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硒在抗肿瘤药物载体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5651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纳米硒在抗肿瘤药物载体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抗肿瘤药物载体领域,具体涉及纳米硒在抗肿瘤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由于癌症是最致命的疾病之一,每年就有1千万人死于癌症。虽然近年来诊断设备和治疗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癌症治疗药物普遍具有毒性,对人体良性组织和细胞具有杀伤性,亟待改进(Dan Peer and Jeffrey Μ. Karp, Nat. Nanotechnol., 2007,2: 751-760.)。纳米技术的发展似乎带来了心的曙光,目前被应用到了工程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Mauro Ferrari,Nat. Rev. Cancer, 2005, 5:161 - 171.),纳米粒子由于其高比表面、尺寸小、高活性,能够克服癌症治疗的困难,也被作为新型抗癌药物研究。近年来,生物降解性的纳米粒子具有延长对特定器官的循环作用周期的能力,因此通常被作为一种潜在药物传送载体,它作为一种药物的携带者在肿瘤学的发展中已经打破了抗肿瘤治疗在生理和药理方面的障碍(Kommareddy et al, Technol Cancer Res. Treat., 2005, 4: 615—625; Lee and Kim, Pharm. Res., 2005,22: 1-10; Barbara and Eugene, Urologic Oncology: Seminars and Original Investigations 2008,26: 57 - 64;)。纳米粒子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携带者为直接进入肿瘤组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纳米粒子可以运送特定剂量的抗肿瘤药物到肿瘤组织中,既可以增强抗肿瘤药物的渗透性还可以很好的保留抗肿瘤药物原有的治疗效果。这些修饰以后的纳米粒子可以直接与肿瘤细胞膜、细胞质或者细胞核受体相互作用于。这使得我们可以控制和维持药物在运输和特定作用位点的释放。控制药物在特定组织中的分布,让抗癌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然后还可以清除多余的药物,减少了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的同时,也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硒是人体所必须的痕量元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药理作用。有研究表明富硒营养物质能够预防癌症并且降低癌症的病症程度(Natalia. Cancer Lett., 2002, 197:39— 42)。 尽管硒在临床上被局限于化学预防试剂,但是硒也可以与其他抗癌试剂联用治疗癌症。Cao利用伊立替康(治疗结肠癌药物)和硒结合使用,来降低化学药物的毒性,并且成功提高了对伊立替康有耐药性的小鼠癌细胞的治愈率(Cao et al, Clin. Cancer Res.,2004,10 2561-2569入 Greeder报道了硒化合物能够抑制癌症的发展, 并且对动物的其他组织没有明显毒副作用(Glenn and Greeder. Milner. Science, 1980, 209:825-826)。Hu报道了硒化合物可以增强紫杉醇对前列腺癌的治愈效果,硒可以作为覆载药物而又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试剂(Hu et al,Clin. Cancer Res, 2008 1150-1158)。纳米硒由于具有更好的生物适应,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iang等发现与硒代甲基硒半胱氨酸相比,纳米尺寸的硒在提高特征酶活性上与其具有相同的功效,但是毒副作用更低。此外,纳米硒在体内还具有自由基清除的功能,是有机硒和无机硒化合物难以达到的(Zhang et al, Toxicological Sciences, 2008,101: 22 - 31)。因此,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把纳米硒粒子作为一个运输体系,用抗癌药物对纳米粒子的大小进行控制、改变纳米粒子的表面性能的同时,还维持了抗肿瘤药物的药理活性作用,实现纳米硒与抗癌药物的双重抗肿瘤作用。
纳米控释抗癌药物与普通抗癌药物相比,具有可靶向输送、缓释药物、延长给药时间和减少毒副作用等优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5-氟尿嘧啶作为一种广谱性抗肿瘤药物,其疗效显著,但和大多数抗肿瘤药物一样,5-氟尿嘧啶的安全治疗范围相对较窄,毒性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大部分的药物在肝脏中分解代谢为没有活性的产物二氢嘧啶脱氢酶(DPD),血浆半衰期极短,体内仅5min,致使药物的生物利用率降低,需频繁给药。同时,5-氟尿嘧啶缺乏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对非靶细胞和器官造成较大的不良反应, 如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内分泌失调等,严重者甚至发生血性下泻而死亡,严重限制了 5-氟尿嘧啶剂量的提高和疗效。Thant等研究发现亚硒酸钠和5-氟尿嘧啶联用后,改善了 5-氟尿嘧啶对结肠癌的耐药性(Thant et al, Anticancer Res. ,2008, 28 3579-3592)。Schroeder等研究发现亚硒酸钠与5-氟尿嘧啶联合使用后,使5-氟尿嘧啶对SW620结肠癌细胞的抗增殖作用提高了 1. 5倍Gchroeder et al, Biol. Trace Elem. Res.,2004,明:17-25. )。Rustum等研究发现硒对5-氟尿等化疗药物引起的细胞毒性有保护作用(Fakih et al, Clin. Cb/orecia/ Ca/^er,湖Λ5",5 :132_1;35.)。故而用 5-氟尿嘧啶修饰纳米硒,一方面5-氟尿嘧啶以纳米硒为运输载体,提高生物利用率,降低所需剂量; 另一方面高效低毒的纳米硒,可以降低5-氟尿嘧啶耐药、对化疗药不敏感的癌细胞通过硒杀伤,提高化疗的治愈率。同时纳米硒可以减少5-氟尿嘧啶对宿主细胞的毒副作用。这对进一步提高纳米硒和5-氟尿嘧啶的抗癌效果,临床应用的灵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样,阿霉素既含有脂溶性的蒽环配基,又有水溶性的柔红糖胺,有酸性酚羟基和碱性氨基,易于通过细胞膜,可多靶点起作用,疗效广泛,故而具有很强的抗肿瘤作用。阿霉素对肝癌细胞有特殊的疗效,并且它是通过抑制细胞核酸的生成来起到抗癌效果(Swati et al,Cancer Nano, 2011, 10: 7-12.)。但是,P-糖蛋白的流出、心脏毒性、肾毒性、骨髓抑制和异构酶的限制导致阿霉素分布不均勻,限制阿霉素的疗效。然而,纳米粒子可以通过控制阿霉素的释放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并且阿霉素作为抗癌药物容易与纳米粒子形成共轭结合后更容易渗透到细胞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根据现有的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一种可发挥抗肿瘤药物和纳米硒在抗肿瘤方面协同作用的抗肿瘤药物复合体系。该体系中,抗肿瘤药物在纳米硒中的负载率高,体系稳定性好。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纳米硒在抗肿瘤药物载体中的应用,可以是如下两种方法
(1)常温常压下,将还原性溶液与抗肿瘤药物溶液混合均勻后,滴加二氧化硒溶液或亚硒酸盐溶液并搅拌,定容,反应H4h,得到负载抗肿瘤药物的纳米硒溶胶; 或者是
(2 )常温常压下,将二氧化硒溶液或亚硒酸盐溶液与抗肿瘤药物溶液混合均勻后,滴加还原性溶液并搅拌,定容,反应1 Mh,得到负载抗肿瘤药物的纳米硒溶胶。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上述两种方法中,所述还原性溶液为维生素C、谷胱甘肽、硼氢化钠或水合胼溶液;所述抗肿瘤药物为5-氟尿嘧啶、阿霉素、顺钼或紫杉醇;所述亚硒酸盐为亚硒酸钠。更进一步地,所述还原性溶液的浓度为0. 2^100 mmol · L—1,二氧化硒或亚硒酸钠溶液的浓度为0. 05 25 mmol · L—1,所述抗肿瘤药物溶液浓度为10 200 mg · L—1。本发明上述方法制得的负载抗肿瘤药物的纳米硒溶胶的保存方式是在2 1(TC下以溶胶或粉末形态保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纳米硒的尺寸一般5(Γ200纳米,在水溶液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以此为载体覆载抗肿瘤药物可以实现高的载药量。(2)以纳米硒作为载体覆载抗肿瘤药物能够克服多数抗肿瘤药物溶解性和稳定性差、血药浓度半衰期短、毒副作用大等诸多生物屏障。实现两者的协同作用,疗效高于纳米硒及抗肿瘤药物本身。(3)抗肿瘤药物在结构上具有特殊性,具有羟基、氨基等结构,具有良好的亲水性, 同时具有疏水链段,容易与纳米粒子形成共轭结合后更容易渗透到细胞里。(4)肿瘤药物修饰纳米硒后,得到了粒径较小、稳定性好、高效低毒的纳米粒子。增强了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吸收率,能显著降低临床上癌症化疗时大剂量使用硒所带来的毒害作用,同时减少抗癌药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副作用,同时还可发挥抗癌活性小分子和纳米硒的协同抗癌作用。为临床上癌症的联合化疗提供一种很好的优选方案。(5)本文所制备的抗肿瘤药物修饰的纳米硒,操作简单,简便快捷。且本体系中以维生素C等为还原剂,以抗癌小分子对纳米硒进行功能化调控,不添加其他任何模板剂,避免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产生的不良效果。


图1为5-氟尿嘧啶功能化纳米硒的TEM图(Α:纳米硒,B、C :5_氟尿嘧啶/纳米硒)和粒径随时间的变化(D);
图2为A: 5-氟尿嘧啶/纳米硒的EDX分析;B:纳米硒、5-氟尿嘧啶/纳米硒、5-氟尿嘧啶的红外光谱图3为纳米硒、阿霉素/纳米硒的SEM图; 图4为纳米硒、阿霉素、阿霉素纳米硒体系的红外光谱图; 图5为纳米硒、阿霉素/纳米硒液相中的的平均粒度及其分布图; 图6为(A) 2小时以后,包覆有香豆素6的5-氟尿嘧啶/纳米硒在不同浓度下对人体黑色素瘤细胞的吸收;(B) 40 yg ^mr1香豆素6纳米硒粒子在不同时间下对人体黑色素瘤细胞的吸收;
图7为香豆素6纳米粒子、纳米硒对人体黑色素瘤细胞吸收的定量分析; 图8为(A) MTT法测试得到5-氟尿嘧啶/纳米硒对不同细胞系的I C5tl值;(B) MTT法测试得5-氟尿嘧啶、纳米硒、5-氟尿嘧啶/纳米硒分别对A375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存活情况;
图9为5-氟尿嘧啶/纳米硒诱导的A375细胞的凋亡(A)用Epics XL-MCL流式细胞仪分析5-氟尿嘧啶/纳米硒诱导的A375细胞周期变化,(B)用TUNEL和DAPI法(NikonEclipse 80i荧光显微镜)检测5FU-NaiK^e诱导的A375细胞的凋亡时DNA断裂和染色质固缩图10为5-氟尿嘧啶/纳米硒诱导的caspase独立的A375细胞的凋亡(A) 5_氟尿嘧啶/纳米硒诱导的caspase 3、8、9的活性,(B)不同的caspase抑制剂对5_氟尿嘧啶/ 纳米硒诱导的A375细胞凋亡的影响;
图 11 为(A)用 Epics XL-MCL流式细胞仪(Beckman Coulter, Miami, FL)检测 5-氟尿嘧啶/纳米硒诱导的A375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B)用DCFH-DA荧光法分析A375 细胞在不同浓度的5-氟尿嘧啶/纳米硒作用3小时下,细胞内的活性氧变化情况,(C) 一定浓度的5-氟尿嘧啶/纳米硒诱导的A375细胞凋亡,在不同时间细胞内的活性氧的变化情况,(D)利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观察5-氟尿嘧啶/纳米硒诱导的A375细胞凋亡中活性氧的变化情况。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解释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实施例1抗肿瘤药物功能化纳米硒粒子的制备
常温常压下(15 35 °C,1标准大气压),配制5 mmol · L—1的二氧化硒或亚硒酸钠和 20 mmol · L—1维生素C等还原性溶液。配制32. 5 mg · mL—1的5-氟尿嘧啶溶液。取适量抗肿瘤药物溶液,再加入浓度为25 mmol · L—1的维生素C等还原性溶液1. 0 ml,轻轻摇勻使之混合充分后,滴加浓度为5 mmol · L—1的亚硒酸钠溶液1. 0 ml,边滴加边轻轻摇勻,滴加完毕,加水定容至5 ml容量瓶中,待红色不再加深,将产物转移至4 °C下在水溶液中以溶胶或粉末形态保存,反应时间为M小时。即得到纳米硒浓度为1 mmol · Γ1,维生素C浓度为 4 mmol · L—1O
实施例2抗肿瘤药物功能化纳米硒粒子的制备
常温常压下(15 35 °C,1标准大气压),配制5 mmol化―1的二氧化硒或亚硒酸钠和20 mmol · Γ1维生素C等还原性溶液。配制32. 5 mg · mL—1的5-氟尿嘧啶溶液。取浓度为20 mmol · Γ1的维生素C等还原性溶液1. 0 ml,滴加浓度为5 mmol · L—1的亚硒酸钠溶液1. 0 ml,边滴加边轻轻摇勻,加入适量抗肿瘤药物溶液,再加入轻轻摇勻使之混合充分后,滴加完毕,加水定容至5 ml容量瓶中,待红色不再加深,将产物转移至4 °C下在水溶液中以溶胶或粉末形态保存,反应时间为M小时。即得到纳米硒浓度为1 mmol · Γ1,维生素C浓度为 4 mmol · L-1。实施例3 5-氟尿嘧啶功能化纳米硒粒子的制备
常温常压下(15 35 °C,1标准大气压),配制5 mmol · L—1的亚硒酸钠和20 mmol · L—1 维生素C溶液各10 ml。配制32. 5 mg · mL—1的5-氟尿嘧啶溶液。然后再加入浓度为20 mmol -T1的维生素C溶液1. 0 ml,轻轻摇勻使之混合充分后,滴加浓度为5 mmol -L"1的亚硒酸钠溶液1.0 ml,边滴加边轻轻摇勻,滴加完毕,加水定容至5 ml容量瓶中,待红色不再加深,将产物转移至4 !下在水溶液中以溶胶或粉末形态保存,反应时间为M小时。即得到纳米硒浓度为1 mmol ·Ι^,维生素C浓度为4 mmol ·Ι^,5-氟尿嘧啶浓度为6. 5 mg -πιΓ1 的产物。用TECNAI-1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Philips)表征的纳米硒和5-氟尿嘧啶功能化
6纳米硒形貌;由结果可知5-氟尿嘧啶对纳米硒功能化后得到了规则球形纳米粒子,并对纳米硒有很好的分散作用(图1,A-C); Nano-ZS (Malvern Insruments Limited)测定产物中的纳米粒子粒径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分析得出5-氟尿嘧啶功能化纳米硒后其粒子稳定性可以维持6天(图1,D)。用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析装置(EX-250,Horiba)对 5-氟尿嘧啶功能化纳米硒进行元素分析,分析得出得纳米硒表面含有C、N、O、F元素,说明纳米硒表面包覆有5-氟尿嘧啶(图2,A);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5-氟尿嘧啶和 5-氟尿嘧啶功能化纳米硒谱峰变化;分析得出纳米硒与5-氟尿嘧啶作用后,其红外光谱中出现了 5-氟尿嘧啶的特征峰,并且有峰的蓝移现象发生,说明纳米硒与5-氟尿嘧啶发生了相互作用(图2,B)。实施例4阿霉素功能化纳米硒粒子的制备
常温常压下(15 35 °C,1标准大气压),配制5 mmol · L—1的亚硒酸钠和20 mmol · L—1 维生素C溶液各10 ml。取2. 7 mg -πιΓ1的阿霉素溶液150 μ 1加入至5 ml容量瓶中,然后再加入浓度为20 mmol 的维生素C溶液1.0 ml,轻轻摇勻使之混合充分后,滴加浓度为5 mmol · L—1的亚硒酸钠溶液1. 0 ml,边滴加边轻轻摇勻,滴加完毕,加水定容至5 ml 容量瓶中,待红色不再加深,将产物转移至4 !下在水溶液中以溶胶或粉末形态保存,反应时间为M小时。即得到纳米硒浓度为1 mmol ·Ι^,维生素C浓度为4 mmol ·Ι^,阿霉素浓度为0. 54 mg · πιΓ1的产物。用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析装置(EX-250,Horiba)表征的阿霉素功能化纳米硒扫描形貌图;分析得出,纳米硒与阿霉素作用后其形貌发生了变化,阿霉素对纳米硒有调控修饰作用(图3)。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阿霉素和阿霉素功能化纳米硒谱峰变化;分析得出纳米硒与阿霉素作用后,其红外光谱中出现了阿霉素的特征峰, 并且有峰的蓝移现象发生,说明纳米硒与阿霉素发生了相互作用(图4)。NanoIS (Malvern Insruments Limited)测定产物中的纳米粒子粒径分布情况;分析得出阿霉素功能化纳米硒后粒径主要集中在100纳米左右(图5)。用酶标仪测试阿霉素功能化纳米硒溶液中的阿霉素含量,用ICP-MS测量阿霉素功能化纳米硒溶液中的硒含量,通过计算得出纳米硒与阿霉素的摩尔比为1 :1,由此说明一个纳米硒粒子表面包覆有一个阿霉素。
实施例5含有香豆素6的5-氟尿嘧啶/纳米硒对人体黑色素瘤细胞的吸收
常温常压下(15 35 °C,1标准大气压),配制5 mmol · L—1的亚硒酸钠和20 mmol · L—1 维生素C溶液各10 ml。配制32. 5 mg · mL—1的5-氟尿嘧啶溶液。然后再加入浓度为20 mmol · Γ1的维生素C溶液1. O ml,轻轻摇勻使之混合充分后,滴加浓度为5 mmol · L—1的亚硒酸钠溶液1. O ml,边滴加边轻轻摇勻,随后加入400 μ L浓度为1 mg -πιΓ1的香豆素 6溶液,滴加完毕,加水定容至5 ml容量瓶中,待红色不再加深,将产物转移至4°C下在水溶液中以溶胶或粉末形态保存,反应M小时以后。即得到纳米硒浓度为1 mmol ·Ι^,维生素C浓度为4 mmol · L—1,5-氟尿嘧啶浓度为6. 5 mg · mL—1的产物,香豆素6浓度为0. 08 mg -πιΓ1的产物。产物经过M h透析(截留分子量6000)后经硝化ICP方法测定5-氟尿嘧啶功能化纳米硒水溶胶中硒含量,定量后的透析产物进行细胞吸收实验。用Nikon Eclipse 80i荧光显微镜测试含有荧光染料(香豆素6)的5-氟尿嘧啶/纳米硒(5FU-Nan0Se)对人体黑色素瘤细胞的吸收,分析结果表明,人体黑色素瘤细胞对含有荧光染料(香豆素6)的 5-氟尿嘧啶/纳米硒的吸收随着时间和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图6和图7)。实施例6、5_氟尿嘧啶调控纳米硒抗肿瘤活性与凋亡机制测试常温常压下(15 35 °C,1标准大气压),配制5 mmol · L—1的亚硒酸钠和20 mmol · L—1 维生素C溶液各10 ml。配制32. 5 mg · mL—1的5-氟尿嘧啶溶液。然后再加入浓度为20 mmol -T1的维生素C溶液1. 0 ml,轻轻摇勻使之混合充分后,滴加浓度为5 mmol -L"1的亚硒酸钠溶液1.0 ml,边滴加边轻轻摇勻,滴加完毕,加水定容至5 ml容量瓶中,待红色不再加深,将产物转移至4 !下在水溶液中以溶胶或粉末形态保存,反应M小时以后。即得到纳米硒浓度为1 mmol · L—1,维生素C浓度为20 mmol · L—1,5-氟尿嘧啶浓度为6. 5 mg-πιΓ1 的产物。产物经过对h透析(截留分子量6000)后经硝化ICP方法测定5-氟尿嘧啶功能化纳米硒水溶胶中硒含量,定量后的透析产物进行抗肿瘤细胞活性实验。用MTT比色法 (SpectroAmaxTM250)检测5-氟尿嘧啶功能化纳米硒抑制A375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MCF-7 乳腺癌细胞、HepG2人肝癌细胞、PC-3人胰腺癌细胞和Hs68人正常龟头细胞的IC5tl值;有结果得出5-氟尿嘧啶功能化纳米硒对癌细胞有很好的活性,而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却很小, 说明5-氟尿嘧啶/纳米硒在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有很好的选择性(图8,A);用MTT比色法(SpectroAmax^SO)对比5-氟尿嘧啶、纳米硒、5-氟尿嘧啶/纳米硒分别抑制A375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情况,分析结果得出,5-氟尿嘧啶/纳米硒对癌细胞有很好的协同抑制作用,实验结果也再一次的证明以纳米硒作为载体覆载抗肿瘤药物对癌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用Epics XL-MCL流式细胞仪分析5-氟尿嘧啶/纳米硒诱导的A375细胞周期变化,结果表明5-氟尿嘧啶/纳米硒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是通过凋亡机制引起(图8,B);用TUNEL 和DAPI法(Nikon Eclipse 80i荧光显微镜)检测5-氟尿嘧啶/纳米硒诱导A375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系凋亡时DNA断裂和染色质固缩,分析结果表明5-氟尿嘧啶/纳米硒诱导了癌细胞的DNA断裂和染色质固缩,说明5-氟尿嘧啶/纳米硒引起了细胞的凋亡(图9)。 用EpicsXL-MCL流式细胞仪(Beckman Coulter, Miami, FL)检测5-氟尿嘧啶/纳米硒诱导的caspase独立的A375细胞的凋亡通路,结果表明5_氟尿嘧啶/纳米硒通过线粒体通路来诱导细胞的凋亡(图10)。用Epics XL-MCL流式细胞仪(Beckman Coulter, Miami, FL)检测5-氟尿嘧啶/纳米硒诱导的A375人体黑色素瘤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图 11,A);用DCFH-DA荧光法分析A375人体黑色素瘤细胞在不同浓度的5-氟尿嘧啶/纳米硒作用3小时下,细胞内的活性氧变化情况,(图11,B);用DCFH-DA荧光法分析A375人体黑色素瘤细胞在不同时间下的5-氟尿嘧啶/纳米硒作用3小时下,细胞内的活性氧变化情况,(图11,C);利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观察5-氟尿嘧啶/纳米硒诱导的 A375细胞凋亡中活性氧的变化情况,(图11,D);结果表明,5-氟尿嘧啶/纳米硒通过活性氧来损伤线粒体引起细胞凋亡。
权利要求
1.纳米硒在抗肿瘤药物载体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常温常压下,将还原性溶液与抗肿瘤药物溶液混合均勻后,滴加二氧化硒溶液或亚硒酸盐溶液并搅拌,定容, 反应1 M h,得到负载抗肿瘤药物的纳米硒溶胶。
2.纳米硒在抗肿瘤药物载体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常温常压下,将二氧化硒溶液或亚硒酸盐溶液与抗肿瘤药物溶液混合均勻后,滴加还原性溶液并搅拌,定容, 反应1 M h,得到负载抗肿瘤药物的纳米硒溶胶。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纳米硒在抗肿瘤药物载体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性溶液为维生素C、谷胱甘肽、硼氢化钠或水合胼溶液。
4.权利要求1或2所述纳米硒在抗肿瘤药物载体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肿瘤药物为5-氟尿嘧啶、阿霉素、顺钼或紫杉醇。
5.权利要求1或2所述纳米硒在抗肿瘤药物载体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亚硒酸盐为亚硒酸钠。
6.权利要求1或2所述纳米硒在抗肿瘤药物载体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性溶液的浓度为0.2 100 mmol化―1,二氧化硒或亚硒酸钠溶液的浓度为0.05 25 mmol · Λ 所述抗肿瘤药物溶液浓度为10 200 mg · mL—1。
7.权利要求1或2所述纳米硒在抗肿瘤药物载体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制得的负载抗肿瘤药物的纳米硒溶胶的保存方式是在2 10°C下以溶胶或粉末形态保存。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纳米硒在抗肿瘤药物载体中的应用。本发明是将纳米硒作为载体,用于负载抗肿瘤药物,得到抗肿瘤药物复合体系。本发明将纳米硒应用于抗肿瘤药物复合体系中,制得的抗肿瘤药物复合体系可以发挥抗肿瘤药物和纳米硒在抗肿瘤方面的协同作用,在增强抗肿瘤药物渗透性的同时,还降低了抗肿瘤药物本身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上述抗肿瘤药物复合体系可以在液相中以水溶胶的形式保存,制备工艺简单,条件温和,稳定性好,保存时间长,适合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A61K47/02GK102327620SQ201110215019
公开日2012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9日
发明者刘雯, 郑文杰, 陈填烽 申请人:暨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