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药复方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39890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药复方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药复方及其制备方法。技术背景按照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有关代谢综合征的工作定义,中心性肥胖是确定代谢综合征的先决条件,是胰岛素抵抗最直观的外在体征。IDF定义的中国人中心性肥胖的标准是男性腹围大于90cm,女性腹围大于80cm;而根据2003年由卫生部疾病控制司颁发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控制指南(试行)》的规定,国人中心性肥胖的标准为,男性》85cm,女性》80cm。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多种原因,特别是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甘油三酯在肝脏蓄积过多和肝实质细胞的脂肪变性。中心性肥胖及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中心性肥胖已被看作是糖尿病前期状态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子,较之一般性肥胖主动脉钙化情况更严重,更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更明显。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常一起发生,据美国的一项报导,76%的肥胖者以及5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则几乎人人都有脂肪肝;反过来,50%的脂肪肝患者患有糖尿病。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50%病人有脂肪性肝炎,19%合并肝纤维化,部分病人还会发展至肝癌。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的发病率急剧上升。据报导,上海社区人群中心性肥胖者达40%,其中男性为41%,女性为38%;即使体重正常的人群中心性肥胖发病率也有14%,且其腰围与糖尿病及冠心病的相关性依然存在。据另一项调查报告,上海脂肪肝的患病率为20.8%,其中男性为21.1%,女性为20.5%,脂肪肝患者90%左右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国外报导上述疾病的发病率比国内更高,而国内各地的报告与上海基本相似。针对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积极治疗,可以从源头上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严重肝病的发生。目前在国内外,对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主要以行为疗法为主,提倡节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严格的饮食控制虽能减重,但同时大大减少了蛋白质的供给,影响体力、免疫功能及组织修复的能力;对运动疗法,相当一部分病人的依从性较差,难以获得满意效果;对患有心血管疾患的中老年人又难以承受达到减肥效果的运动量。在药物治疗方面,国外开发了一些药物,但价格昂贵,且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少瑕疵。如治疗肥胖的药物有西布曲明和奥利斯特(Oriistat,赛尼可)。西布曲明虽可减轻体重,但有升高血压的副作用,会引起口干、厌食和失眠等不适,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慎用;奥利斯特可选择性作用于胃肠脂肪酶,减少热量摄入,但会引起脂肪泻,影响生活质量,患者感到极不方便。由于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故也有报告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或二甲双胍治疗的,但两者主要用于糖尿病患者,用于非糖尿病的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木但要考虑效价比,而且要对受益与风险进行权衡。二甲双胍会升高血乳酸水平;罗格列酮本身会增加体重,且有头痛、水肿等不良反应,近期还报告有增加心血管死亡的风险。脂肪肝患者常合并高脂血症,按理调脂治疗是改善脂质代谢紊乱的理想途径,但最常用的调脂药物,无论是他汀类还是纤维酸类,都有一定的肝脏毒性作用,而脂肪肝患者本身已经存在肝脏损寄,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调脂药物的应用。因此目前对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尚无理想的化学药物治疗。国内应用中医药治疗中心性肥胖的报告很少,治疗脂肪肝的有一些报导,显示中医药在这方面有一定疗效。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良好疗效的治疗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治疗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由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组成,其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14:1:13:13:13。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1.5~3:1:1~2:12:12。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良好疗效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的中药复方制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的中药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复方制剂由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提取物组成,其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14:1:13:13:l3。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1.53:1:1~2:12:12。在制剂过程中加入占总制剂重量'45%55%药用赋形剂,所述药用赋形剂为糊精、乳糖、碳酸氢钠、枸橼酸、淀粉和硬脂酸镁中任一种。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治疗的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治疗的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按以下步骤进行A配料将符合中药炮制规范的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称量、配剂备用。B提取将以上药物同煮(其中生蒲黄包煎),提取2次,每次加水68倍,各煮沸(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l小时),滤取药液,浓縮生药l:1(±0.2)浸膏,置常温环境冷却。C转溶取放冷的稠浸膏加入l(士10。zO倍量的95%酒精,搅拌均匀,沉淀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縮至稠液;加入2倍量水,搅拌,沉淀24小时,吸取上清液,滤除沉淀物,浓縮为稠膏(比重1.381.40,热测)。D制剂将稠膏与药用赋形剂混合均匀后制成相应口服剂。所述药用赋形剂包括糊精、乳糖、碳酸氢钠、枸橼酸、淀粉和硬脂酸镁等,应用时可选择其中一种。其中步骤1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配比为: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二14:1:13:13:13。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1.5-3:1:1~2:12:12。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经临床试验,能减小患者腹围,降低餐后甘油三酯曲线下面积,改善肝脾CT比值,下降肝脏转氨酶水平,疗效显著;临床研究证实该复方明显提高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纤溶一血凝功能。实验研究表明,组成本发明复方药物的提取物能提高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以胰岛素抵抗为基本病理环节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治疗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由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组成,其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配比为14:1:13:13:13。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1.5-3:1:1~2:12:12。在所述中药中还可加入泽泻和/或生山楂,其中泽泻与黄连的重量比为0.7-1.2:1,生山楂与黄连的重量比为12:1。该中药混合水提取后,加入药用赋形剂可制成中药复方制剂,其中药用赋形剂占制剂总重量的45%55%。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其中中药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4:1:3:3:3。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其中中药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3:1:2:2:2。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其中中药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2:1:1:1:1。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其中中药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1.5:1:2:1.5:1.5。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其中中药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2丄1.5:1.5:1.5。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其中中药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1.5:1:1:1:1.5。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其中中药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泽泻的重量比为1.5:1:1:1:1:1.2。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其中中药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生山楂的重量比为2:1:1.2:1.2:1.2:1.2。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其中中药中黄甚、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生山楂、泽泻的重量比为3:1:1.5:1.5:1.5:1.5:0.8。一种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治疗的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按以下步骤进行将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混合水提取后减压浓縮,浓縮液冷却,以95%酒精沉淀除杂,回收酒精并浓縮成干膏,加入药用赋形剂糊精并使赋形剂占制剂总重量的45%55%,混合均匀后制成口服剂,其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配比为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1.5~3:1:12:12:12。本发明的新颖性在于,一方面吸收了现代医学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发生机理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最新理论,将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增强其胰岛素敏感性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中药复方治疗的基本环节和药效学基础;另一方面在继承中医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在中医证候理论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提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应该属于中医"积聚"范畴中的"聚证",,这一证候是在患者"气化不足"一_正虚的基础上,由郁热、湿浊,甚至瘀血乘虚留驻而成,属虚实夹杂之证,因此治宜攻补兼施,此与以往治疗同类病症的药物或复方一味强调以祛邪(清热、滲湿、活血)为主有所不同。基于以上认识,本项目发明了对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采用"益气散聚"治疗的中药复方,旨在推动"气化",在此基础上针对郁热、湿浊和瘀血进行治疗而达到"散聚"的目的。方中黄芪甘温补中,推动气化,助脾散聚布精,是为君药。黄连苦寒,清热、泻火、燥湿,去湿热之邪;大黄苦寒,清热毒、消肥甘,化积聚,两味共为臣药。茵陈苦辛凉,清热利湿,平肝泻火为佐药。生蒲黄味甘性微寒,血分药而兼行气分,上者可清,下者可利,滞者可行,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散聚之功,使气化得以恢复,精微物质能够正常布散运化,堆积在腹部或沉积在肝脏的脂肪得以消散。下述应用本发明的中药复方治疗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资料及对复方中部分药物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资料能够说明本发明的应用价值和在治疗机理方面的新颖性。本发明所述中药复方对中心性肥胖的治疗-根据IDF的定义,中心性肥胖是诊断代谢综合征的先决条件。因为中心性肥胖是反映胰岛素抵抗程度的一个外在指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对中心性肥胖的治疗体现了中医药干预切入点前移和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我们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对45例空腹血糖、血脂、0GTT试验和血压均正常的男性中心性肥胖患者作了观察,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病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服用本发明所述的中药复方,对照组22例服用外观、口味相近的安慰剂,疗程为12周,结果见表l.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心性肥胖男性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22)治疗组(n-23)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腰围(cm)97.41±6.7396.69±6.7396.26±5.9392.74±5.30AA"BMI(kg/m2)26.98±2.8127.00±2.8427.50±2.2226.70±2.81AA"冊R0.94±0.030.94±0.040.93士0.040.91±0.02織血H0MA-IR2.66±0.922.89±1.412.68±0.851.76±0.6fCRP(ug/ml)5.18±3.75.48±2.664.79±2.692.89土1.40aa"FFA(咖ol/L)0.65±0.270.61±0.220.65±0.330.42±0.20缀35.28±PAI-1(ng/ml)31.01±10.0931.05±10.2428.90±9.60AA11.52t-PA(ng/ml)APN(ng/ml)Leptin(ng/ml)IL-6(pg/ml)TNF-a(pg/ml)TGAUCTGPR14.27±6.233.08±1.8715.31±7.1314.32±8.02102.62±84.6811.74±5.042.17±0.8614.01土6.802.76±1.4015.85±6.6715.39±7.00105.13±75.5513.34土9.132.53±1.7216.26±4.83.30±2.5513.44±6.1613.40±7.28126.39±89.129.37±7.011.76±1.0924.14±8.85A'4.12±2.25AA10.50±4.56z9.81±5.09AA94.90±60.735.01±2.93"1.06±0.57A'注与治疗前自身比较,AP<0.05,AAP<0.01。与对照组比较,Ap〈0.05,"P〈0.01。中心性肥胖患者除了腰围、BMI和腰臀比这些肥胖指标明显升高外,其反映胰岛素抵抗患者程度的HOMA-IR明显上升,炎症因子FFA、CRP、Leptin、IL-6、TNF-a显著升高,反映胰岛素敏感性和糖脂代谢能力的脂联素(APN)下降,纤溶凝血系统紊乱,表现为t-PA的显著降低和PAI-1的升高。在脂质代谢方面,尽管所选患者的空腹血脂正常,但反映餐后脂肪代谢紊乱的"脂肪餐后甘油三酯曲线下面积(TGAUC)"和"脂肪餐后甘油三酯峰值(TGPR)"大幅度上升,表明这些患者不仅仅是体形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体内的脂代谢已经严重紊乱,并伴有大量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水平的明显升高。经12周的治疗,用药组的检测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腰围显著縮小,胰岛素敏感性明显提高,餐后血脂水平和各种炎症因子显著下降,纤溶一血凝系统也得到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各项指标都有统计学的显著性,反映出本发明中药复方治疗中心性肥胖的良好疗效。本发明所述中药复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选择经CT检査证实,且肝功能有损害的脂肪性肝炎患者34例,在排除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脂肪肝的基础上,先行健康教育,再应用本发明所述的中药复方治疗12周,在治疗前后作相关功能的检测,结果见表2。表2.脂肪性肝炎患者治疗前后比较<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从上表可以看出,应用本发明所述的中药复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能明显降低反映胰岛素抵抗的HOMA-IR,改善肝脏功能,降低血甘油三酯水平和升高HDL。改善脂肪肝的直接证据可以从治疗前后CT检査肝/脾比值得到充分反映,CT肝/脾比值是除肝组织活检外最能反映脂肪在肝脏沉积的定量指标。上述临床研究均未观察到益气散聚方有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本发明所述中药复方中一些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研究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都和胰岛素抵抗有关,且在临床研究中己观察到本发明所述中药复方能降低患者的HOMA—IR指数,提高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为了探讨组方中药物的作用机理,我们以3T3L-1脂肪细胞为实验对象,对复方组成药物黄芪、黄连、生蒲黄的主要药效成分黄芪多糖、小檗碱和蒲黄总黄酮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理作了探讨(见表3.)。表3.中药主要药效成分对3T3L-1脂肪细胞的作用正常组模型组小檗碱黄芪多糖蒲黄总黄酮葡萄糖摄取率(%INS—)100±4.940.5±1.258.6±10.9*51.3±1.4*49.3±2.2*游离脂肪酸溢出umol/L1.13±0.051.32±0.071.23±0.08*1.21±0.02*1.11±0.08*PPARYm腿Copies/106騰PH1.3X104±637.90.48X103±759.5*1.68X104±616.0*1.8X10'土335.8*磷酸化Akt蛋白表达1±0.02**0.75±0.021.43±0.05氺水1.19±0.03林0.97±0.03承承磷酸化Cbl蛋白表达1±0.02**0.60±0.020.79±0.03林0.91±0.03承水0.91±0.01**Resistin浓度432.7±18.9440.1±28.7449.7±17.5317.5±34.2*3肌1±50.2*注:1.正常组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培养的3T3L-1脂肪细胞,模型组是指在高糖和高胰岛素条件下培养的胰岛素抵抗的3T3L-1脂肪细胞,其余各组是指在模型组中添加各种药物。2.PPARYmRNA—项,*表示与正常组比较P〈0.05。3.其余指标,*表示与模型组比较P〈0.05。上表表明,在高糖和高胰岛素环境中脂肪细胞出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而游离脂肪酸的溢出增加。分别加入各种中药有效成分后,两项指标都不同程度地朝正常方向回归,说明这些药效成分都有拮抗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且大多有效成分可通过PI3-K和Cbl/CAP两条通道发挥胰岛素增敏作用,但具体的机制又不尽相同。小檗碱对PPARymRNA的表达是抑制的,而其余药有效成分则促进其表达。反映中药复方中各种成分作用机制的多样性。实例介绍患者一余xx,男,38岁,身高172cm,体重80kg,2006年12月128日就诊。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度),中心性肥胖患者自觉疲乏无力1月余就诊。刻诊形体偏胖,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脘腹痞满,口干,纳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体征、腰围、均超标,CT肝/脾比值明显降低,肝转氨酶升高,反映胰岛素抵抗程度的HOMA-IA明显升高,血TG和尿酸高于正常值而HDL低于正常值。治以本发明所述中药复方,日一剂,水煎服。2006年12月22日二诊,疲乏、口干等症状好转,右上腹不适减,纳可,寐安,二便调。效不更方,继服半月余。2007年1月7日三诊,基本情况如前,原方继服。经连续服用上述中药复方三个月复诊形体变痩,面色转佳,疲乏、口干等症状大为好转,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淡,脉弦。治疗三个月后除TG和HDL外其余指标都已恢复正常(见表4.)。表4.患者余xx治疗前后各项检查比较<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患者二陈x,男,36岁,身高165cm,体重78kg。2006年12月28曰就诊。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度),中心性肥胖患者因一月余前B超检査发现脂肪肝就诊。就诊时形体偏胖,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口干,纳差,寐可,二便可,舌质暗,苔厚腻,有齿痕,脉弦滑。ALT、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增高。CT肝/脾比值降低。治以本发明所述中药复方,日一剂,水煎服。2007年1月11日二诊,口干等症状好转,但纳差。患者一直按时服用方药,定期复诊。并于2007年8月3日复査,此时患者面色转佳,神疲乏力等症状大为好转,纳可,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脉弦。实验室检査显示,患者转氨酶,血胆固醇、甘油三酯,LDL和高敏CRP均明显降低,HDL上升,CT肝/脾比值恢复正常,患者体重减轻10余斤(见表5.)。表5.患者陈x治疗前后各项检查比较<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column></row><table>权利要求1、一种治疗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由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组成,其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1~411~31~31~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药,其特征在于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1.53:1:12:12:1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药中加入泽泻和/或生山楂,其中泽湾与黄连的重量比为0.71.2:1,生山楂与黄连的重量比为12:1。4、一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的中药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复方制剂由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提取物添加药用赋形剂制成,其中黄甚、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配比为14:1:13:13:13。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的中药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1.53:1:1~2:12:12。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药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复方制剂还包括泽泻和/或生山楂的提取物,其中泽泻与黄连的重量比为0.9~1.1:1,生山楂与黄连的重量比为12:1。7、一种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治疗的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按以下步骤进行将黄甚、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混合水提取后减压浓縮,浓縮液冷却,以95%酒精沉淀除杂,回收酒精并浓縮成干膏,加入药用赋形剂混合均匀后制成口服剂,其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14:1:13: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治疗的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组成部分的重量百分比为其特征在于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比为1.53:1:1~2:12:12。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治疗的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黄芭、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混合水提取时同时加入泽泻和/或生山楂,其中泽泻与黄连的重量比为0.71.2:1,生山楂与黄连的重量比为12:1。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治疗的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配料将符合中药炮制规范的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称量、配剂备用;B、提取将以上药物同煮(其中生蒲黄包煎),提取2次,每次加水68倍,各煮沸(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l小时),滤取药液,浓縮生药l:0.81.2浸膏,置常温环境冷却;C、转溶取放冷的稠浸膏加入0.9~1.1倍量的95%酒精,搅拌均匀,沉淀24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并浓縮至稠液;加入2倍量水,搅拌,沉淀24小时,吸取上清液,滤除沉淀物,浓縮为稠膏(比重1.381.40,热测);D、制剂将稠膏与药用赋形剂混合均匀后制成相应口服剂,所述药用赋形剂包括糊精、乳糖、碳酸氢钠、枸橼酸、淀粉和硬脂酸镁中任意一种,药用赋形剂占总制剂重量45%55%。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的中药复方制剂,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复方制剂由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提取物添加药用赋形剂制成,其中黄芪、黄连、制大黄、生蒲黄、茵陈的重量配比为1~4∶1∶1~3∶1~3∶1~3。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经临床试验,能减小患者腹围,降低餐后甘油三酯曲线下面积,改善肝脾CT比值,下降肝脏转氨酶水平,疗效显著;临床研究证实该复方明显提高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纤溶—血凝功能。实验研究表明,本发明的药物能提高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以胰岛素抵抗为基本病理环节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文档编号A61P1/00GK101530517SQ20081003450公开日2009年9月16日申请日期2008年3月12日优先权日2008年3月12日发明者王文健申请人:王文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