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9618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药煎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



背景技术:

自中药煎煮机问世以来,凭借其诸多的优点已逐步取代了手工煎煮,极大地推动了中药产业的发展。经过近十多年来的迅速发展,中药煎煮技术已迈进微压煎煮时代。

但煎药方法不同,中药药效不同。中医对中药的煎法是非常考究的,同样一张药方,因为药物的煎法、服法不同,治疗的适应证和效果就不一样,一个病即便辨证再准确,用药再恰当,如果煎、服方法不当,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疗效。传统中医又有“先煎后下”的要求,现有微压煎煮机只能一次把所有药材放进容器中煎煮,不符合传统中医的要求而遭到一些质疑。

为了解决微压力煎煮机不能“先煎后下”的问题,使微压式中药煎煮机符合传统中医的要求,现有的专利文献中已经示出能够满足先煎后下”工序的设备,如公开号为“CN205307404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微压式中药煎煮机,包括主容器、二次下药容器、充压阀、下药阀、温度传感器及压力传感器,其中二次下药容器实现了中药煎煮过程中微压状态下的“先煎后下”工序,满足了传统中医药加工工艺的要求,但中草药煎煮完成后,需要将药渣和药液进行分离,上述设备由于缺少中药煎煮中关键的步骤,影响熬制药液的质量,由于中草药的切碎处理较为粗放,且一副药由几种到十几种草药混合而成,故药渣的量较多,颗粒大小也各异。故药液过滤的处理也较为麻烦,给人带来不便,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对已有的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微压式中药煎煮系统进行了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使用该中药煎煮系统进行中药煎煮保证了药液熬制的质量。

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主反应釜、副反应釜和过滤罐,所述主反应釜的下部设置有电磁加热圈,且该电磁加热圈与控制器连接,主反应釜侧壁上通过连接管道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且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所述副反应釜分别通过两条管路与主反应釜密封固定连接,一条管路为二次进料管,其上设置有投料阀,另外一条管路为充气管,其上设置有充压阀;所述过滤罐的进液管与主反应釜的排料管通过管路密封连接,且该管路上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排药球阀,其中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

其中过滤罐包括罐体、过滤罐顶盖、进液管、减压阀、过滤网、过滤网托板、过滤网架、滤料支撑板、过滤罐排料管及过滤罐放料阀,所述罐体的底部为球形封头,罐体的顶部通过紧固螺栓与过滤罐顶盖拆卸式紧固连接,且在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所述过滤罐顶盖上设置有减压阀;所述进液管设置于罐体侧壁上部,且水平伸入罐体内;所述过滤网架与罐体同心布置,且焊接在罐体内侧壁上部;所述过滤网托板设置在罐体内部,且通过过滤网架与罐体连接,过滤网托板上开设直径50mm的滤网孔;所述过滤网向下凸起为球冠形,过滤网嵌设在滤网孔内;所述滤料支撑板设置在罐体内部,且位于过滤网托板的下方,滤料支撑板向上凸起为球冠形,滤料支撑板上开设有出液孔;所述过滤罐排料管设置于罐体的底部,其上设置有过滤罐放料阀。

优选的,所述主反应釜的顶盖上设置有安全泄压阀。

优选的,所述过滤网的网孔孔径为50目~100目。

优选的,所述过滤网托板中部设置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滤料支撑板上开设的出液孔孔径为5mm~10mm。

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煎药过程整体在密闭状态下运行,保证了药液熬制的质量,最大程度释放药效,开始煎煮前,将中药饮片置于主反应釜中,如有需要后下的中药饮片,将后下中药饮片置于副反应釜中,实现了中药煎煮过程中的“先煎后下”工序,满足了传统中医药加工工艺的要求,煎煮完成后,开启排药球阀,在主反应釜内的蒸汽压力和药液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药液由主反应釜压入过滤罐,从上而下药液流经过滤网进行第一次过滤,过滤网不锈钢材质,第一次过滤步骤是对中药液中的较大颗粒杂质过滤,为克服现在技术中不锈钢过滤网强度不够的问题,在过滤罐内部安装有过滤网托板,过滤网托板上开直径50mm的孔将过滤网嵌入其中,为了克服现有煎煮机中药液过多流经过滤网中部的问题,过滤网的结构为向下的凹面结构,为方便拆解清洗,过滤网托板中部设置把手,方便将其从过滤罐内部取出;在过滤网托板和滤料支撑板之间,填入滤料,进行二次过滤,为避免滤料流失且充分流出药液,下部的滤料支撑板上的开设的出液孔直径小于底层滤料的直径,并且为了增加滤料与液体的接触面积,滤料支撑板的结构形式为向上凸起的曲面结构。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中过滤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中过滤罐的结构A-A向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中过滤罐的结构A-A向示意图的局部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中过滤罐的结构A-A向示意图的局部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中过滤网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中过滤网托板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中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中滤料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中滤料支撑板的俯视图。

图中:1-主反应釜、2-副反应釜、3-过滤罐、301-罐体、302-过滤罐顶盖、303-进液管、304-减压阀、305-过滤网、306-过滤网托板、307-过滤网架、308-滤料支撑板、309-过滤罐排料管、310-过滤罐放料阀、4-电磁加热圈、5-压力传感器、6-温度传感器、7-排药球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具有二次加药装置的中药煎煮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主反应釜1、副反应釜2和过滤罐3,所述主反应釜1的下部设置有电磁加热圈4,且该电磁加热圈4与控制器连接,主反应釜1侧壁上通过连接管道安装有压力传感器5,且压力传感器5与控制器连接,主反应釜1的顶盖上设置有安全泄压阀;所述副反应釜2分别通过两条管路与主反应釜1密封固定连接,一条管路为二次进料管,其上设置有投料阀,另外一条管路为充气管,其上设置有充压阀;所述过滤罐3的进液管303与主反应釜1的排料管通过管路密封连接,且该管路上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6和排药球阀7,其中温度传感器6与控制器连接,这样安装压力传感器5和温度传感器6可以充分利用空间,缩小整个中药煎煮系统的空间尺寸;

其中主反应釜1为DN400mm×400mm的压力容器,底部采用球型封头,与其下端的排料管采用法兰连接,主反应釜1工作时煎药量为20L,压力为0.2MPa;

其中副反应釜2为二次下药用容器,为DN200mm×150mm的压力容器,底部采用锥型封头;

其中过滤罐3为DN400mm×250mm压力容器,其与主反应釜1水平距离为700mm,二者顶部等高,过滤罐3包括罐体301、过滤罐顶盖302、进液管303、减压阀304、过滤网305、过滤网托板306、过滤网架307、滤料支撑板308、过滤罐排料管309及过滤罐放料阀310,所述罐体301的底部为球形封头,罐体301的顶部通过紧固螺栓与过滤罐顶盖302拆卸式紧固连接,且在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所述过滤罐顶盖302上设置有减压阀304,将减压阀304开启压力设置为0.1MPa,保证过滤罐3与主反应釜1的压力差;所述进液管303设置于罐体301侧壁上部,且水平伸入罐体301内;所述过滤网架307与罐体301同心布置,且焊接在罐体301内侧壁上部;所述过滤网托板306设置在罐体301内部,且通过过滤网架307与罐体301连接,过滤网托板306上开设直径50mm的滤网孔,过滤网托板306中部设置有把手;所述过滤网305向下凸起为球冠形,过滤网305嵌设在滤网孔内,过滤网305的网孔孔径为50目~100目,根据不同的药物选择不同规格的网孔目数;所述滤料支撑板308设置在罐体301内部,且位于过滤网托板306的下方,滤料支撑板308向上凸起为球冠形,滤料支撑板308上开设有出液孔,且出液孔孔径为5mm~10mm;所述过滤罐排料管309设置于罐体301的底部,其上设置有过滤罐放料阀310。

开始煎煮前,将中药饮片置于主反应釜1中,如有需要后下的中药饮片,将后下中药饮片置于副容器1中,关闭所有阀门,密封主反应釜1、副反应釜2和过滤罐3,采用电磁加热圈4对主反应釜1进行加热,初始加热功率为2kW,快速加热到130℃,此时温度传感器6检测并反馈信号使电磁加热圈4处于保温状态,当需要二次下药时,先开启充压阀,压力传感器5读数经历降低再升高的过程,当压力传感器5读数再次恢复0.2MPa时,开启副反应釜2连接的投料阀,将后下的中药饮片投入到主反应釜1内煎煮,主反应釜1中的中药饮片煎煮完毕后,开启排药球阀7,在主反应釜1已有的0.2Mpa压力下将主反应釜1中药液转移至过滤罐3进行过滤。

过滤罐3的罐体301为不锈钢材料,形式为密闭压力容器,是利用不锈钢过滤网305和石英砂滤料组成过滤层,对煎煮后的中药液进行过滤,适用于微压式中药煎煮机。在前序工段中煎煮完成的中药液经由进液管303流入过滤罐3,由于前序是压力煎煮,过滤罐顶盖302上设置有减压阀304以保证过滤罐3中的压力为常压,药液流经过滤网305进行第一次过滤,不锈钢材质,第一次过滤是对中药液中的较大颗粒杂质过滤,为克服现有技术中不锈钢过滤网305强度不够的问题,在此位置设计过滤网托板306,过滤网托板306上开直径50mm的孔将过滤网305嵌入其中,过滤网305为向下的凹面结构,从而解决药液过多流经过滤网305中部的问题,为方便拆解清洗,过滤网托板306上部设置把手。

在过滤网托板306和滤料支撑板308之间,填入滤料,滤料总高度为200mm,其中底部填入100mm厚,粒度为10mm~50mm的砾石,上部填100mm厚,规格为2mm~4mm的石英砂,为避免滤料流失且充分流出药液,下部的滤料支撑板308开孔直径为5mm~10mm,并且为了增加滤料与液体的接触面积,滤料支撑板308的结构形式为向上凸起的曲面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