、葡萄糖、果糖(以上由和光纯药生产)、β-十二烷基葡萄糖苷、β-十二烷基麦芽糖苷、蔗糖单十二酸酯(以上由同仁制药生产)。共凝聚试验,使用No.2的RIA管(asahi techno glass公司生产)依次混合远缘链球菌悬浊液400μL、具核梭杆菌悬浊液200μL和2%(wt/vol%)试验物质溶液200μL。共凝聚抑制活性的有无可以表示如下混合后、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后,不能确认菌块沉降的为具有共凝聚抑制活性(+)、能确认菌块沉降的为没有共凝聚抑制活性(一)。
表1

(3)结果如表1所示,在对照组(无添加组)和蔗糖、葡萄糖、果糖、β-十二烷基葡萄糖苷、β-十二烷基麦芽糖苷、蔗糖单十二酸酯中可以确认由共凝聚引起的明显的沉淀,但α-辛基半乳糖苷、β-辛基半乳糖苷、α,β-十二烷基半乳糖苷、β-三氧化乙烯十二烷基半乳糖苷和乳糖、半乳糖、半乳糖十二酸酯同样不能确认由共凝聚引起的沉淀,可知具有共凝聚抑制活性。
实施例2(共凝聚抑制效果)(1)使用菌株作为龋蚀病原菌,使用远缘链球菌B13株。作为梭杆菌属细菌,使用具核梭杆菌多形亚种ATCC10953株。
(2)培养和洗净龋蚀病原菌用脑心浸液的液体培养基(Beck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培养,梭杆菌属细菌用GAM肉汁培养基(日水制药株式会社)培养,在37℃、10%CO2、10%H2、80%N2的条件下,从对数增殖期培养到正常期,以5000rpm、进行5分钟离心分离、集菌。此后,用共凝聚用缓冲液(1mM三(羟甲基)氨基甲烷、0.1mM氯化钙、0.1mM氯化镁、0.15M氯化钠)离心洗净3次后(5000rpm、5分钟),以OD600nm调制为2.0。
(3)共凝聚测定法向96孔微板中添加60μL甘露糖醇、帕拉金糖、赤藓醇、木糖醇、山梨糖醇、拉克替醇(以上由和光纯药生产)使最终浓度成为10%(wt/vol%),然后分注30μL梭杆菌属细菌进行搅拌、添加30μL龋蚀病原菌。此后,使用微板读取仪(モレキュラ一デバイス公司生产),间隔1分钟,测定30分钟浊度(OD600nm),计算浊度的变化率Vmax(mOD/min),以代替试验物质添加共凝聚用缓冲液而得到的Vmax作为调整(100%),通过算出相对共凝聚率,测定共凝聚反应。
(4)结果相对共凝聚率,甘露醇为16%、帕拉金糖为71%、赤藓醇为35%、木糖糖醇为20%、山梨糖醇为62%、拉克替醇为0%,可以得出龋蚀病原菌和梭杆菌属细菌的共凝聚抑制效果。
实施例3测定向采集的齿垢添加各种共凝聚抑制剂后的pH变化,判断这些成分在口腔内是否被分解生成酸。即,经过1周停止刷牙等全部口腔卫生习惯后,使用刮牙器(dental scaler),物理地采集附着在齿面上的菌斑。采集的齿垢立即用生理食盐水稀释成5质量%后分散,调制成齿垢悬浊液。向0.5mL齿垢悬浊液中,添加各种共凝聚抑制剂,使其为0.9%(wt/vol%),用稀盐酸或稀氢氧化钠溶液将pH调整为7后,追踪37℃下的pH变化。PH使用堀场制作所生产的TWIN-B212型pH计测定。
其结果,如图1中所示,乳糖、半乳糖和半乳糖单十二酸酯,因为pH下降,所以,可知被分解而生成酸。另一方面,β-辛基半乳糖苷和α,β-十二烷基半乳糖苷的由式(A)或(C)表示的化合物,在添加后、pH几乎不变化,可知在口腔内不由口腔细菌分解、不生成酸。
实施例4调制表2所述的口腔软膏,测定由得到的牙膏产生的牙垢中的龋齿菌降低效果。即,3名无蛀洞并且龋蚀菌比率为0.2~0.5%的30岁男性,以每天3次的比例,使用1g口腔软膏进行普通的刷牙,调查1个月后齿垢中的龋蚀菌比率的变化。齿垢中的龋蚀菌比率的测定是,在停止刷牙12小时后,边使之咀嚼5分钟采唾液用橡胶(株式会社BML制),边采集唾液。在该唾液样品中混入从齿面剥离的齿垢。龋蚀菌比率是求出采集垂液中的龋蚀病原菌数相对于总链球菌数的比例。关于龋蚀菌数,用pH7.4的0.1M磷酸缓冲液化生理食盐水(PBS)将采集唾液稀释100倍,使用螺旋装置(IUL Instruments社生产),在改良MSB琼脂培养基(特开2002-027975)上涂抹50μL。关于总链球菌数,用PBS稀释成10000倍,同样涂抹在MS琼脂培养基(日本Beck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上。涂抹的琼脂培养基,使用アネロパツク厌气培养系统(三菱气体化学社生产),在37℃下进行48小时厌气培养。培养后,测定各自适当区域内的菌落,算出龋蚀菌相对于总链球菌的比率。
表2

其结果,如图2所示,比较例的含有十二烷基葡萄糖苷的口腔软膏和含有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口腔软膏,没有使齿垢中的龋蚀菌减少,但实施例5的含有α,β-十二烷基半乳糖苷的口腔软膏使齿垢中的龋蚀菌显著减少。
实施例5本发明的牙膏配方如下山梨糖醇 35质量%硅酸酐 20质量%浓甘油 5质量%α,β-十二烷基半乳糖苷5质量%羧甲基纤维素钠 1质量%牙膏用香料 1质量%氟化钠 0.2质量%
糖精钠0.2质量%精制水其余部分合计 100质量%实施例6本发明的牙膏处方如下山梨糖醇 28质量%硅酸酐20质量%浓甘油8质量%赤藓醇5质量%十二烷基硫酸钠1.2质量%羧甲基纤维素钠1质量%牙膏用香料1质量%α,β-十二烷基半乳糖苷 0.5质量%氟化钠0.2质量%糖精钠0.2质量%精制水其余部分合计 100质量%实施例7本发明的含漱药的处方如下乙醇 15质量%木糖醇7质量%聚氧乙烯硬化蓖麻油2质量%糖精钠0.5质量%β-辛基半乳糖苷 0.2质量%漱口剂用香料 0.2质量%苯甲酸钠 0.1质量%精制水其余部分合计 100质量%
权利要求
1.一种口腔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由式(A)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R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8的直链或支链状的烷基,G表示半乳糖残基,E表示氢原子或甲基,m表示0~200的整数,n表示1~30的整数。
2.一种口腔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由式(B)表示的化合物,ROCH2CH2mOG)n(B)式中,R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8的直链或支链状的烷基,G表示半乳糖残基,m表示0~200的整数,n表示1~30的整数。
3.一种口腔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由式(C)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R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平均碳原子数为6~18的直链或支链状的烷基,G表示半乳糖残基,E表示氢原子或甲基,x表示0~200的数,y表示1~30的数。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口腔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还含有碳原子数为4~12的糖醇。
5.一种梭杆菌属细菌和龋蚀病原菌的共凝聚抑制剂,其特征在于以由式(A)表示的化合物为有效成分, 式中,R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8的直链或支链状的烷基,G表示半乳糖残基,E表示氢原子或甲基,m表示0~200的整数,n表示1~30的整数。
6.由式(A)表示的化合物在制造梭杆菌属细菌和龋蚀病原菌的共凝聚抑制剂中的使用, 式中,R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8的直链或支链状的烷基,G表示半乳糖残基,E表示氢原子或甲基,m表示0~200的整数,n表示1~30的整数。
7.一种梭杆菌属细菌和龋蚀病原菌的共凝聚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有效量的由式(A)表示的化合物用于口腔内, 式中,R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8的直链或支链状的烷基,G表示半乳糖残基,E表示氢原子或甲基,m表示0~200的整数,n表示1~30的整数。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含有由式(A)表示的化合物的口腔用组合物,和以该化合物为有效成分的梭杆菌病原菌和龋蚀病原菌的共凝聚抑制剂。本发明的口腔用组合物抑制梭杆菌属细菌和龋蚀病原菌的共凝聚、预防龋齿的效果优异。式中,R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8的直链或支链状的烷基,G表示半乳糖残基,m表示0~200的整数,n表示1~30的整数。
文档编号A61K8/39GK101027034SQ200580032369
公开日2007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29日
发明者板野守秀, 茅根滋人, 上野克弥, 水岛洋泉 申请人:花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