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分离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82347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血液分离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血液分离装置,用于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包含:套筒,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形成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内杆组件,以套接方式同轴设置于套筒内,使内杆组件于套筒内沿轴向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内杆组件进一步包含杆体与槽体,两者以螺纹连接,使杆体连接至槽体后可任意卸除;顶盖,与套筒同轴设置于第一端以套接于第一开口,藉以封闭第一开口;以及底盖,与套筒同轴设置于第二端以套接于第二开口,藉以封闭第二开口;底盖具有一中心通孔,使杆体穿越中心通孔与槽体连接。用于提供一简化、便利且可靠的装置与方法以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
【专利说明】血液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液分离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基于离心方法使血液中产生分层,藉以分离并采集特定血浆层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血液中富含多种成分且不同成分的功能各异。传统上,直接由抽血方式取得的周边血液即为“全血”,内含有血球、血清、血浆与繁多的生化分子,且不同成分各具不同的医疗用途。全血的分离是现今医疗行为中极为普遍的作业,其中,离心方法是极常用的分离方法;藉由离心使血液成分因比重差异而分层,进而取得所需的血液成分。
[0003]一般而言,在取得患者的血液并进行抗凝血剂处理之后,藉由离心方法可将血液按其比重分层,可明显地观察到上层的血浆和下层的红血球沈淀,其中上层的血浆大致上又依可分比重较小的“少量血小板血衆” (platelet-poor plasma ;简称PPP)以及比重较大的“富含血小板血衆” (plate-rich plasma ;简称PRP);如更加细分,介于上层的血衆与红血球沈淀之间则存有一成份特殊的血浆层称作“血沉棕黄层”(buffy coat),其广义而言仍属富含血小板血浆的一部分,然而,血沉棕黄层相较于前述上层的血浆或下层的红血球沈淀所占的体积而言,血沉棕黄层的体积相当小,仅占整体血液体积1%左右,因而在分层后的血液中呈现薄层状。
[0004]上述血液成分中,血浆部分的医疗价值近年来逐渐被发掘并深获重视。具体而言,自体来源(autologous)的富含血小板血衆(以下简称PRP)与血沉棕黄层的医疗用途广泛,更具有医疗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的诸多优点。尤其血沉棕黄层富含了高浓度的血小板、淋巴球、生长因子以及少量的干细胞而更显珍贵。
[0005]已知PRP中血小板经由适当刺激后,可分泌丰富且多元的生长因子,并对应启动生化机制,引发细胞产生增生、移动、分化以及胶原蛋白合成等多种生理修复机制?’另一方面,血沉棕黄层亦含有少量而珍贵的成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cells)以及间叶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且在上述血小板与生长因子的环境下,干细胞活化后亦能参与并促进组织修复,使PRP的研究与应用成为再生医学的一重要领域。PRP可促进组织修复功能已受到广泛研究并实际应用至临床医疗上,其主要用于促进伤口愈合与组织修复的用途,例如:牙科治疗、骨科治疗、眼科治疗、关节炎治疗、整形医疗、美容医疗、眼科治疗等,深具应用价值。
[0006]目前取得PRP所采用的方法仍以离心试管提取为主。然而,由于血液经分层离心后PRP于整体血液体积的占比相对小。尤其按一般抽血体积(10至20 mL全血),经离心后仅可得一薄层的血沉棕黄层,造成操作者难以从血浆层与红血球层之间分辨并分离血沉棕黄层;此外,薄层状血沉棕黄层是介于血浆层与红血球层之间,操作上势必采取工具深入其中提取,显著干扰了血液分层效果且操作效率不佳;在在均导致操作者难以采集血沉棕黄层。除了操作不便利的问题之外,由于离心方法提取PRP或血沉棕黄层涉及多项繁复的分离程序,尤其,为了分离分层后的血液,需要多重的移液程序亦导致了污染疑虑以及感染风险的安全问题。
[0007]因此,目前有部分的制造业者针对前述相关问题提出改善方法。例如:中国大陆专利第CN202478263U号与CN201469752U号专利提出了极为类似的改良方法,两者提出的方法均以传统注射器作为抽血器材,取血后移除注射针头,并以一设有活塞的容器并套接至注射器的开口上(即原注射针头套接处),再使组装后的注射器与套接于其上的容器共同进行离心,离心时是采注射器在上,容器在下的配置方式;因此,离心后的血浆采集方式是将位于底部的血液层向下排出注射器至容器中,使PRP下降至注射器开口处,之后再行装设注射针头,直接将PRP注射回血液来源的患者体内。
[0008]然而,就实际操作而言,上述两件专利所述的装置仍存有诸多缺失需改善。具体而言,按上述两件专利所揭露的设计,虽可利用现有的注射器作为抽血与注射装置,然而注射器与加设的容器是以套接方式连接,又两者均为长管型构件,使得整体装置经组装后仍呈现十分不稳定的状态,尤其是套接处松脱的可能性很高;再者,受限于其装置设计与离心分离血液的原理,此装置于离心时必须组装注射器与容器,使两构件共同进行离心,因此,如前述此装置的结构既已不稳定,离心过程中又必然承受强大的作用力,更可能造成松脱的问题,且一旦此装置结构松脱,更可能衍生出血液漏出及污染等严重的安全问题。此外,由于使用前述装置于取得PRP时,为了不干扰离心血液分层后的效果,必然是向下注出比重大于PRP的血球层,并经由人为控制使PRP留滞于注射器近出口处;然而,向下排出液体的操作因受重力影响,易生扰动操作不易,亦可能误将PRP排出,减损提取效果;再者,如欲针对薄层状的血沉棕黄沉层进行分离提取,上述的缺失将更加显著。
[0009]另一方面,美国专利申请案公开第20100025342A1号提出了一种血液分离装置,亦基于传统注射器的原理设置,其是采两个注射器,其一为第一注射器,是用于装设注射针头并抽取全血,于取得全血后将注射针头置换为一帽盖将开口密封,接着以注射开口朝下的配置方式,施以较弱的离心程序以初步分离血液,其后,采用带有注射针头的第二注射器置入第一注射器的推柄预留的管道内,吸取初步分离的大部分血浆(即初步离心取得的上层液);之后以另一帽盖置换注射针头,将第二注射器的开口密封,接着进行较强离心,以利将血浆更精确地分层,并向下(即其重力方向)排出特定血液分层,以取得PPR或血沉棕黄层。
[0010]然而,针对上述美国专利申请案所揭露的技术方案,其血液分离装置设计原理亦采用传统的注射器,且须采用至少两个注射器方能达成其目的。因此,就实际操作而言,为了使第二注射器能精准置入第一注射器中,并达成稳定吸取分层血液的目标,两注射器的尺寸规格与构型均须加以额外设计,使两注射器能稳定组装,故两注射器势必无法直接采用现有规格的注射器达成,且单次的血液分离即须耗用两个注射器,明显增加了生产成本。再者,就功能而言,虽然此装置可能提高血液分离效果,但操作上涉及了两阶段的离心与移液步骤,因而仍存未能解决繁复工序的问题;另因分离过程中注射器套接的步骤,亦可能衍生出操作污染的疑虑。此外,受限于传统注射器套筒末端的翼片设计,使此装置于离心时的摆放方向受到限制(翼片的存在使传统注射器无法置入常用的离心管座),因而必须采用向下注出的方式取得PRP,且致使用于封口的帽盖于离心时处于施力方向端,又此帽盖为因应强大离心力确实封闭注射器开口,势必须倚赖精确的构型设计,衍生了生产成本提高的缺点。又,为了不干扰离心血液分层后的效果,此装置仍存如前所述的重力影响,使操作时对于已分层血液易生扰动、误将PRP排出、减损提取效果等缺失,亦难以针对血沉棕黄沉层进行有效回收。
[0011]综上所述,目前用于分离PRP的技术仍存有操作上的不便利性,如操作不当,更可能产生检体污染等严重问题。为解决上述的问题与缺失,提供一便于操作,且有助于以简化的步骤有效取得PRP的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欲达成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0012]鉴于上述传统技术的缺失及需求,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结构简化、操作便利、精准性高的血液分离装置,可简便地采用同一装置完成血液的抽取、离心以及特定血液分层的提取,除了简化繁复工序外,更降低血液检体的污染风险,提升操作人员的安全。
[0013]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血液分离装置,显著改善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的分离程序,提高其分离的效率与精确度。
[0014]按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提出一种血液分离装置,用于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液分离装置包含:一套筒,沿一轴向方向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第一端形成一第一开口,第二端形成一第二开口 ;一内杆组件,是以套接方式同轴设置于套筒内,使内杆组件于套筒内沿轴向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其中,内杆组件进一步包含一杆体与一槽体,杆体与槽体是以螺纹连接,使杆体连接至槽体后可任意自槽体卸除;一顶盖,是与套筒同轴设置于第一端以套接于第一开口,藉以封闭第一开口 ;以及一底盖,是与套筒同轴设置于第二端以套接于第二开口,藉以封闭第二开口 ;其中,底盖进一步具有一中心通孔,使杆体沿轴向方向穿越该中心通孔以及该第二开口,与槽体连接。
[0015]根据前述的血液分离装置,其中套筒于近第一端渐缩形成一座体部,且座体部进一步连接一针头或一输液管路。
[0016]根据前述的血液分离装置,其中底盖是以螺纹连接套接至第二端。
[0017]根据前述的血液分离装置,其中的中心通孔的周缘与杆体相接触,使中心通孔支承杆体。
[0018]根据前述的血液分离装置,其中套筒具有一套筒内壁与一套筒外壁;槽体具有一槽侧内壁、一槽侧外壁与一槽底部;槽侧外壁与套筒内壁相接触,藉以使槽体密封套筒;槽侧内壁与槽底部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
[0019]根据前述的血液分离装置,其中槽体与套筒的材质是选自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硅胶、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前述材质混合物所构成的群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0023]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4]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的一实施例的顶盖的剖面示意图。
[0025]图6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的第一实施例槽体的剖面示意图。
[0026]图6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的第二实施例槽体的剖面示意图。
[0027]图6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的第三实施例槽体的剖面示意图。
[0028]图6D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的第四实施例槽体的剖面示意图。
[0029]图7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的第五实施例槽体的剖面示意图。
[0030]图7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的第六实施例槽体的剖面示意图。
[0031]图7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的第七实施例槽体的剖面示意图。
[0032]图7D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的第八实施例槽体的剖面示意图。
[0033]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用于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0034]实施方式
[003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能更为相关【技术领域】人员所了解,并得以实施本实用新型,在此配合所附图式,具体阐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与实施方式,并列举较佳实施例进一步说明。以下文中所对照的图式,是表达与本实用新型特征有关的示意,并未亦不需要依据实际情形完整绘制;而关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涉及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内容,亦不再加以赘述,合先叙明。
[0036]首先叙明者,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主要用途在于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或富含血小板血浆中的血沉棕黄层。然而,基于本【技术领域】常识,并同时根据所列图式以及以下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并非限于富含血小板血浆,更可合理地推及各种可藉由离心而产生分层的血液组份或组织检体,而为利于简要说明,以下以“血液分离装置”进行说明。
[0037]请参见第1、2图,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100的立体示意图,以及第3图,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100的分解示意图。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100外观上大致为长形的圆柱状,故整体血液分离装置100具有一假想的中心轴C。为利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先行定义本实用新型血液分离装置100的空间方向是依中心轴C的方向定位,沿中心轴C的长度方向定义其为“轴向方向”Y ;而垂直于中心轴C的横截面方向均定义其为“径向方向”χ。关于下述说明中提及各组件设置方法所描述的“同轴设置”,是指依各组件的中心对称点为轴心,沿中心轴C的轴向方向循序设置,此乃本【技术领域】人员可轻易明了的设置手段,故不加以详述。
[003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100,其是包含一套筒30、一内杆组件10、一顶盖20、一底盖40。其中,套筒30是沿轴向方向Y具有一第一端3001与一第二端3002 (参见第3图),第一端3001形成一第一开口 3100,第二端3002形成一第二开口 3200。其中,第一开口 3100为血液出入血液分离装置100的开口 ;而血液分离装置100完成组装后,其第二开口 3200是由其它构件维持于密封状态,详如后述。
[0039]套筒30大致上呈中空圆柱状,其于接近第一端3001处,圆柱的直径逐渐缩减成为一座体部320,使座体部320可进一步连接一针头或其它输液管路,用以自患者体内抽取血液至套筒30内,或是藉由针头或其它输液管路将套筒30内所容置的检体(例如已分层的血液)输出供作后续医疗用途。具体而言,一般市售各规格针头、蝴蝶针管线组合或其它可对应套接至座体部320的医用器材均可适用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此外,本实用新型对于套筒30的材质不加以特别限制,但因应血液分离的目的,观察血液的分层有助于达成较理想的分离效果,故套筒30的材质成品后需具有理想的透明度,使操作者可轻易观察与分辨套筒中血液检体的状态,例如体积、液面高度及血液分层位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套筒30的材质是以选自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硅胶、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前述材质混合物所构成的群组为较佳实施态样。
[0040]内杆组件10是以套接方式同轴设置于套筒30内,然而内杆组件10与套筒30的间不加以固接,使内杆组件10得以于套筒30内沿轴向方向Y进行往复运动;换言之,内杆组件10是内套于套筒30内的中空管道中,可藉由施加外力使其沿轴向方向Y向第一端3001或第二端3002移动,此谓其往复运动。此外,内杆组件10进一步包含一杆体11与一槽体13,杆体11与槽体13是以螺纹连接,使杆体11连接至槽体13后可任意自槽体13卸除。亦即,内杆组件10是由杆体11与槽体13组成,两者藉由螺纹连接牢固连接成一体即为内杆组件10,其中,由杆体11作为驱动往复运动时的施力部位,而槽体13则具有活塞的功能,能推动套筒30中的血液检体;此外,槽体13亦兼具封闭第二开口 3200的功能,达成液体密封的效果,让使用中的血液分离装置100其装盛的血液检体密封于套筒内,不会由第二开口3200漏出,且即使于离心过程中遭受强大外力,亦不产生渗漏。
[004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态样,杆体11与槽体13采螺纹连接为较佳,理由在于:螺纹连接属广泛使用的可拆卸固定连接手段,相关制造技术成熟易于选用,并具有结构简单、稳固连接的特性,有利于强化内杆组件10整体的结构强度,并对应提升内杆组件10于套筒30内运动时的稳定性,减少扰动;此外,于分离过程中,有拆卸需求时,由于螺纹连接易于拆卸的特性,使拆卸的动作不易影响整体血液分离装置100的稳定性,尤其对已分层的血液而言,不易产生扰动,故亦有利于血液分离的整体效果。
[0042]另一方面,请参考第3及第4图;第4图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100的剖面示意图。套筒30具有一套筒壁340,套筒壁进一步具有一套筒内壁3402与一套筒外壁3404 ;槽体13的侧壁132具有一槽侧内壁1322、一槽侧外壁1324与一槽底部136 ;槽侧外壁1324与套筒内壁3402相接触,以充分产生摩擦力,藉以使槽体13密封套筒30,亦即前述套筒30近第二端3002处是藉由槽体13的设置达成常保封闭的状态。
[0043]然而须说明的是,即使槽体13达成使套筒30其密封效果之际,槽体13仍可藉由外界施力,顺畅地于套筒30内进行往复运动。此外,槽侧内壁1322与槽底部136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130,此容置空间130—方面可扩充套筒30内容置血液检体的空间,增加容置空间130的利用效能;另一方面可供预先置放一无菌的抗凝血剂于其中,利于由制造商预先根据预定的血液检体的体积,定量填放抗凝血剂于容置空间130后,再交予使用者直接抽血操作,省去使用者于取血前配制与量取抗凝血剂的程序,同时减少了操作污染的风险。关于前述抗凝血剂的种类则不加以限制,惟据本领域的常识,抗凝血剂的种类实依血液分离的使用目的而有不同选择,例如:朽1檬酸钠(trisodium citrate)是常用于提取PRP所使用的抗凝血剂。
[0044]且经由上述说明可知,槽体13于血液分离装置100中兼具了密封套筒30的效果(类似一般注射器设有的活塞的功能)、推动进检体的功能以及预先容置抗凝血剂的功能,故其材质的选用原则是以具有充分弹性,且机械强度理想的材质为宜,故根据本实用新型槽体13的材质是选自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硅胶、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前述材质混合物所构成的群组为较佳实施态样。根据本案一较佳实施例,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简称HDPE)更为理想,并具有以下优点:HDPE材质属热塑性塑料环保材质,易于加工且适合用于制造各种射出、吹塑和挤出成型制品,利于制造,且其对环境冲击较低;就机械性能而言,HDPE材质坚韧,具有良好的弹性及柔软性;此外HDPE具有高生物兼容性、耐磨性强、润滑性、高度化学稳定性、疏水性,十分适用于本实用新型血液分离装置100,以达成前述的槽体13所发挥的各项效果。
[0045]按上述本实用新型槽体13的功能,其构形可按使用者需求加以调整,现以列举以下第一至第四实施例,配合第6A至6D图以更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槽体13的实施方式,惟本实用新型的槽体包含但不限于下列态样。
[0046]第一实施例:参见第6A图,槽体13的槽侧内壁1322、槽底部136形成了容置空间130,并由槽底部136沿轴向方向Y形成一第二螺纹部134供杆体11锁固的用。槽体13的槽侧外壁1324于开口端向外突起,使槽体13的开口端形成一凸肋槽口 1320,可增加槽侧外壁1324与套筒内壁3402的摩擦力。此设计既可提升槽体13对于套筒30的密封性,亦可加强槽体13于套筒30内进行往复滑动时的稳定性。为利于简洁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以下是以第一实施例的槽体13的态样加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
[0047]第二实施例:参见第6B图,槽体13a的槽侧外壁1324于开口端保持平滑,使槽体13的开口端形成一平滑槽口 1320a,其余构形实质上同于前述第一实施例,故不再加以赘述。平滑槽口 1320a的构形为十分简易制造的态样,故当选用的槽体13材质自身的弹性、粗糙度适中时即可达成理想摩擦力并符合前述槽体的功能需求,故平滑槽口 1320a的设计有利于减低制造成本。
[0048]第三实施例:参见第6C图,槽体13b的槽侧外壁1324于开口端向容置空间130内斜,使槽体13的开口端形成一内斜槽口 1320b,其余构形实质上同于前述第一实施例,故不再加以赘述。内斜槽口 1320b构形亦为简易制造的态样,且此内斜槽口 1320b于盛装血液后进行运动时,其内斜面的设计有利于提升血液检体移动时的稳定度,以减少产生扰动的可能性,尤其于血液检体经离心分层后,使用者推拉内杆组件10针对特定血液层进行提取时,前述减少扰动的效果可使提取更加精确,有助于提升提取的效果。
[0049]第四实施例:参见第6D图,槽体13c的槽侧外壁1324于开口端向容置空间130形成一凹口,使槽体13的开口端形成一凹型槽口 1320c,其余构形实质上同于前述第一实施例,故不再加以赘述。为了达成槽体13c应具备的前述效果,按此凹型槽口 1320c的构形,力口设一第一密封环1326,使其适配连接于凹型槽口 1320c,用以强化摩擦力及对应的效果(密封、稳定滑动)。当选用的槽体13c材质为一般塑料时,其物理性能上无法实时产生理想摩擦力与密封性时,即尤其适用于本实施例的加设第一密封环1326的设计,以因应槽体13c的功能需求。
[0050]杆体11是以螺纹连接方式与槽体13达成锁固,并具备了可装卸的特性。参见第
3、4图,杆体11于设置时,沿轴向方向Y自第一端3001朝向第二端3002依序形成第一螺纹部110、支承部114、阻挡件116、手持部112。
[0051]其中,针对第一螺纹部110,槽体13对应第一螺纹部110形成第二螺纹部134,藉由第一螺纹部110与第二螺纹部134螺纹连接,使杆体11与槽体13两者得以达成锁固,并可藉反向操作旋松两者,达成卸除的目的,故杆体11可轻易自槽体13卸除,并脱出套筒30的外另行安置供后续使用。关于螺纹连接的锁固原理为本领域人员可轻易理解,故不再加以赘述。
[0052]支承部114是支承了杆体11的结构强度,并于杆体11连接至槽体13后,亦能达成支承整体内杆组件10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不加以限制杆体11类型,惟其需能提供整体杆体11与内杆组件10的结构强度,故其可由简单构型的杆状体(例如:圆柱、空心杆、棱柱)构成;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亦可采用多个棱边1140 (参见第1、2、3图)构成支承部114,使支承部114于受力时,稳定地驱动内杆组件10于套筒30内进行往复运动,并轻量化血液分离装置100同时节省材料。
[0053]阻挡件116 —般为圆盘状,是用以限制杆体11向第一端3001推进的距离,阻挡件116于内杆组件10抵达预定推进幅度时产生阻挡效果,使内杆组件10的推进幅度能符合套筒30的长度,避免过度推进内杆组件10而影响操作效果。
[0054]手持部112是供使用者操作时手部握持之用,使用者可藉施力于手持部112达成驱动内杆组件11进行往复运动之效。为利于操作,手持部112可进一步于其末端形成一按压件1120,其构型包含但不现于翼片、圆盘、凸肋,以利使用者易于施力于内杆组件11:亦即,按压件1120于推进内杆组件11时扩张手指可按压的面积,并于拉退内杆组件11时供手指扣持施力之用。
[0055]请参见第5图,是案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顶盖20,是与套筒30同轴设置于第一端3001以套接于第一开口 3100,藉以封闭该第一开口 3100。顶盖20是用于封闭第一开口 3100,于血液分离装置10盛装血液检体时避免血液检体暴露或漏出,尤其于离心时,顶盖20确保血液检体无外漏之虞。为达此效果,本实用新型按套筒30的第一开口 3100的构形提供具封闭效果的顶盖20,其具有一栓塞部210、第一导向部220、第二导向部240、导向斜面260 ;其中第一导向部220与第二导向部240并列设置,可导引第一开口 3100向顶盖20内行进以达成封闭。请参见第4图,于装设顶盖20时,套筒30的座体部320可沿着导向斜面260进入顶盖20内,并由第一导向部220、第二导向部240共同导引,使栓塞部210顺势塞入第一开口 3100,且于塞入栓塞部210后,第一导向部220进一步产生固持第一端3001的效果,增加其耐受外力的强度,强化密封之效。
[0056]参见第3、4图,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底盖40是与套筒30同轴设置于第二端3002以套接于第二开口 3200,藉以封闭第二开口 3200。关于底盖40与套筒30的套接,是藉由套筒30于第二端3002形成的第三螺纹部360与底盖40的第四螺纹部420相互螺纹连接,以达成锁固之效。底盖40进一步具有一中心通孔410,使杆体11沿轴向方向Y穿越中心通孔410以及第二开口 3200与槽体13连接。底盖40的中心通孔410向内进一步形成轨道4102,是供导引与固持杆体11之用。
[0057]更具体而言,为提升血液分离效果,当血液完成离心分层后,操作上需尽可能避免扰动检体。而杆体11实质上为长形,于受力进行往复运动时,可能有不稳定而造成扰动检体之虞,故藉由设置轨道4102的设置以支承杆体11,以达成稳定整体内杆组件10的效果,并对应提升分离质量。换言之,内杆组件10于套筒30内沿轴向方向Y进行往复运动时,中心通孔410与轨道4102持续支承杆体11,达成定位、稳定、导向的效果。
[0058]又根据前述底盖40的功能,本实用新型对于底盖40的材质不加以特别限制,包含但不限于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硅胶、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前述材质的混合物。此外,因应手持操作需求,可选择性于底盖40的外壁形成立体纹路增加摩擦力,以产生省力握持之效。
[0059]另一方面,底盖40亦强化了血液分离装置100的结构强度,使血液分离装置100可直接应用于离心。因此,底盖40辅以前述的其它构件设计,使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100,可于同一装置内进行采血、离心、提取,简化操作流程,免除了置换容器或移液所需的繁冗工序,亦减少了繁复流程所可能衍生的污染风险。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100同时克服了以往基于传统注射器的血液分离技术的方向限制(注射器的血液出入口需以朝下放置以离心,以致限制了提取特定血液分层时的操作方向)及其衍生的缺失。
[0060]按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底盖的功能,其构形可按使用者需求加以调整,现以列举以下第五至第八实施例,配合第7A至7D图,以更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底盖的实施方式,惟本实用新型的底盖包含但不限于下列态样。
[0061]第五实施例:参见第7A图,底盖40的基本构造已于前文叙明,即槽体的中心通口410向盖体内延伸且内径缩小形成轨道4102,使轨道4102的内径尺寸大致符合杆体11的支承部114的外径,使轨道4102得以支承杆体11。使用上,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100的操作过程中,有卸除与装设杆体11的需求,因此,中心通口 410内径大于轨道4102的内径可使杆体11轻易地由中心通口 410进入或脱离套筒30,又轨道4102的设计同时能达成导引并固持杆体11之效。本实施例所采的中心通口 410与轨道4102于剖面外观上呈现倒T形,易于生产制造。为利于简洁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说明书是以此底盖40的态样加以描述。
[0062]第六实施例:参见第7B图,底盖40a的中心通孔410a的内径实质上等于轨道4102a的内径,提供了一更简易制造的底盖态样,其余构形实质上同于前述第五实施例,不再加以赘述。
[0063]第七实施例:参见第7C图,底盖40b的中心通孔410b的内径大于轨道4102b的内径,且中心通孔410b的边缘呈现向内凹的斜面,使中心通口 410b可提升导引杆体11之效,杆体11进入中心通口 410b后,由斜面导引顺势进入或脱出轨道4102b,可使杆体11更轻易地由中心通口 410进入或脱离套筒30。其余构形实质上同于前述第五实施例,不再加以赘述。
[0064]第八实施例:参见第7D图,底盖40c的中心通孔410c与轨道4102c的构形设计实质上同于前述第五实施例,可按使用需加设一第二密封环4104c,其直径适配于中心通孔410c的内径,并配置于中心通孔410c的周缘与杆体11接触,用以强化中心通孔410c对于杆体11的摩擦力及对应的效果,以因应底盖40c的功能需求。
[0065]综上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简化且可靠的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的方法,是基于上述的血液分离装置而达成。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血液分离装置的构件、组成与功能效果均已于前文叙明,故不再加以详述。惟,操作上包含两主态样,其一为血液分离装置组装时,槽体已预先置放一抗凝血剂;另一为由使用者按需求于使用前取用抗凝血剂。
[0066]以下按血液分离装置组装时,槽体已预先置放一抗凝血剂的态样进行说明,请参见第8图,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0067]步骤S1:卸除顶盖20,并于套筒30的第一端装设一针头501,使用已装设针头501的血液分离装置抽取一患者的血液B,使该血液B进入套筒30内后即与抗凝血剂充分混合;之后移除针头501,并将顶盖20套接于第一开口,以封闭第一开口 ;
[0068]步骤S2:卸除杆体11,是将杆体11自槽体13卸除,使杆体11自底盖40的中心通孔脱出并装设顶盖20。
[0069]步骤S3:将血液分离装置以第二端朝向重力方向Z进行离心,使血液B分层,经离心分层后的血液B具有复数分层,由第一端往第二端方向依序包含少量血小板血浆层L1、富含血小板血浆层L2、血沉棕黄层L3、红血球层L4。
[0070]步骤S4:将杆体11由中心通孔穿入30套筒,并以螺纹连接装设至槽体13,回复内杆组件;接着,推动杆体11驱动内杆组件于套筒30内进行往复运动,带动前述的血液分层于套筒内移动,以调整分层位置,藉以自第一开口依序排出各分层,于排出各分层时,使用者可直接将吸取目标分层(血小板血浆层L2、血沉棕黄层L3),或于套筒30第一端处加以装设针头、输液管路502或适当的容器承接排出的血液分层,以提取其中的富含血小板血浆层L2、血沉棕黄层L3或同时提取出两者。其中,如采用输液管路502的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之一较佳实施态样,是直接采用蝴蝶针输液管线作为输液管路502,故可直接将目标分层的血液注回患者的患部使用,不仅操作便利,亦可减低污染风险。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态样,使用者可采用一具有双向通孔的转接件(adapter),使其一端装设至套筒30,另一端则连接至适当的输液管路或适当的容器(例如:灭菌空针筒)中,用以稳固衔接两者,并同时提供血液流通渠道,使特定的血液分层(例如:血小板血浆层L2或血沉棕黄层L3)由套筒30输送至输液管路502或适当的容器。
[0071]按另一为由使用者按需求于使用前取用抗凝血剂的态样,其操作方法实质上同于前述步骤,惟使用者须于采血前量取抗凝血剂。
[0072]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血液分离装置,用于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液分离装置包含: 一套筒,沿一轴向方向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该第一端形成一第一开口,该第二端形成一第二开口; 一内杆组件,是以套接方式同轴设置于该套筒内,使该内杆组件于该套筒内沿该轴向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其中,该内杆组件进一步包含一杆体与一槽体,该杆体与该槽体是以螺纹连接,使该杆体连接至该槽体后可任意自该槽体卸除; 一顶盖,是与该套筒同轴设置于该第一端以套接于该第一开口,藉以封闭该第一开口 ;以及 一底盖,是与该套筒同轴设置于该第二端以套接于该第二开口,藉以封闭该第二开口 ;其中,该底盖进一步具有一中心通孔,使该杆体沿该轴向方向穿越该中心通孔以及该第二开口与该槽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套筒于近该第一端渐缩形成一座体部,且该座体部进一步连接一针头或一输液管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盖以螺纹连接套接至该第~.-5.JJU-~-? O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中心通孔的周缘与该杆体相接触,使该中心通孔支承该杆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套筒具有一套筒内壁与一套筒外壁;该槽体具有一槽侧内壁、一槽侧外壁与一槽底部;该槽侧外壁与该套筒内壁相接触,藉以使该槽体密封该套筒;该槽侧内壁与该槽底部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
【文档编号】A61M5/14GK203953668SQ201420160674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3日
【发明者】杨书睿, 黄美月 申请人:玛旺干细胞医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