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机的射线屏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5682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CT机的射线屏蔽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放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CT机的射线屏蔽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CT而言,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临床诊疗疾病的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医学影像检查手段方法。有病人一次做两个部位或三个部位,甚至一次做五个部位,以致于在极短时间内受到较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

CT扫描的表面剂量是摄影表面剂量的200-300倍,相关研究表明,多次小剂量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可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辐射能直接或间接促进生物大分子发生电离和分解,化学键断裂或交联,导致DNA损伤,外周血淋巴细胞畸变率增加,受照射计量与染色体畸变成直线正相关关系,有很高的致癌风险,故控制CT检查时的辐射剂量为国内外学者极大关注。

降低受检者受检部位的X射线剂量,屏蔽非受检敏感部位的X射线剂量为当今辐射防护方面的主要研究课题。降低受检部位X射线剂量目标可以通过CT检查正当性、操作方法与先进的设备达到,屏蔽非受检敏感部位主要是依靠屏蔽防护完成。

由于CT曝光扫描时球管进行圆周运动的特殊性,对于非受检部位进行防护较为困难,非受检部位所受的X射线剂量主要来源于几方面,一是球管曝光时的漏射线,二是有效线束穿透人体时的部分散射线,还有少量X射线与周围物质的二次辐射;由于CT球管屏蔽较厚,漏射线的质较高,而二次辐射数量较少,故二次辐射射线可忽略不计。所以防护X射线漏射线与散射线主要应从两方面进行防护:一是降低X射线源项的射线剂量,二是对非受检敏感部位进行屏蔽防护。

现有的与CT相关的屏蔽防护大多属于上述第二种,对于非受检敏感部位进行屏蔽防护,包括敏感部位防护服与防护床相关的防护罩等,如专利公开号:203677118U;205041427U;203153776U;203208042U;201135450或105125236A;203074729U等。上述专利如应用于临床实践,虽会有较为良好的效果,但由于穿防护服或使用防护罩程序较为耗时,会严重的影响CT检查的工作效率,另外,由于受检者个体的不同,对有些装置可能会有抵触情绪,例如专利公开号为203153776U的专利可能会引起幽闭症倾向的受检者的恐惧从而影响正常检查。

而降低X射线源项射线剂量好比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应当为防护非受检部位首要措施,国内也有个别申请人发明了降低X射线源项射线剂量的相关专利,如专利公开号:201814588U;104783833A;203802487U;204909485U;但上述专利有一定的局限性:公开号201814588U专利未考虑到CT扫描时球管圆周运动至机架下方所产生的X射线;公开号104783833A、204909485U专利未考虑到部分型号CT扫描头颅或腰椎时,机架需要倾斜15°的情况;公开号203802487U将CT机架整个罩了起来,起到了完全屏蔽的效果,虽考虑了CT机架倾斜的与完全屏蔽问题,但完全屏蔽带来的弊端为耗费大量资金与导致今后CT机故障时检修不便。故如何将CT机架进行屏蔽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T机的射线屏蔽装置,其能够有效屏蔽CT射线,防止CT通道内的射线泄漏。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CT机的射线屏蔽装置,所述CT机包括CT扫描机架和移动床,所述CT扫描机架包括贯通其前后两端面的CT通道,所述移动床以可进出所述CT通道的端口的方式与所述CT通道移动连接,所述射线屏蔽装置包括第一屏蔽组件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屏蔽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CT通道的每个端口的上侧位置,包括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并且相邻者无缝接触的多根屏蔽棒,每根所述屏蔽棒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下端向所述CT通道的端口延伸,其上端连接有驱动其沿上下运动的步进电机,其前侧位置和后侧位置分别设置有检测其与所述移动床上的人体的距离的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所述控制单元以及所述步进电机依次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屏蔽棒的距离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对应屏蔽棒的步进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屏蔽棒的横截面为圆形,无缝接触的两根屏蔽棒前后错开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屏蔽组件设置在所述CT通道的端口的外侧,还包括水平设置的导向屏蔽板,所述导向屏蔽板设置有分别与所述多根屏蔽棒位置对应的多个导向孔,所述多根屏蔽棒分别导向穿设于所述多个导向孔中。

进一步的,每根所述屏蔽棒的下端还设有障碍物检测传感器,所述障碍物检测传感器、所述控制单元以及所述步进电机依次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屏蔽棒的距离传感器和障碍物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对应屏蔽棒的步进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床还设置有移动方向传感器,所述移动方向传感器、所述控制单元以及所述距离传感器的电源依次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移动床的移动方向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先靠近的距离传感器的电源通电,控制后靠近的距离传感器的电源断电。

进一步的,所述射线屏蔽装置还包括第二屏蔽组件,所述第二屏蔽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移动床的底部和前后两端面,包括贴敷在移动床的底部和前后端面的表面的屏蔽板。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采用激光传感器或红外线传感器或超声波传感器。优选的,距离传感器采用激光传感器,障碍物检测传感器采用红外线传感器,移动方向传感器采用超声波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屏蔽组件的屏蔽棒包括棒体和覆于所述棒体外侧面的铅橡胶材料,所述屏蔽组件的屏蔽板包括板体和覆于所述板体外侧面的铅橡胶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铅橡胶材料为2mm。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屏蔽组件采用多栅屏蔽方式,可根据病人体表结构进行适形防护分布,根据病人体型不同进行调整,采用距离传感器,可实现自动调整,实时调整。

(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屏蔽组件的屏蔽棒交错排列,不易漏射线;

(3)本实用新型的导向屏蔽板可防止第一屏蔽组件的上侧和下侧泄漏射线。

(4)本实用新型的每根屏蔽棒的下端设置障碍物检测传感器,可防止意外事故;

(5)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床设置移动方向传感器,可控制相应的距离传感器的通断电,以达到屏蔽最优化的原则。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含有射线屏蔽装置的CT机的主视图;

图2为含有射线屏蔽装置的CT机的主视图(非工作状态);

图3为含有射线屏蔽装置的CT机的主视图(工作状态);

图4为含有射线屏蔽装置的CT机的俯视图;

图5为屏蔽棒、激光距离传感器的位置示意图;

图6为含有射线屏蔽装置的CT机的控制原理方框图。

其中,10、CT扫描机架;11、CT通道;20、移动床;31、控制单元;32、激光距离传感器;33、红外线障碍物检测传感器;34、超声波移动方向传感器;41、屏蔽棒;42、步进电机;43、导向屏蔽板;44、防护罩;45、安装板;50、屏蔽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6,如其中的图例所示,一种CT机的射线屏蔽装置,CT机包括CT扫描机架10和移动床20,CT扫描机架10包括贯通其前后两端面的CT通道11,移动床20以可进出CT通道10的端口的方式与CT通道11移动连接,射线屏蔽装置包括控制单元31和第一屏蔽组件,上述第一屏蔽组件分别设置在CT通道11的每个端口的上侧位置,包括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并且相邻者无缝接触的多根屏蔽棒41,每根屏蔽棒41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下端向CT通道11的端口延伸,其上端连接有驱动其沿上下运动的步进电机42,其前侧位置和后侧位置分别设置有检测其与移动床20上的人体的距离的激光距离传感器32,激光距离传感器32、控制单元31以及步进电机42依次通讯连接,控制单元31根据屏蔽棒41的激光距离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对应屏蔽棒的步进电机。

屏蔽棒41包括棒体和覆于棒体外侧面的铅橡胶材料,铅橡胶材料的厚度为2mm。

CT机扫描时球管进行圆周运动,CT通道中间剂量达到最大值,而X射线透过人体时又在孔径区域内进行散射,散射线最终到达机房各处,故需要将CT正反孔径区域完全屏蔽住,以防止机架正面、反面的X射线漏射线散射线。

受检者躺在移动床20上,移动床20进入CT通道11的过程中,激光距离传感器32实时检测其与受检者之间的距离,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单元31的MCU,MCU根据检测到的结果,实时控制每台步进电机42,以使每根屏蔽棒42下行到与受检者的距离为设定大小的距离,以最大程度的阻隔CT通道中的射线。

一种实施方式中,屏蔽棒41的横截面为圆形,无缝接触的两根屏蔽棒前后错开设置。交错排列方式更为有效的屏蔽X射线,防止射线外泄。

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屏蔽组件设置在CT通道10的端口的外侧,还包括水平设置的导向屏蔽板43,导向屏蔽板43设置有分别与多根屏蔽棒41位置对应的多个导向孔,多根屏蔽棒41分别导向穿设于上述多个导向孔中。其能够防止射线从上侧泄漏。

一种实施方式中,导向屏蔽板43的上侧还罩设有防护罩44,步进电机42内置于防护罩44和导向屏蔽板43形成的空间中。导向屏蔽板43向外侧延伸以安装激光距离传感器32。CT通道11中还设置有另一安装板45以安装激光距离传感器32。

一种实施方式中,每根屏蔽棒41的下端还设有红外线障碍物检测传感器33,红外线障碍物检测传感器33、控制单元31以及步进电机42依次通讯连接,控制单元31根据屏蔽棒41的激光距离传感器32和红外线障碍物检测传感器33的检测结果控制对应屏蔽棒的步进电机。若红外线障碍物检测传感器33探测到下方有障碍,多栅屏蔽棒立即终止下行,可防止意外事故,使CT机的射线屏蔽装置使用更加可靠。

一种实施方式中,移动床20还设置有超声波移动方向传感器34,超声波移动方向传感器34、控制单元31以及激光距离传感器32的电源依次通讯连接,31控制单元根据移动床20的移动方向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先靠近的距离传感器的电源通电,控制后靠近的距离传感器的电源断电。

由于CT扫描分为定位像扫描与断层层扫,且定位像扫描与断层层扫进床与退床时间不同,同时由于受检者体型各异,断层厚度的差异,选择的螺距大小等因素导致CT检查床的运动方向与运动时间都不相同,故屏蔽装置需兼顾多种条件下CT的防护措施,以达到最优化。

受检者躺在床上,放射技师升床摆好体位,屏蔽装置启动,在CT扫描开始时床开始运动,超声波移动方向传感器34定位于检查床的侧面用于检测与CT扫描机架的距离,判断进床还是退床,进床时使用CT正面外侧的激光距离传感器检测受检者垂直位置,使用CT反面内侧的激光距离传感器检测受检者垂直距离,退床时使用CT正面内侧的激光距离传感器检测受检者垂直距离,使用CT反面外侧的激光距离传感器检测受检者垂直距离,以达到屏蔽最优化的原则。

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射线屏蔽装置还包括第二屏蔽组件,该第二屏蔽组件分别设置在移动床20的底部和前后两端面,包括贴敷在移动床20的底部和前后端面的表面的屏蔽板50。屏蔽板50包括板体和覆于板体外侧面的铅橡胶材料。其可有效防止移动床20底部的射线泄漏。

以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通过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